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

    作者:王晓飞;杨洁;张利平;丁致民

    为了探讨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可行性,本研究同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4例、文献复习8例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的置管方法及并发症.结果显示,1 2例中合并导管感染需要去除导管和起搏器的6例(50.00%),中心静脉狭窄2例(16.67%),起搏器电极脱位1例(8.33%),其他病例无上述合并症.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术后适当操作,植入起搏器患者经颈内静脉行血液透析置管并短期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 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长期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石勇胜;傅麒宁;胡良柱;刘杨东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狭窄/闭塞透析患者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的远期通畅率及治疗费用. 方法 对我中心于行PTA或PT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单纯PTA 3,6,12,24月初级通畅率为88.2%,73.3%,57.1%,37.5%,次级通畅率为94.1%,86.7%,71.4%,50.0%;PTA+PTS 3,6,12,24月初级通畅率为88.9%,66.7%,33.3%,0%,次级通畅率为100%,83.3%,66.7%,33.3%.首次PTA平均费用为20 938.50元,首次PTS平均费用为32 599.58元. 结论 目前介入治疗费用较高,远期通畅率仍有赖于技术发展获取进一步提升.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治疗及报销方式对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

    作者:王自强;刘珍;王雅静;赵淑丽;付立平;杜书同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治疗(central vein stenosis,CVS)的临床效果、治疗费用、对通路血管资源的节省与保护,并依据当地患者报销方式的不同,初步探讨报销方式对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 方法 以2013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沧州市人民医院首次确诊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病变侧均伴有通畅的动静脉内瘘,临床综合评估,分别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 angioplasty,PTA)、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选择合适血管重建通路3种方案治疗,记录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并进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通畅率的随访,记录不同治疗方案的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报销方式及报销后患者自付费用,同时记录3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管资源的使用情况.结果 共有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12例,女15例,96.30%存在中心静脉置管史,其中12例行单纯PTA治疗,4例行PTS治疗,11例选择合适血管重建通路.①从通畅率分析,PTA、PTS 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67%、58.33%、41.67%和100%、75%、50%;次级通畅率为100.00%、83.33%、58.33%和100.00%、100.00%、75.00%;从再次通路干预时间分析,PTA、PTS、重建通路分别为(6.36±2.69)月、(9.00±4.24)月、(1.73±0.26)月,重建通路者均因应用动静脉内瘘后拔除导管进行住院干预.②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及报销后患者自付费用分析,血管腔内治疗(PTA及PTS)者与重建血管通路者相比,因治疗后不影响血管通路的使用,故住院时间较短[(6.58±0.67)天、(9.00±0.82)天、(11.45±1.75)天],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8.657,P<0.001;t=-3.675,P-0.003),其总治疗费用高[(21788.16±1246.29)元、(33853.50±1524.99)元、(12966.36±902.44)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9.557,P<0.001;t-25.800,P<0.001),但PTA及重建血管通路者相比,其自付部分费用相当[(5056.36±1795.27)元比(4510.09±916.26)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0,P=0.366).③从通路资源的节省及保护方面来看,PTA、PTS治疗者医源性干预仅涉及1处血管资源,重建血管通路者涉及4处血管资源.④因医保报销比例差异,报销比例高者,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多倾向于PTA或PTS治疗(72.73%、100.00%、33.33%),而报销比例低者则倾向于选择合适的血管重新建立动静脉内瘘. 结论 从临床效果、治疗费用、通路血管资源的节省与保护方面综合分析,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中以单纯PTA治疗临床效价佳,报销方式影响患者对治疗方式的选择,随着医保报销比例的提高,腔内治疗仍是CVS治疗的首选方法.

  • 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初探

    作者:谭正力;田然;陈欣;缪鹏;姚辰亮;郁正亚

    目的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8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静脉造影检查,18例血液透析患者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弹性回缩或残余狭窄>30%,或伴有PTA术后短期出现再狭窄,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一期植入18枚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二期再狭窄植入2枚.随访2~21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支架通畅率为85.2%和75.8%,一期辅助通畅率为100%.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治疗首选PTA,但PTA和金属裸支架(BMS)通畅率较低,对于中心静脉再狭窄的患者使用新型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近期通畅率令人满意,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 血液透析通路问题X线下介入诊断治疗分析

    作者:杨涛;詹申;王新玲;王仲朴;王玉柱

    目的:探讨X线下介入技术对血液透析通路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海淀医院肾内科263例次因血管通路问题而行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变采用不同的穿刺和造影方式,造影了解血管病变或导管位置,依病情需要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结果:共有119例次的肿胀手综合征患者、56例次动静脉内瘘相关问题、82例次导管相关性问题以及6例患者行术前相关性检查行介入诊断或治疗,其中13例次因导丝无法通过等原因操作治疗失败,多为肿胀手综合征病例;1例术后出现穿刺点血肿并发症而再次介入下栓塞止血;共136例次的球囊和支架植入治疗,肿胀手综合征患者96例次,占70.6%.结论:运用X线下介入技术对血液透析通路行检查和治疗精准性高,保护了透析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

  • 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诊治研究

    作者:施娅雪;张皓;梁卫;叶猛;洪彪;王暐;张纪蔚;张柏根

    目的 探讨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3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透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有同侧中心静脉插管史病人占61.54%,表现为上肢肿胀、静脉高压,中心静脉双侧病变1例,单侧病变12例,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闭塞各2例,头臂静脉狭窄3例,锁骨下静脉狭窄5例.采用球囊扩张术、锁骨下静脉-对侧锁骨下静脉旁路术、血透通路关闭术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血透病人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严重,并影响了血透通路的使用和寿命,静脉造影仍是首选诊断方法,而治疗的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

  • 应用支架对吻技术治疗中心静脉狭窄1例报告

    作者:职康康;王晓民;柏骏;吴鉴今;吴永发;温兴铸;季相国;曲乐丰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74岁,因“右上肢及颜面部肿胀1个月余”于2016年7月15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尿毒症”于外院行右前臂人工动静脉造瘘术,术后患者逐渐出现右上肢及颜面部肿胀,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提示:右锁骨下静脉闭塞,右侧颈内静脉闭塞,右头臂静脉闭塞(图1Aa)。

  •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作者:高堃;王剑锋;李惠;戴定可;翟仁友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T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

    作者:周春泽;侯昌龙;兰雷;汪鹏;吕维富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响技术成功率及通畅时间的因素.结果 静脉DSA显示16例患者共16处狭窄/闭塞,其中狭窄病变6例,闭塞病变10例.PTA治疗成功14例,其中1例球囊扩张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仍>50%,予植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87.5%;失败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长段闭塞血管.14例随访3 ~24个月,中位通畅时间为10.5个月,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1.4%(10/14)、57.1%(8/14)、42.9%(6/14).单因素分析发现闭塞长度、血管成形时所需球囊压力,是影响术后通畅时间的因素.结论 PTA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SHS安全有效,但远期通畅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 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原因及治疗

    作者:王启鹏

    目的:探讨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和闭塞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对首次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的MH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有中心静脉置管史61例,无置管史17例;中心静脉单支病变57例(头臂静脉31例,锁骨下静脉16例,颈内静脉7例,股静脉3例),双支病变18例(均为头臂静脉合并相连中心静脉),三支病变3例(双侧头臂静脉+左颈内静脉,双侧头臂静脉+左锁骨下静脉,右头臂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右颈内静脉)。78例患者中,66例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症状缓解55例[病变部位球囊导管扩张术(PTA)成功23例,PTA术后经皮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术(PTS)20例,PTA后同侧或对侧更换长期导管12例)],介入失败11例( PTA失败内瘘结扎2例,PTS失败内瘘结扎4例,导丝无法通过5例);病变侧内瘘结扎对侧重建内瘘(更换长期导管过渡至内瘘成熟)11例,其中7例为介入治疗失败对侧重建自体动静脉内瘘,1例为介入治疗失败对侧人工血管,未行介入治疗直接内瘘结扎5例中的3例对侧重建内瘘;更换长期管11例,其中未行介入治疗换长期管6例,未行介入治疗直接内瘘结扎5例中换长期管的2例,介入治疗失败更换长期管3例;静脉造影显示狭窄程度轻无明显症状1例,未予处理。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是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MHD通路的使用和寿命,病变部位以头臂静脉和(或)锁骨下静脉为主,对于MHD患者中心静脉狭窄尽可能采用介入治疗。

  • 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祥宝;乔彤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支架植入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PTS)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经血管造影检查存在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18例患者均有颈内动脉插管史,平均留置时间(3.0±0.4)个月.PTA术选用相应直径的扩张球囊,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建立血管通道,在放射监测下将扩张球囊置于狭窄部位,缓慢充气至目标值后,保留30 s后缓慢放气.PTS术18例患者中,共植入支架4枚,2例为左侧锁骨下静脉狭窄,使用血管球囊扩张成后残留狭窄严重,植入10 mrm×62 mm自膨式支架,另2例为右侧无名静脉狭窄,植入12 mm×62 mm自膨式支架.结果 发生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18例均行PTA进行治疗,术后予双嘧达莫50 mg,口服3次/d,随访6~12个月,其中2例出现再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肿胀,3个月后再次予以PTS,术后3d予以低分子肝素钙5 000 IU皮下注射,随访至今无肿胀发生,手术成功.结论 介入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插管相关性中心静脉狭窄的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多中心静脉狭窄1例

    作者:李开龙;左洪炜;霍本刚;王惠明;何娅妮

    患者,男性,73岁,因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于1年前在我科行右前臂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术,术后回当地行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3次/周),半年后逐渐出现右上肢肿胀,HD时血流量低于200 ml/min,但内瘘血管杂音仍可闻及.

  • 中心静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断裂错位1例

    作者:区景运;胡波;尹良红

    目的 探索中心静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支架断裂错位的处理措施.方法 以1例因“右前臂动静脉内瘘处疼痛1月余”入院的肾衰竭置管透析的老年男性患者为对象,分析其右上肢静脉造影特点,从中探索其处理方法.结果 造影结果显示右前臂桡静脉、头静脉血流缓慢,局部表浅静脉迂曲、增粗,肱静脉中段大量侧枝循环形成,上腔静脉近端呈支架置入术后改变,支架近端见一局限性狭窄,且支架中段断裂、错位;遂置入10 mmx40 mm球囊再次扩张狭窄段及支架,造影示:狭窄基本解除,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术后患者右前臂无疼痛,右上肢体水肿完全消退.结论 对于支架置入术后上肢疼痛的患者应考虑支架错位甚至断裂的可能;造影是明确支架状态的有效措施,且可直接指导支架异常的处理.

  • 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经皮支架植入术 治疗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王宾;肖恩华;尚全良;马聪;陈柱;罗建光;朱晖;张子曙

    目的:观察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CVS)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经皮支架植入术(PTS)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生CVS的血液透析患者4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TA治疗组26例和PTA+PTS治疗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通路管径变化情况;随访术后1、3、6个月透析通路的开放情况及开放时间.结果:术后相关症状均在1周内改善,治疗后通路直径较治疗前均增宽;PTA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为(5.17±1.54)个月,高于PTA+PTS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3.57±1.71)个月;PTA+PTS治疗组的腔内干预次数为(1.93±0.47)次,高于PTA治疗组的(1.35±0.5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A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6.2%、80.7%、69.2%,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92.3%、92.3%;PTA+PTS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2.9%、64.3%、14.3%,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100%、85.7%.两组的初级开放率和辅助初级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通路CVS的治疗首选单纯PTA,当出现PTA抵抗或频繁复发时,可以考虑植入支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