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智尧;董福慧

    目的:观察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病例来源于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共90例.其中女61例,男29例;年龄45~65(55.21±8.30)岁;病程1~7(3.49±2.98)个月;左肩26例,右肩64例.局麻下,采用针刀松解肩峰下缘痛点及肩峰下滑囊粘连.通过观察肩关节外展、前屈上举、屈肘内旋、屈肘外旋的活动度,肩关节疼痛评分,统计治疗后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病例数,对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完成12个月以上随访,无失访病例.随访VAS 疼痛评分1.35±0.78,较术前7.72±5.42减小(t=15.89,P<0.01).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83.17±19.11,较术前58.89±15.63提高(t=28.48,P<0.01).总体疗效评价,治愈46例,显效33例,有效11例,无效0例.结论:针刀治疗肩峰下撞击征的优点是微创地解决根本病变,缺点是不能处理骨质异常引起的撞击.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经皮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造影表现

    作者:成雪晴;卢漫;郭璇妍;贺凡丁;张振奇

    目的 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的经皮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滑囊造影(PUSB)表现.方法 对150例经临床诊断为SIS患者行PUSB检查,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滑囊内的弥散情况及是否进入肩袖、关节腔.结果 53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呈线状均匀分布,诊断为单纯性肩峰下滑囊炎.97例造影剂在滑囊内分布不均匀,诊断为粘连性肩峰下滑囊炎.40例可见造影剂由滑囊进入肩袖肌腱,但未达肱骨头表面;32例可见造影剂由滑囊进入肩袖肌腱,到达肱骨头表面;78例造影剂未进入肩袖肌腱.结论 PUSB可实时动态评估肩峰下滑囊炎、滑囊粘连、肩袖损伤等情况,对SIS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3.0T MRI肩撞击综合征影像征象分析

    作者:王丰哲;潘诗农;崔健君;安奇;张光昕;郭启勇

    目的 探讨3.0T MRI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影像征象及损伤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肩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结果 ①直接征象:30例MRI均显示冈上肌肌腱信号和形态的改变,其中6例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13例冈上肌肌腱的部分撕裂;11例表现冈上肌肌腱表面的信号异常、混杂;②间接征象:9例肩峰下滑囊增厚、肩峰下-三角肌下囊积液及15例关节囊积液;③继发征象:5例关节盂唇撕脱,于关节造影时显示较好,5例冈上肌萎缩、2例三角肌萎缩、4例Bankart病变;④病因征象:本组患者肩峰形态分别为平直型(4/30)、弧形(7/30)、钩型(19/30);肩峰下通道(AHI)7例<5 mm,23例为5~10 mm之间.结论 高场强3.0T MRI能够有效显示肩撞击综合征的影像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治.

  • 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作者:梁治平;刘斯润;曾旭文;周洁;陈松

    目的 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 Ⅲ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撕裂和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敏感度分别为51.06%(24/47)、72.34%(34/47)、80.85%(38/47)和85.11%(40/47),单一肩袖撕裂诊断敏感度与联合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7,P=0.68),特异度(64.44%,29/45)低于联合征象(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1,P=0.008).结论 MRI可显示SAIS肩袖损伤、肩峰形态和短肱肩间隙狭窄,根据以上三种征象联合诊断SAIS的效能较高.

  • 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范晓黎;刘鲁

    目的:探讨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SIS)的相关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证实的S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X线摄影所示的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进行分型、测量,并与M RI所见进行对照,分析肩峰形态及肩峰下间隙与SIS的相关性。结果:60例患者中,肩峰平坦形(Ⅰ型)8例、弧形(Ⅱ型)10例、钩状(Ⅲ型)42例。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下间隙为(1.21±0.36)cm ,M RI所示肩峰下间隙值为(1.10±0.18)cm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肩袖损伤 M RI分级Ⅰ级27例,Ⅱ级20例,Ⅲ级13例。肩峰下间隙值与肩袖损伤M RI分级呈正相关( P<0.05)。结论:肩关节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所示肩峰形态、肩峰下间隙与SIS发生密切相关;当肩峰形态为钩状及肩峰下间隙值<1 cm ,强烈提示 SIS可能,对于无M RI的基层医院诊断SIS临床意义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 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治疗肩峰撞击征的康复护理

    作者:真启云;费文勇;杨文婷

    总结了30例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微创治疗肩峰撞击征患者的康复护理.对患者实施分阶段康复训炼,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关节粘连.本组按计划完成康复训练,患肩主动前屈、外展、中立位外旋、体侧内旋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ASES)由术前66.53分提高到93.62分,26例患者无疼痛残留,4例残留轻度的疼痛,所有患者均表示对治疗和康复效果满意.

  • 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及温和灸结合对脑卒中后肩撞击综合征疗效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晓艳;王艳;裴飞;马明

    目的:探讨针刺与康复训练及温和灸结合对脑卒中后肩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合并肩撞击综合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药物、针刺及康复训练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温和灸法治疗,每天1次,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以及简化上肢Fugl-Meyer值评价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优良率为76.67%,对照组优良率为5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头穴丛刺与康复训练及温和灸结合对脑卒中后肩撞击综合征疼痛以及上肢功能治疗疗效为确切。

  • 超声引导下肩峰下间隙药物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作者:郁凯;张殿英;杨剑;刘敏;杨杰;谭利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两种药物肩峰下间隙注射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骨科门诊确诊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患者资料.为确保研究的随机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糖皮质激素组患者注射曲安奈德40 mg,非甾体抗炎药(NSAID)组患者注射氯诺昔康8 mg,每例患者注射前后分别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肩关节功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肩外展度数]的评估.对于有多个时间点数据的连续性结局(UCLA评分和外展度数),首先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Mauchly的球形度检验,满足条件后进行两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 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有5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研究,其中41例获得完全随访.糖皮质激素组22例,男性14例,女性8例,年龄(44.7±9.5)岁(范围:35~68岁),病变累及优势肩13例,注射超过1次4例;NSAID组19例,男性7例,女性12例,年龄(37.2±10.1)岁(范围:27~63岁),病变累及优势肩10例,注射超过1次1例.所有患者均于5 min内完成注射.糖皮质激素组和NSAID组疼痛和肩关节功能评估结果:(1)VAS:与注射前[5.0(4.0~6.0)和5.0(4.0~6.0)]相比,治疗组在注射后60 min[1.0(1.0~2.0)和1.0(1.0~2.0)]、6周[1.5(1.0~2.0)和1.0(1.0~2.0)]随访时疼痛明显减轻(x2=47.293、41.173和45.174、40.113 P值均<0.01).(2)UCLA评分:与注射前(20.5±1.8和21.0±2.3)相比,两组在6周(30.2±2.5和30.5±3.0)随访时UCL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9.727,t=19.218,P<0.01;MD=9.579,t=11.467,P<0.01).两组UCLA评分改善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肩外展度数:与注射前(92.7±9.4和93.2±11.6)相比,两组在注射后60 min(131.8±9.6和127.4±16.6)和6周(115.9±9.1和127.9±14.4)时外展度数均有明显改善,但60 min时两组外展度数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4.450,t=1.069,P=0.292);6周随访时,NSAID组肩关节外展度数改善程度优于糖皮质激素组(MD=-11.986,t=-3.238,P=0.002).结论 超声引导下肩峰下注射两种药物均有助于减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并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注射NSAID药物在取得不差于甚至部分优于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效果的前提下,还可以避免多次注射及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带来的并发症.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李会侠;雷新玮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痛及活动受限的常见病变,表现为盂肱关节外展至一定范围时出现肩部和上臂疼痛.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有X线摄片、CT扫描、MRI等.其中,MRI无辐射、无创伤,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同时提供多角度、多平面扫描显像,成为检测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方法.

  • 肩袖损伤后修复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晓滨;黄公怡;孙常太;张耀南

    目的观察肩峰下撞击征所致肩袖损伤后的修复反应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剪取同侧肩胛冈骨块移位于肩峰底面,建立肩峰下撞击模型,对侧行假手术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第3、7、l4、28、56 d处死动物,切取整个肩关节,观察冈下肌肌腱的修复反应及bFGF的表达,并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检测bFGF的表达变化,图像分析结果中光密度值(OD)和阳性面积值分别表示bFGF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结果所有动物实验侧的冈下肌肌腱均出现滑囊面撕裂,肌腱断端细胞增生,来自肩峰下滑囊的结缔组织覆盖其表面.对照侧冈下肌肌腱完好,仅有少量的腱细胞和滑囊细胞表达bFGF;而实验侧沿腱外膜排列的腱细胞、从肩峰下滑囊迁移的炎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信号增强.结论肌腱损伤后bFGF的表达增强;肩峰下滑囊是肩袖修复的基础和bFGF分泌的主要来源,修补肩袖时应尽量给予保留.

  • 射频消融技术在肩峰撞击症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鲁谊;张蔷;朱以明;姜春岩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总结射频消融技术在肩峰撞击症关节镜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50例应用肩关节镜治疗的肩峰撞击症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5.3±1.8;肩关节前屈上举(forward elevation,FE)为127.4°±40.1°,体侧外旋(external rotation,ER)为34.4°±23.1°,内旋(internal rotation,IR)平均达L1水平.Constant-Murley评分为65.6±16.2,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评分为15.8±4.2,肩关节简单评分(Simple Shoulder Test,SST)评分为6.5±3.3.治疗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接受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并射频消融辅助治疗组(26例)和仅行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的对照组(24例).术后不同时间段评估VAS、UCLA、ConstantMurley、SST评分以及FE、ER和IR活动度,并进行两组及手术前后比较.结果 末次随访时VAS为0.4±1.1,FE为161.5°±13.7°,ER为52.2°±10.9°,IR平均达T7水平.Constant-Murley评分为96.4±5.1,UCLA评分为32.9±3.0,SST评分为11.3±1.2;与术前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辅助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指标在不同时间段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肩峰撞击症患者,应用肩峰成形术结合广泛的肩峰下滑囊清理术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是否使用Topaz射频消融技术对临床结果无明显影响.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作者:施培华;虞和君;黄悦;方向前;张剑;赵凯;范顺武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2~54岁,平均47岁.右肩10例,左肩5例.Ⅰ度3例,Ⅱ度4例,Ⅲ度8例.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8.5±8.2)分.所有患者均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均有不同程度的肩周疼痛和夜间痛.疼痛弧试验阳性12例,撞击征阳性13例.术前13例行MR检查,5例行肩关节造影.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平坦肩峰4例,弧形肩峰5例,钩状肩峰6例.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手术步骤:采用常规后入路做盂肱关节腔检查,排除或治疗肩关节内病变;用刨削打磨器清理切除肩峰下滑囊壁;用钩刀或钬激光切断或部分切除喙肩韧带;用打磨钻切除(或磨平)肩峰前外侧部分;后探查肩锁关节,磨去骨赘.4例做肩袖修补术.术后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结果 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5个月.终末随访时的UCLA评分平均为(31.7±6.5)分,其中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和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35,P<0.05).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早期即可进行功能锻炼.

  • 肩撞击综合征疼痛特点临床研究

    作者:苏江华;张鹏;秦星

    目的:探讨肩撞击综合征(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SAIS)疼痛特点,以期为其临床诊断提供症状学±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2年12月确诊为SAIS 的39例,通过绘制疼痛评估图分析疼痛特点。结果39例均完成了疼痛评估图的绘制,表现为肩关节前方刀刺痛及闪痛24例,伴上臂钝痛及酸胀痛21例,伴肘以下部位钝痛及酸胀痛11例,出现手背部针扎样疼痛及麻木1例。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疼痛部位与疼痛性质密切相关(字2=14.679,P=0.005,Pearson列联系数=0.836)。本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为(8.04±2.35)分,疼痛分布数为(7.27±0.83)个亚区。结论疼痛评估图能够反映SAIS疼痛特点,可为SAIS临床诊断提供症状学±据。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征

    作者:马滚韶;黄远翘;张敏;陈元庄;莫华贵;邬黎平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 年6 月- 2011 年3 月收治的12 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Neer 分度:Ⅰ度3 例,Ⅱ度 7 例,Ⅲ度 2 例.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 X 线片,10 例行 MRI 检查.12 例均行前肩峰成形术,均无需缝合肩袖.结果:随访时间7 ~ 33 个月,平均11 个月,本组12 例中治愈 4 例、显效5 例、好转 2 例、无效 1 例,总有效率 92% ( 11 /12).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其创伤小,同时可处理关节内其他病变,术后恢复快.

  • 冈上肌出口位投照法联合多层螺旋CT对肩峰分型及其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相关性的应用

    作者:夏亮;王军;李文欣;彭赞新;朱春明;刘健华

    目的 探讨肩峰分型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临床证实的3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将其分为A(35岁以下)、B(36~55岁)、C(55岁以上)3组,分别行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及多层螺旋CT检查,观察肩峰解剖形态并进行分型及测肩峰-肱骨头间距(A-H间距).结果 Ⅰ型6例(18.75%),Ⅱ型9例(28.12%),Ⅲ型17肩(53.13%).A组5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Ⅲ型各1例;B组10例,其中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5例;C组17例,其中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11例.结论 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及多层螺旋CT检查均可显示肩峰的解剖形态,MSCT的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重组技术可任意方向及立体显示肩峰的形态,其诊断价值优于冈上肌出口位X线摄影.

  • 直接数字X线摄影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晓飞;赵宏光;戴苏华

    目的 探讨肩关节正位、轴位、肩峰出口位直接数字X线摄影(DR)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以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为主诉的患者20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右肩15例,左肩5例,分别摄取肩关节正位、轴位、肩峰出口位DR片,20例患者均行患肩关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 DR检查9例阳性患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均可见肩袖表面毛糙、部分或全层撕裂,而DR检查阴性患者仅1例可见肩袖损伤.结论 肩关节正位、轴位、肩峰出口位DR对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病因学意义.

  • 肩胛骨位置改变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相关性

    作者:郭晓程;李典;沈鹏;郑殿宾;王延芳;白伦浩

    目的 探讨患者肩胛骨位置改变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发病机制和防治康复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肩关节正位DR片资料,并选取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肩胛骨在静息位相对于胸壁的位置进行评定.结果 在肩关节正位DR片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组的肩胛骨位置有明显改变,多数向外展、旋前和前屈移位,少数向内收和后旋移位.结论 肩关节正位DR片中肩胛骨位置改变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具有相关性,有助于提示临床筛查和诊治.

  • Treatment of 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 by Tuina and Acupuncture plus Functional Training: A Report of 40 Cases

    作者:吉健友;吉健礼

    采用针刺、推拿结合功能训练治疗肩撞击综合征40例,临床治愈27例占67.5%;显效9例,占22.5%;有效3例,占7.5%;无效1例,占2.5%;总有效率为97.5%.

  • 蠲痹汤加减联合局部封闭治疗肩撞击综合征65例

    作者:何生;郭定聪;陶青云

    肩撞击综合征,又称为肩峰下疼痛综合征,是指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肩峰下间隙内结构与喙肩穹之间反复摩擦、撞击而产生的一种慢性肩部疼痛综合征。据统计,由肩撞击综合征引起的肩关节疼痛约占肩关节疾病的44%~65%[1],好发于经常肩上举、中年以上者,常误诊为肩周炎。近年来,笔者采用蠲痹汤加减联合局部封闭治疗肩撞击综合征,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围术期护理和术后康复指导

    作者:李国珍;顾异香;徐伟荣;楼芳芳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是常见的肩关节疾患,占所有因肩关节疼痛就诊患者的44~65%[1].其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且大部分患者伴有夜间痛症状,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3].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采用围术期干预和术后康复锻炼指导对SAIS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患者17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2~69岁,平均59岁.手术部位右肩12例,左肩5例.根据Neer分型[4],Ⅰ度2例,Ⅱ度6例,Ⅲ度9例.病程6个月至2年,保守治疗均无效.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腋间痛,或上肢上举无力.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