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 及研究现状

    作者:糜迅;杨裕梅

    功能性电刺激和踏车运动均已被广泛报道其对神经系统疾患运动功能恢复的具有显著疗效,但临床实践发现部分SCI、脑卒中患者很难独立完成踏车运动,原因可能是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异常、肌耐力下降、心肺功能受限等因素限制;而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早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这一技术在近年来才逐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目前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查阅近年来国外有关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踏车运动临床应用的文献,总结并分析其研究现状和优势.

  • 下肢运动训练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高真真;潘思京;季鹏;王磊

    目的:探讨平板及踏车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TcPO2)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为不同人群适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与依据.方法:将80例外周动脉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平板运动组(27例)及踏车运动组(27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2周平板运动及踏车运动,3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小腿经皮氧分压、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WIQ)评估.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小腿经皮氧分压基线、6min步行试验及行走受损问卷评估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周运动后,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各项评估较治疗前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对比,平板及踏车运动组各项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平板运动组与踏车运动组相比,两组间经皮氧分压基线并无显著差异(P>0.05),平板运动组6min步行距离优于踏车运动组(P<0.05),而在行走受损问卷评估中踏车运动组表现出更好的爬梯能力,但两组间差异并不显著(P>0.05).结论:下肢运动能够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小腿微循环情况,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同时平板及踏车运动有着相似受益程度,对于不能安全行走及运动耐力较低的患者而言,踏车运动可能更为适合.

  • 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作者:宋红;邓景贵;陶希;陈美娟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141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3例),治疗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实验前后血浆TXA2及免疫比浊法检测CRP、LDL-C和HDL-C水平,监测实验过程中心率及血压变化,比较实验前后两者有无差异,并调查对比两组实验结束后1月内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退出研究.对照组治疗后血浆CRP、TXA2和LDL-C水平分别下降58.30%、45.64%和36.04%,HDL-C升高0.7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CRP、TXA2和LDL-C水平分别下降65.47%、38.29%和36.18%,HDL-C升高2.11%;治疗组较对照组CRP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丽组间TXA2、LDL-C下降及HDL-C升高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血压、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均进行随访1个月,治疗组(5/66)较对照组(16/73)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踏车运动能明显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RP表达有关.

  •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青少年24小时血压监护及踏车运动时血压变化

    作者:杜俭;赵光胜;张伟忠;孔燕

    目的比较19名双亲均患高血压病(FH+)和18名无本病家族史(FH-)的正常青少年24 h动态血压与踏车运动试验.方法 24 h动态血压采用无创伤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测定;踏车运动试验:测量运动前、运动中10分钟及运动后至40分钟血压及心率.结果 (1)FH+组白昼收缩压均值、24 h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值较FH-组高.(2)踏车运动试验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血压青少年其交感活性无明显增高.

  • 国外重要心血管杂志论文摘要

    作者:

    治疗孤立性收缩压高对不同类型脑中风发生的影响  在老年人孤立性收缩压高(SHEP)的临床研究中,证明治疗孤立性收缩压高(ISH), 能减少总的脑中风的发病率,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脑中风都能减少,则未有研究。本文研究降压药治疗对各种类型脑中风的作用。共有4736例男女,年龄60岁以上的ISH。随机分为氯噻酮12.5 mg/d(第一步);或加用氨酰心安2.5 mg/d(第一步),或加用利血平0.05 mg/d。(第二步)。治疗组2365人,安慰剂组2371人追访4.5年。治疗组85人患缺血性脑中风, 安慰剂组132人,治疗组相对危险比为0.63;出血性脑中风两组分别为9与19人,相对危险比为 0.46;不明原因的脑中风分别为9名与8名,RR为1.05。缺血性脑中风中4个亚型:腔隙性梗死分别为23与43名RR=0.53,栓塞性为9比16,RR=0.56;动脉粥样硬化性,13比13,RR=0.99。不明原因的40比60,RR=0.64。治疗效果对出血性脑中风出现快约1年左右就有效;对缺血性脑中风到治疗后2年才见效。结果:降压治疗可减少出血性及缺 血性脑中风发生率。降压达标时,脑中风的减少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JAMA,2000,284:465  阿司匹灵用于一级预防脑中风及其他主要血管事件   已有报告证明阿司匹灵(AS)能减少缺血性脑中风25%。但对无临床症状的人,阿司匹灵的预 防效果如何则不明确。本文荟萃分析5个大规模一级预防试验结果,共有52251人随机参加,阿司匹灵75~650 mg/d;追访4.6年,每年脑中风率为0.3%。研究发现,AS对脑中风预防无明显作用(RR=1.08)。但对心梗有明显预防作用(RR=0.74)。AS用后颅内出血增加,RR=1.35, P=0.03。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AS副作用相似。结论:AS对脑中风的 作用,依服药者有无明显脑血管病变而定,这一点与AS对心梗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都有明显作用的情况大不相同。  Archive of neurology,2000,57-326  工作紧张对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度的影响  已经证明工作紧张是心血管的危险因子之一。本文目的研究这一关系能否用工作紧张对心血管的反应性有影响来解释,或者是工作到休闲时心血管反应恢复延缓所致。共有109名男性白领阶层工作人员参加,平均年龄47.2±5.3岁,观察2个工作日,一个休闲日的ABPM,心率及心率变异性。工作紧张度按Siegrists模型判定,如:(1)高度不平衡,工作量很大,报酬很低;(2)过度用心,高度不平衡引起工作日心率快。工作日之后心率也快,工作日SBP较高,休闲日SBP也高。3个监测日的迷走神经张力均较低(用心率变异性测定)。Logistic回归证明HR的危险比为1.95,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的危险比为2.67,两者都与 轻度高血压独立相关。结果:工作紧张会引起心率快、SBP高、迷走张力下降。  Am J Hypertens,2000,13:2251  严重肥胖患者明显减肥后可使静息与运动血压下降  肥胖常与高血压并存,减肥可下降静息BP。但对进行运动时的作 用尚未有人研究。19名过分肥胖患者(4名男性),年龄41±2岁,BMI 43±0.9 kg/m2,参加研究。用胃成形手术治疗减肥前后、静息、踏车运动(踏车运动量50与25 W)后血压变化。研究证明:手术使体重下降28%,BMI减到31.5、静息及运动后BP、HR都明显下降,静息血压从 133±4/87±3 mmHg降到115±4/77±2 mm Hg(P<0.001)。 运动血压峰值从181±8 /98±4降到162±6/83±5 mmHg(P<0.001)。结论:明显减肥可使静息及各个运动强度的SBP下降。胃成形术应当做为一个选择治疗手段,适用于一般疗法无法控制的严重肥胖高血压病人。  Hypertension,2000,35:880.   饮食减肥与运动减肥的效果比较  饮食减肥与运动减肥对健康的效果还不清楚。运动后体重未减的健康效果如何也不清楚。本 文研究饮食减肥与运动减肥的独立效果,即对皮下脂肪、腹内脂肪、骨骼肌量、胰岛素敏感性等 的作用。52名肥胖人,体重指数31.3±2,腰围平均110.1±5.8 cm,分成4组;饮食减肥组 、运动减肥组、运动不减肥组、对照组。共观察3个月。结果:两个减肥组体重下降7.8 kg( 8%),对照组及运动不减肥组,体重无变化。与对照组相较,两个减肥组做运动试验大耗氧 量减少16%,运动减肥组总脂肪量比饮食组多减1.3 kg。腹部、皮下、腹腔内、腹腔脂肪/皮 下脂肪比,都有类似变化。运动后未减重组,腹腔的脂肪也减少,血浆葡萄糖与胰岛素浓度(包括空腹与服葡萄糖后)无变化。葡萄糖使用率在饮食组为5.6 mg/kg骨骼肌/min,运动 组 为7.2 mg/kg骨骼肌/min,两组比较无区别。但较对照组及运动后体重不减组明显为高( P<0.001)。结论:通过运动组不限制每日食物热卡量也能明显减肥(特别是腹部肥胖),也能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运动后即使体重不减,腹部脂肪也有明显减少,还可以防止体重继续增加。  Ann of Internal med.2000,133:92.  低度炎症与冠心病  本文研究4种炎症血内指标与冠心病关系,在英国18个小镇居民中进行病例对照比较。从5661男性40~59岁中观察15~20年。共有506名男性因冠心病急性心梗发病或死亡,观察血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A蛋白,血清白蛋白与白血球细胞计数。把这些指标的浓度分成三等 :高、中、低。发现高组与低组相较,冠心病OR为2.13,血清淀粉样蛋白的OR为1.65,白细胞计数的OR为1.12,白蛋白的OR为 0.67。这些指标与幽门螺旋菌,肺炎衣原体IgG滴度,血浆总半胱酸浓度无关。急性期这些指标相互关系十分明显(P<0.0001)。结论:某些与幽门螺旋菌,肺炎衣原体感染等无关的慢性感染可能与冠心病有关。   BMJ,2000,321:199.  2型糖尿病人高血压及降压治疗的优缺点  过去有研究认为利尿剂,β阻滞剂会诱发2型糖尿病。但有的研究结果却否定这种说法,其原因多因为数据不足,复杂因素太多。本研究12550成人45~60岁,无糖尿病的高血压病人,服用利尿剂,β阻滞剂后3年及6年各检查一次血糖。对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肥胖度、家庭史、体力活动度、伴发病等都进行了矫正后发现,用利尿剂的高血压病人,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仅为0.91(9.5%可信度为0.71~1.13)。用ACEI、钙拮抗剂的高血压病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度也不高,只有用β阻滞剂,发生糖尿病的RR为 1.28 (95% 可信度为1.04~1.57)。结论:利尿剂不会使无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诱发糖尿病,β阻滞剂是有些增加糖尿病的危险,但这一轻度危险应当与该药良好的预防心血管危险作用权衡利弊,斟酌应用。   New England J of Med,2000,342:905  慢性心衰(CHF)病人体育运动锻炼对左室功能与周围血管阻力的作用  CHF病人进行体育锻炼可通过加强血管内皮功能,骨骼肌的有氧代谢,和改善工作能力,但 对血流动力学的作用还未肯定。本文目的在于评价体育锻炼对平均70岁左右,LVEF平均仅为0.27。病人随机安排2周在医院内踏车运动,每次10分钟每天4~6次,以后回家6个月做 踏车运动,每天20分钟,运动量达到70%大耗氧量。37例做运动试验,36例作为对照。结果:6个月后,运动组的NYHA心衰分级明显改善。LVEF对照组为0.30,运动组为 0. 35 运动时周围血管阻力(TPR)在运动组下降15 dyne/s/cm-5, 对照组则增加为43 dyn e/s/cm-5。 每搏搏出量运动组增加14 ml,对照组增加l ml。LVEDV:运动组减少4 m m, 对照组增加1 mm 。  JAMA,2000,283:3095  组织型溶纤酶元激活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  静脉内注射组织型溶纤酶元激活剂(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尚未肯定。本文 研究3948名急性缺血性脑中风(ICH)中70名(1.8%)接受t-pA的效果,住院病死率为15. 7%。未用t-pA组为5.1%。结论:用t-pA治疗ICH效果并不好。  JAMA, 2000,283:1151  静脉注射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  本文总结前瞻性,多中心研究389名,平均年龄69岁,55%为男性的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接受t-pA的疗效。平均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为2小时44分。入选时脑中风指数(NIA)为13。30 天病死率13%。治疗后30天,35%病人疗效良好,43%病人功能恢复到不需人护理。3天t-pA治疗后,13名病人(3.3%)有症状性脑内出血的副作用,7名死亡。28名(8.2%)有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没有按照原治疗方案的病例高达127名(32.6%)包括:发病后3小时还做t-PA治疗、在t-pA治疗24小时内用抗凝剂、SBP>185 mm Hg等,还使用t -pA治疗。多因素分析发现预后较好的病人因素是:基础状态脑中风指数就较低、CT 没有特殊的异常、年龄85岁以下、血压(平均压)较低等。结论:本研究认为在全 美国进行多中心研究,t-pA 治疗ICH疗效良好、颅内症状性脑中风的副作用可以达到一个 比较低的水平。  (编者按:两篇用t-pA治疗有不同结果的论文,集中在一起以供参考)  JAMA, 2000,283:1145

  • 有氧踏车运动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作者:宋红;陶希;刘佳;邓景贵;何娟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患者对生活质量(QOL)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能力,从而使其在器官水平、身体水平及社会水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QOL严重下降.本研究选取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从肌痉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3个方面着眼,观察有氧踏车运动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QOL的影响.

  • 力竭运动对胫神经传导速度及皮肤交感反应的影响

    作者:马振国;迟娜;刘克敏;阎平;马玲

    1 对象与方法1.1 测试对象大连市足球运动学校田径运动员24名.男14人,女10人;年龄13~20岁,平均16岁;专业训练年限1~3年.1.2 实验器材英国牛津产Synergy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瑞典产MONARK-839E电脑测功率计.1.3 实验方法实验前让受试者休息20 min,检查者通过解释实验过程,解除其精神紧张.测试均在平均室温23℃室内进行.实验前受试者静坐在功率自行车上10 min,然后开始踏车,运动负荷从25W (60 r/min)起,每3min递增25 W,直至力竭.踏车运动终止.

  • 踏车运动试验预测"健康人"的心脏病

    作者:洪班信

  • 踏车运动时心肌缺血与Q-T和J-T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李学江;宋献忠

    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和J-T间期离散度(J-T interval dispersion,J-Td)对心律失常和猝死有预测价值已得到公认[1,2].为了解Q-Td和J-Td与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的关系,对46例运动诱发心肌缺血时Q-Td和J-Td变化进行了分析.

  • 飞行员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心电图分析

    作者:王丽华;倪炜峰

    1临床资料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对SMI的发生率、检测方法、预后有过不少报道.本文报道一男性飞行员,于1999年3月健康疗养中,进行年度大体检,平素体健,飞行耐力好.检查血压正常,心肺听诊(一).心电图示:T波在Ⅱ、Ⅲ、aVF倒置aVR负正双相,V3、V、V5、V6正负双相.口服心得安40 mg后:1、1.5、2小时分别查心电图,见T波在Ⅱ、Ⅲ、aVF倒置加深,aVR转直立,V3、V4、V5、V6转倒置,形如冠状T.诊断心得安试验阴性,行活动平板次极量运动试验示:心率160次/分,TCM5由倒置转直立,CC5由负正双相转直立,诊断次极量运动试验阴怀.查心肌酶、血沉、血脂、血糖、类风湿因子均正常.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8次/24小时.卧式踏车运动99mTC-MIBI心肌血流灌注断层显像诊断:(1)左室大小正常.(2)左室前壁心肌血流灌注轻度降低.体检结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飞行暂不合格.送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 踏车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陶希;卢伟;何娟;刘佳;邓景贵;宋红;陈美娟

    目的 探讨踏车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41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踏车运动组(68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踏车运动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试验过程中监测心率及血压变化,记录达到目标心率或者心绞痛的人次,比较试验前后心率血压有无差异,并对比两组试验结束后1个月内心绞痛的发生率和试验前后生存质量(QOL)评分.结果 踏车运动组有2人因不能耐受退出研究.试验过程中,达到目标心率的有2 855人次,发生心绞痛的有561人次.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血压、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踏车运动组和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QOL评分[(112±9)分]较对照组[(106±8)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进行随访1个月,治疗组(7.58%,5/66)较对照组(21.92%,16/73)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踏车运动训练能明显降低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提高QOL,适当强度的运动训练是安全的.

  • 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的临床研究

    作者:闫桂芳;韩广彦;槐雅萍;贾子善;赵雪平;宋兰欣;黄明威

    目的 探讨踏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的影响.方法 将具有一定行走能力的1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踏车运动,8周后统计两组患者跌倒的发生率,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Motricity指数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及跌倒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8周康复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提高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跌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踏车运动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对降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跌倒率有积极作用.

  • 踏车训练对4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作用

    作者:黄霖;刘卫;王易虎

    目的探讨早期锻炼对慢性支气管炎肺部疾病的疗效.方法采用以定量踏车运动为主的锻炼对48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结果锻炼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早期进行定时定量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有利于康复.

  • 有氧踏车运动对慢性脑卒中病人的步态速度、节奏和步态协调的效应:初级报告

    作者:

    Effects of aerobic treadmilling on gait velocity, cadence, and gait symmetry in chronic hemipqretic stroke: a preliminary report目的和背景:一般认为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亚急性期之后,功能性的运动能力才可能获得部分改善。与这种观点相反,我们对伴有慢性偏瘫的神经平台型脑卒中病人在上车和步行任务时对他们进行评价同时评价定向踏车训练计划是否可以改善病人的行走速度,节奏和步态周期的协调性。方法:参加我们实验性研究的5例男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平均年龄为(60.4±2.7)岁,非随机,低强度的踏车训练,每周3次共3个月。所有的病人由于残留的偏瘫而出现轻到中度的步态失调。有氧踏车训练(AEX)前后的3个月对病人录像,同时对病人进行功能性的训练,包括:从椅子上站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尽可能安全的条件下让病人在无辅助设施的条件下行走3.1m,再返回到坐立位。利用二维峰值Motus录像系统对步态进行分析记录。结果:有氧踏车训练后3个月,从站起到返回到坐立位置(GURS)的时间从(8.2±1.4)s降低到(6.5±0.8)s,(P<0.05),直接行走(SAW)的时间从(3.7±1)s降低到(2.8±0.7)s(P<0.05)。这些数据表明GURS和SAW分别提高了21%和24%。平均速度从(0.9±0.2)m/s增加到(1.2±0.21)m/s,改善率为33%(P<0.01)。平均步态节奏从(89±9)步min增加到(97±8)步/min,增加了9%(P<0.05)。瘫痪肢体(P)和未瘫痪肢体(NP)的平均姿态间期和摇摆间期降低,患侧和健侧肢体的肢体内姿态与摇摆的比例接近于正常。但是,这些后来的改变只在P肢体上达到了一个明显的水平。肢体内的姿态协调性并未改变。病情严重的病人步态速度的改善明显。结论:这些发现揭示对于慢性稳定性的偏瘫病人来说,踏车训练明显改善病人在地面时的运动能力。(Jneurol Rehabil 2000; 14 (1): 65-71)

  • 不同运动测试方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力检测中的作用

    作者:曹文臣

    呼吸困难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功能损伤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呼吸困难限制病人的活动,进而加重慢性肺疾病的致残效果.为了研究这些COPD病人的运动能力,可以利用各种运动测试方式[1].目前的测试方式有静态肺功能检测及运动测试方式.运动测试方式对COPD病人是必要的,因为静态肺功能检测不能预测病人的运动耐力,而走廊步行及踏车运动即是目前常用的运动测试方式[2].

  • 脑卒中偏瘫病人常规康复与支持性踏车运动相结合的康复方法介绍

    作者:胡晓芳;孟冬娅;罗军;郑威;王袆楠

    脑卒中病人在发作后常出现一些后遗症如运动能力降低、运动控制能力降低、僵直.这些后遗症将导致步态模式改变、平衡功能失调、摔跤及步行过程中能量消耗过高.原发性神经功能缺损结局会导致脑卒中病人的静止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进一步降低了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和心血管功能,增加了再发脑卒中的危险.脑卒中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功能水平常受到严重的影响.脑卒中后偏瘫病人进行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是正常人的1.5~2.0倍.

  • 心率变异分析与运动试验对病理性室性早搏诊断价值的研究

    作者:张圳;张金鑫;孙景辉

    室性早搏是小儿心律失常中常见类型,与自主神经功能调节有密切的关系.室性早搏可发生于健康小儿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更易发生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的小儿[1].前者无明显症状,多于常规体格检查中发现,而后者可影响心室射血功能,伴有明显临床症状.二者的预后及治疗方案不同,因此,临床医师有必要明确室性早搏的性质,以正确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室性早搏的心率变异分析与小儿脚踏车运动试验探讨上述检查方法对判定小儿病理性室性早搏的应用价值.

  • 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向斌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52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踏车运动治疗,疗程3个月。训练过程中检测受试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对受试者实验前后的血浆血栓素( TX) A2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实验前后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 CRP)、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中有3例患者由于无法耐受退出研究。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CRP、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XA2、LDL-C、 HDL-C水平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验结束1个月内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踏车运动能够有效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血浆CRP水平降低有关。

  • 平板运动试验在临床的应用

    作者:曾俭英;景怀根;童步高

    1 概述平板运动试验是各种负荷试验中重要的一种(负荷试验:包括平板运动试验,踏车运动,双倍二极梯和心房调搏试验).

  • 踏车运动对2型糖尿病38例血糖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胡玉明;朱振杰;陈伟观;孙丽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踏车运动训练的2型糖尿病患者38例。根据患者在症状限制性心电运动试验结果,取得高心率的60%为靶心率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为每次30min,隔天运动1次,疗程为2个月。患者训练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72h血糖监测,以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反映血糖波动,测定HbA1c评价血糖控制稳定性。结果:踏车运动前MAGE为(4.8±1.2)mmol/L、HbA1c(7.9±0.6)%,踏车运动后MAGE(3.6±1.5)mmol/L、HbA1c、(7.2±0.7)%。运动前后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踏车运动能有效地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性,长期坚持中等强度踏车运动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预防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