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椎病变合并外伤8例

    作者:王先安;王书成

    我们近4年来收治颈椎损伤病人共115人,其中8例伤前有颈椎病变,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70岁。病史长者5年,短者3个月。伤前主要症状:颈肩痛3例,伴上肢麻痛3例,伴下肢麻痛2例。伤前曾在医院就诊者5例,伤前有影像检查明确病变部位者2例。伤后症状:颈部疼痛加重,伴颈椎活动受限,8例均有上下肢发麻、无力。大小便障碍6例。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类:B级1例,C级4例,D级3例。影像学检查:X线及CT检查发现损伤平面椎板骨折3例,1例伴有椎体骨折但无明显骨折移位,1例有棘突骨折,无骨折及脱位者4例。8例均行MRI检查,1例按摩后C4,5、C5,6椎间盘向后突出压迫脊髓,1例颈椎管狭窄伴有两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6例有三至四个节段的椎管狭窄,并脊髓受压,而MRI检查均未发现脊髓内出血,也未发现有血肿压迫者,未见有脊髓空洞者。2 治疗方法  本组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1例。保守治疗包括颅骨牵引,脱水,激素,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7例中,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术1例,摘除两个椎间盘;后路手术6例,行后路开门式减压术,减压范围三至五个节段。术后继续行脱水,激素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1周颈围保护下起坐。本组1例因并发肺部感染未能手术而采用保守治疗。3 治疗结果  本组经过1至3年的随访,颈痛消失7例,减轻1例,但不影响生活。8例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4例恢复正常,2例残余有上肢麻木、双下肢乏力感及病理征。按Frankel分类,随访时D级4例,E级4例。7例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1例有轻度排尿困难。无症状加重者,无手术并发症。4 讨论  本病为颈椎本身存在病变(除炎症及肿瘤外),外伤为其诱因,因此重点放在治疗颈椎病上。对脊髓受压较轻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症状未见缓解者,应及早手术。手术方法分前路和后路两种,一般认为,病变在两个节段以下者,采用前路减压及植骨;病变在三个节段以上者,采用后路多节段开门减压术。本组手术治疗7例,保守治疗1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编辑:连智华)

  • 脊髓减压联合电针对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谭明生;王延雷;齐英娜;董春科;王威;移平;杨峰;唐向盛;郝庆英

    目的:探究脊髓减压联合电针对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PF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A、B,实验组C、D、E),每组6只,采用经寰枕间隙置入球囊导管加压造成脊髓压迫损伤的方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A组无任何干预,空白对照,B组置入球囊导管后不加压,做假手术对照,C、D、E组加压48 h后松球囊脊髓减压,C组取百会、大椎穴进行电针干预,连续波,频率2 Hz,治疗时间15 min,持续治疗14d,D组于大鼠尾静脉注射甲强龙进行甲强龙冲击治疗,E组不再行任何治疗干预.14d后5组大鼠全部行腹主动脉取血和脊髓损伤组织取材,采用BBB评分法对5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ELISA法检测损伤组织及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损伤组织中Caspase-9的表达.结果:BBB评分:对照组A、B在实验组压迫后1、48 h,实验组治疗后24 h,3、7、14 d等6个时间点上均为(21.000±0.000)分,实验组评分始终低于对照组,C、D组评分显著高于E组(P<0.05),C、D组评分相近(P>0.05).ELISA法测PAF结果显示:A、B、D、E组血清中PAF浓度相近(P>0.05),C组血清中PAF浓度较其余4组低(P<0.05),A、B组组织中PAF浓度结果相近(P>0.05),C组组织中PAF浓度较A、B组高(P<0.05),D组组织中PAF浓度较A、B、C组高(P<0.05),E组组织中PAF浓度较其余4组高(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A、B组Caspase-9的表达量相近(P>0.05),C组表达较A、B组高(P<0.05),D组表达量较A、B、C组高(P<0.05),E组表达较A、B、C、D组高(P<0.05).结论:脊髓减压联合电针治疗急性上颈段重度脊髓压迫损伤较脊髓减压联合甲强龙和单纯脊髓减压效果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损伤组织中PAF的含量与下调其Caspase-9蛋白的表达有关.

  • 单纯减压对皮神经卡压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芾男;董福慧;张卓男;李兵;韩胜;仇树林

    目的:在大鼠皮神经卡压模型的基础上观察单纯减压术对皮神经卡压的作用,以探讨铍针治疗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理论依据.方法:用内径0.4 mm的硅胶管卡压大鼠双侧隐神经1周,以建立皮神经卡压模型.然后去除左侧隐神经上的硅胶管作为减压侧,保留右侧隐神经上的硅胶管作为卡压侧.将28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A组(n=10):减压术后1周进行实验研究;B组(n=10):减压术后3周进行实验研究;C组(n=8):仅以硅胶管卡压隐神经1周,不进行减压.各组均进行大体形态观察、电生理学检测和组织学检测.结果:A组和B组卡压侧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改变与C组相比均明显加重,而且B组卡压侧的改变比A组卡压侧更为严重.相反A组和B组减压侧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改变与C组相比均有明显的恢复,且B组减压侧的恢复优于A组减压侧.结论:①单纯的减压术可使受压皮神经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得到较好的改善;②皮神经卡压损伤程度与卡压时间相关,卡压时间越长损伤越重,及早去除卡压因素有利于损伤神经的结构再生和功能恢复.

  • 痛风结晶致胸椎管狭窄症1例

    作者:卫成军;王文岳;谢利民;于潼

    患者,男,42岁,因背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周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余天无明显诱因出现背部疼痛,并伴双下肢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椎MRI示:T2-T7椎管内、脊髓背侧、硬膜外脂肪层内见多个长T1、长及短T2结节影,呈串珠样排列,椎管不同程度狭窄,并向前推压硬膜囊及脊髓.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予甘露醇脱水、神经营养、镇痛等对症治疗后背部疼痛无明显缓解,双下肢无力加重,无法站立、行走,小便不能自解,需尿管排尿;左膝、踝、拇趾关节红肿、剧痛.

  • 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作者:高文山;张英泽

      自1931年Smith-Perterson报告应用三翼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以来,内固定已成为股骨颈骨折治疗主要的方法。1 手术时间的选择  对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早期复位及固定还可以纠正支持带血管的扭曲,改善血运,减少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为确定早期手术时间界限,Manninger[1]将病人分为伤后6小时内手术、6~12小时和12小时后手术三组,三组的其他条件相同,随访6年,三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7%、51%和49%,伤后6~12小时组和12小时后手术组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因而Manninger建议将6小时定为早期手术的时间界限。股骨颈骨折作为急症手术时,尤其是对于65岁以下较年轻病人,在行内固定的同时还应常规行前路关节囊内血肿清除减压术,以降低关节囊内的压力,从而改善血供[2]。

  •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治疗的一些看法

    作者:周英杰;柴旭斌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混乱,笔者复习文献结合自己临床经验体会,提出将脊髓型颈椎病依据责任节段区分为:单节段,双节段(连续型、跳跃型)和多节段(≥3节段);强调责任节段数目的确定是诊断的前提,也是手术减压范围的关键,应依靠临床、影像和电生理3个方面综合分析,仅靠影像学行预防性减压不可取,应避免手术范围扩大化.有关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仍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研究的热点、焦点,目前尚没有治疗标准及相应的指南.笔者认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倡个体化,手术的方式遵循能简勿繁原则,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后前联合减压,同时前后路固定更是多余.

  • Kaneda器械在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张天宏;史可中;彭刚;敖俊

    目的研究Kaneda器械在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2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并截瘫,施行前路减压,Kaneda器械内固定的治疗.结果平均随访6个月,按Frankel分级,除3例A级,2例B级截瘫无好转外,余均有2级以上的改善,术中胸膜破裂2例,无大血管及脊髓神经损伤.结论脊髓前方受压者前路手术能直视下去除压迫,截瘫恢复率高.Kaneda器械能立即机械性重建脊柱,患者可提早活动,植骨块不易移位,保证了脊柱的融合.

  • 显微减压术治疗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赵来绪;杨军林;陈克明;周建华;薛钦义

    目的:总结显微减压术治疗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对40例多平面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显微减压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55~80岁,平均58岁;病程18个月~12年,平均32个月.40例均经CT或 MRI检查诊断为多平面腰椎管狭窄,其中2个平面狭窄(L4,5和L5S1)20例,3个平面狭窄(L3,4、L4,5和L5S1)15例,4个平面狭窄(L2,3、L4,5 和L5S1)5例.术后根据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从疼痛、排尿功能障碍、腰部活动度、下肢肌力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40例患者术后无伤口感染及神经损伤并发症,伤口均Ⅰ期愈合.每侧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70 min;每侧术中出血量90~200 ml,平均150 ml.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52个月,平均30个月.根据MacNab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优28例,良10例,差2例.结论:对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重点应放在压迫引起症状的部位,而对无症状的部位不做预防性减压操作.显微减压术老年人更容易耐受,减轻了对腰椎后部结构的损伤,更容易进入椎管,有利于进行神经根减压.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黄凯;常步青;于潮将;高啸;蒋允昌;冯虎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行颈椎前路治疗的2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5~77(60.11±9.37)岁;27例患者病变累及3个节段,1例累及4个节段;术前JOA评分为8.89±1.87,拟融合节段Cobb角为(4.87±4.56)°,颈椎曲度为(11.68±1.25)°,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1、12个月时的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并采用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20~205 min,平均163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198 ml;术后1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周恢复正常;1例出现饮水呛咳,术后1周恢复正常.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18.46±3.20)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椎间隙均获骨性愈合,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术后1、12个月时融合节段Cobb角与颈椎曲度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为(46.46±20.26)%,手术疗效根据改善率评定:优12例,良14例,好转2例.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效果满意.

  •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许良;孔鹏;徐展望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4.6岁;2个节段病变35例,3个节段病变7例,4个节段病变6例.所有患者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自体颗粒骨植骨融合颈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记录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及未次随访时的ROM、JOA、VAS及SF-36评分,观察融合程度和椎管减压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4~48个月,平均27.3个月.术后12个月时,影像学资料显示所有患者达到骨性融合,椎管减压彻底,术前病变严重处椎管矢状径为(5.13±1.32) mm,术后12个月为(9.94±1.22) mm,手术前后椎管矢状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3,P=0.014);椎管减压程度为(92.15±2.3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观察时间节点ROM、JOA、VAS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联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融合率高,减压彻底,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较好.

  • 显微镜下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作者:宋红浦;郭峭峰;张晓文;张春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5个月.手术操作:在显微镜下应用高速磨钻等工具进行减压操作,脊髓充分减压后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对手术前后JOA颈椎病评分进行比较并评价其疗效.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JOA评分由术前9.26±1.72增加至术后的13.64±1.38 (t=2.452,P=0.000).根据JOA评分评定疗效:优12例,良7例,一般2例.结论: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具有操作精细、减压充分等优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

  • 颈前路术中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袁健东;陈鑫;刘彩龙;张帆

    目的:分析颈前路术中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41~72岁,平均(58.83±8.01)岁;病史5~48个月,平均(14.09±8.54)个月.手术方法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术中予以双侧钩椎关节切除减压.分析内容为围手术期指标(包括住院天数、失血量、手术时间),影像学改变(包括椎体高度、前凸角和术后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情况(JOA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8.2个月.患者的住院天数、失血量、手术时间分别为(4.42±0.25)d、(195.51±23.67) ml、(145.52±28.29) min.椎体高度术前、术后1年分别为(5.19±0.03) cm和(5.37±0.29)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凸角从术前(1.53±0.03)°增加到术后1年的(7.78±0.66)°(P<0.01),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96.5%.术前JOA评分为8.69±2.13,术后1年随访时提高到15.58±2.45(P<0.001).根据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20例,良28例,可7例,差1例.结论:颈前路术中钩椎关节切除减压手术安全、可行,适用于伴有根管狭窄和钩椎关节骨赘增生的颈椎病患者.

  • 脊髓空洞症1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高小燕;罗婷;钟利平

    目的 探讨临床脊髓空洞症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方法 针对10例脊髓空洞症围手术期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跟踪护理效果.结果 1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总结 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作者:徐冬冬;李星辰;徐海燕;李辉;刘玉华

    目的 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视神经病变(DON)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DON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应用糖皮质激素、眼眶放射治疗和眼眶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有38例患者(67眼).治疗包括几种方式根据病情变化先后次序的联合,多种方案联合治疗患者32例(84.2%).治疗前LogMAR视力为0.60±0.59,治疗后为0.18±0.09(P<0.01).治疗有效组59眼(88.1%),无效组8眼(11.9%).初始采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38眼,其中35眼(92.1%)治疗有效.初始采用其他治疗手段29眼,其中24眼(82.8%)治疗有效(P<0.01).眼球运动固定有效组3眼(5.1%),无效组4眼(50%)(P<0.05).眼上肌群厚度有效组(7.63±1.19)mm,无效组(8.81±0.83)mm(P<0.05).视野平均缺损MD值有效组为2.41±2.82,无效组为11.98±7.07(P<0.05).结论 根据病情变化,多种方案联合治疗DON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初始治疗建议采用激素静脉冲击.

  • 应用PEEK材料cage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义生;刘宏建;皮国富;李军伟;娄朝晖;徐玉生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9例83节段,其中单节段6例,双节段22例,三节段11例.手术前后应用JOA评分评定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1(10~50)个月,JOA评分术前为平均(8.9±1.4)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4.3±2.4)分,平均改善率为(66.3%+5.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优良率为76.9%.颈椎生理曲度、融合节段高度均恢复,以三节段者为佳.椎间融合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9.7%、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PEEK材料椎间融合器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可靠,能够提高和维持颈椎曲度和融合节段高度.

  •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侧肌萎缩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孟凡涛;张静涛;杨刚;刘亚明;申勇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侧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4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行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治疗的35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5~70岁,病程1~36个月,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3.2个月)。依据肌肉萎缩严重部位,将患者分为近侧型组(23例)和远侧型组(12例)。采用徒手肌力试验方法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肌力等级。行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观察并比较患者神经受累节段、术前脊髓信号强度的改变、神经受侵犯部位及患者肌力改善程度和时间。结果近侧型组C4/5水平常受累(39.1%,9/23),远侧型组为C5/6水平(10/12)。14例患者术前MRI T2 WI发现脊髓内信号增强。侵犯腹侧神经根的患者有24例、侵犯脊髓前角的29例,其中两者均受侵犯18例。术后肌力增加1级及以上者近侧型组达82.6%(19/23),而远侧型只有5/12(P=0.022)。近侧型组术后15 d 内肌力改善的患者达56.5%(13/23),而远侧型无一例改善( Z =-3.255, P<0.01)。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手术对肌萎缩型颈椎病疗效肯定,而远侧型肌萎缩组疗效较差且恢复较慢。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动脉瘤夹闭术前评估的安全性研究

    作者:雷兵;周兵;陈书达;朱飚;朱君明;张卫华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能否作为动脉瘤显微夹闭术前首选和唯一的评估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完成的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105例,其中39例术前行64排或320排螺旋CTA检查(CTA组),21例患者术前同时行CTA和DSA检查,45例术前行DSA检查(DSA组).比对CTA组CTA影像和夹闭术中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宽度和周围重要血管分支信息,并评价二者的一致性.比较分析CTA组和DSA组的手术并发症率和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使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CTA和手术对动脉瘤的评价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两组的手术并发症和出院GOS评分比较使用等级秩和检验.结果 CTA组39例患者中37例患者成功夹闭动脉瘤,1例因动脉瘤颈暴露困难改为介入栓塞治疗,1例在去骨瓣后动脉瘤破裂仅行开窗减压术.MS-CTA在动脉瘤大小、瘤颈示方面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26,κ=0.756),在动脉瘤形态和对周围重要血管分支的显示方面和手术结果的一致性一般(κ=0.524,κ=0.473),CTA组和DS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率(P=0.509)和出院时两者GOS评分(P=0.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A能够清楚显示动脉瘤各项重要特征,可作为动脉瘤外科显微夹闭术前首选和唯一的术前评估方法.

  • 严重原发性脑干损伤手术减压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伟明;李夏良;赵保;辛志成;于烽;韩瑞璋;张建忠;盛文国

    严重原发性脑干损伤是一种致命性损伤,因缺乏有效治疗,病死率较高.1999年6月~2002年10月,我科收治27例严重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采取脑干减压术,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地震伤并发挤压综合征的救治分析

    作者:周玉波;曾俊;胡卫建

    目的 探讨地震后发生挤压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措施. 方法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25例地震伤病例中,有35例并发挤压综合征,对其按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35例挤压综合征患者中,前臂受伤7例,小腿25例,手掌3例,其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伤后至入院时间6~92 h,平均49.3 h.35例均进行彻底切开减压处理,其中6例治愈,2例遗留肢体功能受限;27例术后发生肌群广泛坏死并发感染,后行截肢处理,所有35例无死亡.挤压综合征发生率中,青少年(14岁以下25.8%)与成年人(14~59岁为8.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晚者(48 h后31.0%)OCS发生率明显高于早期就诊患者(48 h内3.5%). 结论 获救时间、诊治延误及年龄均是挤压综合征发生的高危因素.对地震伤后挤压综合征伤情高度重视和准确判断,早期诊断,及时充分减压,是对地震伤并发挤压综合征主要的预防与治疗措施.

  •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100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潘伟明;毛波

    目的 总结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1年10月间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100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恢复良好14例(14.00%),中度残疾13例 (13.00%),重度残疾18例(18.00%),植物生存18例(18.00%),抢救成功率为63.00%.另外,死亡37例(37.00%),其中入院48 h内死亡24例,7 d后死亡4例.结论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救治至关重要.我们应准确、及时地观察原发病,制定救治策略,积极防治感染,保持气道通畅,改善微循环,合理地应用减压措施,从而降低病死率.

1213 条记录 3/61 页 « 12345678...606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