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

微循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미순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740
  • 国内刊号: 42-132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01
  • 曾用名: 微循环学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李艳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体外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

    作者:吕菁君;林国生;李庚山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以及定向诱导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条件.方法:常规骨髓穿刺获取细胞悬液,应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以及贴壁培养技术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使用不同浓度的5-氮胞苷定向诱导分化,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细胞特异性心肌收缩蛋白、舒张蛋白以及连接蛋白的表达.结果:在5-aza诱导后第20天,约30%的细胞表达肌钙蛋白T、α-横纹肌肌动蛋白、肌浆网磷酸受钙蛋白和连接蛋白-43.透射电镜观察,胞浆内粗面内质网丰富,部分内质网正在合成肌丝.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潜能.

  • 凝血酶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曹学兵;陈志斌;关景霞;孙圣刚;童萼塘

    目的:探讨凝血酶(Thrombin,TM)对脑微血管内皮的影响.方法: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培养,培养液中加入10 U的TM或10U的TM+0.4 mU的组织蛋白酶G(Caspethsin G,CATG),相差显微镜动态观察内皮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表达的改变.结果:TM使内皮细胞发生收缩,细胞收缩程度具有时间依赖性,使内皮细胞MMP-2表达水平明显增加.TM+CATG加入培养液后,细胞形态、MMP-2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M通过激活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使内皮细胞发生收缩,促进MMP-2表达,是TM增加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可能机制.

  • 黄芪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路晶;姜大景;付爱国;朱晓武;叶苗苗;胡媛;张麟伟;瞿吉良

    目的:研究中药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复制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药治疗,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清和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肾缺血1 h灌注15 min后,肾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血清和肾组织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后,血清和肾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肾组织病理变化有所改善.结论:黄芪注射液具有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这可能是黄芪注射液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 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NF-κB和MMP-9及TIMP-1表达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洪波;张木勋;路群;张建华;李玉芝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组织基质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未治疗组(D组)和糖尿病苯那普利治疗组(B组),每组10只,利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大鼠肾组织中NF-κB、MMP-9和TIMP-1的表达,并利用HPIAS-1000型医学彩色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各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NF-κB与MMP-9成明显负相关(r=-0.88267,P<0.01),NF-κB与TIMP-1无明显相关(r=0.52981,P>0.05),NF-κB与MMP-9/TIMP-1的比值亦成明显负相关(r=-0.86850,P<0.01).结论:NF-κB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MMP-9的表达起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 丹参对脊髓损伤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王钢;刘世清;郑望苟;胡益胜

    目的:比较应用丹参对兔脊髓损伤(SCI)后伤区血流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探讨丹参对脊髓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58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四组,A组10只,作为正常组;B、C、D组各16只,分别作对照组、地塞米松(Dex)治疗组和丹参治疗组.比较脊髓损伤前后及应用Dex、丹参治疗后伤区血流量(SCBF)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脊髓损伤后,SCBF下降,血液粘度(ηb)、纤维蛋白原(Fib)、细胞聚集指数(RAI)增高.Dex对脊髓SCBF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的改善不明显,而使用丹参治疗后,脊髓SCBF增高,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改善.结论:丹参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疗效较Dex明显,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手术创伤对家兔面神经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李健东;李学佩

    目的:探索神经嵌压及断伤与面神经微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Laser Doppler Flowmeter,LDF)测量25只新西兰大白兔水平段骨管内的面神经血流,暴露面神经第二膝部鞘膜,施加压迫、切断等处理,观察其近侧即面神经水平段血流的变化.结果:以10 g重力压迫面神经第二膝部鞘膜10 s可造成近侧神经微循环障碍,压迫解除后血流恢复;第二膝部切断后面神经水平段LDF值由787.4±209.8 mV下降到396.9±122.8 mV(t=12.91,P<0.01),LDF基线平均下降幅度为50%±8%.结论:第二膝部面神经受压或断伤会引起近侧骨管内面神经微循环障碍,LDF对研究面神经骨管内嵌压有重要价值,提示临床处理面神经第二膝部创伤时,减压范围应常规包括水平段面神经.

  • 非创伤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心脏的保护效应

    作者:张德玲;董峰;欧阳静萍;卢彦珍;马春艳;郑汉巧

    目的:探讨三种非创伤性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心脏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250 g~300 g SD雄性大鼠48只,分成6组,即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组(Ⅱ组)、经典缺血预处理组(Ⅲ组),缺氧预处理组(Ⅳa组)、后肢缺血预处理组(Ⅳb组)、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Ⅳc组),观察各组左室梗塞范围、心肌琥珀酸脱氢酶(SDH)、Ca2+-Mg2+-ATPase、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的变化.结果:Ⅳa、Ⅳb、Ⅳc三组非创伤性预处理均可明显缩小左室梗塞范围、提高心肌SDH、Ca2+-Mg2+-ATPase、CCO酶活性.结论:三种非创伤性预处理均能使大鼠显示和经典预处理相类似的心脏保护效应.

  • 827例眩晕综合症血液流变性分析

    作者:杨敦山;胡俊

    眩晕综合症是一种运动幻觉.病人感外物或自身在旋转,移动及摇晃,同时,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眼球震颤、指物偏斜、倾倒等症状[1].我们对827例眩晕综合症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其结果报道如下.

  • 突发性聋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流变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

    作者:邵良;黄怀宇;黄志东;顾承志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发生于瞬间或长不超过48h的急剧发展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是临床上病因不明、治疗较棘手的常见疾病.近年来内耳血流紊乱和微血管病变为主要致病因素已倍受多数学者普遍关注[1].本文对突聋患者甲襞微循环、血流变和椎基底动脉TCD进行了观察,总结如下.

  • 尿激酶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作者:陈志刚;姚红波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20%~35%,住院病死率降低20%~50%,因此尽早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AMI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报告如下.

  • 肺炎衣原体、人类巨细胞病毒、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鹏飞;董明国

    急性心肌梗死(AMI)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健康,出现梗死后并发症和致死性是多方面的[1],近年来,导致慢性感染的病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联合检测AMI患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Cp)、人类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及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进一步探讨Cp和HCMV感染以及炎症激活与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

  •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流变性及血糖的变化

    作者:邹本勤;肖方喜;王向荣

    脑梗死是我国中老年人群常见多发疾病,发病率及残疾率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后早期、超早期有针对性治疗是降低残疾率、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40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及血糖的变化作一回顾分析.

  • 心脏停跳体外循环(CPB)直视术血清肌钙蛋白I的变化

    作者:孙伯良;彭金荣;张海蓉;马军柏

    本文观察对比了23例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术(CPB)病人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以评价CPB对心肌损伤的程度.

  •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分析

    作者:狄唯中;李清华;付莉萍

    Ⅱ型糖尿病是一种危及中老年健康的常见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很多资料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可能是造成Ⅱ型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收治入院的8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内钙和红细胞变形性

    作者:李权;李艳

    钙(Ca2+)是维持细胞功能与结构完整的重要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维持细胞膜稳定性、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红细胞变形性是反映红细胞膜功能的良好指标,变形能力差的红细胞难以通过比它直径小的毛细血管,并直接影响灌注效果与组织代谢.本研究观察了2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内钙(E-Ca2+)和红细胞变形性(RCD)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二者在原发性高血压中的意义,并为临床运用钙拮抗剂防治高血压提供理论依据.

  • 仪器分析法和手工涂片法白细胞分类结果比较

    作者:张晓群;王文兰

    观察外周血细胞分类变化对疾病的初诊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是手工涂片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直观易发现问题,但较费时.目前三分类血球分析仪在血标本检测中广泛使用,其检测白细胞分类的原理主要采用库尔特原理[1].仪器法的特点:检测标本速度快,但分类较粗糙.本文选取62例病人血标本分别用仪器法和手工法进行白细胞分类比较.

  • 正常汉族人群醛固酮合酶基因-344C/T多态性的研究

    作者:胡晓军;王蕊;王芳;王晋明;牛萍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醛固酮合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分布特点.方法:应用PCR-RELP技术对189名中国汉族人的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汉族人群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以TT和CT为主要基因型,C等位基因较少见,其频率为0.23,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欧洲白种人(P均<0.01),亦较日本人为低(P<0.05).结论: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频率分布在不同的人种中存在差异.

    关键词: 醛固酮 基因
  • 甲基维生素B12和PGE1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勃起障碍

    作者:左凤银;张建丽;周艳斌;毕会民

    目的:探讨甲基维生素B12+PGE1治疗男性2型DM并E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81例糖尿病并E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给予PGE1+安慰剂,Ⅱ组给予PGE1+甲基维生素B12),采用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结果:Ⅱ组的注射勃起比率明显高于Ⅰ组,分别为58.4%和48.7%(χ2=17.9,P<0.05);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nternational index of erectile function,IIEF)中问题3和4评分分别改善94.2% vs 73.7%和85.3% vs 61.4%;而且Ⅱ组积分增加显著高于Ⅰ组(u=2.1和3.8,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注射疼痛(75.0% vs 35.9%)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8.9% vs 28.2%)明显减少,χ2=8.4和25.7,P<0.05.糖尿病其他并发症均无明显变化,但两组患者的血糖均显著上升.结论:以甲基维生素B12+PGE1治疗糖尿病并ED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D的治疗过程中应强化控制血糖.

  • 临床微循环指标在TOF矫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雪芬;许远征;张遵严

    目的:研究临床微循环指标在小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临床微循环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眼球结膜微循环、皮肤和心脏的颜色、尿量等,观察30例法乐氏四联症(TOF)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变化,监测手术进程.结果:借助临床微循环各项指标,成功地完成了体外循环下法乐氏四联症手术,30例全部成活.结论:临床微循环指标的监测,可以为复杂的先心病体外循环手术提供客观依据.

  •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E和p27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罗新;史玉霞;佘远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yclin E与p27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癌、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cyclin E和p27的表达,并用Log-Rank检验p27蛋白和cyclin E蛋白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cyclin E表达的阳性率,子宫内膜癌组显著高于内膜不典型增生组和正常子宫内膜组(P<0.05).p27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手术分期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cyclin E与p27的表达呈负相关.cyclin E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27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阴性患者,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clin E对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起一定作用,p27则与抑制子宫内膜癌的进展有关,并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婴;杨明清;尹一兵;黄文芳;陶建虹;杜琼;邓君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M235T)、血管紧张素Ⅱ一型受体AT1R(A1166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四川籍人群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方法分析人类白细胞染色体DNA中AGT、AT1R基因多态性.结果:122例EH病例组与87例正常对照组AGT等位基因频率T、M分别为:T:0.828 vs 0.661,M:0.172 vs 0.339.AT1R等位基因频率A、C分别为:A:0.968 vs 0.989,C:0.032 vs 0.011.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EH病例组AGT基因T等位基因频率和TT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7,P<0.01和χ2=15.6,P<0.01).结论:AGT基因多态性与EH密切相关;而AT1R基因多态性与EH无关.

  • 内皮细胞药理学在心血管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唐春红;蔡绍皙

    心血管药理学是一门兴起不久但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研究领域,而内皮细胞药理学又是一门从中分离出来的新分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不仅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之间的生理屏障,而且是高度活跃的代谢库.它能合成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性物质,小分子的NO,到肽类大分子内皮素(ET-1)与缓激肽等,对血管的舒张功能与血液的流动性具有不可代替的调节作用,对维持正常血液循环有重要的生理意义[1~3].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促进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瑛;夏玉先;蔡绍皙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又称为新血管形成,是时常发生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如妇女子宫内膜的周期性重建,伤口愈合,慢性心肌和肢体缺血等都存在新血管形成现象,其形成过程非常复杂.新血管形成通常是在原有血管网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血管分支,这些分支再相互连接形成成熟的血管.其形态学变化包括如下几步:(1)释放血管生长因子,内皮细胞表达蛋白酶使细胞基底膜断裂;(2)内皮细胞粘附解体;(3)内皮细胞迁移至基膜;(4)内皮细胞增殖;(5)管腔形成;(6)基膜再生,募集外膜细胞,形成成熟血管.无论是生理的或病理的血管形成,血管生长因子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目前已经发现多种调节因子在不同阶段特异性表达、参与血管形成,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FGF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n factor-β,TGF-β)、骨粘连蛋白(Osteonectin,ON)、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s,Ang)、EPhrins和新发现的Delta-Notch等.

  • 运动应激诱导HSP70表达与心肌缺血再灌注

    作者:李萍;富青;熊凡;丁成萦

    尽早恢复血流供应是挽救缺血心肌的根本途径,早在50年代就有人注意到再灌注所带来的损伤现象.随介入心脏学的广泛开展,再灌注损伤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许多科学工作者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尝试了许多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等.由于再灌注损伤机制极其复杂,牵涉很多,疗效都不够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想寻找一种内源性的心肌保护途径,即激发心肌提高自身的防护能力.因生物界广泛存在的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及其特殊的抗损伤能力引起科学家的注意,从而发现加强HSPs表达的诱导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本文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就运动应激后HSPs表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作云;曾昭炜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增殖和凋亡、心脑血管事件等发病及其防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or,RASI)能比较成功地降低血压及减轻靶器官的损伤[1~3].本文拟就RASI近几年的新进展作如下综述.

  • 藻酸双酯钠(PS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作者:姚建;赵晓刚;王璟璐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单用激素组与并用PSS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以LG-R-80(A)型血液流变仪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单用激素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轻度升高,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并用PSS组治疗后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均显著降低.结论:PSS能明显改善SLE患者的高血凝状态,并可减轻激素的副作用.

  • 中国汉族人群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邵华;左武;李艳;廖声荣;张晓炜;王宗和

    目的:对中国汉族人群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基因CGG重复序列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及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检测湖北地区75例冠心病(CHD)、6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I)和160例正常人CGG重复序列,并分析各组血脂水平.结果:共检出CGG重复次数为5、8、9、11的4种等位基因及5/5、5/8、8/8、8/9、9/9、5/9、8/11、5/11等8种基因型.CHD组与对照组、ABI组与对照组比较,VLDL-R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CHD组和ABI组中,五个亚组间TC、TG、HDL-C、LDL-C、ApoAⅠ、ApoB及Lp(a)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LDL-R基因多态性与人群中的血脂水平无关联,与心脑血管病(CCVD)也没有关联.

  • 几种老年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及血脂变化

    作者:刘久波;杨青山;黄平

    目的:探讨脑梗死、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几种老年性疾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分别检测患者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TK)以及纤维蛋白原(Fib)、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等指标,并与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几种老年性疾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明显异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老年性疾病患者血液流变特性和血脂的异常改变,是引起体内血液瘀滞,导致微循环障碍和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测这些指标,对老年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 血栓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膜表面糖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传新;卢振铎;杨晓静;王谦;邹雄

    目的:探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 GPⅡb/Ⅲa的表达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标记物CD62P、GPⅡb/Ⅲa的表达.结果:血栓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GPⅡb/Ⅲa 分别为CD62P 52.19±12.37%,GPⅡb/Ⅲa 77.98±14.22%,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CD62P 31.16±17.43%,GPⅡb/Ⅲa 40.71±11.64%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GPⅡb/Ⅲa对血栓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症状缓解后患者长期药物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 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与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的关系

    作者:谢忠明;严翔;廖声荣;左武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Lpa)浓度与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活性的变化及二者相关性.方法:实验分为冠心病组(C组)、其他心脏病组(H组)和健康对照组(N组),在相同条件下检测各组Lpa和α2-PI.结果:C组和H组Lpa分别为421.13±136.60 mg/L和267.82±53.97 mg/L;C组α2-PI 为96.88±14.10%,与N组(Lpa 185±64.50 mg/L, α2-PI 76.68±18.20%)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表明:C组Lpa浓度越高,α2-PI活性也越高,呈明显正相关(r=0.54).结论:Lpa浓度升高时,α2-PI活性明显增加,两者协同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从而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 组织通道

    作者:田牛

    多年来,人们对"血管"、"淋巴管"两个名词比较熟悉,对"组织通道"一词十分陌生.实际上,组织通道既是早、广泛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通道,又是组织细胞的微环境,具有重要意义[1~4].

  • 非典型肺炎病人动态血液分析

    作者:徐宁;吴新忠;丁海明;林莲英

    目的:动态检测非典型肺炎(SARS)病人血液分析结果,为SARS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帮助.方法:对本院收治103例SARS病人分别在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和随访时作血液分析.结果:SARS病人血液分析结果呈动态变化.入院时31.1%的患者白细胞数减少,第7~21天升高,超过正常值,出院时和随访时均正常;入院时38.8%患者淋巴细胞数减少,第7~21天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低于正常;入院时8.7%患者血小板减少,但从住院第2~12天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SARS病人血液分析结果可以协助诊断和疗效判断.

  • SARS病人TNFα、IFN和IL-6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黄宪章;徐宁;庄俊华;欧爱华;林琳

    目的:动态监测SARS病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α(IFN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早期、恢复期以及出院后SARS随访者,并选择在SARS防治一线工作但未感染的健康医护人员和普通健康体检者与之对照分析.结果:SARS早期组TNFα均值高于其他各组(P<0.01);恢复期组显著高于随访组、一线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SARS早期组血清IFN-α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恢复期组与一线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ARS早期组血清IFN-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恢复期组、随访组与一线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ARS早期组IL-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随访组与一线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ARS的发病机制中病理损伤与细胞因子IFN、TNFα和IL-6有关,IFN具有抗病毒作用.

微循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