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海拔地区老年人皮层下缺血性脑病CT诊断分析

    作者:领雪峰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简称SAE)又称Binswangers病,高原地区发病率在老年人神经系统病中占68%以上,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及多排CT应用,老年人的本病检出率明显增高,收集世居高原有完整临床及影像资料的SAE患者32例,分析如下.

  • 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与肿瘤坏死因子α-238及肿瘤坏死因子α-308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李少明;陈毅聪;陈盛强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238及TNFα-308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97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CI组)及141例正常人(对照组)的外周血TNFα-238、TNFα-308基因多态性AA、AG、GG的基因型.结果 CI组TNFα-238 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8.66%、11.34%和0;对照组分别为95.74%、4.26%和0.CI组TNFα-238 G、TNFα-238 A基因频率分别为94.33%、5.67%;对照组分别为97.87%、2.13%.TNFα-238各种基因型频率在CI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I组TNFα-308 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7.32%、8.25%和14.43%;对照组分别为92.20%、5.67%和2.13%.CI组TNFα-308 G、TNFα-308 A基因频率分别为81.44%、18.56%;对照组分别为95.04%、4.96%.TNFα-308各种基因型频率在CI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NFα-238和TNFα-308基因多态性AA、AG、GG基因型与CI有关联.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三维高分辨磁共振研究

    作者:王新丽;王欣宇;陈振;张敬

    目的 探讨颅内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在管壁重构、强化程度方面的差异,确定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资料与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拟行头部加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4例,注入对比剂前后分别加扫3D-T1-SPACE序列.44例患者中,急性脑梗死2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例,无症状者15例.进一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和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种类型斑块在管壁重构模式与强化程度的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发现47枚斑块,其中责任斑块21枚,非责任斑块26枚.5枚责任斑块及7枚非责任斑块所在管壁出现正性重构,两者发生正性重构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9,P=0.808);但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9,P<0.001).所有21枚责任斑块及23枚非责任斑块出现强化,两者出现强化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8,P=0.108);但责任斑块的强化程度高于非责任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P<0.001).结论 斑块强化程度可作为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标志.

  • 高分辨率血管壁MR对烟雾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诊断

    作者:唐小平;王志强;龚良庚;肖新兰

    目的 脑动脉粥样硬化(ICAD)和烟雾病(MMD)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常见病因,尽管两者血管壁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但某些情况下常规血管成像鉴别ICAD和MMD仍较困难,本研究比较高分辨率血管壁MRI (HR-MRI)对MMD与ICAD血管壁成像的结果,探讨HR-MRI对MMD与ICAD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42例MMD及107例ICAD患者行HR-MRI检查,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血管壁外径及外缘面积、狭窄类型(偏心或向心性)、管壁信号强度(均匀或不均匀)及狭窄段周围侧支血管,两组血管外径及面积比较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MMD组MCA狭窄段血管壁外径及外缘面积[(1.77±0.42) mm、(2.71±1.62) mm2]均小于ICAD组[(3.02±0.31) mm、(7.25±1.49)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63,P<0.001).MMD组38例管腔向心性狭窄,ICAD组96例偏心性狭窄;MMD组39例管壁信号一致,ICAD组91例信号不一致;MCA狭窄段周围侧支血管形成在MMD组(88.1%)比ICAD组(9.3%)更常见;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7.89、78.60、86.62,P<0.001).结论 与ICAD相比,HR-MRI显示MMD狭窄段管腔外径更小,向心性狭窄,管壁信号均匀及周围侧支血管增多,在MMD与ICAD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思路.

  •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辅助治疗疗效评价:基于中国人群的Meta分析

    作者:肖峰;潘剑威;詹仁雅

    目的:系统性评价支架辅助治疗及单纯药物治疗对基于中国人群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有关ICAS单纯药物治疗与支架辅助治疗不良事件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1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30 d不良事件随访结果提示单纯药物治疗组与支架辅助治疗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4,95%CI(0.86,2.41),Z=1.37,P>0.05];而支架辅助治疗组的1年期不良事件随访结果[OR=0.62,95%CI (0.40,0.95),Z=2.21,P<0.05]与3年期不良事件随访结果[OR=0.65,95%CI(0.46,0.92),Z=2.42,P<0.05]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结论支架辅助治疗的中远期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先天性心脏病及黄色素瘤伴冠心病1例

    作者:张晓丽;张招;孙卫卫;崔英凯;曹雪滨

    1病例
      患者男性,31岁,主因“间断胸闷、发憋、气短10余年,加重10 d”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活动后胸闷、发憋、气短伴头晕,休息后可缓解。近年症状渐加重,活动耐量减低,步行约20 m即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入院10 d前出现发作性右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既往“多发性黄色素瘤”史20余年,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四肢掌指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多发皮下肿物。吸烟史多年,20支/日。口服辛伐他汀降脂治疗,疗效欠佳,诊断为“黄色素瘤高脂血症”,为求明确诊断入252医院。心脏超声示:左房扩大,左室肥厚;主动脉瓣钙化伴关闭不全(轻度);主动脉瓣口狭窄,升主动脉起始处狭窄;主动脉降部狭窄不除外;二尖瓣环钙化伴关闭不全(轻—中度),前叶脱垂不除外;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图1)。颈部血管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双侧颈内、颈外动脉狭窄(70%~99%);双侧颈总动脉狭窄(50%~69%);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并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能性大;双侧椎动脉狭窄(左侧生理性)。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伴节段性混合型斑块(非钙化斑块为主);右冠状动脉及旋支近段中度狭窄伴节段性非钙化斑块;前降支中段肌桥(部分包埋型);升主动脉部缩窄。头颅核磁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及额颞枕顶叶多发新鲜腔梗;脑内散在缺血灶、慢性期腔梗;磁共振脑血管(动脉)成像符合颅内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C)13.6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9.35 mmol/L、三酰甘油(TG)2.69 mmol/L。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韩彬;吴文秀;吕育玲;孙海巍;王越;韦又丹;李波;张秋实;何金彩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 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P<0.05)。狭窄组血清 HBV 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 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 尸检脑动脉内超声显像与组织学的对比检测

    作者:姚依群;刘芳龄;韩丁;朱文玲;崔吉君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了解颅内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特点.方法以脑动脉内超声(ICUS)和组织学两种方法对35例死亡患者的体外脑动脉进行对比检测.结果仅1例患者ICUS基本正常;其余34例均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超声对测定血管直径、面积与组织学方法测定值近似,两种方法的相关性良好.r=0.76~0.83,P>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对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可以提供准确信息.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陆钰;宋佳成;李燕;洪汛宁;马占龙;施海彬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AS)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20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患者颅内有无腔隙性脑梗死灶分为无梗死组27例及梗死组181例,梗死组又分为无AS组58例和AS组123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各组大腔隙性脑梗死灶面积及大面积层面梗死灶数目有无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无梗死组比较,梗死组年龄和高血压及颅内AS比例高(P≤0.05,P<0.01).无AS组与AS组间大腔隙性脑梗死面积[(22.97±16.98)mm2 vs (30.50±33.59)mm2,P=0.047]和大腔隙性脑梗死层面的梗死灶数目[(5.05±0.37)个 vs(6.28±0.37)个,P=0.021]有显著差异.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1,95%CI:1.023~1.101,P=0.002)及糖尿病(OR=10.612,95%CI:3.836~29.362,P=0.000)是颅内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与年龄是颅内AS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AS与腔隙性脑梗死相关,且随AS的进展,颅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逐渐增加.

  •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预后和影响因素

    作者:倪俊;高山;崔丽英

    目的 了解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卒中复发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连续登记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107例,经头颅多普勒和磁共振成像证实,其中脑梗死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记录患者基线期一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根据MRI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平均随访(26.1土11.3)个月,评价脑卒中复发率及年复发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结果 失访11例(10.3%),随访96例患者中,死亡3例,存活的93例患者中,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24.7%).年复发率14.0%,未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54,95%CI:0.039~0.618,P=0.008),多发病灶患者有脑卒中易复发的趋势(OR=2.592,95%CI:0.681~9.861,P=0.162).结论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高,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是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发病灶有脑卒中复发率高的趋势.

  • 半卵圆中心缺血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樊新颖;刘新峰;朱武生;徐格林;马敏敏

    目的研究半卵圆中心缺血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并探讨半卵圆中心缺血发生的机制.方法研究资料来自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半卵圆中心缺血组46例,对照组29例,均经头颅MRI检查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验证.结果半卵圆中心缺血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发生率为60.9%,对照组为27.6%,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粥样硬化及狭窄常见的发生部位是颈内动脉,其次为椎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不同年龄半卵圆中心缺血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半卵圆中心缺血发生的重要原因.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关系

    作者:付文亭;李清;邵长娟;徐思振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万鑫;代成波;曹裕民;张雄;张玉虎;王硕;马桂贤;王丽娟

    目的 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rs2297518、rs8081248位点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A)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的关系.方法 收集患者324例,根据脑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将其分为CAA组243例和对照组81例,CCA组又分ICA患者137例为ICA亚组.分析各组患者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并比较rs2297518、rs808124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的分布.结果 CAA组及ICA亚组的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CAA组中rs2297518位点的基因型GG及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A亚组中rs2297518位点的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NOS基因rs2297518位点的多态性与CAA及ICA有关,基因型GG可能是CAA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CAA及ICA的易感因素;iNOS基因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AA或ICA无关.

  •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作者:邢婷婷;严玉宁;魏文石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的危险因素,以及不同部位EPV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CAS)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ECAS)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且完善头颅MRI及颈动脉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72例,根据脑血管狭窄部位将患者分为无血管狭窄(NS)组37例、ICAS组25例和ECAS组10例,收集患者相关信息,根据头颅MRI分别对患者基底节区及脑白质区EPVS分级,将分级>2级为高分组,分级≤2级为低分组.比较不同部位EPVS的危险因素.结果 3组C反应蛋白和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底节区高分组年龄≥65岁比例明显高于低分组患者(94.44% vs 59.26%,P=0.006);ICAS组基底节区EPVS高分比例明显高于NS组(36.00% vs 13.51%,P=0.038),脑白质区高分组冠心病比例高于低分组(P=0.024),TG水平明显低于低分组(P=0.016).脑白质区EPVS严重性与有无脑血管狭窄及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严重ICAS或许与基底节区严重的EPVS有关.

  • 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的研究

    作者:曹裕民;张雄;万鑫;王硕;代成波;马桂贤;张玉虎;王丽娟

    目的 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 vs 25.2% 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 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 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作者:宋桂芹;王拥军;董可辉;姜卫剑;杜斌;陈启东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 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痛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 74例老年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分析及治疗选择

    作者:高广兴;朱成伟;杨伟;滕良珠;刘雪平;吴洪喜

    目的 探讨老年人自发性小脑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对74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多不具有明显的特征.保守治疗40例中,治愈17例,好转18例,死亡5例.后颅窝开颅小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4例中,治愈11例,好转8例,死亡5例.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3例,好转2例,死亡1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7例,治愈2例,好转3例,死亡2例.小脑出血血肿量<10 ml者,首选保守治疗,血肿量≥10 ml者后颅窝开颅小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辩减压术疗效满意.结论 CT引导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老年人或体质差患者可提高治愈率.

  •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与临床分型的关系

    作者:王新;范玉华;邢成名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病因分型与临床分型是否有关.方法 回顾性调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6例,分别在急性期行临床分型,和完善辅助检查后行病因分型,通过统计学处理了解二者是否相关.结果 早期的临床分型与病因分型有关(P=0.012),其中,完全前循环梗死中有44.12%的患者具有颅内大动脉的异常,而腔隙性梗死中病因为小动脉闭塞的占48.72%,未发现部分前循环梗死与病因的明确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分型能部分预示病因,指导临床诊治.

  • 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志华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20 mg/d)和C组(40 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 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作者:李菲;李志红;郭淑芹;赵连臣;卢瑞琦;董静;马文彬;尹飞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 vs (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 vs (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 vs (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 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59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