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识别尿路结石成分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陈泉桦;黎军强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对体内尿石成分的识别价值.方法 选择4 06例尿路结石患者共4 06枚结石进行研究,均行西门子炫速双源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Dual-source CT,DSCT)进行双能量扫描并重建结石的彩色编码图像;采用红外光谱分析确定所有结石样本成分.结果 以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为标准,双源CT双能量结石分析技术识别尿酸类结石、胱氨酸结石、羟磷灰石、草酸钙类结石及混合型结石成分的准确性分别为96.7%,99.5%,98.5%,95.1%,89.9%.结论 双源CT双能量技术能够有效识别体内泌尿系结石的成分组成.

  • 采用双能量CT碘定量法研究肝硬化患者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作者:谢婷婷;石桥;张嘉瑜;王成林;成官迅

    目的 应用双能量CT碘定量的方法,探讨肝硬化患者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选择37例经临床确诊肝硬化患者及21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采用双能量CT行上腹部扫描,平扫为常规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行能谱成像(GSI)模式扫描,将数据传输至ADW4.5工作站并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进行后处理,在物质分离碘基图上测量碘浓度.在脾脏随机取直径约为20 mm的ROI,所得3个ROI的碘基值均值为脾脏增强扫描动脉期碘基值Ia及门静脉期碘基值Iv,并计算出脾动脉碘分数(AIF=Ia/Iv).对正常对照组及肝硬化组统计学参数进行单因素分析,组间均数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动脉期碘基值Ia(F=9.387,P<0.01)、脾动脉碘分数AIF (F=11.830,P<0.01)组间均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肝硬化门脉高压组Ia及AI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2.32±15.75)v s(90.41±12.85),(0.90±0.15)vs.(0.77±0.13)mg I/ml);两组间静脉期碘基值I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硬化与正常对照两组病例间,脾脏的血流动力学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肝硬化组脾动脉血流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双能CT的碘定量功能可用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对肝脏常见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盼;王凤;李邦国;罗显丽;王梦;王荣品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诊断肝脏常见良性病变的价值及限度.方法:利用双源CT对226例上腹部病变患者行常规平扫(CNC)及动脉期、门脉期双能量扫描,将门脉期数据经Liv-er VNC软件处理,获得VNC图像.对比分析其中117例肝脏常见良性病变在常规平扫(CNC)及虚拟平扫(VNC)中的检出数量,并比较单能模式与双能模式下的辐射剂量.结果:虚拟平扫检出钙化或结石58个(85.3%)、血管瘤28个(73.6%)低于常规平扫68个(100.0%)、37个(97.3%)(P<0.05);虚拟平扫检出囊肿68个(95.8%)稍高于常规平扫65个(91.5%),检出脂肪肝12例(85.7%)稍低于常规平扫14例(100.0%)(P>0.05);双能模式下CTDI、DLP及ED均低于单能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平扫对血管瘤、钙化或结石的检出低于常规平扫,对囊肿及脂肪肝的检出无差异.VNC技术可减低CT检查的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合理应用及开发双能量CT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作者:鲜军舫

    随着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成像设备与技术的不断改进,对头颈部肿瘤及其周围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越来越高,在头颈部肿瘤诊治方面的价值已明显优于CT 检查,且无辐射损害,二者联合已有取代CT 检查的趋势[1~4]。由于 CT 扫描检查速度快,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仍广泛用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既发挥CT 扫描速度快的优势,又能克服CT 检查的缺点?双能量 CT 为提高CT 诊断能力并在头颈部肿瘤诊治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 肝癌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的影像比较研究

    作者:莫家强;刘彪;黎军强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VNC)在肝癌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拟诊肝癌的患者,先行常规平扫(CNC)后,再行双源双能量动脉期、常规门脉期、实质期扫描。应用后处理软件 Liver VNC 得出 VNC图像,将CNC图像作为对照,分析两组在辐射剂量、图像CT值、图像信噪比等方面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VNC图像的颗粒感相对较粗,但能满足诊断要求,其图像质量评分无2分和1分图像,与C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VNC组图像的平均信噪比为(3.23±0.751),CNC组为(3.58±1.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辐射剂量方面CNC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8.62±1.95)mGy,VNC组为(4.64±1.51)mGy,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 VNC在肝癌 CT诊断中可以替代 CNC,能显著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骨质疏松的治疗进展

    作者:雍军光;阮萍

    骨质疏松是日益重要的医疗保健及社会问题.据美国统计,全国共有骨质疏松患者2000万人,主要为绝经妇女和男性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有增高的趋势.临床上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进展,如骨密度测量有单光子吸收法(SPA)、双光子吸收法(DPA),双能量X线放射检查(DEXA)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摄影(QCT)等来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其准确性大大提高.作者就国内外骨质疏松的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 双能量X线荧光数字直接成像系统及图像分离技术的实现

    作者:张锋;陈真诚;邓振生;蒋大宗

    通过计算机主机控制X线管电压调整、滤线板切换和图像拍摄,采用2 mm铜板过滤高能X线,较好地实现了高、低能量X线能谱的分离,以"双千伏技术" 实现了双能量X线数字成像,能够在2~3 s内获得高、低能X线图像,基本克服了两幅图像间的运动伪迹.采用简化的双能量图像分离技术获得了胸部软组织图像.

  • 双能量CT增强扫描对缺血性肠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程维高;王仕军;杨杨;苏丽娜;杨芸;袁强;汤春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对诊断缺血性肠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双能量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增强检查,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虚拟平扫、后处理血管重建;24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5例行肠部分切除手术.结果:应用DE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9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7例、肠系膜上动脉痉挛1例.本组29例均获得外科手术或DSA介入诊疗证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可有强化相对减弱;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管管壁肿厚、肠系膜水肿、腹腔积液;肠壁气肿只见于全层坏死,而其它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DECT能准确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原因,并有助于判断缺血的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 双源CT双能量碘图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元;黄子星;李真林;宋彬;邓莉萍

    目的 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 kV、140 kV、加权融合120 kV和碘图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 kV、140 kV、加权融合120 kV和碘图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40±20.82) HU、(42.87±14.99) HU、(48.69士15.82)HU、(33.01±10.26) 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6±3.58、5.85±2.65、7.68±3.51、10.60士4.34;胰腺坏死灶面积分别为(3.78士2.68)cm2、(3.28士2.59)cm2、(3.37士2.46)cm2、(2.42±1.98) cm2;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8±0.33、3.31士0.80、3.58士0.66、2.81±0.76.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胰腺坏死灶面积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与80 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坏死灶面积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低于其他3组图像,碘图的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高于其他3组.结论 双源CT双能量碘图技术不能提高影像诊断医生对胰腺坏死灶检出的主观判断力,但能更为敏感的显示胰腺实质中坏死灶周边的低灌注区域.

  •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

    作者:袁元;黄子星;李真林;宋彬;邓莉萍

    目的 初步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扫描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确诊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的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图像,测量、计算并评估80 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kV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结果 80 kV、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中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分别为(67.22±21.11)HU、(42.91±15.12)HU、(48.78±16.13)HU;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分别为8.35±3.63、5.89±2.67、7.72±3.58;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分别为3.87±0.34、3.28±0.81、3.56±0.67.3组图像中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主观诊断评分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0 kV图像的胰腺实质-坏死灶CT差值、胰腺实质-坏死灶对比噪声比和图像主观诊断评分均高于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结论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双源CT双能量门静脉期增强扫描,80 kV图像对坏死灶的显示优于140 kV和加权融合120 kV图像.

  • 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中小剂量团注试验法与自动跟踪触发技术的比较

    作者:杨靖逸;印隆林;陶客言

    目的 探讨小剂量团注试验法(test bolus,TB)和自动跟踪触发(bolus tracking,BT)技术在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中成像质量有无区别.方法 选取我院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50例,按扫描延迟时间随机分为TB组和BT组,每组25例.TB组预先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20ml碘普罗胺(370mgI/ml),紧跟着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用Dynamic软件测试造影剂达到峰值的时间,然后按测试值进行延迟.BT组动态监测肺动脉干,触发阈值设为100Hu.所有患者均以5ml/s的速率静脉团注70ml碘普罗胺(370mgI/rnl),跟以相同速率团注20ml生理盐水.将采集数据传至工作站,由两名影像副主任医师对肺循环不同部位(肺动脉干、左肺动脉主干、右肺动脉主干、肺实质)的增强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种方法肺循环不同部位的影像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法和BT法在扫描延迟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双能量肺血管成像采用TB法和BT法均能取得满意的CT图像.

  • 双源CT双能量虚拟平扫在上腹部不同扫描时期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凤;李邦国;刘盼;罗显丽;王梦;金开元

    目的 评价双源CT上腹部动脉期、门静脉期双能量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对200例患者行上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常规平扫(CNC)采用单能模式,动脉期与门静脉期采用双能模式,选择Liver VNC应用程序,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两期虚拟平扫图像,对比分析CNC、VNC图像质量评分、平均CT值、信噪比(SNR)、病灶检出率及辐射剂量.结果 VNC图像质量评分低于CNC,两期VNC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VNC图像中除了脾脏及腹膜后脂肪的CT值、SNR及胆囊的SNR与CNC无统计学差异,其他感兴趣区(ROI)的CT值、SNR均与CNC有统计学差异(P<0.05);动脉期VNC肾脏CT值低于门静脉期VNC,动脉期VNC腹主动脉CT值高于门静脉期VNC,其余两组感兴趣区的CT值、SNR无统计学差异.CNC、两期VNC图像的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VNC对病灶检出率高于动脉期VNC.双能量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常规平扫(P<0.05),动脉期、门静脉期之间无差异;如减少常规平扫,受检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可减少38.73%.结论 上腹部VNC不仅能够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同时减少了辐射剂量,门静脉期VNC的图像质量评分及病灶检出率更接近于CNC.

  • DSCT双能量头颅CTA检查技术的探讨

    作者:吴岩;陆琳;王元玲;韩丹

    目的 探讨双能量头颅CTA检查中对比剂的剂量和注射流率及采用手动触发方法确定延迟时间的设定.方法 疑颅内血管病变的240例患者行双能量头颅CTA检查,按对比剂流率和总量分为4组:4.0/60、4.5/60、4.0/70、4.5/70 (mL/s/mL),每组60人;据触发时左颈总动脉平均CT值分为100~ 150 HU、150 ~ 200HU、200~250 HU 3组,每组80人,参照文献将血管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结果 4.0/60、4.5/60、4.0/70、4.5/70 (/mL/s/mL)4组所得到的血管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Ⅰ级者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各组中血管图像质量Ⅰ、Ⅱ级者明显多于其它等级.触发时左颈总动脉内不同平均CT值所得血管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200 HU组比200~250 HU血管图像质量好.结论 双能量头颅CTA对比剂选择以4.0~4.5mL/s的流率和60 ~ 70 mL的总量,应用造影剂跟踪技术,感兴趣区设在第4颈椎下缘平面,手动触发,能够得到优质的血管图像.

  • 双源CT对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勇;刘斌

    目的:通过双源CT对痛风性关节炎检出率的组间对比来评价双能CT(DE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在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在泰州人民医院就诊并行DECT痛风检查的120例病人.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及实验室检查分为3组,A组(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订的痛风诊断标准)临床确诊的痛风性关节炎40例;B组(参照ACR标准)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40例;C组(对照组):40例.分析三组DECT对尿酸盐结晶的检出情况,并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计算其对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结果:三组对尿酸盐结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95.0%);同时,DECT检测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的敏感性为92.86%,特异性为75.0%,假阴性率为7.14%,假阳性率为25.0%.结论:DSCT双能量技术对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结晶的检出率较高,同时在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假阴性及假阳性率较低,可以作为临床疑似痛风性关节炎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 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蔡浩颖

    目的:探讨DR双能量减影技术在胸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0例临床诊断气胸、肋骨骨折、肺内细小病变及气管支气管病变病例进行双能量减影检查,观察病变的显示情况;分析DR双能量减影技术对病变图像质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200例所摄取的数字化双能量减影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其中诊断胸部外伤79例,气胸42例,肺癌10例,气管、主支气管病变1例,肺炎36例,肺挫裂伤12例,肺结核14例,肺部结节6例,双能量减影诊断与临床诊断相符,结果显示能量减影比标准胸片能更清晰的显示病变.结论:DR双能量减影技术较普通X线影像更能清楚显示病灶的影像特征,对胸部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能谱CT在胸部的研究进展

    作者:任成龙

    能谱CT又称能量CT,在20世纪70年代CT诞生时首次被提出这个概念,经过近十年发展已成为主流CT成像并且广泛投入临床及科研当中[1,2].应用于临床的能谱CT以双源CT(双X线球管的双能量CT)、宝石能谱CT(瞬时kVp切换的单源能量CT)为代表.本文针对能谱CT在胸部成像原理、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出综述报道.

  •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DS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戚跃勇;曾燕;严敏;庄羽翔;田冰

    目的:探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DSCT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的D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双源双能量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甲状腺恶性结节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微小钙化和“强化残圈征”,与良性结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双源双能量CT上,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碘含量明显高于恶性结节(P<0.05).双源双能量CT能谱曲线上,良性结节均表现为“下降型”,56.3%的恶性结节能谱曲线表现为“上升型”(P<0.05),43.8%表现为“下降型”.结论:DS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具有重要的价值.

  • 第二代双源 CT 虚拟平扫对胃癌浆膜面脂肪显示能力的评估

    作者:杨丽;时高峰;吴润泽;李杨;蔡晓嘉

    目的:评价第二代双源 CT(DSCT)虚拟平扫(VNC)对胃癌浆膜面脂肪的显示能力。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8例胃癌患者的 VNC 图像,测量并比较胃周脂肪组织在常规平扫及动、静脉期 VNC 图像中的 CT 值,即真实平扫(TNC)值及 VNC 值。比较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间胃癌浆膜面脂肪组织 VNC 值的差异。结果胃周脂肪组织的 VNC 值与 TNC 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绝对差异值在13 HU 之内。胃癌浆膜受侵组与未受侵组间浆膜面脂肪组织的 VNC 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 DSCT 虚拟平扫能清晰显示胃癌浆膜面脂肪组织,对判断浆膜有无受侵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具有取代常规平扫的可能。

  • 双能量数字减影胸片对于不同肺野区域内结节性病变的检出差异(ROC分析)

    作者:郭雪梅;宋鲁新;谢雪松;蒋学祥

    目的评价双能量数字减影胸片和常规DR胸片对于不同肺野区域内结节性病变的检出差异.方法 2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前胸粘贴模拟结节,拍摄双能量数字减影正位胸片,应用ROC分析比较常规DR胸片与减影后软组织图像的诊断结果.结果在双上、中肺野,软组织图像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常规DR胸片;在双上肺野、双中肺野外带2种方法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双能量数字减影技术对双上肺野及双中肺野外带胸部结节性病变的检出具有优势,故应结合减影及常规胸片,以助诊断.

  • 炫速双源 CT 低剂量双能量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初探

    作者:刘超然;韩丹;江杰;潘晓龙;金弋人;赵卫

    目的:探讨双能量冠状动脉 CTA(DE-CCTA)低剂量检查的可行性。方法疑似冠心病并行 DE-CCTA 检查240例,根据 A 球管电流和重建方式分为4组:常规剂量 A 组(180 mAs+FBP 重建),低剂量 B 组、C 组、D 组(分别为150 mAs、120 mAs、90 mAs+SAFIRE 重建);比较4组图像平均 CT 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等。其中52例 CT 发现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比较2种检查方法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所有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评分均在3分以上。4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平均 CT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组噪声、SNR、CN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 组较 A 组有效剂量(ED)均下降了55.62%。DE-CCTA 与 CAG 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一致性极好(Kappa=0.84,P <0.05)。结论低剂量 DE-CCTA 既不影响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又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

131 条记录 6/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