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探讨双能量CT(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何仁杰

    目的:分析双能量CT(DECT)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0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双能量CT检查,分析双能量CT检查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被明确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无尿酸盐结晶患者6例,痛风性关节炎检出率为90%;60例患者中,急性期关节炎患者14例,占比为23.33%;间歇期急性发作患者25例,占比为41.67%;慢性关节炎期患者21例,占比为35%.14例急性期痛风关节炎患者中,关节尿酸盐阳性检出患者11例,检出率为78.57%.结论: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期间,应用双能量CT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为良好的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 双能量能谱CT检测男性痛风患者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分析

    作者:李小虎;纵然;刘斌;蔡静;钱银锋;余长亮;张玉娇;束宏敏;李晓舒

    目的 采用双能量能谱CT分析男性痛风患者足踝关节周围尿酸盐(MSU)沉积特点,评价MSU沉积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相关解剖学和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27例近期足踝部位痛风急性发作的男性痛风患者行双足踝关节双能量能谱扫描,采用x2检验分析MSU沉积的形态学特征及解剖学部位与相应区急性关节炎发作的关系.结果 27例患者均检测到MSU,分布于266处沉积区,常出现MSU沉积的部位依次为软组织(66/266,24.81%)、第一跖趾关节(45/266,16.92%)、皮下(41/266,15.41%)、肌腱(27/266,10.15%)、距骨(26/266,9.77%)、胫骨下端(26/266,9.77%)、腓骨下端(18/266,6.77%)、跟骨(12/266,4.51%)、第一趾中远端(5/266,1.88%).足关节中第一跖趾关节(x2=5.05,P<0.05)有MSU沉积、呈点状分布(x2=8.02,P<0.01)更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急性关节炎发作.对于踝关节,无论MSU沉积的部位及形态均易引起相应部位关节炎的急性发作.足踝关节中多个MSU沉积亦易引起相应部位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结论 双能量能谱CT可清晰显示MSU的沉积,MSU在足踝关节周围易沉积于软组织及第一跖趾关节.MSU在足踝关节的沉积部位、形态及数目等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有影响.

  • 调整空气距离与骨距离参数减少足部双能量CT痛风石成像指甲伪影

    作者:陈谦;陈兴国;冯源;许权;吴前芝;沈敏宁;殷信道

    目的 探讨通过调整空气距离与骨距离参数减少足部双能量CT(DECT)痛风石成像指甲伪影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例痛风患者进行足部DECT扫描,分别采用标准空气距离与骨距离参数、调整后空气距离与骨距离参数对图像进行重建,应用自动体积计算软件测量痛风石体积及指甲伪影体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存在痛风石及指甲伪影.采用标准参数检测到66个痛风石,63个指甲伪影.调整参数后共检测到66个痛风石,31个指甲伪影.调整参数后痛风石体积[0.07(0.03~0.12)cm3]与标准参数下[0.07(0.03~0.16)c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P=0.84),指甲伪影体积[(0.02±0.02)cm3]较标准参数下[(0.07±0.06)cm3]明显减小(t=4.56,P<0.01).结论 通过调整空气距离与骨距离参数可以明显减少DECT痛风石成像中的指甲伪影,且不影响痛风石的观察.

  • 单源能谱CT诊断痛风

    作者:罗敏;高源统;岑秀雅;颜森森;李阳;陈良苗;贾庆;陈书云

    目的 评价单源能谱CT诊断痛风的价值.方法 对73例疑似痛风患者进行关节单源能谱CT扫描,观察尿酸盐结晶数量、大小及部位.以美国风湿病协会痛风诊断标准为金标准,计算单源能谱CT扫描诊断痛风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 确诊痛风61例,单源能谱CT检查诊断痛风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 (57/61)、83.33%(10/12)和91.78%(67/73);共扫描129个关节,其中阳性96个,以第一跖趾关节受累为常见(34/96,35.42%);共检出尿酸盐结晶沉积403处.结论 单源能谱CT诊断痛风准确率较高,为诊断痛风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

  • 双能量CT成像技术在痛风患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评估

    作者:林奕军;刘力;殷雪;高振兴;王开乐;陈通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ual energy CT,DECT)成像在痛风患者筛查中的初步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因急性关节疼痛就诊患者122例,其中经临床明确诊断痛风患者98例,分析其成像特点与临床资料,对照组为非痛风患者24例。所有患者双足、双手均行DECT非增强扫描,薄层重组后将原始数据传至MMWP工作站选择GOUT软件行图像后处理。运用痛风识别技术分析DECT诊断痛风的总体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痛风患者和非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部位和数目的差异。结果:2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年龄=0.236,P 性别=0.613);DECT对痛风诊断的总体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1.84%、87.50%;痛风组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双能量CT痛风识别技术是一种新的成像诊断方法,具有高敏感性、非侵入性、可重复性的优势,对尿酸盐结晶沉积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痛风筛选的常规检查项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双能量CT对不同临床分期痛风患者足部尿酸盐 结晶数目及分布与尿酸值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熙斌;赵慧萍;李伟然;丁楠;郭君武

    目的:利用双能量CT(DECT)痛风软件技术(GOUT)为临床医师对痛风进行分期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80例痛风患者根据临床分期分为A组(急性期),B组(间歇期、慢性期),C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根据尿酸盐结晶在足踝部的分布情况分为:踝关节、跗骨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关节、肌腱韧带.3组性别及高尿酸痛风患者与非高尿酸血症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阳性率,A及B组组内不同部位尿酸盐结晶数目,A、B组组间相同部位尿酸盐晶体数目的差异分析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组尿酸盐结晶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较A组尿酸盐结晶检出率高(P=0.023);A、B组内跖趾关节和趾骨关节分别与踝关节、跗骨关节、跗跖关节、肌腱韧带比较尿酸盐结晶数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ECT可发现不同临床分期痛风患者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数目、分布与尿酸值的相关性,能够为痛风确诊和临床分期提供一定依据.

  • 能谱 CT 基物质图像结合能谱曲线对痛风早期尿酸盐沉积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翔;朱庆强;吴晶涛

    目的:探讨能谱CT基物质图像识别并定量检测痛风早期患者外周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的价值,并结合能谱曲线进行验证,为痛风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临床确诊痛风的早期患者34例为病例组,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空白对照组,典型痛风石形成的晚期患者9例为标准对照组。所有对象对其外周关节行能谱CT检查。使用GSI Viewer软件进行分析,选择尿酸-钙基物质对,得到尿酸基(钙)图和钙基(尿酸)图。在尿酸基(钙)图中判定有无尿酸盐沉积。病例组定量检测尿酸盐沉积区及相同层面骨皮质、皮下组织、肌肉的基物质尿酸(钙)浓度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上述参数的差异。绘制尿酸盐沉积区与皮下组织、肌肉、痛风石的能谱曲线,比较它们在40 KeV单能量所对应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等能谱参数,判断物质同源性与差异性。结果34例痛风早期患者关节周围见环状高密度尿酸盐沉积区。相同层面尿酸盐沉积区、骨皮质、肌肉、皮下组织的基物质尿酸(钙)浓度值分别为(1185.70±18.99)、(1236.60±29.24)、(1156.26±12.85)、(1058.37±20.67)m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00,P<0.05)。能谱曲线形态:尿酸盐沉积区呈勺状、肌肉呈平坦型、皮下组织呈弓背向上。三者40 KeV对应的CT值分别为(114.50±15.78)、(59.39±19.27)、(-44.13±59.34)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42, P<0.05);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41±0.21)、(0.02±0.31)、(1.08±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9,P<0.05)。8例健康志愿者关节周围未见高密度尿酸盐沉积区。9例典型痛风石在尿酸基(钙)图上表现为结节状致密影,其能谱曲线亦呈勺状曲线,斜率-0.46±0.32,与尿酸盐沉积区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89,P>0.05)。尿酸盐沉积区能谱曲线形态、斜率与肌肉、皮下组织不同而已知痛风结节能谱曲线一致,表明尿酸盐沉积区与肌肉、皮下组织物质构成不同,而与痛风石物质同源,都是尿酸盐。结论能谱CT基物质图像结合能谱曲线能识别并定量检测痛风早期尿酸盐沉积,为临床早期诊断痛风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痛风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于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痛风患者当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四肢关节尿酸盐结晶的现实能力进行探讨,并且对双源ct成像双能量成像技术对于痛风的疗效进行初步的评估。方法病例组患者25例,22例男性,3例女性,手4例,足21例;对照组患者为非痛风患者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相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将患者的手(足)进行薄层重组(0.75mm)以及双源ct能量成像非增强扫描,并且将所得数据录入dual-energy GoUt软件进行图像的处理然后对于对照组与病例组两组患者之间的尿酸盐趁机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尿酸盐的临床评估与沉积部位进行比较评估。结果病例组的患者均得到了较高质量的双源ct双能量图像,显示结果在患者的足踝部出现病灶的记录较高;而对照组的缓解未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检出,二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可以明确的进行显示,能够显著的提高早期痛风的检出率。

  • 双能量CT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分布情况观察中的应用

    作者:韦琳

    目的 研究双能量CT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分布情况观察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行放射科经双能量CT(DECT)及西门子Gout识别软件检查发现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沉积病例80例,其中31例患者近期发生过足趾部单个和/或多个关节肿胀和/或疼痛,22例患者发生过踝关节肿胀和/或疼痛,27例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所有纳入患者DECT检测尿酸盐结晶(包括隐匿部位)分布的位置和数量,根据位置归类为踝关节,跗骨间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骨间关节、肌腱韧带六组,分别比较高尿酸血症患者与痛风足趾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患者或痛风踝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患者上述部位尿酸盐结晶的分布.结果 痛风第一跖趾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患者跖趾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跖趾关节50个(27.2%),显著高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23个(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其他部位尿酸盐结晶沉积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痛风踝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患者踝关节尿酸盐结晶沉积60个(45.1%)显著高于高尿酸血症患者的45个(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而其他部位尿酸盐结晶沉积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CT可清晰直观显示尿酸盐结晶的分布和数量,有助于痛风的诊断,尿酸盐沉积的部位和数量与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部位有关.

  • 16例原发性痛风误诊分析

    作者:谷平认

    分析16例原发性痛风误诊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痛风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

  • 尿酸盐结晶在手足部位的沉积规律

    作者:张榜;崔炎;吴建萍;刘阳

    目的:了解尿酸盐结晶在人体手足的沉积部位,探索其分布规律。方法:128例痛风患者均在双源CT(DECT)上行手足部位的尿酸盐结晶扫描,利用痛风识别软件处理,记录绿色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并统计分析。结果:尿酸盐结晶在手足沉积部位依次为跖趾关节、腕骨韧带、跖趾骨肌腱、掌指关节、胫腓骨肌腱、指浅屈肌腱、踝关节、跗关节、腕关节。结论:尿酸盐结晶在痛风患者手足多部位均有沉积,除关节外,周围组织也存在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现象。

  •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血尿酸及尿酸盐结晶的关系

    作者:崔炎;王平;张榜;王莉杰;刘阳;王永志

    目的:探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与血尿酸及尿酸盐结晶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尿酸值、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根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血尿酸组和正常血尿酸组,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与血尿酸水平、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均无相关性(P>0.05);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与病程、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P<0.05);男性组血尿酸值(405.18±132.21)μmol/L,尿酸盐沉积部位(37.45±17.14)个,女性组血尿酸值(288.50±57.21)μmol/L,尿酸盐沉积部位(23.19±12.80)个,均存在差异(P<0.05);高血尿酸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34.64±18.19)个,正常组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31.44±16.62)个,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是以尿酸盐结晶存在为基础,其发作期血尿酸值不一定高,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计数与血尿酸呈正相关,但两者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能谱CT对高尿酸血症患者尿酸盐沉积的定量分析价值

    作者:宾俊杰;吴梅;王忠启;陈惠玲;李冠

    目的 探讨能谱CT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第一跖趾关节及关节旁软组织尿酸盐沉积的定量分析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就诊并经临床证实的高尿酸血症患者84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影像学正常患者36例(A组)、单纯骨质破坏患者23例(B组)、骨质破坏+尿酸盐结晶形成患者25例(C组).采用宝石能谱CT对A、B、C3组患者的足部行宝石能谱CT扫描,分别测量3组患者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及关节旁软组织的尿酸(钙)的基物质浓度.3组患者的年龄、血尿酸值和基物质浓度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方差齐者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性采用Tamhane's T2检验.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值与其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及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的年龄[A组:(39.1±11.1)岁,B组:(48.5±13.9)岁,C组:(43.2±12.5)岁](LSD法,P=0.019)、血尿酸值[A组:(489.5±90.6) μmol/L,B组:(494.7±77.2) μmol/L,C组:(581.3±69.2) μmol/L](LSD法,P<0.001)及第一跖趾关节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A组:(1169.58±7.88)mg/cm3,B组:(1193.13±16.35) mg/cm3,C组:(1308.20±85.89) mg/cm3](x2=61.698,P<0.001)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A组:(1324.8±31.4) mg/cm3,B组:(1335.6±37.3)mg/cm3,C组:(1320.4±43.5) mg/cm3](LSD法,P=0.346)、骨松质尿酸(钙)浓度[A组:(1134.3±13.3) mg/cm3,B组:(1145.8±23.3)mg/cm3,C组:(1145.8±30.9)mg/cm3](x2=3.464,P=0.177)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值与第一跖趾关节关节旁软组织尿酸(钙)浓度呈线性正相关,与第一跖趾关节骨皮质、骨松质的尿酸(钙)浓度没有相关性.结论 能谱CT基物质图可以定量测量关节内外基物质浓度,明确尿酸盐沉积情况,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依据.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晓清;梁汉欢;朱万寿;彭可雨;张洪

    目的:通过采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测痛风患者关节部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状况,探讨DSCT技术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痛风患者48例作为试验组,其他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例骨关节炎患者及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采用双源CT对两组患者行双腕关节、双膝关节、双足踝关节扫描,利用仪器配置的痛风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检查部位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结果:在48例痛风患者DSCT检查中有46例发现关节内有尿酸盐沉积,痛风诊断的敏感性为46/48(95.8%);在3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伪信号影,诊断特异性为28/30(93.3%);有骨质破坏的痛风患者与无骨质破坏的痛风患者之间的尿酸盐结晶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尿酸水平增高和血尿酸水平正常的痛风患者,其DSCT尿酸盐结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可以直观无创地显示患者检测部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情况,提示DSCT可应用于痛风病情的监测,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双能量CT对痛风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茗丹;水华;廖美焱;胡慧娟;覃慧群;许为佳;吴小燕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对痛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试验组的25例痛风患者双侧足部、踝关节、膝关节、手部、腕关节及肘关节行双能量CT扫描成像,统计尿酸盐结晶沉积病灶数,对出现临床症状的关节行X线检查.对患者四肢关节进行临床体检,统计临床病灶数目及部位.对照组的2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受累关节及对侧关节行双能量CT扫描成像.同时检测所有患者的血尿酸、血肌酐、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对比2组患者双能量CT检查结果与X线及临床体检之间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双能量CT检查中各关节发现病灶的病例数及比例分别为足部及踝关节23例(92%),膝关节17例(68%)、手与腕关节3例(12%)及肘关节1例(4%),足部及踝关节受累患者多(P<0.05).尿酸盐沉积病灶共184处,其中足与踝关节、膝关节、手与腕关节及肘关节的病灶数分别为107处(58.2%)、72处(39.1%)、4处(2.2%)、1处(0.5%),足部及踝关节中尿酸盐沉积病灶数多(P<0.01).临床统计病灶数为64处,仅占双能量CT发现病灶数的3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X线检查仅6例患者发现骨质破坏等非特异性改变.试验组患者血尿酸、血肌酐及甘油三酯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0.05,<0.05).结论 双能量CT对痛风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痛风患者足踝双能CT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分析

    作者:姜林娣;周易;孙颖;丁玉芹;周建军;曾蒙苏;邹和建

    目的 应用双能CT分析关节周围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预测与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相关的解剖和形态学特征.方法 选择近期足踝部发作过关节肿和(或)痛患者84例(其中确诊痛风患者68例,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1 1例,单纯其他类型关节炎患者5例),入选患者均完成足踝部双能CT检查.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解剖、形态学特征与关节炎症急性发作的关系.结果 痛风组共发现278处尿酸盐结晶,常出现结晶沉积的部位依次为第一趾中远端(18.2%)、第一跖趾关节(16.8%)、跟骨(17.5%)、胫骨下端(11.8%),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发现34处尿酸盐结晶沉积,分布趋势与痛风组相似.对患者结晶沉积部位与关节炎症急性发作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一跖趾关节(x2=8.47,P<0.01)及胫骨下端(x2=3.93,P<0.05)出现结晶沉积的患者临床上更易出现相应部位关节炎的急性发作.且第一跖趾关节附近的尿酸盐结晶如果沉积于肌腱(x2=5.03,P<0.05)或软组织(x2=5.19,P<0.05)中,更易引起痛风性关节炎;而对于踝关节周围的尿酸盐结晶,如果其沉积于踝关节伸面(x2=4.42,P<0.05)或呈点状(x2=4.76,P<0.05)或为多个(x2=4.97,P<0.05)则更易出现关节炎症发作.并且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也提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有潜在的危险因素.结论 双能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有助于痛风的诊断及随防研究.尿酸盐结晶沉积的部位、形状、大小、数量以及受累部位是否伴有软组织肿胀、骨侵蚀等因素,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发作有影响.

  • 不同PH和不同温度对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影响

    作者:潘媛;徐立;时乐;尹莲;段金廒;曾凡伟

    目的:考察不同PH、不同温度条件对尿酸盐结晶形成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探讨尿酸盐沉积的机制,为阐明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机理及确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改变pH和温度,考察高尿酸的生理盐水溶液以及高尿酸血清中尿酸盐结晶形成情况,并观察UA浓度的变化.结果:pH降低或温度降低,有利于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导致高尿酸的生理盐水溶液以及高尿酸血清中尿酸浓度降低,当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时,尿酸浓度降低更明显,尿酸以尿酸盐的形式析出,导致尿酸浓度下降显著.结论:PH降低和温度降低是引起尿酸盐结晶析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温度 pH 尿酸盐结晶
  • 256排双源CT后处理技术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价值

    作者:尹亭斌;汤晓强

    目的 研究256排双源CT(DSCT)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142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均经256排DSCT扫描,用仪器配置的痛风识别软件后台处理DSCT原始图像,判断检查部位是否存在绿色结晶沉积、沉积位置等,并分析后处理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价值.结果 130例存在绿色结晶沉积,共154处,且绿色结晶沉积部位与关节疼痛部位一致,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检出率为91.55% (130/142).结论 256排DSCT后处理技术用于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可通过明确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检出痛风性关节炎,还可准确判断关节病变部位,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监测疗效、评估预后提供依据.

  • 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书祥;王永业;陈鸿;张杰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临床拟诊痛风性关节炎的46例患者,观察患者受累关节部位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所有患者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进行确诊,统计分析高频超声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46例患者中痛风性关节炎39例,非痛风性关节炎7例.37例显示尿酸盐结晶,9例无尿酸盐结晶,高频超声对尿酸盐结晶的敏感性为37/39( 94.9% ),特异性为 5/7 (71.4% ).结论 采用高频超声测定尿酸盐结晶对诊断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可靠方法之一.

  • 双能CT检测高尿酸血症儿童双足尿酸盐结晶沉积的临床价值

    作者:傅诗薇;孙楠;吴菱;沈梦娇;狄亚珍;王佳佩;应倩倩

    目的 探讨双能CT检测高尿酸血症(HUA)儿童双足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HUA患儿42例,对27例有关节症状的HUA儿童(有症状组)和15例无症状的HUA儿童(无症状组)进行双侧足踝双能CT检查,比较两组HUA患儿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结果 有症状组足部尿酸盐结晶沉积检出率为92.6%高于无症状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有症状组患儿发现尿酸盐结晶54处,常沉积部位依次为第1跖趾关节(25.9%)、踝关节(14.8%)、跟骨(13.0%),无症状组患儿发现尿酸盐结晶24处,常沉积部位依次为跟骨(28.0%)、第1跖趾关节(16.0%)、第1趾骨(16.0%).结论 双能CT提示有关节症状和无症状HUA患儿均可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可以作为发现HUA患儿关节尿酸盐结晶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儿童HUA的诊断.

5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