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治疗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

    作者:真启云;费文勇;杨文婷

    总结了30例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患者的康复护理.对患者实施分阶段康复训炼,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关节粘连.本组按计划完成康复训练,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由术前66.53分提高到93.62分,26例患者无疼痛残留,4例残留轻度的疼痛,所有患者均表示对治疗和康复效果满意.

  • 颅脑保护膜在肠梗阻肠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玉

    颅脑保护膜设计独特,一面粘贴于切口皮肤,另一面呈三角形袋状为带一长尾的保护膜,通常用于开颅手术切口的保护.开颅手术创面出血较多,经常要冲洗,所以血液、冲洗液都可经此保护膜顺着长尾流到污物桶内,以保证手术台上干燥无菌,不被污染.在传统肠梗阻肠减压手术中,通常由术者用自己的腹部顶住较大容器或由助手扶住较大容器来装肠内减压出来的容物,肠内容物多时,一次装不完,要更换容器继续装.减压结束后,术者还要更换手术衣和手套才能继续手术.操作起来非常麻烦,很容易污染术野及切口,造成术后感染.

  • 创伤性硬膜下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大脑皮层血流灌注研究

    作者:汤可;袁小东;周青;周敬安;赵亚群;刘策

    目的:探讨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短期内大脑皮层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15例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于去骨瓣减压术后1周行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于水平位选择颅骨缺损直径大层面图像划定感兴趣区,分别计算颅骨缺损区和对侧镜像区皮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48 h内意识清醒,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满意,无再次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颅骨缺损区皮层CBF和CBV的均值分别为91.12 ml?(100 g)-1?min-1和6.02 ml/100 g,明显高于对侧镜像区的均值69.22 ml?(100 g)-1?min-1和2.42 ml/100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骨缺损区皮层的MTT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颅脑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验证,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的皮层脑组织血流灌注有增加的现象,为进一步病生理研究提供依据。

  • 植入棘突间动态辅助运动系统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杜瑞;农鲁明;周栋

    目的 评价单一节段行腰椎管扩大成形加植入腰椎棘突间动态辅助运动系统(DI-AM)与单纯行腰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不同.方法 采取随机设计的方法,将2008 年12 月至2010 年5 月我科治疗的29 名患者分为A、B 两组,A 组12 例,B组17 例.A 组12 例患者采用腰椎管扩大成形加DIAM 植入方案,B 组17 例患者采用单纯腰椎管扩大成形方案.两组中,L4/5 椎间隙为手术操作常见的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 d、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摄腰椎正、侧位、动力位X 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的高度、棘突顶距、椎弓根间距离以及Cobb 角.并通过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术前、术后的椎间隙的高度、椎弓根间距离及Cobb 角等影像学数据的变化不显著(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 的随访中,A 组椎间盘后缘高度明显高于B 组,长期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术前及术后的椎间隙高度变化不显著(P >0.05).长期的随访结果表明,A 组的腰背部疼痛平均VAS 评分(2.06 分)明显优于B 组(3.23 分)(P <0.05).A 组患者手术满意,无相关并发症及DIAM 植入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腰椎管扩大成形加DIAM 植入是一种治疗老年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缓解腰背部疼痛比单纯腰椎管扩大成形效果更显著.

  • 开窗减压术与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对比研究

    作者:余东升;赵玮;吴晓林;俞娟

    目的 观察开窗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保守性治疗在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4例直径大于3 cm的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其中包括7例含牙囊肿、14例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以及3例单囊性成釉细胞瘤,开窗后用弹性自凝材料制作个体化囊肿塞,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开窗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通过测量囊腔体积改变及曲面断层片缺损范围比较囊性缺损缩小速度,对病变范围的缩小情况量化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经开窗减压术或负压吸引术均取得较好疗效,3~13个月后囊性病损缩小到直径1 cm左右时行二次手术刮除,随访6~28个月,未发现复发病例.负压吸引术组患者疗程3~8个月,平均5.4个月,开窗减压术患者疗程4~13个月,平均9.5个月,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负压吸引术患者病变囊腔容积及影像面积减小速度均明显快于开窗减压术患者,且颌面部膨胀畸形改善快于开窗减压术组.结论 开窗减压术和负压吸引术均能有效治疗颌骨大型牙源性囊性病变;负压吸引术较单纯开窗减压术可显著缩短疗程,且对恢复面部正常形态、消除畸形有更好疗效.

  • 普伐他汀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

    作者:乐锦波;杜远立;向选平;茹能;邓娟娟;武斌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激素性兔股骨头坏死对组织病理学、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45只实验大白兔制作成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髓芯减压术治疗组(A组),普伐他汀联合髓芯减压术治疗组(B组)和模型组(C组),每组各15只.观察各组各时期兔股骨头毛细血管数、管径、骨陷窝空缺百分比以及BMP2、VEGF m RNA表达水平.结果 A、B两组第4周BMP-2、VEGF mRNA表达水平(7.4±1.1,8.0±1.0;0.118±0.027,0.129±0.023)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2±0.8;0.117±0.024)(P>0.05).而B组第8周和第12周BMP-2、VEGFmRNA表达水平(10.5±2.4,13.8±3.2;0.341±0.047,0.562±0.059)明显高于A组(8.0±1.7,8.8±2.0;0.137±0.033,0.149±0.048)、C组(7.6±1.6,7.7±1.8;0.126±0.035,0.131±0.041)(P<0.05);且随治疗时间延长,B组BMP-2、VEGF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普伐他汀联合髓芯减压术可明显上调股骨头BMP-2、VEGFmRNA的表达水平,是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

  • B超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减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34例

    作者:汤礼军;田伏洲;蔡忠红;胡建中

    1990-03/1998-03我们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胆囊穿刺减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34例,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本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22岁~73岁,平均48岁,60岁以上者9例.既往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史者31例(91%).发病时间2h~,48h,平均9.8h,均属急诊入院.所有患者均表现有明显的右上腹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右上腹压痛明显,且有程度不等的肌紧张及反跳痛WBC:12~22×109. L-1;B超:全部患者胆囊均明显肿大,大者达15cm×8cm,胆囊壁增厚且腔内积液,胆囊结石者32例(94%),但肝内外胆管均未见扩张及结石梗阻.

  • 小网膜囊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分析

    作者:田新;李维勤;石书伟;周卫东;华科磊;陈军;耿伟;盂桂荣;田博

    目的 探讨小网膜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至2011年焦作市人民医院胰腺外科采用小网膜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26例早期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第1天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APACHEⅡ评分、腹腔压力、中心静脉压、血糖、WBC、PaCO2、三酰甘油、肌酐分别为(37.4±0.9)℃、(104±13)次/rain、(21 ±5)次/min、(12.3±4.0)分、(11.8±2.1)cm H2O(l cmH2O=0.098 kPa)、(18.2 ±0.6)cm H2O、(7.7±0.6) mmol/L、(9.54 ±2.80)×109/L、(42.40 ±4.72)mm Hg(l mm Hg =0.133 kPa)、(13.83±1.01) mmol/L、(215.6±3.5) μmol/L,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第1天尿量、PaO2、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为(90.6±4.5) ml/h、(88.15 ±3.02)mm Hg、(84.8 ±3.4)mm Hg,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前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84.6%),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57.6%),休克14例(53.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22例(84.6%),术后分别下降至2例(7.6%)、l例(3.8%)、1例(3.8%)、3例(11.5%).术后发生肠瘘2例(7.6%),胰瘘3例(11.5%),腹腔内出血2例(7.6%),真菌感染12例(46.2%).全组治愈率92.3%(24/26),病死率7.7%(2/26).结论 小网膜囊、两侧腹膜后敞开灌洗联合区域动脉药物灌注治疗早期SAP效果满意,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 74例老年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选择

    作者:高广兴;朱成伟;杨伟;滕良珠;刘雪平;吴洪喜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7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多不具有明显的特征.保守治疗40例中,治愈17例,好转18例,死亡5例.后颅窝开颅小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4例中,治愈11例,好转8例,死亡5例.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3例,好转2例,死亡1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7例,治愈2例,好转3例,死亡2例.小脑出血血肿量<10 ml者,首选保守治疗,血肿量≥10 ml者后颅窝开颅小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辩减压术疗效满意.结论 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或体质差患者可提高治愈率.

  • 难治性高血压的治疗进展

    作者:耿红玉;貢歌;李妍妍

    高血压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难治性高血压成为人口健康的一个严重的负担,其患病率占高血压患者的5%~30%[1]。难治性高血压通常定义为尽管调整生活方式和规律服用≥3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物(其中1种是利尿剂),血压仍持续≥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2]。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高,包括脑卒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心房颤动、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突然死亡[3]。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影响血压达标的因素较多,包括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患者的依从性差、药物治疗的不足或不规范,以及继发性高血压等多方面。有效的诊断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是控制难治性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近年介入性治疗方法的引进,也为该病提供了治疗机遇。现对近年来难治性高血压综合性治疗的一些方法或理念进行介绍。

  •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问题与策略

    作者:马明;谢宗义

    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通常是指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质支的完全性脑卒中.发生率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0%.主干血管梗死,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灌注压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由于颅腔的封闭性,脑组织体积增加,必然导致颅内压逐渐增高,颅内压增高又会导致脑灌注压降低,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形成了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后发生脑疝而死亡,即使采取佳的保守治疗方案也无法打破此恶性循环,其病死率可高达80%,所以又称为恶性脑梗死[1].近年研究表明,早期行外科减压术能打破此恶性循环,大大降低患者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为MCI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 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亚;刘艺;王珊珊;林晓玲;孙晓培

    关于恶性脑梗死,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命名和定义。早在1996年,Hacke首次提出“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一词。大面积脑梗死的概念,一般是指由于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中动脉(MCA)近端闭塞导致的大部分MCA供血区的脑梗死,也可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恶性脑梗死能引起临床恶化和脑水肿形成,还与出血性转化、脑疝形成有关,病死率高达80%,又被称为恶性水肿。因此,恶性水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很重要,但是目前恶性水肿的治疗主要集中在脑水肿形成后的处理,而非预防其形成[1]。本综述主要讨论了恶性脑梗死后恶性水肿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进展。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作者:王晓松;陈国强;袁越;韩宏彦;张光明;刘海生;郑佳平;孙基栋;郭宇鹏;梁晖;朱振云;左焕琮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6例老年面肌痉挛患者显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及并发症,并与同期手术的非老年面肌痉挛患者1661例相比较.结果 老年组106例,治愈95例(89.6%),缓解8例(7.6%),无效2例(1.9%),复发1例(0.9%);同期非老年组1661例,治愈1534例(92.3%),缓解101例(6.1%),无效23例(1.4%),复发3例(0.2%).两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发生永久性并发症4例(3.8%),非老年组47例(2.8%).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老年人面肌痉挛安全、疗效确切的首选方法之一.

  • 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谢红雯;姜宏志;袁庆国;沙成;杨玉明;王大明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143例,老年组92例,年龄65~82岁;中年51例为对照组,年龄40~62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行微血管减压术(MVD),对未发现明确责任血管或血管压迫难以解除的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随访时间2.1~2.6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手术疗效等.结果 老年组接受MVD手术的患者87例,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8例,部分缓解9例,随访79例,复发4例(5.1%);对照组接受MVD手术者49例,疼痛完全缓解45例,部分缓解4例,随访46例,复发3例(6.5%),两组疗效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术后有3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听力下降、脑脊液漏、肺部感染、谵妄各1例;对照组无菌性脑膜炎、术后耳鸣及脑脊液漏各1例,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MVD治疗患者无面部感觉障碍.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的患者老年组5例,术后仅有1例偶有轻微疼痛,但无需药物治疗,4例疼痛均缓解;对照组2例疼痛均缓解,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感觉障碍;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老年患者的手术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如果处理得当,仍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及较高的手术安全性.

  • 老年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作者:赵卫国;薛跃华;沈建康;濮春华;李宁;蔡瑜;胡锦清;付伟春;朱军

    目的探讨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65岁以上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全麻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7例患者经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显示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63例(81.8%),肿瘤压迫神经5例(6.1%).术后70例(85.4%)疼痛消失,8例(9.7%)症状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95.1%.治疗有效中的66例获随访2~106个月,平均31个月.术后3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7.6%.结论本组未出现与年龄相关的术后并发症,预后较好,只要操作熟练和围手术期的处理规范,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有保障的.继发性病因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中并非少见.特殊序列的磁共振检查不仅有助于发现继发性病因,而且能够显示压迫责任血管,对指导手术和患者筛选都有重要价值.

  • 老年人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预防

    作者:李江安;鲁晓杰;李兵;钱硕;徐德恩;马志伟;孙扬

    目前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研究的热点是如何提高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的有效性及减少术后复发率;对于如何预防脑脊液漏则鲜有提及.我们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65岁以上ITN患者共64例,术后无1例脑脊液漏,现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本组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65~83岁,平均72.3岁.病程9个月至23年,平均6.6年.所有患者此前均未接受过开颅手术治疗.2.方法:全麻后取侧卧位,头部屈曲,并向健侧旋转约15°,使乳突位于高点水平.切口位于乳突后发际内约0.5~1 cm,稍成弧形,围绕星点,长约5 cm.逐层切开分离肌肉,暴露骨窗,磨除星点处骨质,以星点为外上缘铣下骨瓣大小约2.5cm×2.5 cm,上缘为横窦下缘水平,外侧缘应显露乙状窦内侧缘,外上方能显露横窦向乙状窦移行部分;如硬膜与颅骨粘连紧密,则采用磨钻沿骨瓣边缘磨除一圈至极薄骨质,再用枪状咬骨钳予以咬除.倒"T"形剪开硬膜并翻向横窦及乙状窦方向.

  • 颈后路术后脊髓后移与C5神经根麻痹的相关性

    作者:张景生;张招波;王慧;滕晓;丁凌志

    目的 通过观察分析颈后路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与颈与神经根麻痹的关系,探讨颈与神经根麻痹的原因.方法 颈后路手术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颈椎MRI检查,测量脊髓后移度.观察术后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采用分组配对t检验分析术后C5神经根麻痹与脊髓后移度的相关性.结果 脊髓后移度平均(2.41±0.46)mm.3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者在C5椎体平面脊髓后移距离平均为(4.11 ±0.14) mm,无C5神经根麻痹者在C5椎体平面脊髓后移距离平均为(2.79±0.17) m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80,P<0.01).结论 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C5神经根的牵拉是出现C5神经根麻痹的主要原因.

  • 经颅硬膜外入路双层壁视神经管减压术的研究

    作者:赵景武;董浩;吴江平;宋维贤;张天明

    目的 探讨经颅硬膜外入路治疗双层壁视神经管视神经损伤中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6例经CT证实双层壁视神经管的视神经损伤患者,经颅硬膜外入路,切除气化筛窦构成的眶上壁至视神经管眶口,显微镜下切除气化的视神经管上壁,切断筛后动脉,自额筛缝之前咬除眶尖骨质及视神经管上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减压周径大于1/2而小于3/4,未剪开视神经鞘,封闭蝶窦及后组筛窦的漏口.结果 6例患者均有效,其中3例视力达0.1及以上,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结论 经颅硬膜外入路双层壁视神经管减压术是针对视神经管变异为双层时的有效治疗,具有减压范围充分的特点.视神经损伤患者为双层壁视神经管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 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治疗相邻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宋玉光;江伟;叶蜀新;樊元胜;吴智涛

    目的 探讨采用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治疗相邻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方法 将44例相邻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手术(观察组),另一组行不保留椎体后壁的手术(对照组).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保留后壁的椎体次全切治疗相邻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安全性好的特点.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许建英;王鹏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 42例脊髓型颈椎病,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 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14.5分.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1213 条记录 7/61 页 « 12...45678910...60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