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혈관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7429
  • 国内刊号: 11-930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5100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深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疗效分析

    作者:章希炜;孙锋;陈国玉

    目的 探讨腔镜下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对较严重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61 例严重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32 例行SEPS+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垣抽剥术(A 组);29 例单纯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垣抽剥术(B 组).结果 患者均随访3耀4 个月,两组症状改善和分级提高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B 组静脉曲张复发6 例,A 组无复发,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相关并发症(血肿及切口感染)、术后住院日及溃疡愈合率的比较,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A 组溃疡愈合时间及溃疡复发例数分别为(20.3依3.9)天及0 例,而B 组为(39.0依5.6)天及3 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结论 腔镜下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初步治疗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诊治:九院十年经验

    作者:黄新天;蒋米尔;陆民;周国瑜;陆信武;黄英;李维敏;刘晓兵;殷敏毅;张培华

    目的 总结本院血管外科十年来处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至2007年收治的830 例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病变性质、部位、范围分别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激光治疗、光动力治疗及手术切除,部分病例接受2耀5 次手术或介入手术治疗.结果 830 例患者术后治愈442 例;显效238 例;好转123 例;无效27 例.本组830 例中,无手术死亡.7例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合并Kasabach-Meritt 综合征,其中2 例术后切口出血不止,经注射肝素后控制;2 例淋巴管瘤术后合并淋巴瘘,经同位素照射或再次手术缓解.本组有72.9% (605/830)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0.5耀9 年.89 例动静脉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因分次手术或病灶复发接受2耀6 次手术或介入手术,其中动静脉畸形患者因出血、疼痛或末梢因盗血而坏死等原因行截肢术7 例,截指(趾)术4例.3 例血管内皮瘤和1 例血管外皮瘤术后随访长5 年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血管瘤与血管畸形多属先天性病变,其分类取决于有否内皮细胞增殖;MR 和动静脉造影是主要诊断评估手段;手术、血管介入、激光等是主要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采用个体化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陆信武;李维敏;黄英;陆民;黄新天;刘晓兵;殷敏毅;蒋米尔

    目的 评价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8年5月,106 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肢进行了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闭塞的平均长度为10.8(4.5耀28)cm,其中21 条肢体为生活方式受限性间歇性跛行,85 条肢体为威胁肢体生存的严重性缺血.分析评价的主要参数为并发症的发生和防治措施.结果 有5 条患肢穿刺部位皮下出现轻度淤血,未发生动脉栓塞;有7 条患肢发生动脉穿孔(6豫),但未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有1 例因影响动脉重要分支而致截肢;有3 条患肢发生再管化通道急性闭塞,其中1 例SIA 后导致动脉旁路吻合口下移.结论 SIA 手术可发生动脉穿孔、影响动脉主要分支、再通血管急性闭塞和栓塞等并发症,但这些并发症绝大部分可进行防治,很少引起严重的后果.

  • 胸、腹主动脉瘤破裂围手术期脏器功能评估与保护

    作者:王豪夫;田明夏;赵宗刚;李君;王曰伟

    目的 探讨影响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死亡的因素,对胸、腹主动脉瘤及其破裂患者围手术期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降低手术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22 例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采用单变量分析.同期完成48 例胸、腹主动脉瘤手术.结果 胸、腹主动脉瘤破裂与非破裂手术死亡率分别为31.8%和2.1%.年龄跃75 岁、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程度、血红蛋白约90 g/L 和肌酐逸150 umol/L 可作为预测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手术死亡的指标.结论 围手术期对胸、腹主动脉瘤及破裂患者的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加速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手术死亡率.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大脑高灌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张福先;刘军乐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发生高灌注损伤的术前高危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在全程脑保护概念指导下,60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CEA 手术.术前患者均行颈部彩超和CT 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术中采用全身麻醉、选择性颈动脉转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脑血流监测,维持脑血流;术后保留气管插管、镇静、脑冰袋、维持血压平稳,TCD 指导下应用脱水、降压药物预防和处理高灌注损伤.结果 60 例患者颈动脉平均狭窄率82豫依11豫,其中20 例行颈动脉转流,转流率为33%.34 例(57%)做补片成型.术后3 例(5%)出现头痛,1 例(1.7%)抽搐,无脑出血.38 例(63.3%)平均血流速度(MFV)增加幅度少于100%,22例(36.7%)增加超过100%,4 例(6.7%)术后出现症状患者的MFV 增加超过200%.结论 全程脑保护概念应用于CEA 手术,能有效减少术后大脑高灌注的发生.

  • 以整体观念来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防治问题

    作者:王嘉桔;张静菊;刘卓;孙思翘

    20多年来,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 ASO)的发病率在我国迅速提高,而且已位于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disease,PAOD)的首位.因而,进一步深化对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在发病和治疗中互相关系的再认识,提高ASO 的治疗效果非常必要,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 掌握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方法不容忽视

    作者:陈忠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往往被一些血管外科医师认为是容易处理的一种血管外科疾病.但由于其处理不当常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截肢甚至死亡,因此,有必要强调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正确处理方法.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刘长建

    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EVAR)治疗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EVAR 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死亡率低、适应证广、术后短期效果优于传统开放手术等诸多优势[1-3].

  • Budd-Chairi综合征介入治疗的方法与并发症分析

    作者:李晓强;钱爱民;桑宏飞;于小滨;戎建杰;周为民;芮清峰;程学硷

    目的 探讨Budd-Chiari 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共530 例患者,根据病变的类型或隔膜的形态采用不同的方法:经股静脉直接用球囊扩张下腔静脉(IVC)137 例;IVC 破膜后扩张268 例;经股经颈联合行IVC 破膜扩张97 例;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后直接破膜、扩张右肝静脉4 例;经下腔静脉行肝静脉破膜扩张9 例;经皮肝穿肝静脉造影、经颈静脉行肝静脉破膜扩张4 例;单纯经颈静脉行左或右肝静脉破膜扩张11 例.结果 介入治疗成功501 例,无肺动脉栓塞和术中死亡.IVC 内置支架411 例,肝静脉内置支架18 例.术中21 例穿通IVC 侧壁,6 例心包内积血,1 例急性心包填塞.支架移位15 例,向上4 例,向下11 例;急性心衰20 例.随访291 例,时间6耀120 个月,23例症状复发.结论 严格掌握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适当的介入途径、球囊和支架可以有效的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468例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作者:高涌;余朝文;周为民;聂中林;陈世远;卢冉;孙勇;余立全

    目的 总结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BCS)468 例成功经验.方法 对468 例BCS 患者行下腔静脉(IVC)或经皮肝穿肝静脉(HV)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类型,再用导丝硬头或破膜针穿通阻塞部位、球囊扩张、内置支架.结果 本组468 例,破膜扩张成功437 例,其中IVC422 例(并发IVC 急性血栓形成5 例),HV 15 例,放置IVC 支架352 例,HV 支架2 例,无一例发生肺栓塞.术后肝昏迷1 例,急性心功能不全21 例.359 例获随访6耀126 个月,复发21 例,行再次介入治疗成功.结论 介入治疗BCS 微创、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为首选治疗方法;IVC 病变为厚膜(>3mm)、刀削状偏心形厚膜和膈肌上下的IVC 错位者经颈、股静脉双路多角度可以破膜成功;并发IVC 急性血栓形成时也应首先考虑介入治疗;HV 膜性梗阻者经颈经肝联合入路介入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诊断及腔内治疗现状

    作者:景在平;冯翔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穿透性动脉硬化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 PAU)、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s, IMH) 是一组具有相似临床症状的主动脉病变,近几年来,有人提议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来描述主动脉的这组病理改变.

  • 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2008年8 月28 日至9 月1 日,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主办、山东省医学会和山东省立医院承办、泰安市中心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88 医院、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九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

  • 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165例早中期结果分析

    作者:常光其;李晓曦;陈伟;李家平;胡作军;姚陈;王深明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的早中期效果.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65 例主动脉夹层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早中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Stanford A 型夹层36 例,B 型夹层121 例,主动脉溃疡8 例.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臆7 天)47 例,亚急性期夹层(从发病至手术间隔8~30 天)69 例,慢性期夹层(发病至手术间隔跃30 天)41 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8.2%(162/165).术后30 天内漏发生率7.3%(12/165),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2.5%(4/165).术后30 天死亡率6.1%(10/165),其中急性期夹层死亡率12.8%,亚急性期夹层1.4%,慢性期夹层7.3%.145 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9%(145/165),随访期6~75(平均28.2)个月.以CT 血管造影作为随访工具,随访结果显示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2 例(42.8%),部分血栓形成83 例(57.2%).随访期死亡9 例,死亡率为6.2%(9/145).结论 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早中期结果显示,它是一种微创、安全而且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并发症与二次处理策略

    作者:郭伟;刘小平;尹太;贾鑫;张宏鹏;梁发启;张国华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自1999年5月至2007年6月,本院对21 例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EVR)后中远期并发症进行了再次处理.男性20 例,女性1 例.年龄28~93(平均76)岁.再次手术距第一次手术时间3 个月至7 年.病变资料:腹主动脉瘤15例,胸主动脉动脉瘤3 例,主动脉夹层3 例.病因资料:2 例白塞氏病,1 例大动脉炎,18 例动脉硬化和/或高血压.并发症资料:玉型内漏11 例,域型内漏4 例,芋型内漏2 例.移植物阻塞:4 例.中远期内漏原因:原发性内漏11 例,支架移位引起继发性内漏5 例.二次处理指征:瘤体直径扩大(13 例)、瘤体破裂(3 例)、下肢间歇性跛行(4 例)及逆行升主动脉夹层(1 例).应用延长支架型血管技术处理玉、芋型内漏(6 例),应用"侧孔"、"凹口"、"分叉"支架型血管结合颈部血管旁路手术重建主动脉弓处理玉型内漏(3例),应用栓塞技术处理域型内漏(4 例),应用取栓和旁路手术技术处理移植物阻塞(4 例),应用开放手术技术处理动脉瘤破裂(1 例).结果 应用腔内技术作为二次处理主要手段的比率95.2%(20/21),二次处理30 天内死亡4.7%(1/21),因技术需要而修改器材结构的病变3 例.术后仍存在内漏29.4 %(5/17 ).二次干预瘤体相关性死亡14.3%(3 /21).结论 内漏和移植物阻塞是腔内修复术后中远期主要并发症.中远期内漏原因主要是原发性内漏的延续和移植物移位.中远期并发症的危害是瘤体继续生长、破裂及肢体缺血.腔内技术可作为二次处理的主要手段.主动脉弓部病变进行二次干预策略在技术上有更大的挑战性.

  • 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作者:刘昌伟;刘暴;叶炜;郑月宏;唐锋;王盛;管珩

    目的 探讨主髂动脉闭塞外科治疗早期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8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83 例急、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主髂动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导管取栓;慢性主髂动脉闭塞根据病变情况分别行腔内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旁路术以及支架联合远端动脉重建等术式.结果 急性主髂动脉闭塞14 例,并发症6 例(42.9%),死亡率7.1豫.慢性主髂动脉闭塞69 例,并发症16 例(23.2%),其中支架植入17 例,并发症23.5%;人工血管旁路术23 例(24 次),并发症30.4%,死亡率4.3豫;支架联合动脉重建29 例(58 条肢体),并发症5 例(17.2%).结论 开展微创技术或外科手术结合腔内治疗主髂动脉闭塞可以降低手术期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提高治疗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TASC C 型及D 型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及评价

    作者:袁海;金星;张十一;种振岳;吴学君;王默

    目的 探讨广泛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32 例慢性广泛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男性23 例,女性9 例,年龄52耀81(平均69.7)岁.有明显的静息痛27 例(84.4%),足部坏疽5 例(15.62%).其中TASC C 型患者13 例(40.6%),TASC D 型患者19 例(59.4%),患者术前评估均为高龄、高危病例或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闭塞段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除3 例未能开通外,其余29 例均获开通,开通率为90.63%,并发症发生率为3.5%.21 例患者临床症状中度改善,8 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3.9依1.2)个月,术后6 个月的初次通畅率、辅助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82.8%、86.2%、89.7%,术后12 个月的初次通畅率、辅助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67%、74.5%、81.9%.结论 对于合并广泛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200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