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NMR的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型大鼠肝癌模型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凯丽比努尔·艾尔肯;买合木提·米吉提;郭霞;艾来提·米吉提;古丽努尔·艾尼;斯坎德尔·白克力;哈木拉提·吾甫尔

    依托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和异常黑胆质型大鼠肝癌模型,探讨异常黑胆质性肝癌病证大鼠血清代谢组的变化差异及其机制.方法:根据维吾尔医学理论,建立维吾尔医学异常黑胆质型病证模型,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20周进一步建立异常黑胆质型肝癌病证大鼠模型.对其血清进行NMR氢谱检测,分段积分后采用OPLS-DA对NMR谱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在异常黑胆质肝癌模型组大鼠的血清中丙氨酸、糖蛋白、柠檬酸、瓜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甲酸含量上升,而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的含量下降(P<0.05);与对照肝癌组相比,异常黑胆质证肝癌模型组大鼠血清中柠檬酸升高与葡萄糖的下降尤为明显(P<0.05).结论:异常黑胆质证肝癌的发生进程中,氨基酸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加剧,脂肪动员增强,糖酵解增加导致乳酸堆积以及肝脏对脂类的肝外转运能力下降,导致血清中丙氨酸、糖蛋白、柠檬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甲酸含量上升,而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的含量下降,这些可能是异常黑胆质肝癌的潜在代谢标志物.

  • CpG寡核苷酸对C57BL/6小鼠肝癌模型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司小刚;罗峰;黄玲

    目的 建立C57BL/6小鼠肝癌模型并研究CpG寡核苷酸(ODN)对C57BL/6小鼠肝癌模型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HE染色鉴定C57BL/6小鼠肝癌模型.肝癌模型建立后,分别用PBS及CpG寡核苷酸处理C57BL/6小鼠肝癌模型,并用FCM检测小鼠脾脏CD3-FITC、CD4-FITC、CD8-FITC、NK1.1-FITC的组成,ELISA法测免疫小鼠血清中IFN-γ、IL-4水平.结果 成功建立C57BL/6小鼠肝癌模型,ODN处理组的肝癌细胞裂解物中CD3-FITC、CD4-FITC、CD8-FITC、NK1.1-FITC的体外杀伤活性以及荷瘤小鼠血清中IFN-γ、IL-4水平均显著高于PBS组.结论 CpG ODN能够提高小鼠对肝癌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 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实验室检查评价小鼠H22肝癌模型的研究

    作者:赵喜;张安君;龚志刚;谭文莉;钟薏;詹松华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实验室检查在小鼠H22肝癌模型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制造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模型,第15天行MR检查,测量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利用三维大强度投影(3D-MIP)重组及黑白反转技术,观测病变显示效果.检查完毕后24 h内处死,测量血清中血管生成因子(VEGF)水平;取瘤体及脾脏分别称重,计算肿瘤指数及脾脏指数;检测新鲜肿瘤组织肝癌细胞凋亡的DNA百分比变化.结果: 在扩散敏感因子(b)=600 s/mm2的DWI图像中,肝癌多表现为高信号,其内的坏死部分为低信号,肿瘤实质部分的ADC值为:(1 421±160) s/mm2,部分荷瘤小鼠DWI图像存在伪影.小鼠皮下种植的肝癌容易发生缺血坏死.肿瘤实质成分的ADC值与血清中VEGF水平、肝癌细胞凋亡的DNA百分比变化、处死后称得的瘤体及脾脏重量存在相关性,且与血清中VEGF含量及肿瘤重量呈正比,与肝癌细胞凋亡比例及脾脏重量呈反比.结论:MR DWI在评价小鼠H22肝癌模型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但需结合常规T1、T2图像进行评价,ADC值与实验室测量数据的推论相反,可能是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ADC值测量时应注意避免部分容积效应的干扰.

  • 重组人p53腺病毒基因经介入后在兔VX2肝癌中表达

    作者:罗仕华;郑传胜;冯敢生;梁惠民;周国锋;夏向文

    目的:探讨重组p53腺病毒基因(rAd-p53,1×1012VP/支)经介入在兔VX2肝癌中的表达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移植法建立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于移植术11 d行MRI、CT检查.随机抽取27只移植成功的荷瘤兔,平均分成3组:A组:经肝动脉单纯灌注rAd-p53(5×106VPl:B组:rAd-p53(5×106VP)+超液态碘油(每只0.5 mL)经肝动脉灌注;C组:瘤内rAd-p53(5×106VP)直接导入.所有荷瘤兔术中均行DSA.介入术后24、72 h,6 d分别处死实验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瘤周P53和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30R大白兔均经MRI及CT检查,证实有27只种瘤成功,成功率9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中P53和Bax蛋白均有表达,于72 h达到高峰,以C组表达率高,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53:70.3%±3.4% vs 62,4%±3.2%,65.4%±2.1%:Bax;43.7%±2.1%vs35.7%±1.3%,37.6%±2.4%,均P<0.05);C组对Bcl-2蛋白表达率低,在72 h达低点,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12.0%±2.6%vs18.0%±4.3%,16.2%±3.1%.均P<0.05).结论:P53、Bax、Bcl-2蛋白在兔VX2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呈现时间曲线关系:不同rAd-p53介入导入方式P53蛋白表达不同,以瘤内及瘤周直接注射方式表达高,超液态碘油混合灌注及单纯肝动脉灌注次之.

  • 仓鼠胰腺癌细胞株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毛庭枝;周巧灵;梁荣感;戴支凯;罗伟生;肖胜军;徐庆

    目的:建立仓鼠胰腺癌细胞株(pGHAM-1)移植性肝癌模型, 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pGHAM-1培养后配成4×1010/L, 取0.5 mL接种于仓鼠皮下, 成瘤后, 接种于仓鼠肝脏. 分别于第20、30、40天用B超仪检测肝脏肿瘤大小. 于接种后第40天处死动物, 观察肿瘤的生长、转移及腹水量. 解剖取出肝脏,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 切开肝脏直接观察肿瘤, 再进行HE染色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肿瘤转移相关蛋白(nm23-H1)的表达.结果:pGHAM-1种植性肝癌模型成功率达100%. B超仪检测仓鼠肝脏, 第20、30、40天肿瘤体积分别为84.1±21.9 mm3, 413.7±208.4 mm3, 2187.3±1882.8 mm3, 与10 d前者相比,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 接种后第40天处死动物, 解剖观察肿瘤, 直接测量肿瘤体积为2948.0±2188 mm3, 其大小与第40天B超仪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 >0.05). 部分仓鼠可见血性腹水; 肝内未见肿瘤卫星结节; HE染色组织病理学检查为低分化胰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VEGF及nm23-H1蛋白低表达.结论:pGHAM-1种植性肝癌模型建立方法简便, 易复制, 是理想的肝癌研究模型.

  • 大鼠肝癌经维甲酸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后血液AFP变化的研究

    作者:方庆安

    目的了解维甲酸治疗肝癌对AFP水平、肝功能有无影响.方法通过复制大鼠肝癌CBRH-3模型,将其分为4组,A组10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无水酒精组,B组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无水酒精组;C组无水酒精;D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均通过开腹直视下瘤内注射药物,治疗3 d后采集外周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FP水平及肝功能.结果 A组AFP与C组、D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AFP与C组、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肝功能比较差异均为无显著性(P>0.05).结论 10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肝癌可使AFP水平下降,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肝癌AFP水平无明显降低,维甲酸治疗肝癌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 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癌基因表达变化的意义

    作者:薛玲;廖冰;赵国强;胡瑞德;车丽洪;董郡

    目的:探讨癌基因在实验性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化学致癌剂3'-Me-DAB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取其肝脏用核酸原位杂交和RNA Slot blot杂交方法,动态检测c-myc、Ha-ras和Ki-ras在实验性大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诱癌全过程中,c-myc和Ha-ras均为同步表达;在诱癌的早期可检测到较多c-myc和Ha-fas的阳性表达细胞,而Ki-ras阳性的细胞数则很少,且反应强度弱;而诱癌后期,各癌基因mRNA阳性表达细胞均减少;至17 wk,所有癌组织内均显示3种癌基因表达阴性,或仅见个别小癌巢内少数癌细胞呈弱阳性.而癌旁肝组织内却可见三种癌基因的大量表达.结论:c-myc与Ha-fas被激活是肝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且二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在肝癌的启动上可能具有重要意义;Ki-ras的激活则发生较晚,可能与促进细胞恶性转化有关.

  • 小鼠肝癌模型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改变和Foxp3的表达

    作者:陈旭艳;黄智铭;蔡勇;王剑虹;陈周峰;吴金明;吴建胜;陈向荣

    调节性T淋巴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是一类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淋巴细胞亚群.近年来,国内外认为Treg是形成肿瘤免疫耐受的关键细胞.Foxp3是一种新发现的转录因子,在Treg细胞上特异性表达,且在Treg细胞的发育和功能卜是必需的[1].

  • 联合生物素荧光成像建立McA-RH7777/Buffalo大鼠肝癌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作者:潘立超;张爱群;柏佳;谭晓宇;葛新兰;赖彦华;董家鸿

    目的 利用荧光素酶标记的McA-RH7777肝癌细胞建立可供活体观察的大鼠肝癌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选择性结扎门静脉和胆管对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以pCDH-puromycin-CMV为载体将荧光素酶基因转染至大鼠McA-RH7777肝癌细胞,皮下接种Buffalo大鼠,取瘤块异体种植于大鼠肝脏左外叶,活体观察肿瘤生长状态.肝癌建模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三组,即种植叶门静脉联合胆管双结扎组、单纯门静脉结扎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结扎后1周和2周处死,解剖肝肺肾,观察肝内外肿瘤生长和转移情况.结果 皮下和肝内种植Buffalo大鼠的成瘤率均为100%.转染荧光素酶Luc-McA-RH7777肝内种植2周后,接种肝叶活体观察可见荧光信号.荧光信号范围和强度随时间的推移增加,4周时肿瘤仍呈局部生长,未见明显肝内和肺转移.门脉联合胆管结扎术后不仅原位肿瘤体积增大,并且于结扎后2周出现肺转移.免疫组化显示肝内瘤灶绝大多数肿瘤细胞呈甲胎蛋白(AFP)免疫反应阳性,部分瘤细胞显示Luc阳性.结论 Luc-McA-RH7777细胞能在Buffalo大鼠肝内成瘤并活体显示,门脉联合胆管结扎可加快肝癌生长和转移.

  • 白细胞介素12融合基因联合白细胞介素2对肝癌的基因治疗

    作者:薛惠斌;钱其军;俞卫峰;曹惠芳;崔贞福;卫立辛;石文芳;吴孟超

    我们在肝癌基因治疗目的基因筛选的实验中发现,在大鼠肝癌模型中,IL-12的基因治疗作用为显著[1,2],若同时联合IL-2,有望进一步提高对肝癌的治疗效果.1.材料与方法: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3由中科院细胞所谢弘教授惠赠.以质粒GCp35Ep40PN为模板,PCR分别扩增p35和p40亚基基因.以PCR产物为模板,用p40上游引物和p35下游引物再次进行PCR反应,构建mIL-12融合基因.mIL-12和hIL-2基因分别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GCXEXPN,命名为GCIL12EXPN和GCXEIL2PN、GCIL12E-IL2PN.按常规方法筛选逆转录病毒载体GCIL12EXPN、GCXEIL2PN、GCIL12E-IL2PN的PA317包装细胞株,测病毒滴度.用CBRH3建立大鼠接种肝癌模型,分为生理盐水、LacZ载体对照组和IL-2、IL-12、IL-12+IL-2治疗组,每组10只大鼠,将包装细胞株脾内注射进行治疗.方差分析结果.

  • 四氯化碳/乙醇诱导昆明小鼠产生原发性肝细胞癌模型的建立

    作者:徐新保;冷希圣;杨晓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建立一种类似人原发性肝癌的小鼠试验模型,有助于了解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助于对肝癌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的研究.本研究在国内外率先成功地建立了四氯化碳(CCl4)/乙醇诱发昆明小鼠肝癌模型的方法.

  • 肝癌放疗靶区的动物实验研究

    作者:李广欣;郑静晨;黎功;叶道斌;宁健;高建华;纪小龙;金帅;曲雅静

    虽然三维适形放疗(3 DCRT)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已有不少报道,但目前对肝癌放疗的临床靶体积(CTV)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看法.笔者对VX2兔肝癌模型进行了CT扫描并观察了肝癌细胞的浸润范围,得到了兔肝癌的亚临床灶区域,以期为确定肝癌的CTV提供依据.

  • 小鼠肝脏干细胞提取法的优化

    作者:路欣;宾文婷;许晴;史小林

    肝脏干细胞(liver stem cell,LSC)源于前肠内胚层,近年研究表明,除肝脏外,骨髓、胰腺等组织中也存在LSC.LSC主要包括胚胎时期的干细胞样肝原始细胞(liver original cell)和成体时期的肝卵圆细胞(hepatic oval cell,HOC).HOC是成年哺乳动物肝脏中一类直径约10 μm的卵圆形细胞,存在于终末小胆管(Hering),1956年由Farber[1]在大鼠肝癌模型中首先发现并命名,具有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的双向潜能[2,3]并与肝脏损伤后的强大再生修复能力密切相关.

  • 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血管介入的护理

    作者:瞿雪梅;顾伟;胡佳娜;董惠娟

    目的总结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血管介入的配合经验.方法协助医生对20只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在术前、术后积极实施相关护理对策.结果模型大鼠给药成功率100%,术后的存活率为90%.结论熟悉大鼠血管介入技术,加强术中的配合有助于提高实验的成功率,提示熟练的护理配合在肝癌患者行化疗栓塞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基因敲除小鼠肝病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萌;李莉;柴梦音;陈德喜

    基因敲除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基因敲除技术建立的小鼠肝病模型,在研究基因功能及人类疑难病症致病机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已获得的基因敲除小鼠肝病模型进行了分类和总结,为相关研究的展开打下了一定基础.

  • 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H22原位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和意义

    作者:林秀清;黄智铭;王剑虹;蔡勇;张豪;吴金明;吴建胜

    目的 检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中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肝癌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各10只,采用细胞悬液直接注射法制成原位肝癌模型.模型制作后第30天处死动物: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纯化后的各组新鲜肝组织和脾脏CD4+ CD25+T细胞的相对比例;实时RTPCR检测各组肝组织Fox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肝癌模型组肿瘤组织CD4+ CD25+ T/CD4+T细胞的比例增高,与肝癌模型组癌旁远端组织、生理盐水对照组肝组织、空白对照组肝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对照组之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模型组脾脏CD4+ CD25+ T/ CD4+T细胞的比例增高,与生理盐水对照组脾脏、空白对照组脾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对照组之间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模型组肿瘤组织FoxP3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肝癌模型组癌旁远端组织、生理盐水对照组肝脏组织和空白对照组肝脏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对照组之间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reg细胞在小鼠原位肝癌模型中表达升高,且对细胞免疫起抑制作用.

  • 转移性人肝癌模型系统建立及肝癌转移研究应用

    作者:汤钊猷;李雁;叶胜龙;刘银坤;钦伦秀;王鲁;孙惠川;周俭;徐泱;樊嘉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病死率在全世界所有癌症中占第3位[1],是我国第2位癌症死亡原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肝癌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手术切除是肝癌获得长期生成的主要手段,在某些临床中心,肝癌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40%以上(我所治疗的肝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在小肝癌切除术者中约为60%,大肝癌切除术者约为30%).

  • 兔VX2肝癌模型制作改良及影像学评价

    作者:杜童;韩琳;牛洪欣;张西坤

    目的 对兔VX2 肝癌模型制作进行改良,以用于介入治疗学研究,同时探讨瘤灶的CT 表现及CT 在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 将VX2瘤细胞接种于兔皮下使其成瘤并传代;新西兰兔24只,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于建模后7、14、21 d分别行超声、CT及血管造影检查,用于检测兔肝VX2 瘤灶,评估瘤灶生长变化;随后处死动物,进行尸解,评估影像检查结果.结果 24只(100%) 动物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全部成功.瘤灶以种植后2周CT显示清楚和典型,直径1 cm~2 cm 左右,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楚.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富血供.而种植后超过3 周的肿瘤大部分发生坏死.结论 嵌插改良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方法;在对瘤灶进行影像学评价上应尽量选择CT检查,接种后1 周左右的瘤灶较小而难以观察;2 周左右呈肝动脉源性血供丰富的约1 cm~2 cm的实体瘤,造影征像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3 周以上瘤灶大多出现明显示坏死;因此对1~2cm大小的兔VX2 肝癌瘤体,适合行血管造影检查.

  • 靶向性近红外荧光染料在肝癌模型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赵宁宁;张彩琴;赵勇;谭邓旭;师长宏

    目的 探讨七甲川花菁近红外荧光(near-infrared fluorescence,NIRF)染料IR-783在肝癌模型影像研究中的应用,分析该染料靶向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标记荧光素酶的人肝癌细胞HepG2皮下接种裸鼠,测试肿瘤发生部位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BIL)信号与NIRF信号的相关性.采用肾包膜下移植的方式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模型,观察IR-783对肿瘤边界的识别能力;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确认肿瘤发生的部位,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肝癌肿瘤组织中CEA、AFP、HIF1α和OATP3A1的表达;使用线粒体示踪剂(Mito Tracker)和溶酶体示踪剂(Lyso Tracker)确认NIRF染料在肝癌细胞中的结合部位;测试IR-783对正常肝细胞中混合培养的肝癌细胞鉴别能力.结果 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BIL与NIRF强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IRF染料IR-783能够清晰识别肾包膜移植肝癌肿瘤边缘;IHC染色显示肿瘤组织中CEA、AFP、HIF1α和OATP3A1均高表达;IR-783主要结合在肿瘤细胞的线粒体与溶酶体中;标记GFP的人肝癌细胞HepG2能够被IR-783特异性识别.结论 IR-783是一种具有肿瘤靶向和成像特征的新型近红外荧光染料,其靶向性可能与肝癌组织中HIF1α和OATP3A1的高表达相关.

  • 两种方式接种肝癌模型的比较

    作者:宋祥福;吕喆;刘欣;杨海山

    目的 观察直接注入法和瘤块种植法制作Wistar大鼠肝癌模型的差异.方法 采用大鼠含有Walker-256肿瘤细胞的腹水离心洗涤后接种于另一组大鼠的后腿后外侧皮下,待肿瘤长到直径约为1.0 cm,取下肿瘤并切成1.0~2.0 mm3大小.然后将瘤块接种于15只大鼠的肝叶上;另一组 (15只) 按上述方式将癌性腹水接种于正常大鼠的肝叶上;两组均在第7天后采用CT和开腹后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种植性肝癌的直径.结果 腹水直接注射法与瘤块种植法的肿瘤成瘤率分别为:86.7% 和80%,两者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第7天时,直接注射法所形成肿瘤的直径大于瘤块种植法的肿瘤 (P <0.05).但瘤块法所引起的腹腔转移的可能性要少于腹水直接种法.结论 直接注射法和瘤块种植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均可以满足临床实验研究的需要,但直接注射法的成瘤时间短,腹腔转移可能性也大;瘤块种植法成瘤时间略长,但腹腔转移可能性少于直接法.

69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