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馈控制在ICU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作者:杨万慧;吕红梅;林萍萍

    目的:研究针对ICU导管感染情况,科室实施护理管理工作中加强应用前馈控制的影响。方法该文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该院ICU收治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方法,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患者进行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增加应用前馈控制手段,同时取上述时间段患者各27例,做为传统组与前馈组,观察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传统组感染率为(44.44%),前馈组经过改革管理模式后出现感染率为(7.41%),后组较少,P<0.05。结论在ICU科室中实施前馈控制管理方法,对科室导管感染情况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针对性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科室出现导管感染情况,大部分患者对于护理服务感到满意。

  • 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

    作者:王晓飞;杨洁;张利平;丁致民

    为了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同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4例、文献复习8例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置管方法及并发症.结果显示,1 2例中合并导管感染需要去除导管和起搏器的6例(50.00%),中心静脉狭窄2例(16.67%),起搏器电极脱位1例(8.33%),其他病例无上述合并症.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适当操作,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并短期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循证护理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秦霞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解决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感染的问题.方法:将我院ICU6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非循证组(n=30)和循证组(n=30).非循证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循证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比较相同时段两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的情况.结果:循证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非循证组(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导管感染发生率.

  • ICU患者标本培养登记本的设计

    作者:张燕;周之音;吴静

    ICU危重患者集中,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广谱抗生素应用多,为医院感染的高发区.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行导管感染、尿管感染3个标准操作程序的要求,危重患者在临床诊治期间需要加强各项病原学检查,若因医生查看不及时或医护沟通不到位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而导致患者院内感染的几率上升.为了避免以上问题,我科自2011年1月起建立了培养登记本,经半年多的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改良病号服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娜;李沛雨;王芳;王丽丽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病号服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普通外科腹部手术后留置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121例,按手术单双日分成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9例。观察组在术后给予穿着带有导管固定装置的改良病号服固定导管。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胶布粘贴方法固定导管。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液体通.时长、平均导管移位时长、导管再固定平均时长、导管发生牵拉平均时长以及平均贴膜完好时长等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1,3.25,6.13,4.57,9.85;P<0.05)。固定方法接受程度比较中,观察组患者在活动方便程度和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38,-10.62;P <0.01)。观察组患者的导管感染率为4.8%,脱管率为0.0%,均低于对照组(1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93,5.62;P<0.05)。结论带有导管固定器的改良病号服在颈内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导管固定牢固,导管感染率和脱管率低,患者穿着舒适,活动方便,减少护士工作量,可在临床应用。

  • 胸腹腔内化疗置入PICC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作者:张梅;贺敏;黄丽丽

    目的:分析胸腹腔内化疗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使患者置管安全性得到有效的保证。方法:调查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行PICC置入胸腹腔内化疗的患者200例,对其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200例胸腹腔内置管患者中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11例,败血症1例,感染率为6.0%,置管感染与置管操作、导管维护、导管留置时间、患者免疫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去除高危因素,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胸腹腔内化疗感染的发生,对控制医院感染、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有重大意义。

  • 2例热射病救治分析

    作者:王玲;高燕;崔岩;滕玥;赵香萍

    热射病为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常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高[1].热射病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及经典型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在高温、高湿度情况下行高强度运动所致.本文介绍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2例热射病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并总结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流程管理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

    作者:童莉;钟亚;冯毕龙;喻志艳

    目的 评估制订标准流程管理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制订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标准管理流程,对全院PICC置管实行统一管理,比较流程管理前后CRBSI的发生情况.结果 流程管理前每1000个导管留置日的CRBSI发生率为6.0‰(48/79 783),明显高于流程管理后的2.9‰(29/99643)(P=0.000).结论 遵照标准程序统一管理,早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PICC相关性感染.

  •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及其管理与平衡监测

    作者:于健春

    一、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主要并发症1.机械性并发症:肠内、肠外营养置管失败、异位、阻塞、机械性损伤等.2.感染性并发症:营养制剂及配制、输入系统的污染,肠外营养导管感染、内源性感染,肠内营养误吸性肺炎等.

  • 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感染的治疗及预防

    作者:肖观清;黄英伟

    感染是影响血液透析(血透)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感染占血透患者死亡原因的12%~ 36%[1,2]血管通路是血透患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血透患者菌血症中48%~73%是由血管通路感染引起[1,3,4],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不同血管通路类型的感染率不同,其中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率高,自体动脉内瘘感染低[5,6].然而对于初次接受的患者尚未建立动静脉内瘘、或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而所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或动静脉内瘘栓塞时,需要选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因此感染的发生率大大增加.本文综述有关中心静脉透析导管感染的治疗及预防进展.

  • 12例导管内陈旧性血栓的溶栓再通体会

    作者:刘政;祝爱春;姜新红;张海燕;祁京津

    长期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应用,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在导管使用过程中常因导管感染和导管内血栓形成后溶栓失败,导致拔管,我们对导管内陈旧性血栓进行晚期再通处理,取得了良好的续用效果.

  • 应用PDCA循环管理降低隧道导管感染的体会

    作者:王爱萍;张小梅;周燕

    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老龄、糖尿病肾病、透析龄长等自身血管条件差的患者不断提高,多次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后,为了维持血液透析治疗,可建立经皮下隧道留置带涤纶套导管.

  • 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的识别和护理干预

    作者:康建荣

    输液治疗是目前住院病人常用的方法,但可能引起导管阻塞、静脉炎、渗出及导管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操作,加强输液治疗期间的维护与管理能有效降低输液治疗并发症的发生.2010年8月~2011年12月我科55例病人出现的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干预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肿瘤科自2010年8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肿瘤患者328例,年龄大75岁,小22岁,平均年龄55岁;食管癌患者38例,胃癌48例,结直肠癌50例,乳腺癌38例,肺癌56例,肝癌42例,宫颈癌26例,其他肿瘤20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22例,应用PICC静脉置管48例,应用普通留置针280例(有交叉),PICC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1年,短7天,普通留置针留置时间长4天,短1天.有55例病人出现的输液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导管阻塞19例、静脉炎20例、液体渗出和外渗12例,导管感染2例,静脉血栓2例.

  • 锁骨下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赵丽萍;李雪民;牛小改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提供初步的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近1年来9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并存疾病、有无置管部位局部损伤、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更换敷料频率对相关导管感染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导管感染的因素。结果:9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5例,发生率为5.37%,其中4例发生在置管两周以后,占80%,穿刺部位敷料更换频率适中对导管保存时间长短有重要影响。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2周后发生导管感染的概率比较大,注意予以多观察及相应的护理;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穿刺部位敷料更换频率适中具有延长导管寿命,减少费用和减少导管感染等优点。

  • 定期尿激酶结合肝素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

    作者:张雷;柯斯奇;谭焕源;邱承高;黄欣萍

    目的 探讨尿激酶结合肝素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于医院治疗的血液透析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肝素盐水封管,试验组给予定期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患者进行观察,观察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期内导管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导管通畅性.结果 试验组封管期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78%(1/36)低于对照组19.44%(7/36)(P=0.024);治疗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导管栓塞率为5.56%(2/36)低于对照组36.11%(13/36)(P=0.001);治疗后两组导管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水平均升高,导管静脉压下降,试验组导管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及导管静脉压分别为(257.65土34.59)ml/min、(1.53±0.64)、(91.89±14.52)mm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尿激酶结合肝素封管对细菌定植有预防效果,从而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提高透析效果.

  • 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通畅性的影响

    作者:刘敏洁;薛现军;席妤静;王玉路;史瑞芳;杨彦磊;苗月亭;王利伟;李志平

    目的 分析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和对导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 年1 - 12 月医院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8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 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封管,试验组每周末次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其余时间采用单纯肝素封管.比较两组患者入组前及入组后1 ?3 ?6 和12 个月末次封管后检测导管通畅性指标(血流量?静脉压?尿素清除指数) ?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凝血酶时间)和1 年内的导管感染率.结果 试验组患者入组后3 ?6 ?9 ?12 个月导管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分别为(227 .53 ±29 .53)ml/min ?(226 .59 ± 29 .41)ml/min ?(224 .63 ± 29 .31)ml/min ?(227 .67 ± 29 .27)ml/min ;(1 .12 ± 0 .58) ?(1 .10 ±0 .56) ?(1 .08 ± 0 .55) ?(1 .06 ± 0 .55)较入组前下降,静脉压为(104 .92 ± 12 .74 )mmHg ?(105 .42 ± 12 .85)mmHg ?(106 .39 ± 12 .93)mmHg ?(107 .32 ± 13 .02)mmHg 较入组前上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6 ?9 ?12 个月与入组前及同期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患者3 ?6 ?9 ?12 个月凝血功能指标较入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 年内,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16 .67% (9/54 )高于试验组5 .56% (3 /54 )( P <0 .001) .结论 尿激酶联合肝素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每周一次血透后封管,可降低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率,提高导管通畅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白细胞计数与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高燕;王怀坤;王子竟;钟杰;龚雪峰;王安凤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7年2月医院血液透析行静脉导管置管患者121例,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4例患者为感染组,97例未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管后、感染组疑似感染及感染控制后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RP水平.结果 疑似感染时,感染组患者WBC、PCT、CRP水平高于导管置管后,感染控制后三者水平低于疑似感染时(P<0.05);PCT曲线下面积为0.870、截断值为10.30 ng/mL,CRP曲线下面积为0.753,截断值为16.00mg/L;PCT、CRP敏感度分别为91.67%、79.17%,高于WBC的60.42%,PCT特异性为89.18%、阳性预测值为67.69%,高于WBC、CRP.结论 PCT联合CRP检测有助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且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性,优于传统感染指标.

  • 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纪荣光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在医院急诊ICU给予深静脉置管的患者349例为研究对象,深静脉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186例,>21d患者共163例;163例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中,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导管头暴露组86例,深静脉导管(24 h)灭菌纱布保护组77例,每天更换灭菌纱布;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186例按入院单双号分为暴露组97例,灭菌纱布保护组89例;两组导管暴露组共183例,两组纱布保护组166例;检查导管穿刺口、管周皮肤、拔管时血培养以及拔管时管头情况.结果 置管时间>21 d患者的感染率为9.20%,明显高于置管时间<21 d的患者3.22%;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发生导管感染的比例为17.86%,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导管暴露组的感染率为9.83%,明显高于灭菌纱布保护组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置管时间长、置管位置以及是否处理导管等均是发生深静脉置管区导管感染的相关感染因素.

  • 521例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分析

    作者:张明;钱俊英;解建;李涛;徐拥庆;杨君;姜志明;张众慧

    目的 分析ICU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病原学及感染危险因素,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1月ICU送检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521份标本的培养结果,数据行线性趋势χ2检验.结果 521例中培养阳性209例,分离出真菌73株占34.93%,革兰阳性菌62株占29.66%,革兰阴性菌74株占35.41%;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率大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时间8~14 d的阳性率高;普通管感染高于血液透析管和抗感染管.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静脉置管类型、部位、留置时间具有相关性,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为主要的病原菌;ICU应加强对导管感染的预防措施.

  • 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细菌污染与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

    作者:傅建芬;张芳芳;胡文君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深静脉置管细菌污染与导管感染的关系,以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方法 选取普外科行深静脉置管术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置管部位,设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为A组;股静脉置管患者为B组,每组42例患者,分别于置管后1、3、7、10 d对两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A组患者细菌学阳性率分别为为0、0、4.76%、2.38%,B组细菌学阳性率分别为2.38%、16.67%、7.14%、0;第3d细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感染与置管位置有关,在实践中要规范相关操作,降低感染发生率.

151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