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혈관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7429
  • 国内刊号: 11-930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5100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深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作者:杜玲娟;杨镛;杨国凯;马振桓;万嘉;李国剑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对外周血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外周血获取内皮祖细胞(EPC),并将其定向诱导为Tip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终浓度的SDF-1培养24小时.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SDF-1对外周血来源的Tip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50ng/ml、100ng/ml、200ng/ml SDF-1均能诱导Tip内皮细胞的迁移,迁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并且呈浓度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F-1呈浓度依赖性促进干细胞源性Tip内皮细胞的迁移.

  • 3-甲基腺嘌呤调控自噬对大鼠内皮祖细胞促进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

    作者:胡楠;李晓强;蔡志新;尚斌;雷锋锐

    目的 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调控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自噬,探讨其对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法取大鼠骨髓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模型.实验分为4组:单纯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组)、单纯3-MA组(5 mmol/L 3-MA,B组)、单纯EPCs组(C组)和3-MA联合EPCs组(5 mmol/L 3-MA作用于EPCs 24h,D组),每组各20只大鼠.在血栓形成后的10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各组试剂,再过14天取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并在镜下计数各组毛细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结果 (1)D组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新生血管多,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 mmol/L 3-MA调控自噬后的EPC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可促进大鼠静脉血栓再通,且比单纯注射EPCs效果更好.

  • 腔内介入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作者:张玉超;李维敏;黄英;陆信武;黄新天;陆民;蒋米尔

    目的 评价腔内介入技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行腔内介入治疗的87例IV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均进行腔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8.9%(86/87),77例(88.5%)行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9例(10.3%)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术.7例(8.0%)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人联合导管溶栓术,65例(74.7%)合并浅静脉曲张患者行曲张浅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25.5(2~67)个月,治疗后第24个月髂静脉通畅率为100%,溃疡愈合率为85.7%,下肢肿胀缓解率为75.6%,无浅静脉曲张复发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可作为治疗IVCS的首选方法.

  • 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孙敏莉;赵意平;张柏根;张皓

    目的 探讨交通静脉功能不全(IPV)中功能不全交通静脉的分布及其在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过程中的角色.方法 46例确诊为CVI患者,临床症状:有坠胀感35例,无坠胀感11例,伴有皮肤瘙痒24例,无皮肤瘙痒22例,有夜间抽筋症状6例,无夜间抽筋40例.46例患者(46条肢体)CEAP分期:C2(19例)、C3(6例)、C4a(11例)、C4b(5例)、C5(3例)、C6(2例).用多普勒超声定位IPV,测量交通静脉到足底的距离,以大、小隐静脉主干进行内外分区,将小腿分为三段、共八个区段进行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记录305个功能不全交通静脉,其中大隐静脉内上(19个)、大隐静脉内中(62个)、大隐静脉内下(34个)、小隐静脉外上(17个)、小隐静脉外中(52个)、小隐静脉外下(6个)、大隐静脉主干(64个)、小隐静脉主干(51个).小隐静脉外上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小隐静脉外中区段的交通静脉与CEAP-C分期、皮肤瘙痒,大隐静脉主干区段的交通静脉与抽筋间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不全交通静脉主要分布于小腿中段及大小隐静脉主干,且与CVI的临床症状相关.

  • 微创治疗肢体血管畸形421例临床分析

    作者:殷敏毅;黄新天;施慧华;刘光;陆民;陆信武;黄英;李维敏;蒋米尔

    目的 观察微创治疗肢体血管畸形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2010年1月至201 1年12月,共421例肢体血管畸形患者接受微创治疗,其中单纯腔内激光治疗165例,无水乙醇栓塞联合腔内激光治疗71例,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栓塞治疗58例,弹簧圈联合无水乙醇栓塞治疗127例.对421例肢体血管畸形患者的病变预后、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术后3、6和12个月时病灶直径分别为(8.65±2.98)cm,(8.42±3.01)cm和(8.21±2.78)cm,与术前[(18.39±6.76)c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为16.6%(70/421);显效率为45.2%(154/421);有效率为20.2%(85/421);无效率为2.4%(10/421),总体有效率为73.4%(309/421).围手术期7例患者出现心率加快伴氧饱和度下降,21例出现病灶表皮烧灼伤或坏死,肢体严重肿胀、疼痛56例,低热35例.结论 根据病灶大小、深浅和血液流量等情况合理选择微创方法治疗肢体血管畸形,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肢体血管畸形的方法.

  • 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刘鹏;陈洁;叶志东;樊雪强

    目的 总结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对23例Cockett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患者进行经股静脉切开取栓联合同侧髂静脉腔内介入治疗.男8例,女15例;年龄36~76岁,平均59.3岁.血栓累及左侧髂股静脉者21例,累及右侧髂股静脉者2例.患肢表现为明显肿胀、疼痛,术前经血管超声诊断明确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取栓前均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取栓后经同侧股动脉顺行造影确诊Cockett综合征,对髂静脉重度狭窄段介入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100%,共植入28枚自膨式血管支架.1例术后伤口出现血肿,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时间为3~26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血栓复发.采用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评价,21例患者符合治愈标准;2例患者符合治疗好转标准.结论 手术取栓联合腔内介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DVT的方法安全、有效,早期临床结果满意,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经皮穿刺导管引导下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卵巢静脉曲张

    作者:刘小平;杜昕;郭伟;贾鑫;张敏宏;熊江;张宏鹏;尹太;马晓辉

    目的 探讨导管引导下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卵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8~2009年就诊于我中心诊断为卵巢静脉曲张的患者共13例,平均年龄39.4(31~52)岁,病史1~20年.经皮穿刺导管引导左侧卵巢静脉主干内注射1%聚桂醇泡沫硬化剂,观察静脉主干的闭合情况.结果 患者均在导管引导下成功注射硬化剂,泡沫硬化剂平均用量6.2 (4~9) ml.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3(1~12)个月,12例患者站立时盆腔坠胀不适感消失,1例减轻;5例性交痛患者中2例症状消失,3例减轻;3例大腿内侧曲张静脉较前减轻.复查超声提示未见卵巢静脉主干闭塞不满意.结论 经皮穿刺导管引导的泡沫硬化剂疗法治疗卵巢静脉曲张主干闭合率较高,是微创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 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

    作者:王曰伟;王豪夫;戚森;刘军军;李君;赵宗刚

    目的 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9月~ 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 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 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 1.2) 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 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人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

    作者:刘鹏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有报道其发病率在女性为25%~30%,男性为10%~20%;也有报道男性发病率为1%~40%、女性为1%~73%[1].本病的特点是有家族遗传倾向和后天危险因素,后者通常包括:常时间的站立、肥胖、怀孕、便秘及慢性咳嗽等.女性患者可在怀孕后发生或加重,生产3个或以上孩子的妇女发病率增高[2].1 临床诊断的规范化目前下肢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采用国际CEAP分级,包括临床、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分类.2008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指南增加检查种类的分级,将病史和体格检查、便携式超声归为1级,各种无创性超声(包括彩超)归为2级,而各种有创性检查,包括顺行或逆行静脉造影、曲张静脉造影、静脉压测定、CT/螺旋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静脉腔内超声归为3级.此外,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是随着治疗及时间不断变化的,新的指南中在CEAP分级后增加了诊断疾病的时间,以便追踪疾病的发展过程及规律[3].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不一定相符.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李晓强;钱爱民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liac vein compressionsyndrome,IVCS)是指髂静脉被从其前面跨过的髂动脉压迫,导致静脉管腔内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改变,进而引起髂静脉血流受阻,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956年,May-Thurner首先描述本症的解剖学异常,称本病为May-Thurner综合征.1965年,Cockett与Thomas详细描述了髂静脉压迫的病理基础及临床表现,并命名为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因此将此征称为Cockett综合征.髂静脉压迫不仅是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和浅静脉曲张的原因之一,而且可继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栓形成好发于左下肢的重要因素.

  •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腔内激光治疗

    作者:金辉;郭修海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一组由静脉逆流引起的下肢静脉系统持续性高压为特征的常见周围血管疾病之一,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进展到后期可引发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皮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和经久不愈的皮肤溃疡等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多种静脉疾病均可导致CVI,按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先天性,按解剖范围可分为浅、深和交通静脉3个系统;多见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及重体力劳动者.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许多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达20%~40%,在我国1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8.6%,4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6.4%[1].

  • 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回收的几个相关问题

    作者:赵珺

    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可拦截俘获来自深静脉的游离血栓,从而预防具有临床意义的肺梗塞(pulmonary embolism,PE).商品化的VCF在临床应用已超过40年,近年逐渐增多[1,2].可回收滤器可在置入后一定时间内从体内取出,具备了"需要时拦截血栓、不需要时免除对血流长期干扰"的优点,也可不取出而长期留置体内[3,4].目前国内外可回收滤器的结构、体内存留时间变化较大,有关取出指征、操作技巧、流程安排、相关并发症处理等论述比较零散,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 下肢静脉疾病微创治疗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作者:张皓

    目前,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微创化越来越普遍,也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和追捧.开展微创手术10余年来,尤其是近5年,静脉疾病微创治疗的新方法不断有报道,随着患者数量的快速增加和医生们临床经验的积累,逐渐发现微创手术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1 关于静脉曲张微创手术是否要结扎大隐静脉根部主干及属支采用激光、射频等闭合大隐静脉主干及曲张静脉是较常见的微创手术,为防止激光热损伤造成股静脉血栓形成,故激光闭合的近端起始点往往稍远离卯圆窝,在大隐静脉属支汇入处以下,因此在大隐静脉根部主干及属支的处理上通常有三种意见:(1)结扎大隐静脉主干但不结扎属支;(2)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均结扎;(3)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均不结扎.前二者需做大腿根部小切口,后者则无需大腿根部切口.施娅雪等[1]在对60例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术后复发病例的诊治中发现,72.7%患者有隐静脉主干及属支残留,其中5例仅大隐静脉根部属支残留者,4例有临床症状.在2012年的美国血管外科VEITH会议上,Adelman博士讲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彩超等充分证据表明,静脉曲张有时并非隐股静脉瓣膜病变所致,而是由于部分大隐静脉属支功能不全引起临床症状.在PeterGloviczki[2]主编的第三版静脉疾病手册(美国静脉学会指南4.8.0)中,明确写明"为治疗大隐静脉功能不全,我们推荐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主干剥脱至膝关节水平(1B);为减少复发,我们建议隐静脉结扎至二级分支(2C)".因此,即使激光或射频已将大隐静脉主干完全闭合,无需再高位结扎,但大隐静脉根部的属支仍应予以结扎.

  • 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刘小平;杜昕

    泡沫硬化剂是指把液体硬化剂与气体相混合而形成的泡沫状物质.上世纪中叶兴起的液体硬化剂治疗静脉曲张由于复发等问题并没能得到广泛的认可,而泡沫硬化剂的出现是硬化治疗的革命,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及良好的临床应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重视.1 泡沫硬化剂的发展历史1853年,Cassaigness首先提出了硬化剂疗法,即向曲张静脉内注入化学性液体硬化剂,使静脉管壁继发炎症反应,术后持续压迫使静脉萎陷,出现肉芽组织并继之发生纤维化,终形成纤维索条使静脉腔永久性闭塞,达到治疗静脉曲张的目的.由于液体硬化剂应用在隐静脉主干的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1944年,Orbach先提出泡沫硬化剂的治疗概念,他将空气混合人液体硬化剂中,通过空气的作用使靶血管中的血液得到大限度的排空,同时减少血流对硬化剂的冲刷,从而更充分发挥硬化剂对静脉内皮组织的作用.他将这种技术称为"空气阻滞"[1].1950年,Orbach[2]重提他的"空气阻滞"技术,并称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大隐静脉主干闭塞率至少增加10%.

  •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D-二聚体的检验

    作者:李晓曦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近年来,由于得到诊治的VTE患者越来越多,临床各科医师逐渐加强和深化对VTE的认知,也更加关注诊断、治疗和预防VTE的相关进展.1 下肢DVT的自然过程以血管外科常见的下肢DVT为例,在下肢DVT的急性期,由于静脉腔内的血栓形成和繁衍,堵塞静脉管腔,从而阻碍静脉回流,造成肢体严重水肿、肿胀和疼痛.如果静脉血栓脱落,进入循环系统就可能引发PE,甚至致命性PE,造成患者死亡.在DVT迁延进入慢性期后,机体自身的纤溶系统发挥作用而逐渐清除血栓,静脉血栓或者终趋于消融,或者历经机化、新生血管出现,使得被血栓堵塞的静脉管腔逐渐再管化而通畅,然而肢体静脉的瓣膜结构却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毁损.在下肢DVT的后期,通常并存由近端静脉堵塞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以及由静脉瓣膜破坏导致的静脉逆流,出现下肢静脉高压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即血栓后综合征(post-thomhosis syndrome,PT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DVT发生后,治疗的首要目的是抑制血栓蔓延、清除血栓、恢复静脉的通畅性以及保护静脉瓣膜的结构和功能,预防和降低PE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低血栓复发和PTS的发生率.

  •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

    作者:贾奇柯;孔瑞泽;张承磊;金辉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1].PTE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常见的一种类型,导致PE的栓子99%是血栓性的,因此,临床上所说的PE即指PTE[2].由于PTE与DVT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临床表现,两者发病机制上有因果关系且治疗方法相似,故DVT和PTE统称为VTE.据统计,VTE的发生率在血管疾病中仅处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脑卒中之后,是第三大常见的血管疾病[3].英国"百姓健康之家委员会"报道称:英国每年约有25,000死于可预防的住院获得性VTE,该数字甚至超过了英国每年死于乳腺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交通事故人数的总和[4].VTE重在预防,对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至关重要,但我国目前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本文就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改良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残端破裂一例

    作者:张喆;陈学明;李晨宇;冯海;于宏志;朱仁明

    患者男性,58岁.因间断性腰痛5个月,加重2周于2012年7月13日急诊人我院.患者5个月前因发现胸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在外院行胸腹主动脉缝扎及降主-腹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患者间断出现腰痛,但症状较轻.2周前腰痛症状突然急重,且疼痛呈持续性,行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主动脉膈肌水平周围血肿,主动脉残端可见造影剂外渗(见图1).患者入院后查体:神志清,体温:38.3℃,心率:118次/min,呼吸:30次/min,血压:190/86mmHg(1mmHg=0.133kPa),腹软,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2次/min.辅助检查:白细胞13.2×109/L,血红蛋白98g/L,红细胞压积29.2%.给予心电监护、吸氧、降压、抗感染、补液等支持治疗.入院2天后患者体温降至正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但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至72g/L.

  • 伤口负压治疗在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床准备的应用

    作者:梁月英;伍淑文;谢小英;陈楚芬;刘付明英

    目的 观察伤口负压治疗在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床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6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方法进行创面处理,试验组在创面床处理中采用伤口负压治疗方法,每组各18例,并结合整体干预至伤口愈合或创面达到手术修复适应证时,观察两组创面红期演进情况及治疗时间.结果 试验组红期的演进速度和治疗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床准备时应用伤口负压治疗治疗成本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后即刻回收腔静脉滤器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红;徐光;苑庆日;郝洁冰;李妍

    目的 探讨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后即刻回收腔静脉滤器(VCF)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6月~2011年12月,我院共11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VCF置入术.为减少VCF术后并发症及增加VCF的回收率,25例患者在行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后即刻回收VCF,术中通过血管造影检查确定髂静脉狭窄程度考虑是否采取球囊扩张术及放置支架,术后给予抗凝、溶栓等治疗.结果 VCF全部置入成功(100%),滤器捕捉到血栓2例(8%),取栓术后即刻回收滤器25例(100%).经造影检查:16例髂静脉狭窄大于70%患者同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术,髂静脉残余狭窄小于50%者均未放置髂静脉支架.21例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例明显缓解.19例(7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0个月,无下肢肿胀加重,无呼吸困难发生,无下肢静脉血栓复发.结论 股静脉切开取栓术后即刻回收VCF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可增加滤器回收率,并避免滤器长期在体内所导致的各种并发症.

  • 下肢静脉疾病的微创治疗进展

    作者:蒋米尔

    1994年,在美国静脉论坛国际专家特别委员会上通过了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概念和CEAP系统分级法(clinical-etiologyanatomic-pathophysiology classification system).CVD的概念几乎涵盖了大多数下肢CVD的范畴.它的分级是按照临床表现(clinical manifestations,C)、病因(etiologic factors,E)、疾病累及的解剖范围(anatomic distribution of disease,A)和病理生理状态(underlying pathophysiologic findings,P)进行的,称为CEAP系统分级法.这个系统分类方法成为CVD的解读和诊治指南.经过2004年美国静脉论坛对CEAP系统分级法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逐渐被广大学者所接受.CVD按病因学的要求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按病理生理学可分为血液反流性和血液回流障碍性病变,按解剖学可区分为浅静脉系统、深静脉系统和交通静脉系统.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二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2008年3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我国第一版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诊治指南,对提高我国DVT诊治水平、规范治疗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四年来由于DVT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这些发展,血管外科学组委托第五届静脉论坛轮值主席李晓强教授执笔对第一版指南进行修订.新版指南的修订历经半年多的时间,经多位专家先后于2011年9月2日苏州会议,9月10日第五届中国静脉论坛(北京),12月10日三亚会议,对第二版的指南反复研究,认真修改,终完成修订.参加本指南修订的我国血管外科著名专家有:(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常光其、陈翠菊、陈忠、董国祥、符伟国、戈小虎、谷涌泉、管珩、郭曙光、郭伟、姜维良、景在平、李鸣、李晓强、李晓曦、栗力、刘昌伟、刘长建、刘鹏、陆信武、金毕、金辉、金星、时德、舒畅、王深明、王玉琦、吴丹明、吴庆华、辛世杰、苑超、张柏根、张福先、张纪蔚、张小明、赵纪春、赵君、赵渝等.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200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