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

微循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미순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740
  • 国内刊号: 42-132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01
  • 曾用名: 微循环学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李艳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不同频率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皮肤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胡琅琳;嵇波;丁娜;李晓泓;张露芬;李志刚;许咏思;张鹤;宋艳

    目的:观测心肌缺血后大鼠相关经穴和非相关经穴穴区皮肤血流量变化及高频和低频电针对其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6只,不作任何处理);假手术组(6只,只穿线不结扎);采用穿线结扎法制备心肌缺血大鼠模型(18只),6只留作模型组,另12只分别进行高频电针刺激(高频电针组,6只)和低频电针刺激(低频电针组,6只),电针穴位分别为双前肢"内关",电针时间20min.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仪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0min检测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后即刻、10min、30min检测高频电针组和低频电针组相关经穴左"内关"、"郄门"和非相关经穴右"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量,分析高频电针组和低频电针组电针后不同时间各穴区血流量变化及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较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量较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频电针组和低频电针组电针后不同时间"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分别显著下降,尤以低频电针组下降更明显(P<0.01);"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量以低频电针组电针后10min显著增加(P<0.05).各组间"郄门"穴区皮肤血流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内关"穴区皮肤血流量较高,"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量较低,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可明显降低"内关"穴区和升高"足三里"穴区皮肤血流量,可能对缺血心肌有一定保护作用.

  • 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对普通人群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Meta分析

    作者:王梦龙;万军;刘梦林;刘剑芳;罗臻;赵生娣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对普通人群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PubMed数据库近10年公开发表与hs-cTnT水平对普通人群未来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相关的国外文献,并辅以手工检索.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3项研究,共17 465例普通居民,Meta分析结果显示,hs-cTnT不可测组(<0.003μg/L)人群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的比例明显低于hs-cTnT可测组(≥0.003μg/L),RR及95%CI分别为RR=0.30,95%CI(0.15~0.59);RR=0.47,95%CI(0.27~0.85);两组发生心血管死亡的比例无明显差异,RR=0.30,95%CI(0.07~1.34).结论:血清hs-cTnT水平对普通人群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 依达拉奉对心梗大鼠梗死灶周边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晏妮;李振龙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心梗大鼠梗死灶周边交感神经重构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10)、心梗组(n=30)、心梗+依达拉奉组(n=30).心梗+依达拉奉组给予10mg/Kg依达拉奉腹腔注射,每天3次,注射4周;心梗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从术后24h开始.术前及术后1周、2周、3周、4周末抽血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4周末比较各组大鼠存活率.之后处死大鼠,取出心脏,Masson染色检测心梗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交感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络氨酸羟化酶(TH)抗体密度.结果:术后4周,与心梗组相比,心梗+依达拉奉组大鼠存活率显著提高(66.66% vs 36.67%,P<0.05),血清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梗死周边区交感神经GAP43和TH抗体密度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抑制心梗大鼠梗死灶周边交感神经重构,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 自噬在缺血预适应减少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作者:刘艺;徐卫娟;柯丽;李云桥;彭雯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减少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与自噬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和自噬抑制剂渥曼青霉素组(Wort组).通过冠脉结扎术建立大鼠心肌I/R模型.Sham组只穿线,不结扎,I/R组,结扎30min,再灌120min;IPC组于I/R前结扎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后再结扎30min,再灌注120min;Wort组在进行IPC前15min给予Wort 15μg/Kg腹腔注射.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指数(AI);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自噬和线粒体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ting测定各组心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I(LC3-II)蛋白表达.结果:I/R组凋亡较多,AI较Sham组明显增加(P<0.01),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加重,自噬体数量较多,LC3-II表达增加(P<0.05);与I/R组相比,IPC组凋亡减少,AI较I/R组明显下降(P<0.01),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减轻,自噬体数量增多,LC3-II表达增强(P<0.05);Wort组较其它三组心肌AI明显增加(P<0.01),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加重,未见自噬体.结论:IPC可能通过自噬途径减轻I/R所致心肌损伤.

  • 围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期猪血液流变性变化

    作者:黄海清;彭劲松;罗玉忠;陈燕华;涂杰

    目的:观察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猪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选择猪龄3~4月、体重20~25Kg的广西本地健康杂种猪10只,全身麻醉后建立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模型.于转机开始前(T1)、低温维持30min(T2)、复温完成停机前(T3)和停机后20min(T4),先经股动脉采动脉血5ml为动脉血组(A组),1min后经中心静脉导管采静脉血5ml为静脉血组(V组),测定其低切变率(10s-1)、中切变率(50s-1)及高切变率(150s-1)全血表观粘度(ηb)和全血还原粘度(ηre),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指数(TK)和红细胞压积(Hct),分析两组组内和组间各时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组内T2~T4各切变率的ηb、ηre及Hct、RAI均低于T1水平(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时点IR 、TK 水平变化在组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本地健康杂种猪在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期间血液流变性变化有利于微循环灌注.

  • 湖北省荆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阳性率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清水平分析

    作者:李琳芸;王艳娇;彭长华;王昌富

    目的:分析湖北省荆州地区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人白细胞抗原DRB1(HLA-DRB1)等位基因阳性率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水平.方法:采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86例RA患者(RA组)和52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HLA-DRB1*0401-08、*0101-04、*1001等位基因;ELISA检测两组血清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清型血管内皮黏附分子(sVCAM-1)水平.结果:R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以*0405亚型的阳性率较高,且前者高于后者(P<0.05).*0405和其它亚型基因型RA患者vWF及sV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01或(和)*10亚型以及正常对照组比较,*04型RA患者sVCAM-1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本地区RA患者以HLA-DRB1*0405阳性率较高,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损伤.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一家系报告

    作者:丁昊;杨俊伟

    目的:报告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一家系的调查分析结果,探讨该病的家族聚集性及患病规律.方法:采用家族系谱图追溯该家系,共追溯四代.结果:(1)先证者家族中共有11例患者(男5例,女6例),患病特征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0例能提供完整病史.其中5例患者因尿毒症死亡,平均生存年龄52.00±2.97岁;7例发生高血压(63.64%),发病年龄40.00±7.35岁,6例发生血尿(54.55%),9例出现肾功能不全(81.80%),发病年龄42.80±2.23岁,6例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阶段(54.50%),发病年龄51.30±3.39岁;伴发肾结石1例;反复泌尿系感染1例.(2)对患者家系中具有患病风险人群进行超声筛查,成功诊断先证者之子为多囊肾患者.结论:ADPKD家系调查对早期诊断和干预、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优生优育有积极意义.

  • 妊娠期血糖异常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

    作者:管琳

    目的:检测分析妊娠期血糖异常妇女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方法:依据相关诊断标准将237例妊娠期血糖异常妇女分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组(n=132)、妊娠期糖尿病组(n=85)和妊娠期糖尿病肾病组(n=20).采用邻苯三酚法测定各组血清SOD水平,比较各组及与105例正常孕妇(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妊娠期糖耐量受损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显著升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肾病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监测妊娠期血糖异常妇女血清SOD水平对临床干预和治疗妊娠糖尿病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 西洛他唑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对患者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

    作者:郭梅;赵瑛;潘国雄;王力;张俊玲;张明洁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T2DM)肾病对血清瘦素(Leptin)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影响.方法:100例早期T2DM肾病患者,分为联合(西洛他唑+缬沙坦)治疗组(50例)和缬沙坦治疗组(50例),连续治疗3个月(1疗程),治疗前后检测各组Leptin及UAER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两治疗组Leptin及UAE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Leptin及UAER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联合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缬沙坦组(P<0.05或P<0.01).结论:西洛他唑+联合缬沙坦能显著降低血清Leptin和UAER,对治疗早期T2DM肾病安全有效.

  • 早期动脉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评估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作者:安莹波

    目的:探讨早期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对评估急诊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转归的临床价值.方法:58例急诊严重脓毒症病人,按住院期间的存亡情况分为生存组(45例)和死亡组(13例).记录两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入院时及入院后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分析患者早期血乳酸水平和6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的相关性.比较6h乳酸清除率≥10%与<10%患者死亡率的差异.结果:生存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水平为(3.22±2.76)mmol/L,入院后6h血乳酸水平为(2.81±1.73)mmol/L,6h乳酸清除率为(27.22±15.69)%,而死亡组入院时血乳酸水平为(5.63±4.15)mmol/L,入院后6h血乳酸水平为(5.46±5.01)mmol/L,6h乳酸清除率为(14.26%±11.24)%,死亡组入院时和入院后6h血乳酸水平均高于生存组,6h乳酸清除率低于生存组(P均<0.05).严重脓毒症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呈正相关(r=0.385,P<0.01),6h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呈负相关(r=-0.459,P<0.01).住院期间,6h乳酸清除率≥10%组患者死亡率(9.52%)明显低于<10%组患者(56.25%)(P<0.01).结论:早期测定动脉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评价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 心力衰竭患者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的血清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伟龙;武凌宁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微弱诱导剂 (TWEAK)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心脏超声结果分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衰组(HFNEF组,n=19)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FREF组,n=84);根据NYHA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Ⅲ、Ⅳ级组.选择同期3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被研究者接受心脏超声、血清TWEAK与脑钠肽(BNP)检测,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同时比较发病6个月内,两心衰患者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心衰组血清TWEAK水平明显降低,BNP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HFREF组尤为显著(P<0.01).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血清BN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TWEAK水平显著下降.直线相关分析显示:HFNEF组和HFREF组,血清TWEAK与BNP均呈负相关(r=-0.74,P<0.05;r=-0.85,P<0.05).随访6个月,HFREF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HFNEF组患者(P<0.05).结论:血清TWEAK与血清BNP相关性良好,其可能在心衰的临床诊断、分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武汉大学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现状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胡卫;杨小铭

    目的:分析武汉大学教职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的患病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2011年在武汉大学医院进行体检的该校9 094名教职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生化检查、肝脏彩超检查,按NAFLD诊断标准,将其分为NAFLD组和非脂肪肝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及生化指标水平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1)NAFLD总患病率20.73%,男性患病率(25.88%)高于女性(15.22%)(P<0.01),均在40~5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与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血糖(FBG)、血压、总胆固醇(TC)水平升高显著相关(OR值分别为9.071、3.520、1.899、1.276、1.239,P<0.05或P<0.01),与NAFLD的发生关系密切的前两位危险因素分别是BMI和TG.结论:该校教职工体检人群NAFLD患病率以40~59岁年龄段发病率高,BMI、血压、TG、TC、FBG是其危险因素.

  •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空腹血糖异常率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作者:陈妹珍;石冬敏

    目的:调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失地农民空腹血糖(FBG)异常率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方法:4 945例失地农民分别分为不同性别组(男性组、女性组)和不同年龄组(35~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以及>60岁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FBG,分析FBG不同水平(6.11~6.99、≥7.00mmol/L)异常率.结果:4 945例失地农民FBG异常(FBG>6.11mol/L)率为35.55%,男性40.86%,女性30.83%,其中6.11~6.99mmol/L的异常率为24.63%,男性26.40%,女性23.05%,≥7.00mmol/L的异常率为10.92%,男性14.45%,女性7.79%,男性组不同水平FBG异常率均高于女性组(P<0.01).4个年龄组FBG为6.11~6.99mmol/L的异常率均高于FBG≥7.00mmol/L的异常率(P均<0.01);51~60岁组各水平异常率高,尤其6.11~6.99mmol/L的异常率高于35~40岁组和>60岁组,≥7.00mmol/L异常率高于35~40岁组和41~50岁组(P均<0.01).结论:了解失地农民FBG异常率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有利于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及早防治糖尿病.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空腹血糖
  •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CIN的干预作用

    作者:梁海峰;杨明;韩凌;马铮;高亢;陈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239例NSTE-AC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为SIRS组(A组,n=68)和非SIRS对照组(B组,n=171);再根据治疗情况将A组分为强化他汀治疗SIRS组(A1组,n=34)和常规他汀治疗SIRS组(A2组,n=34),将B组分为强化他汀治疗非SIRS对照组(B1组,n=86)和常规他汀治疗非SIRS对照组(B2组,n=85).观察4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3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和术后3天CIN发生率.结果:术前,A1、A2组hs-CRP及IL-6分别高于B1、B2组(P<0.01);术后3天,A2组hs-CRP、IL-6和NGAL均高于A1组 (P<0.01或P<0.05);B2组IL-6高于B1组(P<0.05).术后3天,4组患者hs-CRP及IL-6较术前降低(P<0.05或P<0.01),NGAL较术前升高(P<0.01).术后3天,A2组CIN发生率高于A1组和B2组(P<0.05).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降低NSTE-ACS患者PCI术后体内炎症反应,减少CIN发生.

  • 新生儿窒息致多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毕胜利;赵丽倩

    新生儿窒息(Neonatal Asphyxia)是指出生后1min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并伴有呼吸循环障碍的紧急状态;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5.0%~6.0%,国内为4.7%~8.9%[1].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缺氧、酸中毒,由于缺氧引起的乳酸积聚、能量代谢衰竭,引起细胞离子泵功能受损和细胞内酸中毒,使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损伤,致使细胞出现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加之Ca2+内流,氧自由基大量生成而引起多脏器缺氧缺血性损害,影响多脏器功能,其中以脑、心、肾、肺为多见[2],也可出现于肝、胃肠道等.本文对新生儿窒息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痛经状态的子宫微循环变化

    作者:许咏思

    痛经(Dysmenorrhea)是指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甚至剧痛晕厥,临床上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痛经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初潮开始就会发生,多见于未婚青年.由于痛经发作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因而对其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痛经时发生的子宫微循环变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对缺血再灌注组织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于娜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血管及其血液循环,是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场所.正常情况下,微循环的血流量与组织器官的代谢水平相适应,保障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并调节回心血量.一旦微循环发生障碍,会直接影响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 烧伤后血栓形成机制和治疗药物

    作者:李欣

    一般认为,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是血管损伤、血液性质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烧伤早期,血液多为高凝状态,血流减慢、红细胞聚集、白细胞黏附及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重症患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休克等.因此,烧伤后血栓形成的研究及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烧伤后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药物.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患者Hcy和vWF水平的影响

    作者:席伟;王建生;张明洁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对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2例经临床确诊的HDCP患者,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10天(一疗程).检测分析患者治疗前及治疗一疗程后血清Hcy和血浆vWF水平变化.另选52例正常孕妇(正常孕妇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HDCP患者血清Hcy和血浆vWF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正常孕妇组(P<0.01).观察组治疗一疗程后其血清Hcy和血浆vW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作用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结论:HDCP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其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 不同孕期妇女部分纤溶指标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

    作者:孔莹;刘泽金;刘世国

    目的:检测分析不同孕期正常孕妇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方法:369例正常孕妇包括孕16周、24周和34周3组(n均=123)和40例正常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各组血浆D-Dimer、FDP、Fib 和血清CRP水平,并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各孕妇组D-Dimer、FDP、Fi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从孕16周到34周逐渐升高(P<0.01).各孕妇组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但各孕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孕妇血液多呈生理性高凝状态,仍需防范血栓性风险.

  • 大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张海林;贾爱萍;邢丽

    目的:分析大肠癌患者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血清水平变化.方法:平行检测67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133例良性大肠疾病患者(良性大肠疾病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AFP、CA125和CA15-3血清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大肠癌组和良性大肠疾病组各项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5或P<0.01);大肠癌组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良性大肠疾病组(P<0.01).结论:大肠癌患者高表达多种肿瘤标志物.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大肠癌
  • TLR4/ NF-κB在人结肠癌细胞SW620中的表达及CRX-526的抑制作用

    作者:黄宏耀;刘方方;张秋莹;刘国政;钱进

    目的:利用脂多糖(LPS)刺激人结肠癌SW620细胞,观察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p65) mRNA和蛋白表达,探讨TLR4拮抗剂CRX-526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用LPS刺激培养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LPS刺激组),检测其与未经刺激的SW620细胞(无刺激组)TLR4和NF-κB(p65)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以及两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IL-8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SW620细胞皮下注射建立裸鼠移植瘤,并用TLR4拮抗剂CRX-526进行多点注射,观察移植瘤的体积及肿瘤组织中TLR4、NF-κB (p65)表达变化.结果:与无刺激组相比,LPS刺激组SW620细胞中TLR4、NF-κB (p65)、IL-6和IL-8表达明显上调 (P<0.05).抑制组肿瘤体积(271.25±49.44)mm3明显小于非抑制组 (423.32±31.28)mm3,抑制组TRL4和NF-κB (p65)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非抑制组(P均<0.05).结论:研究TLR4/NF-κB信号通路在结肠癌中的作用及作为治疗靶点,对结肠癌临床干预有重要价值.

  • 癌症患者血脂水平变化

    作者:谭树芬;杨宏英;李树清

    目的:回顾性分析消化道肿瘤、肺癌及宫颈癌患者血脂水平变化.方法:将癌症患者共分为胃癌组、结直肠癌组、肺癌组和宫颈癌组(n均=50),另选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上述前3组的正常对照组、体检健康女性50例作为宫颈癌患者的正常女性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各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癌组LDL(2.57±0.70 mmol/L)及HDL(1.27±0.39 mmol/L)水平明显降低,结直肠癌组HDL水平(1.30±0.34mmol/L)明显降低,TG水平(5.00±1.37mmol/L)明显升高,肺癌组LDL水平(3.23±0.70mmol/L)降低,TG(1.95±0.97mmol/L)和TC水平(5.42±1.23mmol/L)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胃癌组比较,结直肠癌、肺癌组和宫颈癌组LDL和TC水平均升高,且宫颈癌组HDL水平也较胃癌组、结直肠癌组和肺癌组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不同癌症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具有不同特点.

  • 不同分期肺癌患者血液屈服应力和白色微栓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胡慧霞;陈进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分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液屈服应力(τo)和甲襞微循环中白色微栓(WMT)的变化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102例NSCLC,包括肺鳞癌80例、肺腺癌22例;TNM分期:Ⅰ期15例、Ⅱ期42例、Ⅲ期30例、Ⅳ期15例.采用椎板式粘度计和微循环检查仪平行观测每例患者的τo水平和WMT计数,并进行各期均值比较及与正常人群比较.结果:Ⅳ期NSCLC患者的τo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τo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Ⅳ期患者(P<0.05,P<0.01),Ⅱ期、Ⅲ期患者τo较Ⅰ期也显著升高(P<0.01).各期NSCLC患者WMT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分期越高,WMT越多(P<0.05,P<0.01).肺鳞癌与肺腺癌患者τo水平和WMT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Ⅰ期、Ⅱ期和Ⅲ期肺癌患者存在较严重血细胞缗钱体聚集,病情重者血栓性事件的风险较大.

  • 活血消瘀膏辅助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贺军;李成银;李航森;何志阳;喻秀兰

    目的:观察活血消瘀膏外敷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本院外科及肿瘤科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分为西医常规化疗对照组(n=38)和常规化疗+活血消瘀膏外敷观察组(n=39),两组均治疗42天即两个疗程.于治疗开始前和治疗42天后,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检测两组患者全血低切(10s-1)表观粘度(ηbL)、血浆粘度(ηp)和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平均体积(MPV)和分布宽度(PDW),比较各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检测数据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LT、MPV、PDW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均<0.01),而对照组仅MPV减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ηbL、ηp、RA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PLT、PDW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或P<0.01).结论:活血消瘀膏外敷辅助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进一步表明中西医结合对于肺癌的综合治疗有重要价值和优势.

  •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血氧灌注指数监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黄梅;韦丹

    目的:观察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脉搏血氧灌注指数(PI)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77例足月窒息新生儿分为休克组和非休克组,均采用脉搏血氧灌注仪连续检测其出生时、治疗24h和72h后的PI值,并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围生期窒息新生儿出生时PI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休克组出生时及治疗24h后PI值均低于非休克组(P<0.01);休克组患儿治疗72h后PI值较出生时明显升高(P<0.01).结论:PI值对判断窒息新生儿病情程度、观察干预治疗效果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健康国人皮肤温度、血流灌注量及局部加热效应

    作者:宋丹丹;李玉珍;郭渝成;刘秀华

    目的:检测分析健康国人手部、面部、腰部、胫前区皮肤温度和加热前后微血管血流灌注量.方法:被行手部检查者共74例(年龄30~79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29)和女性组(n=45),按年龄分为30~40岁组(n=20),41~50岁组(n=20),51~60岁组(n=20),≥61岁组(n=14).被行面部、腰部和胫前区检查者共15例(年龄30~48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n=7)和女性组(n=8).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查以上各组不同部位皮肤基础温度、基础血流灌注量以及局部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及与基础血流灌注量的比值.结果:健康国人男性和女性比较,其手部、面部、腰部和胫前区基础皮温、基础血流灌注量、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手部基础皮温和基础血流灌注量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但30~40岁组和41~50岁组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明显高于51~60岁组和≥61岁组(P<0.05).31~48岁健康国人手、面、腰部及胫前区皮肤温度无明显差异(P>0.05);手部与面部比较、腰部与胫前区比较的基础血流灌注量、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但手部和面部的基础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腰部及胫前区,加热后血流灌注量及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腰部和胫前区(P均<0.05).结论:性别对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影响;随着年龄增加,微血管热效应明显降低,血流储备能力也下降.

微循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