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能量CT联合金属伪影削减算法显示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

    作者:刘卓;马婧;洪楠;陈雷;陈尘;胡立宝;郅新

    目的 评价双能量能谱CT(DESCT)扫描获得的虚拟单色谱(VMS)图像联合金属伪影削减(MAR)算法在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CT引导微弹簧圈定位的肺结节患者,微弹簧圈置入后,对其行DESCT扫描.选择佳光子能量水平,在佳能量水平重建VMS图像及经MAR算法处理的VMS图像(VMS+MAR),比较VMS、VMS+ MA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 选择74 keV为佳能量水平.74、90、110、140 keVVMS+ MAR图像质量优于50 keV图像(P均<0.05);74、90、110、140 keV水平VMS+MAR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4 keV VMS+MAR图像质量优于VMS图像(P<0.05).2名观察者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8).结论 74 keV VMS图像联合MAR算法可有效抑制微弹簧圈金属伪影,清晰显示肺结节.

  • 双能量CT虚拟去钙图诊断椎体骨髓水肿

    作者:章辉庆;刘海燕;邱晓晖;郏立志;解福友;王利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去钙(DE-VNCa)图在不同对比物质相对比值(RCMR)条件下对椎体骨髓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7例脊柱外伤及腰背部疼痛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及MR检查,RCMR值分别取1.28、1.45、1.75、1.85,重建4组DE-VNCa图像.以MRI诊断为金标准,计算4组图像诊断椎体骨髓水肿的效能,获得优RCMR值,并在此优条件下测量并比较腰椎骨髓水肿区与正常椎体的CT值和脂肪含量,以ROC曲线评价CT值和脂肪含量诊断腰椎骨髓水肿的效能.结果 RCMR值取1.28、1.45、1.75、1.85时,诊断腰椎骨髓水肿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02、0.35、0.82、0.73;RCMR为1.75时,DE-VNCa图诊断效能高.以RCMR=1.75重建DE-VNCa图,腰椎骨髓水肿区与正常椎体的CT值和脂肪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以CT值=10.25 HU和脂肪含量=24.50%为临界值,诊断腰椎骨髓水肿的AUC分别为0.95和0.91(P均<0.01).结论 双源CT DE-VNCa图在RCMR为1.75时诊断椎体骨髓水肿的临床价值较高;CT值和脂肪含量有助于诊断腰椎骨髓水肿.

  • 肾脏占位病变双能量CT虚拟平扫与真实平扫图像特征对比

    作者:雷平贵;李建辉;王鹤;郭小超;刘建新;李美娇;王霄英

    目的 探讨肾脏占位病变双能量CT(DECT)虚拟平扫(VNC)的图像特征及其与真实平扫(TNC)的差异.方法 收集因肾脏占位病变接受泌尿系DE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33例,分别获得TNC及肾实质期虚拟平扫(VNCn)图像.观察两种图像的特点并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及主观评价.结果 图像客观评价显示,VNCn与TNC图像中肾脏病灶、肾实质、腹主动脉、腹膜后脂肪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图像的背景噪声(腹膜后脂肪标准差)、CNR、SNR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NCn与TNC图像中病灶内钙化的大径、CT值及脂肪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对脂肪大径的显示差异无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显示,VNCn与TNC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占位病变DECT的VNCn与TNC图像质量相近,但对病灶内钙化、脂肪等细节的显示不及TNC图像.

  • 应用双能量数字减影胸片评价模拟胸部结节性病变:ROC曲线分析

    作者:郭雪梅;宋鲁新;李玉琦;秦乃珊;蒋学祥

    目的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双能量数字减影正位胸片在检出模拟胸部结节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2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前胸粘贴模拟结节,拍摄双能量数字减影正位胸片,应用ROC分析比较常规DR胸片与减影后软组织图像的诊断结果.结果高、低年资医师组,软组织图像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常规DR胸片,两种方法有显著性差异;软组织图像对高年资医师组帮助较大.结论双能量数字减影技术可减少肺野内骨骼及其他钙化影响,对胸部结节性病变的检出能力高于常规DR胸片.

  • 双源CT单能量优化技术在双能量肺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梁晓雪;高剑波;梁丽丹;张乐乐;刘杰;付立

    目的 定量评价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单能量优化后低单能谱图像对于提高肺动脉显示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2016年12月行双源CT低剂量(对比剂用量30 ml)双能量肺动脉成像的患者,扫描模式100/sn 140 kVp,选择其中融合图像中肺动脉及其分支CT值低于300 HU且远端分支显示欠佳的30例患者.扫描获得3组不同能量、优化单能谱及非线性融合图像.分别测量非线性(A组)、100 kVp(B组)、优化低单能谱(40+、50+、60+ keV,分别为C、D、E组)图像中肺段、亚段及亚亚段动脉的CT值、SD值,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比较5组图像肺动脉的CT值、SD值、SNR及CNR值.结果 C~E组肺动脉的CT值均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肺段动脉的SNR值高于A组(P<0.05).C、D组亚段动脉的SNR值高于A组(P<0.05).C~E组段和亚段肺动脉的SNR值均高于B组(P<0.05).C~E组亚段动脉的SNR值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和A组的C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组的CNR值(P<0.05).结论 双能量肺动脉成像中低单能谱联合单能量优化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肺动脉CT值,充分显示远端肺动脉分支,同时图像质量与非线性融合图像相当,优于低能量(100 kVp)图像.

  • 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脏功能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江杰;潘晓龙;赵雯;韩丹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在心脏功能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60例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发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患者,并行DSA检查,分析其左心室功能及心肌灌注改变.结果:60例LAD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射血分数(EF)、心肌质量(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左心室心肌灌注异常情况:正常组无灌注异常;轻度狭窄组2例,中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闭塞组21例.结论: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可评估左心室功能、心肌灌注情况,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肺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李明英;张成琪

    肺癌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首位恶性肿瘤,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本文就目前常用影像检查方法在肺癌诊断方面的应用现状做全面总结,包括X线、低剂量螺旋CT( LDCT)对肺癌的筛查,CT功能成像( CT灌注成像、CT双能量成像)在鉴别良恶性肺肿块及肺癌分型(如肺腺癌与肺鳞癌)中的应用, PET-CT、MRI[脂肪抑制技术、弥散加权成像( 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

  • 双能量CT血管造影的应用进展

    作者:白爱国;马光慧;滑炎卿

    双能量成像技术并不是一个崭新的名词,早在1925年即被提出,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真正应用于临床研究[1],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早期双能量成像的临床应用。然而当时由于技术上的缺陷(例如分辨率低,扫描时间长和配位不准等),并没有被广泛应用[2]。近几年来由于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临床需求的不断增加,双能量成像技术已经在临床实践中被逐渐广泛应用起来,其中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的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通过对国内外近期文献收集分析,对DECTA的原理和应用进行综述,期望有助于读者对DECTA有总体的认识和了解。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波;钱晓惠;田为中;窦小峰

    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于代谢性风湿病范畴[1].双源CT双能量成像(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DECT)可以应用于结石成分分析、肌腱的显示及尿酸盐的显示等[2-4].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DECT成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探讨其在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检测中的价值.

  • 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仪检测雄激素剥夺治疗的无骨转移的前列腺癌病人骨密度、瘦肉和脂肪量变化

    作者:

  • 氙气增强的双能量CT肺通气成像及临床应用

    作者:盛会雪;张龙江;张宗军;卢光明

    肺通气功能的评估对于各种肺疾病患者非常重要.尽管临床上有很多方法用于肺通气功能的评估,但这些技术均有其自身的不足.近年来,以氙气增强为基础的双能量CT(DSCT)肺通气成像不仅能同时提供全肺的解剖信息,而且能提供全肺和局部的肺通气功能信息,是能量CT成像的热点领域.笔者对氙气增强的DSCT通气成像的基本技术和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双能量CT虚拟平扫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作者:江杰;韩丹

    CT的辐射问题已日益引起业界重视.根据美国辐射防护和测量委员会提出的电离辐射防护中应尽可能遵循防护水平优化原则[1],如何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一系列减少射线剂量的CT扫描方法,如降低kV、mAs,加大螺距及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 CARE Dose 4D)等,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双能量CT( dual energy CT,DECT)虚拟平扫(virtual noncontrast,VNC)技术又为射线剂量的控制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 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樊豫东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技术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6例疑似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并行去骨,观察组采用双源CT血管成像并行双能量去骨,观察对比两种不同血管成像去骨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血管成像检查后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去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放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颈部血管病变采用双源CT检查并行双能量去骨,可有效缩短其去骨时间,减少放射剂量,且临床检查血管病变图像清晰,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双源CT双能量对于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价值分析

    作者:姜飚;刘岩;荣维娜;刘志鹏;姜洪

    目的:研究探讨双源CT双能量对于脑血管疾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整群选取84例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被该院收治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行CT扫描,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每组患者为42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检查,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对于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且评价分析均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进行。结果观察组的合格率为95.24%,对照组的合格率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扫描时间长短、图像减影时间以及辐射剂量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56,P=0.0056;t=20.524,P=0.0025;t=19.515,P=0.0027)。结论双源CT双能量对于检查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意义,能够有效减少扫描时间以及图像减影时间,而且相对常规CT具有较少的辐射剂量,在临床检查中有一定价值。

  • 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应用中的研究

    作者: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贾玉柱;周煜奇

    目的 探讨家兔碘气吸入双能CT肺通气碘图显像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将18只家兔随机抽签分组,每组6只,吸入碘海醇(300 mgI/ml)和生理盐水比例分别为1∶3(实验组1)、1∶2(实验组2)、2∶3(实验组3)的压缩雾化碘气.用15%水合氯醛按1.0 ml/kg在家兔空腹下先行腹腔麻醉,然后开辟耳缘静脉,用速眠新Ⅱ按0.5ml/kg追加静脉麻醉,使麻醉达到理想状态.在麻醉状态下分别雾化吸入不同比例碘水,利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取碘图,进行图像主客观评价分析.结果 3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86).各组总体评分:实验组1(3.25±0.50)分、实验组2(4.40 ±0.44)分、实验组3(4.20±0.40)分.总体及各部位主观评分比较,实验组2评分高;客观评价的实验组1与实验组2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3与实验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1/2比例碘海醇加生理盐水)是本实验佳显像效果的雾化浓度.碘气雾化吸入后150、210、270 s为本实验佳时相.实验组家兔肺通气后肺泡内碘分布总体上较均匀,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结论 通过碘气吸入双能量CT在家兔肺通气碘图的初步研究能证明,碘肺通气显像是可行的,并且能较好掌握雾化浓度及扫描时间.

  • 双源CT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新进展

    作者:黄猛珣;侯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它的出现让患者避免了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带来的痛苦.然而,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成为影响PCI的广泛开展和临床应用效果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造影虽然是目前诊断ISR的金标准,然而,它毕竟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价格昂贵,如何能够发明一种无创的较为低廉的诊断ISR的方法,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双源CT(DSCT)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83 ms,使获得心脏及冠状动脉高质量的图像成为可能,在心血管系统成像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优势.现综述DSCT在评估冠状动脉ISR方面的应用及新进展.

  • 双源CT上腹部增强两种扫描方式对显示胰腺血管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芸;汤春贵;张丽;程维高;马明星;袁强

    目的 探讨双源CT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与双能量(DE)增强扫描对胰腺血管显示、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比较.方法 将40例行上腹平扫+增强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采用常规上腹部增强扫描方案,B组采用双能量增强扫描方案,A组球管管电压为120kV,B组球管1和2的管电压分别为Sn140kVp/80kVp,两组均采用迭代重建技术,其余扫描参数保持一致.根据原始图像和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对两组血管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血管CT值、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结果 (1)两组图像血管CT值A组低,B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CNR、SN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辐射剂量A组高,B组低.与A组相比,B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比A组低.结论 双能CT能谱纯化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对胰腺血管成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且可大大提高胰腺血管成像的显示,同时能降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CT双能量去骨和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对比分析

    作者:季冰;刘丽娟;王霞;李中会;胡珊珊

    目的:通过CT双能量去骨和CT数字减影在脑血管成像的对比分析,探索其优势与特点,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方法:使用西门子64层双源螺旋CT和双筒高压注射器,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实验组用双能量去骨成像法;对照组用DSACT成像法,每住患者注射50 ml造影荆和50 ml生理盐水,注射速度为4 ml/s.结果:两组脑血管图像无骨骼影干扰,去骨完全彻底;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去骨缺损,血管表面清晰度较差;实验组图像有较多的静脉影干扰:实验组患者辐射剂量低.结论:DSACT成像法的图像质量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但其辐射剂量高于双能量去骨成像法.

  • 双能量图像融合在腹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杨诚;曹建新;王一民;黄毅

    目的:评估双能量腹部血管CT成像(CTA)的多种混合能量图像质量,以确定佳能量融合方式.方法:对装满不同浓度碘水的模型及47例患者行双能量CT扫描,将140 kV和80 kV图像按照一定的能量比例融合生成9种混合能量图像.模型内碘水CT值、噪声及信噪比(SNR)在不同权重因子混合能量图像间进行比较,患者腹腔干、右肾动脉及右侧髂动脉的CT值、噪声和SNR亦在不同权重因子混合能量图像间进行比较.对权重因子为0.3和佳的混合能量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在模型研究中,权重因子为0.3的混合能量图像噪声小,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碘水SNR值大.47例患者中,腹腔干、右肾动脉及右侧髂动脉的权重因子为0.3的混合能量图像均噪声小,且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SNR均高.权重因子为0.3混合能量图像评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例数分别为17、22和8,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评分为优秀、良好和一般的例数分别为28、15和4,图像评分结果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4,P=0.00).结论:权重因子为0.5的混合能量图像能够提高腹部动脉双能量CTA的图像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 双能量CT技术及其对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李培秀;董立军;都日娜;耿园园;张新成;梁建利

    介绍了双能量CT设备独特的发展历程、硬件设备、成像原理及成像技术特点,分析了泌尿系结石的成因和临床诊断与处理方法,重点阐述了双能量CT在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中的技术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指出双能量CT扫描技术对泌尿系结石成分分析有可靠的技术优势和临床实用性,可以准确分析结石成分,指导制定治疗计划.

131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