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能量CT的技术原理及在腹部的应用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

    双源CT由于机架内安装了2个相隔90°的X线球管并可以不同的管电压运行,使得进行双能量CT成像成为可能,并已进行了一些临床初步研究.综述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以及近年来在腹部的临床应用进展.

  • 利用双源双能量CT鉴别尿路离体结石成分的研究

    作者:周长圣;张龙江;徐凤;祁丽;赵艳娥;郑玲;黄伟;刘有黄;卢光明

    目的 以尿路结石红外光谱分析为参照标准,评价双源双能量CT鉴别离体尿酸盐和非尿酸盐尿路结石成分的能力.材料与方法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期间共308例病人的离体尿路结石在第一代双源CT机上以双能量模式进行离体扫描,利用肾结石成分分析软件区分尿酸和非尿酸结石,其中尿酸结石被编码为红色,而非尿酸结石被编码为蓝色.各抽取30个尿酸和非尿酸结石进行不同管电压条件下CT值的测量.计算双能量CT区分尿酸和非尿酸结石的准确度.结果 308例尿路结石病人中,60例为尿酸结石,248例为非尿酸结石.尿酸结石在80 kV[(375.8±69.2) HU]和140 kV[(374.1±69.4) HU]管电压下CT值的变化不大(t=-0.217,P=0.830),而非尿酸结石在80 kV[(1 455.1±312.4) HU]的CT值明显高于140 kV[(1 039.6±194.4) HU](t=-12.16,P<0.001).80 kV、140 kV和平均加权像上非尿酸结石的CT值[分别为(1 455.1±312.4) HU、(1 039.6±194.4) HU、(882.0±176.4) HU]高于尿酸结石[分别为(375.8±69.2) HU、(374.1±69.4) HU、(366.3±80.1) HU](均P<0.001).以红外线光谱结果为参照标准,双能量CT鉴别尿酸和非尿酸结石的准确度为100%.结论 双源双能量CT能准确区分尿酸和非尿酸结石,在尿路结石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价值.

  • 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在儿科肾病综合征病人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龙江;罗松;王梅;唐春香;周长圣;赵艳娥;卢光明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肺动脉成像(DE-CTPA)在儿科肾病病人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由2名放射科医师复习了2010年4月-2011年6月共52例年龄≤18岁的肾病病人的DE-CTPA影像和CTPA影像,记录灌注缺损或充盈缺损的有无,确立肺栓塞的诊断;在双能量CT灌注影像上记录肺栓塞区域的CT强化值.结果 52例患儿中,11例(21.2%,11/52)病人有肺栓塞.其中9例在CTPA上表现为叶(n=3)、段(n=5)和亚段(n=1)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其余2例CTPA上未见异常征象,而DE-CTPA上表现为亚段和亚亚段灌注缺损.11例病人中有8例在DE-CTPA上表现为叶(n=3)、段(n=5)分布的栓子,即以肺叶和肺段分布的灌注缺损区,另3例非闭塞性亚段肺栓塞未出现典型灌注缺损.双能量CT自动化分区所测得肺栓塞区域的CT强化值[(37.8±15.6) HU和(49.5±14.1) HU,t=-2.663,P=0.014]和手工所测得的肺栓塞区域的CT强化值[(19.1±11.2) HU和(49.6±12.7) HU,t=-8.841,P<0.001]均低于非栓塞区域所测得的CT强化值.结论 本组儿科肾病综合征病人肺栓塞检出率为21.2%,DE-CTPA能显示儿童肺栓塞所致的灌注缺损,具有提高儿科病人肺栓塞检出率的潜力.

  • 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评估COPD研究进展

    作者:杨磊;李一鸣;李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以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实质和小气道损伤而导致慢性不可逆的气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以及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目前肺功能检查、肺核素灌注显像和MR灌注成像评估COPD均不能高分辨力显示肺解剖影像。而双源CT双能量肺实质灌注成像能够显示肺的解剖及灌注功能信息,可对肺气肿的部位与灌注缺损区精确配准,虚拟平扫影像可辨别COPD的类型及肺气肿的数量和大小,这对于COPD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就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在CO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双能量CT肺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图像伪影及结果解释

    作者:张龙江;卢光明

    双能量CT肺血管成像是近年来能量CT成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它能同时提供肺和肺动脉的解剖及全肺灌注和(或)通气功能的信息,在检测亚段,甚至亚亚段肺栓塞中体现出较常规CT肺动脉成像的优势.综述其扫描技术、图像伪影及图像解释.

  • 《双能量CT临床应用指南》简介

    作者:

    《双能量CT临床应用指南》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卢光明教授和张龙江教授主编,基本上展现了双能量CT科研和临床应用的现状。主要内容包括双能量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双能量CT在头颈部、胸部、腹部、主动脉和周围血管及骨骼肌肉系统的应用。为了便于临床实用操作,书末提供了双源双能量CT所应用的图像后处理操作指南,包括去骨( Head Bone Removal/Body Bone Removal)、脑血肿定性(Brain Hemorrhage)、痛风(Gout)、硬斑块分析(Hardplaques)、心肌灌注(Heart PBV)、肾结石(Kidney Stones)、虚拟平扫( Liver VNC)、肺结节( Lung Nodules)、肺灌注( Lung PBV)、肺血管增强( Lung Vessels)、单能谱分析(Monoenergetic)、佳对比(Optimum Contrast)、肌腱分析(Tendon)、肺氙气通气成像(Xenon),以便于读者更好地使用这些技术。该书的编者来自中美两国共6家医疗单位,分别是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山东医学影像研究所、上海瑞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美国南卡琳罗纳医科大学。各章责任编者均是在双能量CT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者。书中部分内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励。适合于医学影像科、心血管和其他临床科室的医师和研究生学习使用。

  • 糖尿病患者体脂分布测量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作者:季玉亮;王友强;崔艳玲;孙静静;刘燕

    目的:探讨双能 X 线吸收技术(DEXA)在体脂测量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及体脂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 DEXA 测量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79例正常健康人的体脂分布。与腰围诊断标准进行一致性检验。用 B 型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窦部内膜中层厚度,并测量颈总动脉及颈动脉窦部所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计算斑块积分。结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斑块积分在糖尿病中心性肥胖组与糖尿病非中心性肥胖组及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 DEXA 方法测量体脂分布与腰围方法的一致性较好,判断中心性肥胖躯干脂肪比例切点为38.46%。结论评价中心性肥胖可以用 DEXA 测定体脂分布;体脂分布和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密切。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晓清;梁汉欢;朱万寿;彭可雨;张洪

    目的:通过采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测痛风患者关节部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状况,探讨DSCT技术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痛风患者48例作为试验组,其他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例骨关节炎患者及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采用双源CT对两组患者行双腕关节、双膝关节、双足踝关节扫描,利用仪器配置的痛风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检查部位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结果:在48例痛风患者DSCT检查中有46例发现关节内有尿酸盐沉积,痛风诊断的敏感性为46/48(95.8%);在3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伪信号影,诊断特异性为28/30(93.3%);有骨质破坏的痛风患者与无骨质破坏的痛风患者之间的尿酸盐结晶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尿酸水平增高和血尿酸水平正常的痛风患者,其DSCT尿酸盐结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可以直观无创地显示患者检测部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情况,提示DSCT可应用于痛风病情的监测,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中老年健康人骨密度619例测定及分析

    作者:赵文菊;苑欣然;赵满荣

    双能量X线吸收测量技术,是近年来我院引进法国生产的全身多部位X线检查骨密度仪,能准确了解骨的矿物质含量和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该技术具有无创、辐射量少、扫描时间明显缩短、分辨率高、精确度高等优点,对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折危险性,以及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作者:石琴

    骨矿物质密度(BMD)的测量在骨质疏松的诊断中有极重要的作用.经近30 a来的探索,人们创造出多种非创伤性方法来测定BMD,如X线法、X线光密度法、单光子吸收法、双光子吸收法、双能量X线吸收法、CT法、超声、MR法等,为BMD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即对此进行综述.

  • 炫速双源CT双能量直接去骨血管成像和时间减影血管成像在诊断颅内血管瘤中的对照分析

    作者:韩立海;陈建伟

    传统的脑血管造影(CTA)去骨方法是基于组织的CT阈值的手动方法编辑和处理,操作复杂,并且无法去除和脑动脉紧密相连的颅骨骨质,限制了CTA对脑动脉整体显示和图像的高质量.

  • Flash DSCT 双能量成像检测老年泌尿系结石成分的应用研究

    作者:金银华;丛也彤;宋威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取石、药物排石以及体外震波碎石等,临床诊断除了明确结石大小、数量、位置以外,结石成分的确认,对于结石治疗计划的选择及科学的预防非常重要[1]。DSCT 双能量技术可利用不同能量水平的 X 线的吸收特征以及组织相对应的 CT值变化,通过图像融合重建技术,得出体现组织化学成分组织特性图像[2,3]。我们通过 Flash DSCT 双能量成像检测老年泌尿系结石成分,为临床明确诊断泌尿系结石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

  • 双能量非线性融合技术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付洁;张春柱

    目的 评估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non-linear blending,NLB)在显示甲状腺结节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间进入我院就医的可疑甲状腺病变患者84例,并进行双能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先通过调整Blending Center(λ)和Blending Width(ω)值,分为NLB1(λ=80 HU,ω=500 HU),NLB2(λ=80 HU,ω=250 HU)和NBL3(λ=160 HU,ω=250 HU)3组,评出佳NLB参数.再比较80 kV(A组)140 kV(B组)、线性融合0.5 LB(C组)及NLB(D组)4组图像的数据,包括SD、CT胸锁乳突肌、△HU、SNR.主观分析研究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NLB2与NBL1在SD、CT胸锁乳突肌、△HU、SNR方面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和NLB3组图像的测量数据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NLB1各项数据明显优于NLB3.D组图像SD值明显低于A、B组(P<0.05),但和C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图像CT胸锁乳突肌显著优于B、C两组(P<0.05),但和A组间CT胸锁乳突肌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图像△HU明显高于B、C两组(P<0.05),但与A组间△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和其他3组的两两比较,SNR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主观评分值分别为(2.13±0.35)、(3.12±0.71)、(3.53±0.52)和(3.89±0.42),D组图像的主观评分显著胜于其他三组.D组图像质量优.结论 NLB技术明显提高图像质量,在甲状腺结节的定性诊断上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 肾脏原发性肿瘤CT成像进展

    作者:李怡萱;孟欢;连玲芳;吕洪丽;秦海燕

    肾脏原发性肿瘤种类繁多,多为恶性,且各病理亚型的影像表现均有不同.部分良性肿瘤如乏脂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嗜酸细胞瘤难以与其区分,因此术前明确其组织学类型有助于治疗方案制定以及预后评估.CT是检查肾脏肿瘤的重要影像方法之一,除常规平扫、动态增强检查外,CT灌注成像、能量CT及PET-CT等亦提供了诸多信息.本文就其CT成像现状综述如下.

  •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林雪敏;蔡立杰;严飞

    目的:分析在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给予患者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在2016年1-12月收治的35例肝脏肿瘤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分析,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双源CT双能量扫描,患者接受门静脉期扫描后会生成3个不同序列的成像,医生将相关数据传输至工作站之后,利用软件生成VNC虚拟平扫图像,对患者VNC图像与普通平扫TNE图像显示的肿瘤情况,并且对不同类型患者不同时期的碘浓度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患者各部位VNC与TNE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比碘浓度情况后,肝血管瘤碘浓度与其他类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双源CT双能量扫描的应用效果较好,尤其对肝血管瘤诊断效果较好,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胃癌双能量CT成像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石磊;张欢;潘自来;刘欢欢;李向亭;杜联军;丁蓓;宋琦;凌华威;刘博

    目的:评估双能量动脉、门静脉、延迟CT三期对比增强扫描的碘叠加值与胃腺癌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80例胃癌患者均在术前行胃部双能量CT动脉、门静脉、延迟三期对比增强扫描,通过双能量后处理软件得到病灶的三期碘叠加值,并与主动脉进行标准化,计算三期间标准化碘叠加值差值.将每例患者所获得的所有参数与其肿瘤病理分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具有不同病理分级的患者,其延迟期标准化碘叠加值、标准化延迟-动脉期碘叠加值差值及标准化延迟-门静脉期碘叠加值差值均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08、0.047).多期双能量扫描的总有效剂量为(14.01±4.00) mSv.结论:双能量CT的碘叠加值可作为一种评估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新指标.

  •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肝外胆管癌检查的评价

    作者:凃备武;薛建平;余坚东;王磊;蔡静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肝外胆管癌显示的价值.方法:15例胆管癌.平扫和门脉期做双能量扫描,得80kVp、140kVp和加权120kVp三组图像.动脉期常规扫描.测量比较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密度差、腹壁脂肪密度标准差(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及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结果:平扫三组病灶与正常肝实质密度差平均为12、11.9和13.7 HU,P>0.05.增强后平均为10.4、32.7和14.6 HU,P<0.05.平扫图像噪声平均为14.1、18.3和13.6.SNR,7.2、6.5、7.4.CNR,1.1、0.8和1.3.增强后图像噪声平均为13.8、18.3和11.6.SNR,7.6、6.4、8.9.CNR,1.1、2.4和2.2.P>0.05.三组容积剂量指数和有效剂量分别为11、11.1、16.8和4.3、4.4、7.2,P<0.05.结论:80kVp图像对肝外胆管癌显示好,图像质量下降不明显,辐射剂量明显减少.

  • 双源计算机断层扫描双能量结肠镜检测结肠肿瘤准确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凯;史学森;王吉凌;梁永贵;王晓梅;周大可;梁玉寰;贾海亮

    目的:比较常规 CT 结肠镜(CTC)与双能量 CTC 检测占位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选择临床怀疑有结肠占位性病变患者28例,均采用双能量增强 CT 扫描,并进行结肠镜重建和双能量碘图重建。比较结肠占位性病变的直径、增强后 CT 值和含碘值。以结肠镜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 CTC 和双能量 CTC 诊断结肠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多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28例患者中,CTC 检出结肠占位性病变24例,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假阳性4例,假阴性1例。双能量 CTC 检出结肠占位性病变20例,经结肠镜及病理证实无假阳性患者,假阴性1例。腺瘤样息肉、腺瘤、腺癌和粪块增强后的 CT 值分别为(38.54±6.82)、(49.16±7.31)、(52.61±5.93)和(34.00±1.41)Hu,腺瘤和腺癌的强化值明显高于腺瘤样息肉和粪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0.760,P =0.001);息肉与粪块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44,P =0.188)。常规 CTC 与双能量 CTC 检测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95.6%(95%CI :77.9%~99.2%)和95.6%(95%CI :77.9%~99.2%),特异度分别为42.8%(95%CI :15.4%~93.5%)和100.0%(95%CI :47.9%~100.0%)。结论与传统的 CTC 相比,双能量 CTC 可区分粪便残渣与肿块,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进一步提高 CTC 诊断的准确性。

  • 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章凯敏;杜希剑

    目的:探讨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复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常规CTA检查以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查的42例脑血管病变患者,42例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种影像学技术的检查结果.结果:在成像图像质量对比中,常规CTA扫描时的Ⅰ级图像质量比例为92.86% (39/42),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Ⅰ级图像质量比例为88.1%(37/4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检查时的辐射剂量、扫描时间、图像减影时间分别是(8.54±0.43) mSv、(76.13±5.47)s、(27.59±3.52)s,相比采用常规CTA检查的(11.38±0.78) mSv、(97.07±9.67)s、(48.14±5.1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病患者行血管腔介入治疗后的影像复查中,可以采取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方便放射科医师读片,同时相比常规的CTA技术具有更低的辐射剂量以及更短的扫描时间,对患者的损伤更小,值得临床推广.

  • 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评价心肌活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孙莉;李江红;班允清;杨进军;刘文亚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评价心肌活性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20例患者,采用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扫描模式,按照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组,将心肌灌注数据导入双能量软件,得到心肌碘图,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完全闭塞2例.冠状动脉狭窄轻、中度组心肌灌注均正常;重度狭窄组4例异常,1例正常;完全闭塞组1例异常,1例正常.结论: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可直观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活性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犯罪血管”,为目前无创性心血管检查具有潜力和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131 条记录 3/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