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

微循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미순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740
  • 国内刊号: 42-132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01
  • 曾用名: 微循环学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李艳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内皮源性吲哚胺2,3过氧化酶对自体移植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

    作者:肖永光;王贤灿

    目的:观察内皮源性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对自体移植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方法:成年长耳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实验组利用建立内皮细胞高表达IDO的颈静脉作为血管桥,对照组则利用质粒载体建立静脉桥.分离并切取2cm长颈外静脉,移植到自体同侧颈总动脉中.分别于术后当天、第7 天、第14 天和第21 天取两组动物各4 只,完整取下移植静脉桥,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后分别行HE染色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静脉桥中膜厚度和平滑肌细胞PCNA阳性指数.结果:两组移植静脉桥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且有随移植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移植后第21天实验组静脉桥中膜厚度测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平滑肌细胞PCNA阳性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皮源性IDO对移植静脉内平滑肌细胞增生有抑制作用.

  • 血小板裂解液快速扩增人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作者:董晶;聂李平;周宇;谢闻悦;李建新

    目的:研究人血小板裂解液(HPL)扩增的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MMSCs)的细胞生物学特征.方法:分别以含7% HPL和10%胎牛血清(FBS)的LG-DMEM培养介质扩增人AMMSCs,比较含HPL和FBS介质培养扩增的AMMSCs的形态、扩增效率、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潜能.结果:含HPL和FBS培养介质扩增的AMMSCs形态和免疫表型类似.含HPL培养介质能显著加速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扩增,扩增的AMMSCs能向成骨、软骨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含HPL培养介质可促进AMMSCs扩增,可为相关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人源化、无伦理争议、临床应用障碍少的MSCs.

  • 刀豆蛋白A对帕金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10和IFN-γ的作用

    作者:曹丹;李晓红;任艳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刀豆蛋白A(ConA)诱导培养后分泌白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的能力.方法:23例PD患者分为早中期组(12例)和晚期组(11例),24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分离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用ConA诱导刺激.采用ELISA分别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L-10和IFN-γ含量.结果:对照组和早中期组PD患者经ConA诱导培养的PBMC分泌IL-10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培养(P<0.05);晚期组分泌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早中期组(P<0.01).各组PD患者PBMC分泌IFN-γ水平ConA培养比普通培养都有升高,早中期组高(P<0.01);PD早中期组ConA培养的PBMC分泌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晚期组(P<0.01).结论:刀豆蛋白对PD患者PBMC分泌IL-10和IFN-γ有促进作用;免疫机制在PD发病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TMS1/ASC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

    作者:薛晓婕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GEM)对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甲基化诱导静止基因(TMS1/ASC)的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影响,并讨论其疗效机制.方法:将对数生长期PANC-1分为两组,以加入4.27μg/ml 的GEM作用于PANC-1细胞者为实验组(GEM组),以不加GEM者为对照组,分别继续培养24h,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PANC-1细胞凋亡和细胞核形态变化;采用RT-PCR检测两组PANC-1细胞中TMS1/ASC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重亚硫酸盐限制内切酶法(COBRA)检测两组PANC-1细胞中TMS1/ASC的甲基化状态.结果:(1)GEM组中PANC-1凋亡明显(FITC和PI双染阳性),对照组未见PANC-1凋亡;(2)GEM组PANC-1的TMS1/ASC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GEM组PANC-1中TMS1/ASC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GEM可能通过促进 PANC-1细胞凋亡,上调 TMS1/ASC mRNA表达以及抑制TMS1/ASC启动子区的甲基化而起到治疗胰腺癌的作用.

  • 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对实验小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的损伤作用

    作者:刘腾;侯丹丹;赵倩;王可;马璐;李笑;徐海波;王雯

    目的:观察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对实验小鼠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的体外损伤作用.方法:无菌抽取4周龄雄性C57小鼠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EGM-2培养基诱导培养EP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EPCs表面标志物检测和功能试验鉴定EPCs,培养2~3代后用于实验.通过不同浓度的3-吗啉斯德酮亚胺(SIN-1,CONOO-供体)作用于EPCs 24h,确定SIN-1的有效作用剂量.将EPCs分为空白对照组、SIN-1组和FeTMPyP(ONOO-清除剂)干预组,分别用MTT法检测各组EPCs存活率,TUNEL法检测EPCs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内ONOO-生成印记——3-硝基酪氨酸(NT)表达情况.结果:上述培养细胞表面标记物和功能试验均阳性,是EPCs.800μM SIN-1刺激24h后EPCs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10μM FeTMPyP干预能抑制这种作用.SIN-1刺激后EPCs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FeTMPyP干预能抑制SIN-1诱导的EPCs凋亡.SIN-1刺激EPCs后细胞内NT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FeTMPyP干预能减少NT的表达.结论:SIN-1能够介导硝化应激,诱导EPCs凋亡,造成EPCs损伤,FeTMPyP干预能抑制SIN-1的上述作用.

  •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电泳速度和甲襞微循环中白色微小血栓

    作者:谢忠明;曾昭炜;苏汉桥;严翔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数量、电泳速度、聚集功能以及甲襞微循环中白色微小血栓(WMT)和血液流态变化.方法:采集121例恶性肿瘤患者(恶瘤组)手术前抗凝静脉血,分别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数量(PLT)、平均体积(MPV)、压积(Pct)和分布宽度(PDW);用细胞电泳技术观测血小板运动速度(PEV);用比浊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和肾上腺素(ADR)诱导的血小板5min大聚集率(Ma%);用床旁微循环检测仪检查甲襞微循环中WMT数量和血液流态.并与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恶瘤组PLT、MPV和Pct均显著增加,PDW明显不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EV明显减慢(P<0.05),Ma%显著升高(ADP,P<0.01;ADR,P<0.05).恶瘤组多数患者出现数量不等WMT,尤以肺癌多;微循环流态多呈粒流和粒缓流,9例可见间歇性粒摆流.结论:恶性肿瘤血小板计数、功能和微循环检查对观察病情进展(肿瘤转移)和血栓形成有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诊断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切点分析

    作者:熊陈岭;刘扬;李瑞炎;彭定辉;郑芳;陈薇;胡汉宁;涂建成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2型糖尿病(T2DM)及糖调节受损(IGR)诊断中的可能切点.方法:选择本院初次明确诊断为T2DM的患者,或具有T2DM高危因素而接受筛查的受检者共204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T2DM及IGR的诊断标准将其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IGR组和T2DM组.分别测定各组HbA1c水平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HbA1c诊断T2DM及IGR患者对应的可能切点.结果:NGT组、IGR组和T2DM组HbA1c水平呈递增趋势(P<0.01).ROC曲线提示,以HbA1c作为诊断T2DM的切点为6.40%,其敏感度为81.20%,特异度为75.60%;以HbA1c作为诊断IGR的切点为6.10%,其敏感度为91.80%,特异度为43.70%.结论:本地区用于诊断T2DM的HbA1c切点为6.40%,诊断IGR的HbA1c切点为6.10%.

  •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测定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斯萌;王文;黄丹;杨曌;沈雪莉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病例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将病例组进一步分为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两组氧化应激指标的差异.结果:病例组血清SOD和T-AOC水平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梗死组相比,脑出血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T-AOC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氧化损伤作用增强.

  • 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与病毒数量和药物治疗时间的关系

    作者:徐志勇;陈婕;肖荣;朱凡

    目的:分析服用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的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YMDD变异与病毒数量及药物治疗时间的关系.方法:以HBV DNA拷贝数105 IU/ml为界线,将145例乙肝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对HBV YMDD各种变异模式的突变率进行比较.再根据HBV变异状态将患者分为未变异组、纯合变异组和杂合共生组三个组,将三组患者HBV YMDD突变率与治疗时间进行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 HBV数量,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DNA 204位点基序变异(rtM204I/V).结果:HBV DNA≥105 IU/ml组纯合变异突变率高于DNA<105 IU/ml组(P<0.05),但其杂合突变率低于DNA<105 IU/ml组(P<0.05).药物治疗时间较长的乙肝患者,容易发生HBV YMDD纯合变异及杂合变异.结论:检测分析乙肝患者HBV的DNA YMDD变异与其数量和药物治疗时间的关系,有利于临床上安全用药及制定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

  •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孙璇;刘华芬;王晓红;周文杰

    目的:探讨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处理中的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单支血管病变程度介于50%~70%的临界病变心脏病患者24例,对狭窄血管行FFR测定,测量值FFR<0.75的患者行支架植入,FFR≥ 0.75的患者行药物治疗,8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FFR及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FFR<0.75组植入支架前后冠脉狭窄程度由(68.00±10.00)%下降到(8.00±2.00)%(P<0.01),FFR值由(0.70±0.03)%提高到(0.92±0.03)%(P<0.01),心绞痛发生例数由10例减少为0例(P<0.01).FFR≥0.75组药物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FFR<0.75组冠脉狭窄程度较FFR≥0.75组显著降低,FFR值升高,心绞痛发生例数减少为0(P均<0.01).结论: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测量FFR值能有效评估心肌供血情况,为临床是否行支架植入提供参考.

  • 不同性别和年龄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测定分析

    作者:刘蜜;李玉珍;宋丹丹;王晓礽;郭渝成;刘秀华

    目的:测定不同性别和年龄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加热前后微血管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51例健康成年人(31~83岁).分别按性别不同分为:男性组(n=25),女性组(n=26),以及按年龄不同分为:31~40岁组(n=11)、41~50岁组(n=9)、51~60岁组(n=6)、61~70岁组(n=10)、≥71岁组(n=15)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各组左足趾皮肤温度、基础血流灌注量(PU0)、加热至44℃时的血流灌注量(PU)以及加热后血流灌注量与基础血流灌注量的比值(加热后比值),比较不同性别组和年龄组上述指标测定值的差异,分析年龄与加热前后血流灌注量的相关性.结果:(1) 不同性别的足趾皮肤温度、PU0、PU、加热后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U明显高于PU0(P<0.01).(2) 不同年龄组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加热后比值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61~70岁组以及≥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31~40岁组(P<0.01);≥71岁组加热后比值明显低于41~50岁组(P<0.05).(3) 年龄与足趾皮肤温度、PU0及PU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年龄与加热后比值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足趾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无明显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足趾皮肤微血管反应性明显降低,血流储备能力下降.

  • 盐酸法舒地尔对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疗效

    作者:谢进;李欣;胡钢;胡沛;许臣洪

    目的:观察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72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CSFP的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均给予心绞痛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法舒地尔60mg,1次/天,每月治疗10天,连续3个月.3个月后复查冠脉造影TIMI血流并观察心绞痛缓解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88.89%,与对照组(72.2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IMI计帧值(25.63 ±4.02 vs 31.67 ±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30.73 ±5.14 vs 32.05 ±8.02)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盐酸法舒地尔可改善CSFP并缓解心绞痛症状.

  • 贝那普利对糖尿病肾病抗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作者:赵林双;谭学莹;向光大;乐岭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对血清抗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阳性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影响.方法:(1)对368例DN患者采用SPECT同位素99mTc标记法测定GFR,根据测定结果分为GFR异常组(n=214)及GFR正常组(n=154),以合成的AT1 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并比较GFR正常组及GFR异常组AT1-AA阳性率的差异;(2)再将GFR异常组DN患者分为AT1-AA阳性组(A1组,117例)和AT1-AA阴性组(A2组,97例),均在常规胰岛素降糖治疗基础上服用贝那普利(10mg/天)等药物,6个月为一疗程,观察一个疗程及两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GFR变化.结果:(1)GFR 异常组AT1-AA阳性率为54.67%(117/214),明显高于GFR正常组(34.42%,53/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一个疗程及两个疗程治疗后,A1组GFR改善均优于A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1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与AT1-AA参与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贝那普利针对性靶向治疗对肾脏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 高强度手部作业人群甲襞微循环的远期观察

    作者:屈小玲;王晓礽;李玉珍;宋丹丹;郭渝成;刘秀华

    目的:检测高强度手部作业人群甲襞微循环的远期变化.方法:使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及图像分析系统检测224例参加地震救援者(观察组)左手甲襞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和袢周状态,并对照正常参考值(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甲襞微循环异常者占全部受检者的36.16 %,其甲襞微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状态积分及总积分分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高强度手部作业对部分人群甲襞微血管形态及功能有远期影响.

  • 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和携氧功能的影响

    作者:田莉;李瑞炎;杜艳

    目的:观察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对心脏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红细胞携氧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61例手术患者采用美国美敦力血液回输机进行洗涤式自体血回输,分别测定术前、术后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血液凝固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红细胞携氧功能相关指标: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度(pH)、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61例患者术中回收原血和“机血”共84 912ml,平均每例患者回输浓缩红细胞465ml.与术前比较,术后当天和术后第1天凝血功能指标PLT、FIB显著降低(P<0.01),PT显著延长(P<0.05或P<0.01),术后当天D-D明显升高(P<0.05) ; 携氧功能指标PaO2在术后当天和术后第1天显著升高(P<0.01),RBC、HGB、Hct均显著降低(P<0.01,P<0.05).术后第7天所有异常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洗涤式自体血回输不影响血液凝固和携氧功能,可安全应用于心脏手术.

  • 琥珀酸索利那新片联合行为疗法对成年人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疗效

    作者:曾文利;周向军

    目的:观察琥珀酸索利那新片(卫喜康)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成年人原发性夜间遗尿症(PNE)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诊治的成年人PNE患者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n=42)给予行为治疗,治疗组(n=43)在行为治疗的同时,分别于每晚睡前口服卫喜康5mg,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23.81%(10/42),痊愈率为2.38%(1/42),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4.42%(32/43),痊愈率为18.60%(8/43),治疗组有效率和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卫喜康联合行为疗法治疗成年人PNE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微量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林丽

    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肿瘤刚发生时多为器官局限性疾病,绝大多数肿瘤组织通过其脱落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侵袭其它脏器进行远处转移.早于1869年,Ashworth在一例肿瘤死亡患者外周血中发现了类似肿瘤细胞,并首次提出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的概念[1].CTCs定义是指自发的或者因诊疗操作由实体瘤或者转移灶释放进入外周血中进行循环的肿瘤细胞[2].CTCs的检测可能有效地应用于体外早期诊断、化疗药物的快速评估、肿瘤复发的监测以及抗肿瘤新药物的开发等.

  •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

    作者:常文静

    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是指心肌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过度沉积,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共同的主要病理因素,终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和不可逆性心力衰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作为一种基质蛋白,与多种器官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近年研究发现CTGF在心肌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综述CTGF在心脏疾病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及该指标的临床应用等的研究进展.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分析

    作者:黄俊;邓明凤;陈永玲;王昌富;唐元艳;梁艳;熊涛;黄知平

    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7、8、20号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并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A)进行比较.方法:收集48例MDS患者骨髓标本,CCA采用骨髓短期培养法及G带核型分析.FISH采用间期FISH,选取针对5、7、8、20号染色体的不同探针组合.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率.结果:CCA对5、7、8、20号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33%、12.50%、6.25%、12.51%,总的异常检出率为39.58%; FISH对5、7、8、20号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2.50%、16.67%、10.42%、16.67%,总的异常检出率为56.25%.两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SH检测时间(2~3天)明显短于CCA(10~14天).结论:FISH检测MDS患者5、7、8、20号染色体异常是CCA的重要补充,并明显缩短检测时间.

  • 中国广西人白细胞介素21基因rs2221903T/C遗传多态性研究

    作者:蓝艳;余艳蓉;王春芳;韦叶生;韦传东;王俊利;黄照权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21 (IL-21)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中国广西地区人群中的分布频率,比较其在不同种族间分布的差异.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PCR技术和DNA测序法检测199例中国广西人的IL-21基因rs2221903 T/C多态性,并结合人类基因组计划 (Hapmap) 公布的欧洲人、非洲人、日本人和中国北京人的SNP 分型数据,比较分析广西人与其他种族人群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广西人IL-21基因型TT、TC和CC频率分别为75.38%、23.62% 和1.01%;等位基因T、C 频率分别为87.19%和12.81%.其基因型频率在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人与欧洲和非洲人群比较,IL-21基因多态性分布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日本人和中国北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广西人群中存在IL-21基因多态性,且与其他种族人群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对于人类学的研究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多重PCR检测肺炎链球菌血清型方法及临床应用

    作者:吴丽娟;邹建话;刘小月;郑磊;王前

    目的:建立一种可检测常见肺炎链球菌(SP)重要血清型的多重PCR(mPCR)方法,并初步应用于临床.方法:根据SP荚膜多糖基因序列(cps)的保守序列cpsA,设计8种SP血清型特异性引物,优化PCR条件后,对SP DNA进行扩增,通过电泳分离出型特异性条带,用于检测8种已知血清型和126株未知血清型SP菌株,并与产物纯化克隆后的测序结果比对.结果:8种已知血清型SP的mPCR分型结果与传统方法分型结果及测序结果一致;mPCR可一次检测出87.50%的血液来源SP血清型和31.81%呼吸道来源SP血清型.结论:mPCR方法可快速检测8种重要SP血清型,对初筛血液来源SP血清型有较高应用价值.

  • LNA PCR检测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基因V617F突变

    作者:童永清;郑红云;李锋;顾剑;李艳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酪氨酸激酶2(JAK2)基因V617F突变的锁核酸PCR(LNA PCR)方法,并探讨其对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8例确诊为MPD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2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9例.根据JAK2基因V617F突变位点设计引物和LNA,建立快速检测JAK2基因V617F突变的LNA PCR方法,同时以DNA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并检测上述标本JAK2基因V617F突变率.结果:所建立的LNA PCR方法能有效检测JAK2基因V617F突变,其特异性和灵敏度明显高于DNA测序法(P<0.05);LNA PCR方法可以检测出1%的JAK2基因V617F突变型杂合子.68例MPD患者标本共检测出JAK2基因V617F突变55例,检出率80.88%.其中37例PV中JAK2基因V617F突变34例(91.89%),22例ET中JAK2基因V617F突变15例(68.18%),9例MF中JAK2基因V617F突变6例(66.67%).结论:LNA PCR方法检测灵敏度高,能有效提高JAK2基因V617F突变检出率.

  • 白介素23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肝相关肝细胞癌的易感性研究

    作者:彭契六;覃彦平;易珍;覃锦耀;谢丽;李山;秦雪

    目的:探讨白介素-23受体(IL-23R)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乙肝相关肝细胞癌(H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8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HCC患者(病例组)和94例HbsAg阳性体检者(对照组) IL-23R基因rs10889677、rs1884444、rs11465817 3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检测及其部分标本进行直接测序鉴定.采用SHEsis软件构建IL-23R基因3个位点的单体型.Logistic回归分析IL-23R基因多态性和单体型与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IL-23R rs10889677、rs11465817位点的AA、AC、CC 3种基因型和A、C两种等位基因在HCC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1884444位点的TT、TG、GG三种基因型及T、G两种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携带TG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CC的风险较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增加(校正OR=2.20,95%CI=1.11~4.37).单体型构建发现CGC、AGC、CTC、ATC、CGA、AGA、CTA、ATA等8种单倍体,病例组和对照组的AGC单倍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C单倍体携带者发生HCC的风险明显增加(校正OR=2.71,95%CI=1.06~6.93).结论:IL-23R基因rs1884444位点TG基因型可能是HCC发病的危险因子;乙肝背景下AGC单倍体携带者患HCC的风险增加2.71倍,可能是乙肝相关肝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微循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