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实时定量PCR监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

    作者:林法迎;侯健;谭龙益;丁思奇;王皓;王东星

    为了探讨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在监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中的作用,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IgH为标志,对8例多发性骨髓瘤和1例Waldenstrm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前后的IgH(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 IgH)基因重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IgH基因重排拷贝数在APBSCT前后分别为3108±1043,594±66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患者骨髓浆细胞比值和外周血M蛋白量成正相关(r=0.86,P<0.05),并对1例复发患者进行连续检测,结果与临床相符.结论:实时定量PCR方法对IgH基因重排定量分析,可以作为判断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疗效的一种检测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判断也有意义.

  • 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例中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的分析

    作者:王倩;李小秋;朱雄增;朱晓丽;陆洪芬;张太明;周晓燕

    目的 探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对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77例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例中IgH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情况,均采用BIOMED-2系统IgH克隆性试剂盒中FR1、FR2、FR3三组家族引物进行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后观察,并对照终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77例病变的终病理诊断:B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12例,不能排除B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或淋巴瘤20例,B细胞性淋巴瘤45例.三组中FR1、FR2和FR3至少有一个为阳性的比值分别为2/12、11/20(55%)和36/45(80%).B细胞性淋巴瘤中,FR1、FR2和FR3的阳性率分别为60%(27/45)、60%(27/45)、56%(25/45),其类型有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20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淋巴瘤18例,结内边缘区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滤泡性淋巴瘤7例,套细胞性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1例,浆细胞瘤4例,不能分型5例.FR1、FR2和FR3三者检测均为阴性但仍诊断为淋巴瘤9例(20%),其中1例后来出现肝脏B细胞淋巴瘤.对IgH基因重排阳性的B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14例的随访结果,4例重新取活检后诊断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3例IgH基因重排检测为阳性.结论 联合检测IgH基因FR1、FR2和FR3克隆性重排对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变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价值;对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淋巴瘤依据不足而基因重排阳性者,重取活检或随访有一定价值;对阴性病例有必要补充IgH基因重排及IgK和IgL基因重排的检测以提高检测敏感性.

  • 显微切割技术联合聚合酶链反应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文;Jo Spencer;王菁

    霍奇金病(HD)的分型比较明确,并因其含有典型的R-S细胞而比较容易诊断,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诊断,特别是与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 一直是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的难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是区分B细胞和 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但该技术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鉴别淋巴细胞的良性和恶性增生。90年代,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问世和发展,分析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为鉴别淋巴细胞单克隆增生以及微小残留病灶检测和发现早期转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也有重要意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但由于淋巴瘤组织,除了淋巴瘤细胞以外,还包括反应性增生的B细胞或T细胞,以及基质细胞等非肿瘤细胞,这些非瘤组织细胞的基因组DNA会掩盖瘤细胞基因组DNA的扩增,从而导致PCR假阴性结果。

  • 重组活化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邹红云;王小宁;马骊

    1976年,Hozumi等首次发现V(D)J重组现象,使人类对机体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本质认识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V(D)J重组的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抗原受体多样性以及淋巴细胞发育敞开了一扇新的大门;20世纪80年代,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轻链(IgL)基因座以及T细胞受体(TCR)α、β、γ和δ基因座相继被发现;1989年,Schatz实验室首次发现V(D)J重组活化基因(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s,RAG)1和RAG2,自此,RAG在V(D)J重组中的作用和机制开始受到关注,迄今,在RAG研究领域已取得众多突破性进展.

  • 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治宇;周晓燕;张太明;洪小南;印季良;胡夕春;施达仁

    目的 探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中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的可行性,并初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用FR2、FR3A引物,采用半巢式PCR方法检测105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中IgH基因的单克隆性重排,与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评价PCR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105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IgH基因克隆性重排PCR检测48例(45.7%)阳性,而骨髓细胞形态学只检测出22例(2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率为71.4%(75/105).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滤泡性淋巴瘤(FL)及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初治患者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0.8%、25.0%和100.0%.PCR检测结果与Ann Arbor分期有关,早期B细胞淋巴瘤患者lgH基因克隆性重排PCR检出阳性率低于晚期患者(P=0.02).PCR检测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率(23.3%和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 IgH基因克隆性重排PCR检测可能是判断B细胞淋巴瘤患者骨髓异常的有效方法,较骨髓细胞形态学敏感;Ann Arbor分期晚的患者PCR检测阳性率高于分期早的患者;PCR检测阳性者治疗后获得CR的机会低于阴性者.

  •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IgH基因重排检测分析及意义

    作者:吴书一;秦亚溱;刘文刚;熊灵军;刘艳荣

    目的 探讨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基困重排检测方法及其在监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PCR-SSP方法对B-NHL患者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回顾性分析39例B-NHL患者lgH基因重排动态检测结果来了解其与临床MRD的关系.结果 39例B-NHL初诊未经治疗患者IgH基因重排检测34例阳性,阳性率87.1%(34/39).34例初诊阳性患者,治疗后19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中16例IgH基因重排转阴,3例持续阳性;15例临床部分缓解者,IgH基因重排持续阳性.分析发现13例患者骨髓和外周血标本IgH基因重排均呈阳性.结论 IgH基因重排检测可以作为B-NHL的辅助诊断及其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 PCR法检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后残留白血病细胞

    作者:伏爽;杨耀明;程康;郭乃榄;王德炳

    近年来,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的开展为白血病的治疗翻开了新的一页,成为真正彻底治愈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但allo-BMT后复发仍是目前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复发的根源主要来自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MRLC).本文应用PCR方法,检测1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allo-BMT前、后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以检测MRLC的存在.

  •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易位

    作者:孙婉玲;武永吉;李辉;汪玄;庄俊玲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直接免疫磁珠法分选骨髓瘤细胞,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4例MM患者进行del(13 q)和t(14 q)的检测.结果 11例(45.83%)为del(13 q)、9例(37.50%)为t(14q),5例(20.83%)为两个位点均异常、15例(62.50%)为至少1个位点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有效组(n=14)del(13q)的阳性率为35.71%、无效组(n=9)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14);治疗有效组t(14q)的阳性率为21.43%、无效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77).多因素分析显示,del(13q)(OR=5.761,95%CI 0.500~66.391,P=0.160)、t(14q)(OR=6.576,95%C10.580~74.614,P=0.129)和校正血清钙水平(0R=8.080,95%C1 0.738~88.427,P=0.087)是相对独立的、影响MM疗效的负性因素.结论 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突变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del(13q)、t(14q)以及校正血清钙水平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 内质网分子伴侣GRP78在人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琪;安利佳;陈誉华;张尽晖

    GRP78,即糖调节蛋白78, 也叫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广泛存在于内质网内,在低糖、缺氧等应激条件下合成量明显提高[1],并能协助蛋白质的折叠、装配和运输, 还与许多疾病有关,因此被称为内质网分子伴侣[2].但目前关于GRP7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和标准细胞株的体外实验,特别是它在人类肺癌中的表达,临床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探讨GRP78在54例肺癌患者中的表达来说明其在人类肺癌中的作用.

  • 重轻链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评价中的意义

    作者:于晓晨;苏薇;庄俊玲

    目的 评价重轻链(HLC)检测在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3至2016年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45例MM患者,连续收集其治疗过程中115份血清.采用常规M蛋白检查及HLC比值(rHLC)法同时评估疗效.结果 ①45例患者中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43~80)岁,其中IgG型27例(IgGκ 12例,IgGλ 15例),IgA型18例(IgAκ和IgAλ各9例).②治疗前34例患者留取了血清标本,rHLC异常检出率为94.1%(32/34),2例rHLC正常的患者均为IgG型,部分缓解(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完全缓解(CR)时rHLC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1.8%(18/22)、50.0%(9/18)、16.0%(4/25),结果显示随着治疗后缓解程度的加深,rHLC异常率逐渐下降.③25例CR患者中IgG型13例,IgA型12例,其中有4例患者rHLC异常(IgG型和IgA型各2例).④对同一患者进行HLC动态监测,发现rHLC恢复正常较M蛋白转阴(血清蛋白电泳、免疫固定电泳)及游离轻链恢复正常延迟.结论 rHLC检测可以作为MM患者微小残留病的辅助评价手段.

  • 脾边缘区淋巴瘤患者IGHV突变状态分析

    作者:杨文娟;于珍;吕瑞;李增军;李姮;熊文婕;易树华;刘薇;邱录贵

    目的 研究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基因突变状态及典型模式的分布情况,并与国外报道的数据进行对比,以探讨其差异.方法 对40例SMZ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克隆测序法检测IGHV的VDJ序列并进行比对及聚类分析,明确是否存在B细胞受体的典型模式,分析IGHV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40例患者中,IGHV突变者30例(75.0%),未突变者10例(25.0%),两者比例与国外报道相当.在V区基因,V2-70的使用频率高于国外报道(10.3%对0.8%,P=0.002),而V3-23明显减低(2.6%对18.0%,P=0.006).在D区基因中,D2-21和D6-13均高于国外报道(17.9%对2.3%,12.8%对3.8%,P值分别为0.000、0.046).40例患者中发现1对新的典型模式,同时SMZL特异性的V1-2基因使用频率也高(25.6%).与IGHV突变组相比,未突变组患者的IgG、Ig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0.70(5.28~15.50)g/L对12.90(7.71~23.50)g/L,1.06(0.21~3.13)g/L对1.66(0.81~2.93)g/L,P值分别为0.038、0.040)],2例17p缺失患者的IGHV均呈未突变状态.与IGHV未突变组相比,突变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显著延长(P=0.009),但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 在SMZL患者中,IGHV突变与未突变患者比例与国外报道相当,但V区和D区基因的使用频率仍存在差异,而且V1-2基因的使用呈现疾病特异性,同时发现1例新的典型模式.IGHV突变可降低患者的IgG、IgA表达水平.

  • 免疫球蛋白重/轻链检测在IgG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微小残留病监测中的作用

    作者:张慧;周莉莉;李荣;贺婕;彭真萍;侯健

    目的 观察完全缓解(CR)期IgG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血清免疫球蛋白重/轻链(HLC)和游离轻链(FLC)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HLC在MM患者疗效评价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取20例治疗后疗效评估为CR的IgG型MM患者,采用全自动SPAplus特定蛋白分析仪(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同时检测患者血清标本HLC及FLC的表达水平,结合其同期血清蛋白电泳(SPE)及免疫固定电泳(IFE)结果,分析HLC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同时结合其临床疗效,比较rHLC (IgGκ/IgGλ比值)及rFLC(FLC κ/λ比值)异常与正常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20例患者中男、女各10例,中位年龄56(35~70)岁.20例患者中6例rHLC异常,而rFLC正常;3例rFLC检测异常,而rHLC正常;11例rHLC和rFLC比值均正常.中位随访18个月,6例rHLC异常患者中,4例接受干预治疗者1例复发,未治疗的2例均复发,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9.0、3.0、3.0个月.3例rFLC异常患者中,2例接受干预治疗者均未复发,1例未治疗者复发,无病生存时间为1.5个月.11例rHLC和rFLC均正常患者未接受干预治疗,其中3例复发,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3.5、5.0、5.5个月.结论 HLC与FLC联合检测,有利于MM患者疗效评估及微小残留病监测的准确性,可以更有效地评估MM患者疾病状态.而rHLC、rFLC异常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早期干预可提高其临床疗效,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 从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IgH基因重排探讨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断

    作者:肖家诚;金晓龙;袁菲;曾晓颖

    浆细胞骨髓瘤(PCM)是较为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多数通过骨髓活检得以明确诊断,但鉴别高分化PCM与浆细胞反应性增生仍很困难,且PCM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仍有争议.我们近年来对临床、病理确诊的14例PCM病例作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包埋B细胞淋巴瘤组织克隆性IgH基因重排

    作者:姚锦;李惠民;赵川;许冰莹

    我们利用SYBR Green I荧光染料,应用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了15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以探讨克隆性IgH基因重排在B-NHL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价值.

  • 皮肤假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与基因重排的检测

    作者:王玲;张理涛;吴景良

    目的:探讨皮肤假件淋巴瘤(CPL)的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特点.方法:对28例皮肤假性淋巴瘤(CPL组)和10例扁平苔藓(对照组)患者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皮损中CD3、CD20及CD45RO的表达情况,并应用PCR检测T细胞受体(TCR)-γ和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CPL组真皮浅层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中以CD3及CD45RO阳性表达为主的共13例,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细胞膜,为T细胞CPL;以CD20阳性表达为主的共15例,阳性染色丰要定位于细胞膜或细胞浆,为B细胞CPL.TCR-γ基因重排时,CPL组与对照组中出现smear带的分别为8例和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5);IgH基因重排时,CPL组和对照组出现smear带者均为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结论:CPL组织真皮浅层内主要表达CD3、CIM5RO的T细胞和表达CD20的B细胞;TCR-γ和IgH基凶重排检测在鉴别CPL良恶性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与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

    作者:施举红;崔朝勃;林耀广

    B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因此可根据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序列推断出B细胞的来源及发展阶段,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黏膜相关性肺原发淋巴瘤及部分免疫系统疾病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之间的关系.

  • 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柏秋

    对于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体内存在的微小残留病(MRD)是复发的主要根源?本实验是通过双链DNA结合SYBR Green I的实时PCR方法应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作为ALL微小残留病的检测靶基因,实验证明: MRD可以作为预后风险的一个独立指标.SYBR Green Ⅰ实时PCR是一种更适于临床应用的简单、快速、便宜、可行,特异性好、敏感性又高的技术方法.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特异性标记物的精准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刘丽晓;岳冬梅;杨贵生;赵辉;周晋;刘淑贤;贾昆;王宁

    目的: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是微小残留病灶水平的特异性标记物,而微小残留病灶的水平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强烈相关.应用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来监测IgH/TCR基因重排不仅耗时、耗人力,而且敏感度较低.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为高效和敏感与实用的监测IgH/TCR基因重排的精准检测方法.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26个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童的外周血样品中的标记物,这些儿童是在中国哈尔滨市近两年内被诊断的患者.分别应用基因扫描和毛细血管电泳方法检测IgH(FRⅠ,FRⅡ,FRⅢ)/YCR(TCRβ,TCRγ)基因重排和分析PCR产物的片段.结果:IgH/TCR基因重排和对IgH基因重排的阳性率分别为92.3%和75%,在26个病例中,4个复发病人的IgH的三个片段(FRⅠ,FRⅡ,FRⅢ)基因重排显示阳性.进一步分析显示复发与IgH基因重排呈线性相关.结论:实验与临床应用表明,基因扫描这种方法对于IgH/TCR基因重排的检测是可靠的、实用的,因而可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和随访.

  • Bcl-2基因及其在子宫内膜增生、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齐欣;孟令新;章明放

    1 Bcl-2基因及其产物Bcl-2基因是从小鼠B细胞淋巴瘤中分离出的一种原癌基因,位于18q21,由3个外显子组成,其产物为分子量26kD的蛋白质.Bcl-2基因的重排是染色体t(14∶18)易位的结果,易位使得18号染色体上的Bcl-2基因与14号染色体上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并列,形成头尾结构,这一错误融合的Bcl-2/IgH基因引起Bcl-2蛋白的过度表达.Bcl-2蛋白主要定位于线粒体的外周膜、核周膜及内质网膜,是一种与细胞器特别相关联的稳定蛋白,其主要生物学功能为延长细胞寿命并增加细胞对多种凋亡刺激因素的抗性,可延迟或阻止多种因素引起的凋亡.

  • 实时定量PCR监测MM患者反应停治疗后微小残留病

    作者:林法迎;侯建;丁思奇;谭龙益;王皓;王东星

    探讨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中的作用.利用SYBR Green I荧光染料,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以IgH为标志,对26例MM患者反应停治疗前后的IgH基因重排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IgH(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基因重排拷贝数,在反应停治疗完全缓解组、有效组前后分别为(3 028±655、43±24)和(7 467±611、619±271),前后相比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效组(6 153±1 527、6 575±1 227),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与患者骨髓浆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0.89,P<0.05).本实验表明,实时定量PCR对IgH基因重排的定量分析,可以监测MM患者体内MRD,作为判断MM治疗疗效的一种检测方法,并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3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