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

微循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미순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740
  • 国内刊号: 42-132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01
  • 曾用名: 微循环学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李艳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芪参降脂饮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

    作者:李佃淳;张红;李玉中;刘大明

    目的:观察芪参降脂饮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组,分别喂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和高脂饲料+芪参降脂饮;每组各8只.6周后采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主动脉壁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主动脉血管壁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中药组大鼠血清TC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主动脉内皮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中膜平滑肌排列亦较模型组整齐,大鼠主动脉壁ICAM-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芪参降脂饮能够降低血脂,抑制ICAM-1在血管壁的表达和单核细胞浸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防止早期AS形成.

  • 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兔肝脏微血管构筑变化的研究

    作者:张爱龙;杨镇;肖亮;李岽健;牛丽文;乌剑利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时肝脏微血管构筑的变化及其可能在全身高动力循环状态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腹部敷贴法感染血吸虫尾蚴建立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模型,经插管检测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肝静脉嵌塞压(WHVP), 按公式计算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SVR);通过血管铸型方法观察肝脏微血管构筑.结果:与正常兔比较,血吸虫病兔CO、CI明显增高,MAP和SVR显著降低,WHVP升高,两组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脏微血管铸型观察,血吸虫病时肝内微血管形态和比例严重失常,肝窦显著膨大,门静脉主干增粗,肝内形成广泛的小吻合支,其间以门静脉终末支与肝静脉终末支、门静脉小分支直接引流入肝静脉多见.结论: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兔存在肝内门-体分流病理改变,可能是形成全身高动力循环状态并维持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环节.

  • 瘢痕疙瘩局部皮肤温度测定及微循环分析

    作者:毛运春;唐红梅;归来;张晓东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及其周边皮肤组织微循环状态.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图测定瘢痕疙瘩及其相邻皮肤、周边正常皮肤,正常切口瘢痕的温度,间接反映其局部微循环及血液灌注与回流状态.结果:正常切口瘢痕与正常皮肤红外线热图一致;瘢痕疙瘩及其相邻皮肤较外周正常皮肤温度升高(P<0.01);而瘢痕疙瘩局部温度不均,边缘区温度较高,中央区温度较低(P<0.01).结论:瘢痕疙瘩血液灌流量较正常切口瘢痕及正常皮肤增加,瘢痕疙瘩局部微循环平衡失调.

  • 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作者:刘晓倩;王朝晖;程翔;苏冠华;万笑笑;田卫;熊信林;王珏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各组的存活小鼠再随机分为1 h、5 h、1天、3天、7天5个亚组.模型组自颈内静脉注入自体血栓微颗粒0.1 ml,假手术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微颗粒注入,正常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分别取各亚组小鼠外周血进行血小板计数,对肺组织进行大体观察及HE染色和纤维素染色,并在光镜下计数有微血栓形成的微血管数.结果:①血小板计数显示,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外周血小板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除7天组外模型组皆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1 h, 5 h, 1天3个亚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大体标本观察:模型组肺表面可见充血肿胀及点状出血灶,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则无明显病理改变.③HE染色及纤维素染色显示,模型组各亚组除可见注入的血栓微颗粒所致的血栓栓塞,还可见继发的微血栓形成,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则未见明显血栓栓塞及微血栓形成;微血栓计数则显示,模型组各亚组微血栓形成显著多于假手术组(P<0.01),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自体血栓微颗粒能成功诱导小鼠肺脏微血栓形成模型,此模型为肺动脉微血栓栓塞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平台.

  • α-硫辛酸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苏可;孙云;周璇;王雪鹏;魏芸;魏蕾

    目的:探讨α-硫辛酸(LA)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致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内皮细胞ECV304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ECV304)、LA对照组(ECV304+LA)、ox-LDL组(ECV304+ox-LDL)、LA处理组(ECV304+ox-LDL+LA),以0.1 g/L浓度的ox-LDL刺激细胞,并加入0.5 g/L的LA,孵育24 h后,收集培养液,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LA处理组较ox-LDL组LDH和MDA含量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LA对ox-LDL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

  • 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姚树桐;李玉珍;刘秀华;王家富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的影响.方法:6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及缺血预处理(IPC)组,分别于再灌注2 h、12 h观测肠系膜微循环、肠壁血流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按Hackel氏分度法判定肠道出血损伤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平均动脉压、±dp/dtmax明显降低(P<0.05),小肠明显水肿、出血,Hackel氏分度显著升高(P<0.01);I-postC组与IPC组动脉压和±dp/dtmax明显高于I/R组(P<0.05),上述小肠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5);I-postC明显减轻I/R所致的细动静脉收缩(P<0.05)、血流速度减慢(P<0.05)和微血管内白细胞贴壁滚动、粘附;肠缺血再灌注2 h时,I-postC组肠壁血流量降低程度较I/R组减轻(P<0.05),与IPC的保护效果接近.结论:I-postC通过改善微循环减轻小肠I/R损伤.

  • 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纳米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微循环研究

    作者:蓝旭;梁军;葛宝丰;刘雪梅

    目的:了解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乳酸(n-HA/PLA)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过程中,实验动物血液流变学和骨缺损修复区血流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0只新西兰白兔,制作15 mm长的桡骨节段性骨缺损模型,根据植入不同移植材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动物左侧桡骨缺损区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植入n-HA/PLA,观察各组动物术后1 h、7天、14天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术后14天骨缺损修复区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骨缺损修复区血流量差异显著.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实验动物血液粘度降低,骨缺损修复区局部血流量增加.结论:与单纯n-HA/PLA材料比较,组织工程骨可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黄芪多糖对链唑脲霉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1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鹏;欧阳静萍;毛先晴;邹丰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APS)对链唑脲霉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T2DM)大鼠早期肾脏病理改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APS对照组(CA组)、T2DM组(DM组)及APS治疗组(DA组),每组8只.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大鼠血糖、葡萄糖耐量变化,肾脏组织形态学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等的变化.结果:DM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C组,同时伴有明显的糖耐量异常(P<0.01), 经APS治疗8周后,DA组血糖降低,糖耐量改善(P<0.01).DM组大鼠的肾小球面积较正常大鼠大、系膜基质增加,肾小管管腔扩大,管壁变薄,肾小球基底膜(GBM)增厚,可见蛋白管型,APS 治疗可减轻T2DM大鼠肾脏病理改变,降低TGF-β1的表达水平.结论:APS能够降低血糖,增强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减轻DM肾脏病理损害.其机制与APS降低T2DM大鼠肾脏TGF-β1表达有关.

  • 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作者:邵晶莹

    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都很高.其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粘、高血脂、慢性炎症等.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尿酸和血清钙水平检测分析

    作者:陈芳;王援;闫翠华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的疾病,严重危害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

  •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分析

    作者:马璨粲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健康的大威胁[1,2],其并发症之一就是其脂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导致冠心病等疾病.

  • 血清1,5-脱水葡糖醇浓度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黄光华;马文兴

    血清1,5-脱水葡糖醇(1,5-AG),又称1,5-脱水山梨醇,是一种较新的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监测指标,1973年Pitkamen[1]首先在人的脑脊液中发现并证实.

  • 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

    作者:周志敏;尚天荣

    近年来血液流变学检查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与预防等有较广泛应用[1].

  • 老年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分析

    作者:郭晓东;李小平;刘洋;周益

    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翟中良;柯俊;刘雅芳

    急性脑梗死(ACI)病理过程中除存在缺血引起的神经组织损伤外,还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 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清结合珠蛋白及白介素-8水平检测

    作者:赵建忠;孙伯良;李智山

    目前针对糖尿病传统因素的研究结果仍不能全部揭示糖尿病与大血管病变伴存的确切机制,因此提出对糖尿病存在的非传统危险因素的研究可能更有意义.

  • 老年戊型肝炎患者甲襞微循环观察

    作者:董九香;郝少银

    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老年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患者的微循环变化少有报道,本文报道92例老年戊肝患者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D-D含量和AT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献群;范俊丽;吴业勤;常江

    急性脑梗死常继发凝血和纤溶功能异常.本文报道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活性变化.

  • 尿微量蛋白联合尿酶检测对观察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作用

    作者:王雪峰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分析

    作者:程中应;胡芳;蒋玉叶;王文兰;骆明波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栓塞物经静脉嵌塞在肺动脉及其分支,阻碍组织和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疾病.

  • 吸烟对大学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史剑锋;郭飞;许蓓;胡杰;王虎;辛博;赵自刚

    目的:观察不同吸烟量对在校大学生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应用甲襞微循环检测方法,对18名男性中等量吸烟大学生(吸烟量10~20支/天),18名男性小量吸烟大学生(吸烟数<10支/天)和随机抽取的18名不吸烟男性大学生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观察管袢形态、微血流流态、袢周状态,并应用田牛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进行积分统计和对照比较.结果:吸烟组甲襞微循环多项指标异常,管袢清晰度、微血流流速、白微栓、血色、渗出、汗腺导管、乳头等各项积分值高于对照组,中等量吸烟组各分值明显高于小量吸烟组(P<0.05).结论:吸烟对大学生甲襞微循环有一定的损害,且与吸烟量正相关.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间接胆红素和尿酸水平的变化

    作者:邓凯萍;张黎军;杨城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体内间接胆红素(I-BIL)与尿酸(UA)水平,探讨其对OSAHS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对OSAHS病人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次晨采空腹静脉血4ml,检测血清I-BIL和UA.结果:I-BIL水平正常对照组14.53±3.64 μmol/L,轻度、中度、重度OSAHS组患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UA水平正常对照组252.05±75.64 μmol/L,轻度、中度、重度OSAHS组患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I-BIL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呈负相关(r=-0.32,P<0.01),低血氧饱和度(SaO2)与AHI呈负相关(r=-0.56,P<0.01),UA与AHI呈正相关(r=0.27,P<0.05). 结论:OSAHS患者体内I-BIL水平降低,UA水平升高可能是OSAHS患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

  • 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病程的关系

    作者:冯雅娟;傅汉菁;刘晓燕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微血流改变与其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程≤5年和≥15年者各17例.用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的方法,以左前臂皮肤为测定点,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记录阻断前、中、后的皮肤微血流值.结果:短病程组的皮肤微血流大值明显高于长病程组(27.83±8.83比18.07±6.91,P<0.01);短病程组的皮肤微血管反应性充血速率明显大于长病程组(2.62±1.50比1.57±0.96,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皮肤微血管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加重.

  • 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

    作者:席刚明;岳炫烨;叶飞;张迎春;张琼;聂森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脑后动脉发育异常29例,大脑前动脉发育异常17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2例;总变异率为70.59%.经颅多谱勒显示发育异常侧脑血流速度减慢.结论:脑动脉变异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机制.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瑞炎;熊金虎;江桥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以及BNP浓度与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使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方法检测94例不同级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BNP浓度,分析有无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各组之间的差异及其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N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舒张功能不全患者的BNP浓度也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1);血浆BNP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尤其是伴有左室肥厚和舒张功能不全患者BNP浓度升高.检测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 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脂质过氧化的关系

    作者:姚丰;魏蕾;狄晓虹

    目的:分析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身体健康者(对照组)46例、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非肥胖糖尿病组)50例、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肥胖糖尿病组)5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Hcy水平,硫代巴比妥法测定MDA浓度,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非肥胖糖尿病组Hcy及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肥胖糖尿病组Hcy及MDA水平显著高于非肥胖糖尿病组(P<0.01).(3)两组糖尿病患者的血清Hcy水平与MD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 结论:糖尿病患者Hcy水平与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肥胖糖尿病患者尤为明显.

  • 直肠癌转移与癌组织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作者:朱州;王卫星;黄顺荣

    目的:分析直肠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变化及其对癌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72例手术切除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微血管标记;在光学显微镜下测定其MVD.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追踪随访资料与其手术标本的MVD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转移直肠癌组织的MVD高于无转移者(106.12±32.18 vs 84.26±27.1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直肠癌组织的MVD增加对诊断癌转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尿微量蛋白在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国荣;杨小娟;赵琪;王春新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尿液中微量蛋白的浓度变化,以及时诊断和防治高血压早期肾损伤. 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转铁蛋白(TRF)和免疫球蛋白(IgU),尿蛋白定性采用干化学试带法. 结果:高血压患者肾损伤时尿蛋白定性阴性,尿中MA、α1-MG、TRF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IgU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病程的延长,MA、α1-MG的阳性率逐渐增高.结论:诊断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伤,采用尿微量蛋白检测比尿蛋白定性更敏感.

    关键词: 高血压 尿微量蛋白
  • 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和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

    作者:周有利;毛达勇;朱名安

    目的:测定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两者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5例T2DM并血管并发症患者空腹血糖(FBS)、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sICAM-1 和CRP水平,并与33例无血管并发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T2DM患者组FBS、TG、HbA1c、sICAM-1和CRP等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血管并发症组TG、sICAM-1和CRP显著高于非血管并发症组(P<0.01).HbA1c与sICAM-1和CRP呈正相关(P<0.01),TG、FBS与sICAM-1和CRP水平无相关性.结论:ICAM-1和CRP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并在T2DM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靶向治疗研究

    作者:赵林双;乐岭;廖玉华;王敏;周子华;向光大;侯洁;孙慧伶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的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慢性心衰患者经缬沙坦靶向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合成的AT1受体多肽片段为抗原,应用ELISA技术,检测DM合并高血压舒张功能不全者116例,DM 合并高血压但心功能正常者60例,正常对照组60例的AT1受体自身抗体,以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为治疗组,阴性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尼群地平10 mg/天、双氢克尿噻12.5 mg/天、肠溶阿斯匹林100 mg/天、硝酸异山梨醇酯10 mg/天、狄高辛12.5 mg/天、缬沙坦160 mg/天治疗,6个月为一疗程,通过双盲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比观察两组的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DM合并高血压慢性心衰患者AT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者69/116,阳性率为59.50%,明显高于心功能正常者(8/60,13.3%)及正常对照组(6/60,10.0%)(P<0.01).(2)药物治疗6月后,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临床降压效果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6% (P<0.01).结论:对DM合并高血压慢性心衰患者,通过 AT1受体自身抗体检测,有针对性给予缬沙坦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功能.

  • 失血性休克性凝血紊乱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杨文华;白祥军

    严重的颅脑外伤、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是创伤死亡的三大原因.机体发生失血性休克时,易发生凝血紊乱;晚期常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往往合并MODS,疗效差.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江华;郑麒;梅元武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可并发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和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Ischemic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IND),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

  • 心肌保护策略-后适应研究进展

    作者:陈鸿云;光雪峰;白文伟

    随着冠心病药物溶栓、PCI、外科手术治疗的广泛开展,再灌注损伤愈来愈引起心血管医生的重视.

  • MAAE方案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胡明均;刘瑜;鲍红霞;杨婷;章正华;夏云金;万楚成

    目的:探讨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案.方法:对25例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米托蒽醌(Mx)、阿糖胞苷(Ara C) 、安吖啶(AMSA) 和足叶乙甙(VP16)组成的MAAE方案治疗.用法:第1~3天Mx10 mg/天,静脉滴注;第1~7天Ara C 200 mg/天,静脉滴注;第1~3天AMSA 75 mg/天, 静脉滴注;第1~4天VP16 100 mg/天,静脉滴注,7天为1疗程.结果:经1~3个疗程,25例患者中14例完全缓解(CR),占56%,5例部分缓解(PR), 占20%,总有效率为76%.结论:MAAE方案治疗难治性及复发性急性白血病取得较好疗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移植.

  •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血脂水平分析

    作者:黎安玲;陈薇;吕民;杨桂;胡汉宁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DM+AS)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变化.方法:测定32例DM+AS患者、36例单纯糖尿病(DM)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HbAlc、空腹血糖(FBG)和血脂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AS组与单纯DM组之间FB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HbAlc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两指标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脂蛋白(a)[Lp(a)]水平DM+AS组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DM+AS患者血脂水平明显升高;HbAlc作为反映血糖控制好坏的有效指标,对DM合并AS及血管病变的监测有重要作用.

  • 凝血纤溶异常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作者:余洪立;黄锦雄;韦秀英;覃绍鹏

    目的:分析凝血纤溶异常在糖尿病肾病(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早期诊断DN提供检测指标.方法: 将90例2型糖尿病(DM)病人分为:无并发症组、正常白蛋白尿组(Dm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DM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DMc组).测定其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等指标水平.结果:①无并发症组PAI、TAT、PC水平升高,AT-Ⅲ、t-PA活性降低,并随UAE增加而加重.② TAT、AT-Ⅲ水平在Dma、DMb、DMc组与无并发症组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DMc组TAT水平依次高于DMb组、Dma组(P<0.01); AT-Ⅲ水平DMc组依次低于DMb组、Dma组(P<0.01).③PC、TAT、PAI与DM病程呈正相关.结论:DN患者早期即存在凝血功能亢进、纤溶活性低下,并随DN的进展而逐渐加重.

微循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