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作者:胡玉亮;孙亚伟;徐冬;匡凌浩;牛犇;丛杰

    目的 探讨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 对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对其预后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1例获随访,平均18个月(6~60个月),Cobb角降至平均4°(0~12°),骨折术后椎体高度平均恢复至95.6%,椎管狭窄率平均恢复至7%(0%~13%).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手术节段脊柱失稳.结论 本方法具有创伤相对较小、操作简便、减压充分、内固定牢固、方便植骨融合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有效方法之一.

  • 后路减压SRS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作者:张淑艳;戴士峰;孙键;张静梅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SRS内固定等治疗腰椎滑脱并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方法 从2002年6月~2006年6月,对31例腰椎滑脱进行腰椎管减压、SRS内固定等手术治疗.结果 随访10~36个月.术后30例症状完全消失;25例Ⅰ度滑脱完全复位,6例Ⅱ度滑脱中5例完全复位;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5.2 mm恢复至术后11.8 mm,且无高度丢失.结论 后路减压、SRS内固定等治疗腰椎滑脱,效果良好,复位固定稳定满意.

  • 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

    作者:李鑫;刘谟震;汤欣;吕德成

    目的 观察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自2004年1月~2008年11月选取符合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骨坏死分期标准共41例(55髋),经过自体骨髓干细胞采集、分离、髓芯减压及干细胞移植.随访观察患髋疼痛缓解程度,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进展情况.结果 35例(47髋)获得2年以上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56.73±8.41)分升至(82.49±6.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影像学检查:术后X线片显示患髋坏死面积减小,密度均匀;MRI测得坏死面积百分比,由术前的(33.58+6.89)%降至术后的(12.36±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肯定,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自锁式梭形植骨块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胡春明;秦大明;张伟;赵义;李长胜

    目的报告采用自锁式梭形植骨块在颈椎前路减压术中的效果固定.方法对36例脊髓型颈椎病及颈间盘突出症实施彻底前路减压后,将减压骨窗两端椎体凿出圆台形小槽,然后将梭形自体髂骨骨块上端先放入上端小糟内,牵引头部.下端加力夯入下端小凹窝内.术后用颈椎围领固定.结果随访0.8~10年,平均5.3年,均无移植骨块移位、脱出.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见植骨块无移位、脱出.术后3个月复查植骨块完全融合.结论梭形植骨块植入后,具有稳定性强、抗屈伸、抗旋转和剪力应力.由于牢固稳定,使植骨块愈合快,同时术中术后避免骨块移动压迫脊髓等合并症的发生.

  • 一期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

    作者:王洪伟;孙连星;阮美树;王尚忠;陈广辉;段洪凯;赵湘军

    目的 评价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的临床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自2005年3月~2009年7月对23例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行一期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按照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23例获得随访18~56个月,平均24.6个月,JOA评分提高到(16.1±1.2)分,症状改善率88.6%.结论 一期后前路联合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慢性颈脊髓钳夹型损伤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恢复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作为该类患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

  •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作者:吴富章;蔡靖宇;郭涛;郑华龙;张勇

    近年来,为避免传统椎板切除及关节突切除导致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有学者在内窥镜下行椎间孔成形及侧隐窝减压术[1].而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被认为对神经根管外口骨性狭窄、小关节突明显内聚增生者不合适应用[2].但我科自2000年5月~2001年12月成功开展了显微内窥镜下经脊柱后路单节段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扩大术,近期疗效满意.

  • 丙型副伤寒性髋关节感染一例

    作者:祁全;杨鑫

    笔者于2010年5月收治1例丙型副伤寒性髋关节感染,现总结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59岁.8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少尿症状,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予以激素治疗,症状消失后出院,继续口服激素类药物.5个月前,患者出现左髋疼痛,在当地医院确诊为股骨头坏死,并行钻孔减压术,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而来本院求诊.

  • 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作者:李志琳;曾述强;文益民

    目的 探讨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30例CT显示侧隐窝矢状径≤3 mm,以下肢放射性痛、麻木为主要症状,跛行距离<300 m,站立时间<15 min,无腰痛的患者进行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结果 随访2~27个月,优25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达93.3%.结论 以小关节突为中心的减压术,对因腰椎侧隐窝狭窄所引起的神经根性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可以减少腰椎稳定性的丢失,降低因医源性椎管狭窄所致的术后复发.

  •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探讨

    作者:杨旭耀

    目的::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5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经验,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性脑膨出的预防方法。结果:术后复查CT,血肿基本清除17例,血肿仍大片存在5例,脑挫裂伤加重3例,继发远隔部位硬膜外血肿1例。出院时GOS评定:良好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7例,死亡10例,死亡率40%。结论:采用“早减压”、“分步减压”的方法,可以较好的降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胸椎结核伴不全截瘫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梁淑贤;韩丽娜;王月梅;王凤荣;刘丽娟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与关节结核,约占全部结核的3~5%,其中又以胸腰椎段居多,约占骨结核的50%.我科自1994年~2010年收治胸腰段结核病人23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4年~2010年我科手术治疗胸段结核病人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2岁~67岁.其中有单椎体、双椎体或三椎体病变,以胸9~12椎体病变居多.病人术前均经抗结核治疗2周~4周,使病变局限,症状好转,采用病灶清除术,其中病灶清除伴椎旁减压术12例,病灶清除后取肋骨、髂骨行椎体融合8例,病灶清除伴椎体内固定3例.

  • ACCF和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优劣差异

    作者:郑越生

    目的:探究多节段颈椎病分别使用ACCF(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12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7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成ACCF组(行经椎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术,n=35)和ACDF组(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n=43),观察2组手术的时间、出血量、颈椎高度以及颈椎曲度变化.结果:ACCF组相对于ACDF组,手术时间有显著降低,但出血量有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759,8.946,均P<0.05).术后第6、12个月随访,ACDF组相对于ACCF组,节段增加高度均有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8.073,6.402,均P<0.05).然而就节段增加曲度以及全颈椎增加曲度而言,ACCF组均显著高于ACD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697,4.601、3.995、3.997,均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CDF组为13.95%(6/43),ACCF组为14.28(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多节段颈椎病,ACCF组和ACDF组各有优势,ACCF组手术时间短,节段增加曲度以及全颈椎增加曲度更高.而ACDF组则在减少出血量和节段增加高度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 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分析

    作者:阎德强;李光磊;谢志军;赵成茂;张庆;关育忠;孙立民;张平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2月至2008年4月,行颈椎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38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男28例,女10例;年龄20~80岁,平均43.5岁;颈椎损伤节段: C2 2例,C3 3例,C4 10例,C5 13例,C6 8例,C72例.术后行椎弓根螺钉CT检查并观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38例患者C2~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58枚,其中152枚(96.2%)完全置入椎弓根皮质骨内,6枚(3.8%)置入位置不准确,包括进钉位置偏内经椎板进入椎管2枚,偏外挤穿椎弓根外侧皮质4枚.术后随访36例,随访时间1~36个月,平均6.8个月.脊髓神经损伤ASIA分类:A级7例、B级15例、C级13例、D级3例,A级的7例患者中5例感觉下降,恢复至B级;2例感觉完全恢复,上肢肌力有改善,但下肢运动功能无改善,分别恢复至C、D级.其余均有1~3级的功能恢复.无1例继发性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早期行后路双开门脊髓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术以保持颈椎损伤阶段的稳定性,对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有显著治疗作用.

  • 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

    作者:尚剑;袁绍辉;张广东

    目的 观察应用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直接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的效果.方法 2004年6月~2007年9月,因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切开减压术导致皮肤缺损患者13例21处创面,年龄21~68岁.小腿皮肤切开减压12例20处创面,前臂皮肤缺损1例.缺损区小5 cm×12 cm,大10 cm×28 cm,于骨筋膜室切开减压同时预置皮肤牵引缝线,于术后3~5 d视肿胀情况每隔1日于换药时逐渐拉拢缝线,一般经3~7次拉拢可使两侧皮缘靠近.延期缝合创口,2周后拆线.结果 21处创口均一期愈合,形成线状瘢痕.随访1~15个月,患肢远端关节活动自如,无肌肉挛缩现象.结论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闭合创口,安全、有效.其优点:1)操作方法简便;2)病程短,费用低;3)局部皮肤质量好,瘢痕小.

  • 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观察

    作者:李忠海;唐家广;任东风;王华东;郭继东;李利;吴闻文;侯树勋

    目的 观察应用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自稳型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ACDF治疗颈椎病患者73例,失随访5例.本组男41例,女27例;年龄35~68岁,平均53.4岁.脊髓型颈椎病2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混合型5例.单节段病变32例,双节段21例,三节段11例,四节段4例,共计123个节段.术前、术后2天、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17分评分法、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采用Bazaz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评价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 index,DHI)、颈椎整体曲度(C2~7 Cobb's角)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根据Pitzen等的颈椎间融合评价标准评定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 68例获得12~36个月的随访,平均20.8个月.mJOA评分术前(7.6±2.3)分,末次随访(14.9±0.6)分;NDI评分术前(16.9±3.0)分,末次随访(10.7±2.1)分;VAS评分术前为(6.0±1.7)分,末次随访(1.8±0.7)分;手术节段DHI术前(6.1±1.8)mm,末次随访(6.8±0.8)mm;C2~7 Cobb's角术前(10.8±2.3)°,末次随访(14.0±1.5)°;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术后第2天出现吞咽不适,3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1例为重度,行对症治疗,术后3个月内症状消失.未发现椎间融合器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证实椎间融合率为93.5%,cage沉降率为9.76%.4例(9.8%)发生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结论 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行ACDF治疗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其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稳定性好、对颈前组织损伤小、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可重建颈椎生理曲度、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仍然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进一步评价其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 胸椎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生存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蒋伟刚;刘耀升;汤传昊;杨绍新;周诗国;刘蜀彬

    目的:探讨影响脊柱转移瘤硬膜外脊髓压迫症( metastatic 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MESCC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生存预后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解放军307医院骨科接受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的胸椎 MESCC 患者72例。收集每例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 )评分、Tokuhashi 评分(包括原发肿瘤特点、术前卡氏评分、内脏转移、脊柱外骨转移、脊柱转移瘤数目和 Frankel 分级)、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运动障碍出现的时间、受累椎体分布、连续性、病理性骨折、术后行走状态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等数据。运用单因素 Kaplan-Meier 法分析各暴露因素组的生存状况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模型筛选胸椎 MESCC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独立的生存预后因素。结果随访结束时,72例中62例死亡,10例仍存活,中位生存期7.45(0.3~91.9)个月。5例(7%)术后1个月内死亡,47例(65%)术后1年内死亡,55例(76%)术后2年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 ECOG 评分<2分、Tokuhashi 评分>8分、确诊原发肿瘤和脊柱转移的间隔期<24个月、术后可行走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 MESCC 患者生存期均明显延长( P<0.05)。多因素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 Tokuhashi 评分、年龄、和术后行走能力是影响 MESCC 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okuhashi 评分能很好地反映 MESCC 患者的生存预后情况,同时年龄、术后行走能力也是影响胸椎转移瘤 MESCC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梁兵;杨枭雄;宋科冉;闫润民;任东风;唐家广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在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 )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的 SCI 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3~61岁,平均(38.56±10.77)岁;随访3~24个月,平均(18.44±10.06)个月,损伤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 )评分分级。所有患者均纵行切开硬膜显露脊髓,探查确定脊髓浅表软化区或瘢痕区,纵切,清创,髓内减压。配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采用 ASIA 评分、Barthel 指数及功能独立性测量(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ment,FIM )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SCI 患者的 ASIA 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arthel 指数术后评分(45.00±29.72)分较术前(30.31±24.25)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M 术后评分(79.69±16.42)分较术前(61.13±14.21)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CI 患者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 硬膜囊内减压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兵;董健;唐家广

  • 保留腰椎后部复合结构经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张双喜;彭永利;李根群;张吉平;赵永泽;顾方瑞;苏振川;何奎乐

    目的临床及影像学评估保留腰椎后部复合结构经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显露一侧椎板后经棘突截骨,将棘突-韧带-骶棘肌推离对侧椎板,切除椎板间黄韧带,潜行扩大中央椎管,切除椎体后缘骨赘及突出的椎间盘,凿除部分内聚的关节突,使中央椎管及神经根管管径扩大.此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症63例,其中伴椎体假性滑脱者9例,术前诊断有腰椎不稳者3例,同时行椎弓根系统固定、后外侧植骨.随访2~7年,参照日本骨科学会15分法,对功能和疗效进行评定.结果63例由术前得分平均2.9分增至术后得分平均13.7分,平均改善10.8分,改善率88.7%.优良率100%.CT显示术后椎管中矢径、横径明显增大,棘突截骨均达骨愈合.结论保留腰椎后部复合结构经椎板间减压术使腰椎稳定性的破坏减至小,椎管减压充分,术后组织愈合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较满意的术式.

  • 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作者:任斌;蔡林;陈志龙;王建平;胡超;张桃根

    目的 探讨前路手术治疗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我科共收治24例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2岁,术前均行颈椎X线片、CT及MRI检查证实患有2~3个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全部患者均行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突出的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比较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 24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平均22个月.术前神经功能JOA评分4~13分,平均7.5分,术后JOA评分10~16分,平均13.6分,神经功能改善率32%~81%,平均65.6%,其中疗效优7例,良12例,一般5例,无疗效差者,优良率79.1%.结论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常合并邻近椎间盘突出,应早期进行手术干预以避免脊髓功能出现急剧恶化;前路颈椎次全切重建联合邻近椎间盘摘除Cage融合内固定术减压彻底,并发症少,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 结合和未结合浓集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打压植骨治疗股骨头坏死

    作者:汪亮;刘蜀彬;刘耀升

    目的:回顾性分析结合和未结合骨髓单个核细胞(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Cs )移植的打压植骨治疗骨循环研究协会( 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 )分期 II B 期、II C 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34例(53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 )手术患者获得随访。男27例,女7例。手术时年龄28~42岁,平均38.1岁。手术方法:微创扩大髓芯减压坏死灶清除、人工骨打压植入。BMMCs 移植组加入5 ml 浓集后的 BMMCs,单纯植骨组未加入 BMMCs。采用 Harris 评分系统评估术后患髋功能改善情况,应用视觉模拟标尺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进行临床疼痛测定,影像学按股骨头是否塌陷及病灶修复情况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终末随访 Harris 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64.1±4.6)分vs (78.8±4.8)分,(P=0.0000)。与单纯植骨组相比,BMMCs 移植组术后终末随访 Harris 评分较术前提高幅度更明显(28.6±0.5)%vs (18.4±1.7)%,(P<0.0001)。两组患者整体术后终末随访 VAS 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6.3±0.9)分vs 2.6±0.7)分,(P=0.0000)。与单纯植骨组相比,BMMCs 移植组术后终末随访 VAS 评分较术前降低幅度更明显(-66.3±1.4)%vs (-51.7±2.9)%,(P<0.0001)。BMMCs 移植组临床成功率(21/26)高于单纯植骨组(1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MCs 移植组放射学成功率(23/26)高于单纯植骨组(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微创扩大髓芯减压坏死灶清除、人工骨打压植入术在选择合适的中早期非创伤性 ONFH ( ARCO 分期 II B 期、II C 期)可获得优良的中期疗效。结合浓集 BMMCs 移植可提高保留关节手术疗效和骨修复质量。

1213 条记录 8/61 页 « 12...567891011...60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