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吴竹青;汪国宏;王小强;群森;岳宏;张持;吴君仓

    目的 探讨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证实有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分为重度狭窄组21例和闭塞组19例.并分为有侧支循环29例和无侧支循环11例,记录入院时、入院后2周、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侧支循环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2例(57.14%),闭塞组有侧支循环开放17例(89.47%),闭塞组侧支循开放率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2).29例有侧支循环建立的患者中初级代偿19例(65.52%),次级代偿10例(34.48%,P<0.05).重度狭窄组初级代偿比例明显高于次级代偿比例(76.92% vs 23.08%,P<0.01).有侧支循环2周NIHSS评分[(4.1±1.7)分vs(12.0±2.6)分,P=0.037]和随访时NIHSS评分[(1.9±1.2)分vs (10.4±2.4)分,P=0.000]较无侧支循环明显降低.结论 侧支循环建立与动脉血管狭窄程度有一定相关性,初级侧支代偿是其主要代偿方式.

  •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侧支循环代偿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孟媛媛;刘迎春;张立功;吴德云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8例,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根据溶栓后区域软脑膜评分(rLMC)分为代偿较差组65例(rLMC 0~10分),代偿较好组113例(rLMC 11~20分).采集患者临床基线数据,头颈CT血管造影评估软脑膜侧支循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代偿较好组高血压、溶栓后24 h NIHSS及10 d NIHSS评分、90 dmRS评分、颅内出血及死亡比例明显低于代偿较差组,TG、预后良好比例明显高于代偿较差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831,95% CI:1.100~7.287,P=0.031)、TG(OR=2.136,95%CI:1.026~4.448,P=0.034)及陈旧性脑梗死(OR=2.922,95%CI:1.096~7.789,P=0.032)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后侧支循环代偿相关.结论 高血压不利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侧支循环的建立,而TG有助于软脑膜侧支的增长.陈旧性脑梗死是软脑膜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作者:尹琳;于鹏飞;王洪津;马春野

    目的 研究脑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时侧支循环的代偿作用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CT和(或)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脑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1支以上脑动脉闭塞.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反复抽搐1例,眩晕1例,一侧肢体持续瘫痪2例,无症状3例.脑血管造影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5例,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双侧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闭塞1例,一侧锁骨下动脉闭塞1例.10例患者侧支循环代偿充分,均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后良好.1~33个月随访,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并未再复发.结论 一侧脑血管发生闭塞时,可通过多个途径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从而避免或减轻神经功能缺失的程度.

  • 探讨陈旧性脑梗死缺血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加压灌注治疗

    作者:王君;李宝民;周典贵;李涛;李生;曹向宇

    目的 研究低灌注脑缺血区的影像学特点,检验经动脉内加压灌注治疗陈旧性脑梗死的可靠性和疗效,以探讨加压灌注治疗的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对4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病灶进行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比值测定(患侧/健侧),确定低灌注脑区的影像学特点和缺血分期:代偿期(rCBF保持正常,rCBV升高,MTT延长);失代偿期(rCBF轻度下降,rCBV正常或下降,MTT延长);梗死前期:(rCBF下降,rCBV下降,MTT延长).结合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进行加压灌注治疗;术后复查PWI,对比相应区域上述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评定治疗效果;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IHSS)标准对45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结果 45例脑梗死患者经加压灌注治疗后,神经缺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IHSS中位数由10分降到8分;对比术前和术后的脑灌注磁共振影像,大部分皮质型脑梗死(14/19)、所有分水岭区脑梗死(23/23)血流灌注状态有所好转,2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无效(2/3).结论 脑梗死后长期存在低灌注脑区,DSA结合PWI可以较为准确的评价低灌注脑区的缺血损害程度以及治疗价值,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加压灌注治疗能否起效的关键.

  • 单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对预后的评估作用

    作者:梅雨晴;恽文伟;张敏;高萍;张志翔;郭义坤;殷勤;刘新峰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于预后的评估作用. 方法 连续选取神经内科2010年4月至2012年8月间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区首次脑梗死的患者共118例,详细记录入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神经功能评分.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并在1周内完成头颅MRI检查(包括DWI、FLAIR).根据侧支循环的模式,将患者分为1、2和3级侧支循环组;比较各组间基线资料及神经功能评分,并以90 d改良Rankin评分(mRS)为预后指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入组患者中,1级侧支循环组30例(25.4%),2级侧支循环组66例(55.9%),3级侧支循环组22例(18.6%).3组不同侧支循环患者中,3级侧支循环糖尿病发生率低(x2=6.290,P=0.043),入院10 d mRS评分低(P=0.003).对所有患者进行90 d追踪随访,其中预后良好者57例(48.3%),预后不良者61例(51.7%).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年龄偏低(t=11.897,P<0.01)、糖尿病发生率低(x2=9.550,P<0.01)、梗死面积偏小(x2=54.955,P<0.01)及侧支等级评分偏高(x2 =29.159,P<0.01).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及梗死面积混杂因素的影响,侧支循环等级(OR=1.693,95%CI:0.639~4.481,P=0.047)与90 d mRS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侧支循环等级是急性MCA闭塞所致脑梗死患者90 d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方俐;李晓裔;邵西仓;何颖;李玉琢;王盼;刘姝;吴云;申志微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超声(TCD)研究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及其对各认知领域功能的影响. 方法 利用TCD评估176例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侧支循环情况.根据侧支循环开放情况将研究对象分成单支组、多支组、无侧支组,为了研究各单支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又把单支组分为前交通组、后交通组和眼动脉组,同时设对照组.对各组间进行中文版蒙特利尔(MoCA)评分,比较各组的MoCA总评分及子项目评分. 结果 154例(87.5%)有侧支循环开放,单支开放80例(45.5%),多支开放74例(42.1%),无侧支循环开放22例(12.5%).与对照组比较,多支组、单支组、无侧支组MoCA总评分(24.2±1.7)分、(21.9±2.3)分、(19.0±2.4)分、执行与视空间评分(3.9±0.7)分、(3.2±0.8)分、(2.4±0.6)分、抽象思维评分(1.7±0.5)分、(1.6±0.5)分、(1.3±0.5)分、延迟记忆评分(2.9±0.8)分、(1.9±0.8)分、(1.6±0.5)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3±1.1)分、(4.7±0.5)分、(2.0±0.0)分、(3.6±1.0)分(F=80.52、63.21、12、48.99,均P<0.05),单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计算与注意力评分(4.6±0.6)分、(4.3±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2±0.7)分(P<0.05),无侧支循环组定向力评分(4.7±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7±0.5)分(P<0.05).与多支组比较,单支组和无侧支循环组MoCA总评分(21.9±2.3、19.0±2.4)、执行与视空间评分(3.2±0.8)分、(2.4±0.6)分、注意力评分(4.6±0.6)分、(4.3±0.7)分均明显低于多支组(24.2±1.7、3.9±0.7、5.1±0.5)(均P<0.05),无侧支循环组抽象思维评分(1.3±0.5)分、延迟记忆评分(1.6±0.5)分、定向力评分(4.7±0.7)分明显低于多支组(1.7±0.5)分、(2.9±0.8)分、(5.7±0.5)分(均P<0.05).与单支组比较,无侧支组MoCA总评分(19.0±2.4)、执行与视空间评分(2.4±o.6)分、定向力评分(4.7±o.7)分均明显低于单支组(21.9±2.3)分、(3.2±0.8)分、(5.7±0.6)分(均P<0.05).单支组中,前交通组MoCA评分(22.9±1.7)分高于后交通组(21.2±2.7)分(P<0.05),前交通组延迟记忆评分(2.2±0.8)分明显高于眼动脉组(1.7±0.6)分(P<0.05). 结论 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认知功能会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尤其在执行与视空间、抽象思维、延迟记忆、计算与注意力方面.但侧支循环开放对认知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多支侧支循环保护作用高于单支;单支侧支循环中,前交通动脉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高于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眼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无明显差异.

  • 磁共振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检查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侧支循环血管的临床价值

    作者:楚长青;李保灿

    目的 探讨增强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e-THRIVE)并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食管胃静脉曲张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8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磁共振e-THRIVE检查表现,并与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观察食管胃静脉曲张部位、程度,分析食管胃静脉曲张侧支循环供血血管及分流血管的特点.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资料及磁共振检查确诊.磁共振e-THRIVE检查与内镜检查诊断食管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结果一致性分析应用Kappa检验.结果本组83例患者,磁共振e-THRIVE检查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78例,其中胃底静脉曲张合并食管静脉曲张27例,单纯胃静脉曲张19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32例,无异常发现5例;内镜检查发现胃静脉曲张合并食管静脉曲张25例,单纯胃静脉曲张8例,单纯食管静脉曲张35例.本组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磁共振e-THRIVE检查与内镜检查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845),胃静脉曲张磁共振e-THRIVE检查与内镜检查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0.721).本组患者由胃左静脉供血70例,其中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59例(71.0%,59/83,20例伴食管旁静脉曲张),胃静脉曲张11例(13.2%,11/83);胃左静脉、胃短静脉及胃后静脉混合供血5例(6.0%,5/83),胃短、胃后静脉混合供血3例(3.6%,3/83).伴脾/胃-肾分流10 例(12.0%,10/83).结论磁共振e-THRIVE检查能较好显示食管静脉曲张的特点,同时能显示血供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观察有重要意义.

  • 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与侧支循环、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魏盟;刘铭雅;姚瑞明;程蕾蕾;马宏星;唐耀亮;蔡乃绳

  •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与冠心病患者左室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

    作者:罗初凡;杜志民;胡承恒;李怡;伍贵富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RIA)检测冠心病(CHD)患者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血清浓度,旨在探讨血清IGF-I水平与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左室功能及侧支循环的关系.

  • 缺血预适应及侧支循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伟力;傅向华;马宁;李世强;谷新顺;薛玲;刘君;苗青;李亮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产生的缺血预适应独立于或协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44例发病6 h内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栽心肌梗死患者,按梗死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成2组,有梗死前48 h内心绞痛(PA)组24例、无梗死前48 h内心绞痛(NPA)组20例,每组再按有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管分成两亚组,PCI完成后对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进行TIMI分级评价,同时左心室造影,记录室壁运动记分(WMS)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监测心肌酶48 h,PCI完成后1周、4周末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SPECT),比较前后显像缺损程度记分(SS)的变化,计算并比较两组及亚组间心肌挽救指数(MSI),第2周时行平衡法核素心室造影(ERNA),比较两组及亚组间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心室收缩同步性(LVSS)的差异.结果PA组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显著低于NPA组[(1172±985)U/L比(2291±1267)U/L,P<0.05;(197±102)U/L比(316±144)U/L,P<0.05],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显示两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无差异,PCI完成时PA组IRA无再流(no-reflow)发生率显著低于NPA组(8.3%比20%,P<0.05),WMS和LVEDP也显著低于NPA组[分别为(5.39±0.91比7.11±1.27),P<0.05,(13.8±4.3)mm Hg(1 mm Hg=0.133 kPa)比(19.8±4.6)mm Hg,P<0.05];第1周、第4周末SPECT SS在PA组均显著小于NPA组[分别为第1周时113.5±44.3比150.5±52.7,P<0.05,第4周时77.5±21.6比121.3±43.5,P<0.01],第4周末PA组MSI显著大于NPA组(31.7%比19.4%,P<0.01),PCI后2周ERNA,在PA组左室射血分数、峰射血率均显著大于NPA组,分别为(62.6±8.5)%比(47.3±9.2)%,P<0.01;(3.59±0.57)EDV/s比(2.66±0.52)EDV/s,P<0.05,而峰射血时间显著低于NPA组[(127±30)m比(176±35)m,P<0.05],PA组峰充盈率显著高于NPA组[(3.32±0.42)EDV/s比(2.61±0.47)EDV/s,P<0.05],而峰充盈时间明显低于NPA组[(131±39)ms比(192±43)ms,P<0.05];LVSS各参数:PA组左室相角程、相位直方图半高宽和峰相位标准差亦均显著低于NPA组.两组内有侧支循环的亚组心肌损伤标记物CK、CK-MB峰值水平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的亚组,第4周末有侧支循环的亚组MSI显著大于无侧支循环的亚组,各亚组中以有梗死前心绞痛、有侧支循环的亚组CK、CK-MB峰值水平低,第4周末MSI高,与其他亚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梗死前心绞痛诱发的缺血预适应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均可独立或协同发挥作用,减小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面积,保护梗死后近期左心室功能.

  • 急性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糖尿病对其影响

    作者:吴永健;崔仲华;秦学文;乔树宾;姚民;姚康宝;刘海波;陈纪林;高润霖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及糖尿病对其影响.方法采用1996年12月~1999年12月阜外医院介入治疗中心收治的AMI后3个月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者共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有无侧支循环形成、侧支循环形成的时间以及侧支循环与梗死相关病变部位、梗死前心绞痛和室壁瘤形成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合并(48例)与不合并糖尿病(162例)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不同.侧支循环的评价采用计分法.结果AMI后2周内42.8%的患者可见侧支循环,第3周达60.0%,1个月时高达75.3%,说明AMI后2周即有侧支循环的形成,多数形成于3~4周.梗死后1~3个月左室造影显示有室壁瘤形成的11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只有2例可见侧支循环(18.2%),而无室壁瘤形成的87例非糖尿病AMI患者中83例可见侧支循环(95.4%).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梗死后第4周方可见侧支循环.48例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0.35,只有9例可见侧支循环(18.8%);而162例非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计分平均2.42,140例有侧支循环形成(86.4%).结论 AMI后如梗死相关病变仍完全闭塞,绝大多数于3~4周形成侧支循环.室壁瘤患者很少形成侧支循环,糖尿病影响侧支循环的建立.

  • 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浆微小 RNA-126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作者:聂晓敏;苏利霄;周雅婧;赵迎新;史冬梅;刘宇扬;周志明;周玉杰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血浆中微小RNA-126(miR-126)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CCC)形成的关系,探讨miR-126是否可成为CCC形成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设计,连续入选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状动脉中单支血管狭窄≥95%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成2个亚组:侧支良好亚组(Rentrop分级≥2)(n=64),侧支不良亚组(Rentrop分级≤1)(n=56);另选取健康对照组30例。 RT-PCR检测血浆miR-126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血浆miR-126水平对CCC形成的辨别能力。结果侧支良好亚组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侧支不良亚组[(5.99±1.48)mmol/L 比(6.40±2.50)mmol/L,P=0.044]。冠心病组血浆miR-126(0.04±0.01比0.07±0.02,P=0.023)和血清VEGF水平[(2110±455)ng/L比(2574±450)ng/L,P=0.011]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侧支良好亚组miR-126和VEGF水平明显高于侧支不良亚组[miR-126:0.06±0.02比0.03±0.01,P=0.021;VEGF:(2549±614)ng/L比(1759±452)ng/L,P=0.008]。侧支良好亚组血液中miR-126与VEGF呈正相关(r=0.712,P=0.005),侧支不良亚组miR-126与VEGF无相关性(r=0.342,P=0.483)。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miR-126(OR=2.145,95%CI 1.691~2.988,P=0.001)和VEGF(OR=1.279,95%CI 1.068~2.295, P=0.013)是CCC形成的独立预测因子。以血浆miR-126水平为检验变量,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51( P=0.002)。结论血浆miR-126水平与CCC形成呈显著正相关,是CCC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可能成为判别CCC形成情况的一种血液标志物。

  •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腔内衰减梯度评价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作者:陈亚磊;王瑞;贺毅;栗佳男;苑飞;田锐;葛长江;周渊;黄榕翀;崔松;宋现涛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腔内衰减梯度(TAG)与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诊断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侧支循环的关系,并探讨CTO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CT0病变,且术前接受CCTA检查的167例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终入选75例CTO患者(79支病变血管).根据Rentrop分级评价病变血管侧支循环进行分组,将Rentrop 3级定义为侧支循环良好组,病变血管数50支;侧支循环分级2级或以下定义为侧支循环不良组,病变血管数29支.比较不同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时TAG变化,分析TAG与侧支循环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病变的因素.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为0或1、2、3级时,TAG分别为(-33.6 ±24.4)、(-16.5±15.7)和(-12.8±15.8)HU/10 mm,随着侧支循环分级的升高,TAG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对79支病变血管,用TAG≥-15.6 HU/10 mm预测良好侧支循环血管数为45支(57.0%),用Rentrop分级评价良好侧支循环血管数50支(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83).侧支循环良好组既往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20.8% (10/48)比48.1%(13/27),P=0.01],良好侧支循环既往心肌梗死患者比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35.4% (17/48)比11.1% (3/27),P=0.02],侧支循环良好组TAG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12.8±15.8)HU/10 mm比(-21.2±19.6)HU/10 mm,P=0.0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糖尿病(OR=6.604,95% CI1.726 ~ 25.274,P=0.006)及心肌梗死史(OR=0.196,95% CI0.041 ~0.936,P=0.041)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TAG可以用于预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侧支循环.糖尿病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心肌梗死史有助于良好侧支循环的形成.

  • 以心力衰竭合并大量腹水为临床表现的血色病一例

    作者:王华炜;郭军;赵国喜;陈韵岱

    患者女性,53岁.因间断心悸、气短、气促5年余,腹胀3年,再发1个月人院.2006年6月开始在活动或劳累后出现心慌、气短、乏力.2008年9月出现腹胀、腹腔积液.2008年11月17日在外院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示心脏增大、肝左叶肥大、脾大、脾门周围侧支循环血管形成,考虑存在肝硬化;且肝实质密度弥漫增高.2011年7月,患者心慌、气促再发,逐渐伴腹胀、双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食欲不振,尿量减少.2011年8月20日在外院查肝脏CT,示肝大、脾大、腹水、肝实质密度增高(CT值约91.9HU).患者有糖尿病史10年,37岁绝经,性欲减退.既往无贫血、输血及铁剂应用史.

  • 开通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导致放射性皮肤损伤一例

    作者:王守力;韩雅玲;王斌;孙蕾;李菲

    患者男性,58岁,体重80 kg.因"反复发作性胸骨后烧灼感半年"于2007年8月20日入院.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心电图Ⅱ、Ⅲ、aVF T波低平.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室壁运动无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70%.2007年8月23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右冠状动脉向左回旋支发出2级侧支循环.

  • 心肌梗死后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分析

    作者:闫忠政;吴天兵;王雪萍;李鹏;刘勇;刘钊;张金杰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后再发心肌缺血且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建立病例,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疗效.方法MI后再发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病例132例,GAG均见闭塞远端侧支循环建立,分为闭塞冠状动脉再通组(A组)及未通组(B组),随访6~18个月,均于术前及随诊期末进行心绞痛分级,测定LVEF,随访期内统计心脏事件.

  •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血流分数同左室功能关系研究

    作者:蔡志雄

    目的测定压力源性的侧支血流分数(PDCF),评价m-CF同传统的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探讨PDCF同AMI成功介入治疗(PCI)后左室功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 重视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研究

    作者:刘伊丽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冠脉)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虽然心脏表面的冠脉通畅,但由于肥厚的心肌中血管密度减低和微血管重塑,可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功能不全.再如有些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虽然通过血流重建治疗使梗死相关冠脉开通,但由于相关的冠脉微循环出现无再流(no-reflow)现象,使近期和远期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反,有些AMI患者虽然相关冠脉仍闭塞,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由侧支循环得到灌注,使抬高的ST段下降.因此,在继续积极探讨心脏表面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关注冠脉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应该是重要的研究领域.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点、分型和治疗策略

    作者:杨跃进;高展

    由于血液涡流及血管壁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冠状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1])对分叉病变的定义是:冠状动脉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口部,分支血管对于该患者有明显功能价值(与症状有关、存在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以及对左心功能意义重大等),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以丢失.显然强调了分支的重要性和不可丢失性.

  •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侧支循环与存活心肌之间的关系

    作者:粟佳男;张丽君;贺毅;陈亚磊;黄榕翀;吕树铮;宋现涛

    目的 采用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心脏磁共振成像(CMR)评价冠心病患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心肌活性,并观察CTO病变侧支循环与存活心肌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由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40例CTO患者,所有患者均在1周内进行CMR检查.采用Rentrop分级评价CTO病变血管的侧支循环,根据Rentrop分级将侧支循环分为轻度或无侧支循环组、中度侧支循环组和良好侧支循环组.根据CMR影像对心肌节段的延迟强化透壁程度进行评分,对心肌节段的室壁运动进行分级,并计算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心肌延迟强化透壁程度与WMSI之间的关系.结果 轻度或无侧支循环组6个心肌区域,其中1个心肌区域具有存活心肌,5个心肌区域无存活心肌;中度侧支循环组16个心肌区域,其中11个心肌区域具有存活心肌,5个心肌区域无存活心肌;良好侧支循环组24个心肌区域,其中21个心肌区域具有存活心肌,3个心肌区域无存活心肌;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轻度或无侧支循环组、中度侧支循环组和良好侧支循环组的WMSI分别为1.54±0.50、1.21±0.34和1.26±0.4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延迟强化透壁程度的增加与WMSI相关(r=0.638,P<0.01).结论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侧支循环可预测心肌活性,随着Rentrop等级的增加具有存活心肌的可能性更大.

1158 条记录 10/58 页 « 12...78910111213...575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