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研究与进展

    作者:张敏健;杨超;罗浩;袁义

    由于外伤及长期的慢性磨损使得肩袖组织常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包括在传统的单排、双排缝合的基础上改良的缝合技术,应用微骨折和组织工程技术促进肩袖的愈合,以及针对巨型肩袖损伤采用上关节囊重建和肌腱转位术等.临床上,不同类型的肩袖损伤有多种不同的修补技术及促进愈合的方法,其各有优缺点.本文旨在对现阶段肩袖损伤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回旋套 缝合技术
  •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宝克;封占民;马建民;于洪建

    目的 分析肩袖损伤采用切开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64肩)肩袖损伤,按累及范围分单纯累及冈上肌腱34例,同时累及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23例,累及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7例,分别予以肌腱修补、止点重建,肌腱转位等治疗.结果 本组获随访1~5年,早期肩部疼痛及稳定性恢复明显,单纯外伤性损伤早治疗效果满意.年龄、术前病程及肩袖撕裂大小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结论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损伤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重视、提高肩袖损伤的诊断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肩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断

    作者:王晓宇;张树明;徐建强;王长江;王克利

    目的:分析肩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诊断方法,避免误诊、漏诊。方法对收治的2例肩关节脱位后肩袖撕裂合并腋神经损伤(肩关节恐怖三联征)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肩关节恐怖三联征的诊断规律及容易误诊漏诊的原因。结果2例患者均临床证实为肩关节脱位后腋神经损伤合并肩袖撕裂。病例1,一期行腋神经探查松解术,二期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病例2,同期行腋神经探查取腓肠神经桥接修复术与肩袖断裂缝合修补术。两病例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肩关节脱位可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当肩脱位后肩关节外展功能受限,肩部外侧感觉障碍应考虑腋神经损伤的可能;但当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同时合并有肩袖撕裂及肩关节冻结后会表现为肩外展功能丧失,表现为肩胛上神经、腋神经损伤的上臂丛神经损伤后的表现,应进行临床详细检查仔细鉴别。肩关节MRI检查有助于了解有无肩袖撕裂,从而避免误诊、漏诊。

  •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智勉;何河北;向孝兵;丁清和;叶勇光;庾广文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缝合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收治并取得完整随访的38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无法取得随访、依从性差的患者,分析术前X线片、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配对t检验对术前与术后半年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6)岁,所有患者均获半年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2±5)月.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均发现有2条或以上的肌腱撕裂,关节镜下见15例患者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8例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腱撕裂,10例冈上肌腱、冈下肌腱撕裂和肩胛下肌腱撕裂,5例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7±1.6)分,术后6月随访时为(2.4±1.7)分,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23,P<0.01);术前UCLA评分为(7.9±1.2)分,术后6月随访时为(23.4±5.1)分,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的UCL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79,P<0.01);术后的UCLA、VAS评分均明显升高.术后半年MR检查结果,5例患者出现小型再撕裂,裂口均<3 cm,术后再撕裂患者与无再撕裂患者的VAS评分和UCLA肩关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是1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 超声及 MRI 检查诊断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驰;张耀南;薛庆云

    目的:比较超声(US)和MRI成像(MRI)诊断肩袖撕裂的准确性,评估US与MRI检查在肩袖撕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以肩袖撕裂为诊断入院,并行肩关节镜检的患者210例,男84例,女126例,年龄22~78岁。210例患者中202例行MRI检查,130例接受US检查,以关节镜检结果为评价标准,分别计算US和MRI诊断肩袖撕裂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种检查测量撕裂尺寸的准确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有效性。并对25例患者进行了术后1个月、3个月的US随访观察,对术前术后肩袖脂肪浸润的变化进行评估分析。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 US与MRI诊断肩袖撕裂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86%、91%和88%、85%、88%。 US与MRI判断肌腱断端回缩度和撕裂宽度的准确性分别为73%、67.6%和74%、66%。 US和MRI诊断肩袖撕裂和测量肩袖撕裂尺寸的准确性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US和MRI能准确有效地评估肩袖撕裂后脂肪浸润分级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有利于预测患者的预后。结论 US与MRI均在诊断肩袖撕裂和测量肩袖撕裂尺寸上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有经验的骨科或影像科医生而言, US检查是一种省时、廉价、简单可靠并可重复的诊断方法,可作为肩袖撕裂诊断及随访的常规检查方法。

  • 肩关节脱位合并肩袖与腋神经损伤的诊治体会

    作者:戚超;蔡琰;孟庆阳;陈伯华;赵夏;于腾波

    目的:探讨肩关节脱位同时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时的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6例肩关节脱位同时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患者。经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及营养神经、物理治疗或腋神经探查、神经外膜松解,术后应用美国肩与肘医师协会评分( ASES)、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Constant-Murley评分对患者进行双重功能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7~15个月)。术前ASES、VAS、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49.3±8.7)、(7.5±1.0)、(51.2±9.2)分,术后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7.0±5.5)、(1.3±1.0)、(88.8±5.0)分,三种评分的手术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肩关节脱位同时合并肩袖、腋神经损伤时诊断较为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应引起重视;应在积极修复肩袖损伤的同时行理疗、营养神经治疗,仍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关节镜治疗

    作者:肖健;崔国庆;王健全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钙化灶清理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3~2006年对14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行关节镜下钙化灶清理术.男1例,女13例,平均年龄46.1岁.左肩5例,右肩9例,涉及优势侧9例.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8例行B超检查,8例行MRI检查.全部患者均行关节镜下钙化灶清理术,4例行肩峰成形术,6例行肩袖修复术.分别在术前和终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时间1~5年,平均32个月,手术前、后平均UCLA评分分别为(13.3±3.9)和(32.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86,P<0.01).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3±0.7)和(8.7±1.3)分(t=-17.198,P<0.01),功能评分平均为(4.0±1.6)和(8.7±1.5)分(t=-6.600,P<0.01),肩关节主动前屈评分平均为(3.1±1.8)和(4.9±0.3)分(t=-3.617,P<0.01),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3.9±0.5)和(4.6±0.5)分(t=-5.078,P<0.01),优7例,良7例.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钙化灶清理术有许多优点,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有效方法.

  •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疗效分析

    作者:商培洋;王蕾;车凌宾;叶庭均;庄澄宇

    目的:比较并分析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技术直接修复与转全层修复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治疗的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患者39例,术中在关节镜下对关节面肩袖组织的质地、张力等情况进行探查评估后选择手术修复的方式:直接修复组( A组)21例,转全层修复组( B组)18例。 A组患者术中保留关节面较正常的肩袖组织,直接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B组患者术中清除关节面质地差的肩袖组织转为肩袖全层撕裂,然后采用缝合桥技术行肩袖修补。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S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肩关节简易评分( SST)评定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2.4个月。末次随访时,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患者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6.1±2.1)、(6.5±1.5)分别改善至(0.8±0.4)、(1.2±1.2),平均ASES评分由术前的(45.8±13.7)、(41.4±12.3)分别增加至(93.3±3.0)、(90.5±7.3),平均CSS评分由术前的(43.1±13.8)、(39.1±8.6)分别增加至(81.6±5.0)、(81.5±7.4),平均UCLA评分由术前的(15.0±4.0)、(14.2±3.6)分别增加至(32.2±2.4)、(31.6±2.1),平均SST评分由术前的(4.8±1.4)、(4.7±1.0)分别增加至(9.1±0.9)、(9.1±1.3)分。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满意度,按UCLA评分评定疗效:直接修复组,优6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0.5%;转全层修复组,优4例、良13例、可1例,优良率94.4%。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技术直接修复与转全层修复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优良率可达90%以上。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在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 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撕裂的Meta分析

    作者:李梦远;顾宏林;马元琛;廖俊星;郑秋坚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关节镜下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Scopus、Pubmed、Medline和Cochrane数据库,选择比较关节镜下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治疗肩袖撕裂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依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后,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等级。结果纳入文献7篇。从临床评分看,在术后≤1年的Constant评分( WMD=-3.40, P>0.05)、ASES评分(WMD=0.98, P>0.05)、UCLA评分(P>0.05)以及术后≥2年的Constant 评分(WMD=0.82, P>0.05)、ASES评分(WMD=0.64, P>0.05)上,单排组与双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2年的UCLA评分(WMD=0.59, P<0.01)双排组占优;对大小≤3 cm的撕裂,术后Constant评分(P>0.05)、ASES评分(WMD=0.19, P>0.05)、UCLA评分(WMD=0.44,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大小≥3 cm的撕裂,术后Constant 评分(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ASES评分(WMD=1.45, P<0.05)、UCLA评分(WMD=0.63, P<0.01)双排组占优。从肩关节肌力看(WMD=-0.15, P>0.05),两组术后无统计学差异。从关节活动度看,双排组在前屈(WMD=5.41, P<0.01)、外展(WMD =5.65, P<0.01)方面优于排,但两组在内旋(WMD =0.89, P >0.05)、外旋(WMD=0.36, 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排组的术后肩袖愈合率(RR=1.20, P<0.01)高于单排组,单排组的术后部分愈合率(RR=0.53, P<0.05)高于双排组,但两组在术后再撕裂率(RR=0.81, P>0.05)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GRADE系统的证据推荐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单排组与双排组比较,肩袖愈合率的证据水平为低,推荐意见为弱推荐;部分愈合率的证据水平为低,推荐意见为弱推荐;再撕裂率的证据水平为中,推荐意见为弱推荐。结论双排缝合技术能部分改善肩袖撕裂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尤其对大小≥3 cm的撕裂,双排缝合技术虽然术后肩袖愈合率较高,但并不能降低术后再撕裂率。上述结论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RCT加以验证。

  • 应力丧失对急性肩袖损伤腱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车凌宾;周琦;叶庭均;庄澄宇;商培洋;王蕾

    目的:探讨应力丧失在急性肩袖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肉毒素组和生理盐水组( n=12)。将冈上肌腱于大结节止点处横断后原位缝合,建立大鼠冈上肌腱损伤模型。肉毒素组于造模后冈上肌肌注肉毒素A,生理盐水组于同侧冈上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取材,比较两组肌腱-骨界面的胶原、纤维软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以及破骨细胞特异性的抗酒石酸染色( TRAP)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4周,生理盐水组的肌腱-骨界面的胶原、纤维软骨、TRAP和VEGF的表达优于肉毒素组,其中VEGF的免疫组化评分结果,肉毒素组和生理盐水组的分值分别为(4.2±1.6)和(8.2±2.8)分(t=3.83, P<0.05)。术后12周,因肉毒素组应力逐渐恢复,可见肉毒素组腱骨界面逐渐得到修复。结论应力丧失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局部破骨细胞活动从而抑制肩袖损伤后的肌腱-骨界面的修复。

  • 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及进展

    作者:王亮亮;王蕾;卢弘栩;戴永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肩袖撕裂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肩袖的功能解剖,肩袖撕裂的病因、分类和治疗,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在肩袖撕裂的治疗方面,从过去的开放手术、小切口下缝合到如今全关节镜下修复,甚至许多过去认为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也得到了满意的修复。由于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正逐渐成为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以及进展作一综述。

  •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急性发作的关节镜治疗

    作者:吴桂勤;苏训同;蔡道章;方航;潘剑英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科骨外科共收治13例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急性发作患者。手术采用全麻、侧卧位,常规入路,找到钙化灶,用探针作探查即可以看到牙膏样的乳白色稠状物流出即可确定。对于小于0.5 cm的病灶仅作清除即可,不影响肩袖的完整性;对于较大范围的病灶,即损伤滑囊面直径超过1.5 cm或厚度超过1/2的患者进行扩大清理及肩袖修复术,包括周围变性硬化的组织一并切除,于前侧作一辅助切口,将近端肩袖组织拉回其止点处,作单排或双排铆钉缝合固定。术后肩部冰敷24~48 h,前臂悬吊胸前固定3周。分别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测量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 UCLA评分)和拍摄肩关节X线正侧位片,记录手术并发症。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UCLA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即刻消失,经过3~12个月随访,UCLA评分由术前的(12.5±2.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35.2±4.0)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7,P<0.05)。术后复查X线片,示患侧肩关节钙化灶被清除。无1例发生肩关节僵硬、肩袖撕裂或新的钙化灶。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急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疗效肯定,术中彻底清除病灶的范围是取得疗效的关键,缺失的部分进行肩袖的重建。因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急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吴剑;陈俊;刘艳西;胡锋;陈沼飞;赵泉;石振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咸宁市中心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37例,所有患者术前诊断为单纯肩袖损伤并在关节镜下行肩袖缝合修补术.随机将37例无合并严重内科疾患的单纯肩袖损伤患者分为快速康复组(FTS)和传统康复组(TRG),其中FTS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43 ±9)岁(22~60岁);TRG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年龄(42 ±8)岁(19~63岁).术后1周、1、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患者满意度及术后住院时间.FTS组与TRG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检验,性别及肩袖损伤分类应用x2检验.结果 术后1周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患者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TRG 组(t =2.217,t =2.255,t =2.457,t =2.537,P<0.05),术后1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患者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TRG组(t=2.395,t=2.693,t=2.204,t=2.183,P<0.05).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FTS组均低于TRG组(t=2.695,t=2.179,P<0.05);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FTS组与TR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7,P>0.05).FTS术后3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及患者满意度与TRG比较无明显差异(t=1.873,t=1.737,t=1.984,t=1.483,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关节镜下治疗肩袖损伤中的应用可有效促进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改善肩关节评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等优点.

  • 富血小板血浆对关节镜下肩袖修补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的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

    作者:孙程;桑伟林;马金忠

    目的:系统评价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联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 PRP)对肩袖撕裂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按照Cochrane 系统评价的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 database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M)、中国知网(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全面检索关于PRP应用对肩袖撕裂修补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16年9月。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审阅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各项指标数据并利用RevMan 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对PRP组与对照组间的再撕裂率、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 ASE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对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 UCLA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行随机性效应模型分析,对巨大和小范围肩袖撕裂再撕裂率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终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14篇,患者929例,其中PRP组466例,对照组463例。 Meta分析结果显示,PRP组较对照组术后再撕裂率降低[RD=-0.12,95%CI(-0.18,-0.07),P<0.01]、术后Constant评分提高[MD=2.43,95%CI(1.11,3.76),P<0.01],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UCLA 评分[MD =-0.01,95%CI(-1.38,1.35),P>0.05]、ASES 评分[MD=0.27,95%CI(-1.43,1.97),P>0.05]、VAS 评分[MD =-0.34,95%CI(-0.72,0.03), P>0.05]及并发症[RD=0.05,95% CI(-0.02,-0.12),P>0.05]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PRP应用可降低肩袖撕裂修补术后再撕裂率、提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但应谨慎预防术后并发症。

  • 急性肩袖损伤手术修复时机的初步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研究

    作者:卢耀甲;鲁谊;朱以明;张蔷;黎广平;陶剑锋;姜春岩

    目的 应用兔建立急性肩袖损伤模型,研究不同时间手术修复对冈上肌腱-骨愈合、腱-骨界面胶原纤维的生长分布以及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取90只骨骼成熟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均行右侧冈上肌切断术,建立急性肩袖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早期修复组,术后1周行腱-骨缝合;晚期修复组,术后4周进行修复;不修复组,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2、4、8周通过HE染色观察腱-骨愈合情况,通过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计算Ⅰ型/Ⅲ型胶原面积比,代表胶原纤维生长分布情况:测量术侧和健侧冈上肌断裂的大负荷,并计算二者的百分比.结果 各组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冈上肌脂肪浸润和萎缩变性.早期和晚期修复组在8周时形成了新的冈上肌止点.在早期修复组和晚期修复组,8周时Ⅰ型/Ⅲ型胶原比(2.02±0.77和2.06±0.58)显著大于2周时(1.10±0.24和1.14 ±0.50;t =3.082、3.655,P<0.01).各组冈上肌术侧/健侧大负荷百分比在2、4及8周的情况:早期修复组(38%±11%、66%±7%、89%±4%)和晚期修复组(41%±16%、63%±7%、89%±9%)均显著高于不修复组(14%±6%、32%±4%、56%±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修复组:t=3.311、8.549、5.719;晚期修复组:t= 3.713、8.063、6.044;P<0.01);各组在8周时的冈上肌术侧/健侧大负荷百分比显著高于4周(t =3.878 ~4.613,P<0.01)和2周时(t=7.158 ~10.024,P<0.01).结论 急性肩袖损伤在4周内修复可形成新止点,提高腱-骨界面Ⅰ型胶原的比例,恢复冈上肌的生物力学强度.

  •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中期疗效观察

    作者:肖健;崔国庆;王健全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中期效果.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35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30例获得随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1~74岁,平均55.6岁.左肩3例,右肩27例.全部病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方式:19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11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16例行单排缝合,14例行双排缝合.2012年6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在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分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小型撕裂3例,中型撕裂22例,大型撕裂3例,巨大撕裂2例,随访时间5 ~ 10年,平均78.5个月.UCLA评分从术前的(14.2±3.1)分增至术后(33.6±2.1)分(t=-37.154,P=0.000).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5±0.9)分比(9.5±1.0)分(t=-24.466,P=0.000),功能评分平均为(4.5±1.5)分比(9.4±1.1)分(t=-18.500,P=0.000),主动前屈角度评分平均为(3.3±1.6)分比(4.9±0.2)分(t=-5.614,P=0.000),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3.9±0.5)分比(4.7±0.4)分(t=-6.59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后随访UCLA评分,优19例,良11例.单排缝合患者术前平均(13.0±3.2)分,术后平均(33.6±1.7)分.双排缝合患者术前平均(15.6±2.4)分,术后平均(33.6±2.6)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71和-26.455,P<0.05).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创伤小、恢复快,中期效果令人满意.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的效果均令人满意.术中应正确识别撕裂的形状,充分松解粘连并采用恰当的缝合方式.

  • 肩袖损伤的关节镜下治疗

    作者:姜春岩;冯华;洪雷;朱以明;王满宜;荣国威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5年5月对68例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重建,其中 40例获得随访,以其为研究对象.年龄30~81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29例发生于主力侧.根据Gerber分型,其中部分肩袖损伤8例,中小型肩袖损伤27例,巨大肩袖损伤5例.手术均采用金属缝合锚(Super-Revo(R))进行肩袖重建.分别在术前及终随访时采用美国肩肘医师协会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简易肩关节评分(SST)问卷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0.6个月.40例患者手术前及终末随访时ASES平均分为72.6对92.3(P<0.001),其中VAS疼痛评分平均为6.2对1.8(P<0.001),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为74.5°对146.0°(P<0.001),平均外旋为27.8°对38.3°(P<0.01),ASES评分为优和良所占的比例为92.5%(37/40),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69.6对90.4(P<0.001), Constant-Murley评分为优和良所占的比例为90.0%(36/40).结论肩关节镜下肩袖重建手术具有损伤小、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等特点,尤其在保护三角肌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是治疗肩袖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的适应证选择、熟练的关节镜下操作技术以及术后严格的功能康复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关节镜下单双排固定治疗肩袖损伤的对比

    作者:王磊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单排固定(SR)和双排固定(DR)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23例肩袖损伤患者(23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R组(12例)和DR组(11例),SR组采用2枚锚钉、简单缝合固定,DR组采用3枚锚钉、内排褥式缝合固定.术后24个月评价其临床功能,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旋)、手术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再撕裂情况及其临床功能.结果 SR组手术时间短于DR组[(115.8±25.0) min比(124.5±19.7) min,P=0.033];两组临床功能(VAS、Constant、ASES、UCL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内旋、外旋)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术后全层再撕裂2例,DR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部分分层再撕裂和全层再撕裂7例,DR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再撕裂患者临床功能(VAS、Constant、ASES、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R治疗2~5 cm肩袖撕裂损伤在临床功能及再撕裂方面与SR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 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鲁谊;朱以明;姜春岩

    目的 研究关节镜下肌腱联合固定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超过12个月的41例巨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22例;年龄(57±11)岁.关节镜下应用缝合锚双排重建对损伤肩袖进行修复,同时将肱二头肌长头腱与肩袖进行肌腱联合固定.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平均为5.1±2.3,前屈上举(100±55)°,外旋(27±24)°,内旋达T5~S1(平均T12)椎体水平;肩关节功能Constant-Merly评分平均50±2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14±6,肩关节简单评分(SST)4.0±2.7,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82±13,前屈上举的肌力相当于健侧的(17±20)%,屈肘肌力相当于健侧的(101±16)%.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末次随访时VAS平均为1.5±1.8,前屈上举(155±21)°,外旋(37±24)°,内旋达T4~L3(平均T10)水平;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87±13,UCLA评分29±5,SST评分9.3±2.4,MEPS平均85±11,前屈上举的肌力恢复为健侧的(68±21)%,屈肘肌力相当于健侧的(98±13)%.在疼痛、活动范围、肌力改变及功能各方面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MEPS评分及屈肘力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并发症及肘关节外观畸形.结论 通过关节镜手术行联合肌腱固定术结合双排重建对巨大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病变的患者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

  • 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诊断

    作者:肖健;崔国庆;王健全

    目的 探讨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1999年8月至2006年6月,对38例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28例,女10例;年龄18~69岁,平均45.7岁.左肩11例,右肩27例.肩袖撕裂程度根据Ellman分类标准,Ⅰ度6例,Ⅱ度7例,Ⅲ度25例.术前对双侧肩关节进行系统检查.38例患者术前均拍摄肩关节正位和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27例行B超检查,35例行MR或MRA检查.13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清理术,25例行肩峰下间隙减压及肩袖修复术.结果 38例患者均有肩部疼痛,夜间痛18例.夜间痛在Ⅰ、Ⅱ度与Ⅲ度撕裂患者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25例患者肩关节前屈及外展肌力下降.物理检查中阳性率较高的包括:Neer撞击征92.1%(35/38),Hawkins撞击征71.1%(27/38),肱骨大结节压痛89.5%(34/38),60°~120°痛弧征68.4%(26/38),牵拉抗阻试验68.4%(26/38).根据Bigliani肩峰分型标准: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0例.B超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48.1%(13/27),MR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74.3%(26/35).结论 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患者中,Neer撞击征及大结节压痛阳性率很高.B超和MR检查诊断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有一定价值.关节镜检查仍然是诊断肩袖滑囊侧部分撕裂的可靠方法.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