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Electronic Version) 중국혈관외과잡지(전자판)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 影响因子: 0.81
  • 审稿时间:
  • 国际刊号: 1674-7429
  • 国内刊号: 11-9303/R
  • 发行周期:
  • 邮发: 510080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08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会
  • 出版地区:
  • 主编: 王深明
  • 类 别: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 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作者:吴鉴今;曲乐丰;邹思力;冯家烜;柏骏;职康康;吴永发;金杰;王亮

    目的 研究外科、腔内及复合手术方式治疗颅外段颈内动脉瘤(EICA)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适应证和术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上海长海医院和上海长征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3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对EICA进行分型,选择外科、腔内或复合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颈动脉阻断时间等,术后随访症状改善情况、围术期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共完成外科手术14例(EICA切除+颈内动脉直接吻合术4例,EICA切除+自体/人工血管间置术10例),腔内手术8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8例),复合手术1例(EICA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覆膜支架-颈总动脉吻合术1例).所有EICA成功修复,技术成功率100%.术后早期并发颈部血肿1例(4.3%),接受急诊颈部血肿清除术后未留后遗症.全组患者平均随访(19.2±3.1)个月,所有的症状性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外科及复合手术患者均未见吻合口狭窄或神经损伤,腔内手术患者均未见支架移位或内漏形成,患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短暂脑缺血发作、卒中或死亡.结论 根据EICA不同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治疗,可行性好、疗效确切,兼具较好的安全性.

  • 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潘燚;姚陈;张红丹;谭佩欣;陈志勇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巾外周巾心静脉置管(PJCC)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996例接受PICC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以及伴随疾病等临床特征与PICC相关性DVT的关系.结果 46例(1.5%)患者出现DVT,出现DVT的平均时间为PICC置管后(40.5±32.3)天.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有无伴随疾病及手术与PICC相关性DVT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06)、胸部肿瘤(OR=6.639,P=0.010)、有伴随疾病(OR=2.716)是PICC相关性DVT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有症状PICC相关性DVT发生的独立凶素为年龄、肿瘤部位以及有无伴随疾病.

  •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肾切除术后肾动静脉瘘的疗效观察(附2例报告)

    作者:殷恒讳;常光其;王冕;贺海朋

    目的 观察利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器治疗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例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患者用PDA封堵器封堵肾动脉残端,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肾动静脉形态.结果 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肾动静脉瘘被完全隔绝,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术后1个月,CT血管造影及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封堵器定位确切,肾静脉管腔显著缩小并且腔内无血栓形成.2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术前的49%和51%上升到术后的65%和69%.随访时间超过2年,未见并发症.结论 对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利用PDA封堵器单纯对动脉残端进行封堵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 颈动脉体瘤切除术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郭媛媛;金辉;杨斌;蔡红波;张承磊;冯曜宇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切除术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行CBT切除术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共6例术后发生IS,对围手术期及手术中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BT术后发生IS的危险因素.结果 6例术后IS患者均成功切除CBT,1例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颈内动脉,2例行颈外动脉切除术.发生IS的平均时间为术后(13.83±5.03)小时,1例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动脉无症状性斑块(P=0.009)、术中收缩压差值(P=0.017)、术前/后收缩压差值(P=0.014)、术前FDP值(P=0.032)等因素在IS组及非I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DP值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63,95%CI:1.038~1.304,P=0.009).结论 术前全面评估、术中合理操作是提高CBT手术安全性的关键,围手术期对高危人群的识别,对预防CBT患者术后发生IS意义重大.

  • 基层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经验(附278例报告)

    作者:云文耀;吴礼武;刘德伟;肖康明;湛文龙;李杰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方法,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278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诊断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DVT患者共278例,初诊误诊率为20.1%(56/278),采用D-二聚体检测后初诊误诊率由28.7%(2005年7月前)下降为11.1%(2005年7月后)(P<0.001).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患者245例(254条肢体),其中196例(202条肢体)患者采用全身静脉溶栓[113例(1 17条肢体)]或患肢足背静脉溶栓[83例(85条肢体)](溶栓组),溶栓治疗后2周,溶栓组与未溶栓组[49例(52条肢体)]患肢周径缩小治疗有效率(97.5% vs 80.8%)及患肢周径缩小所需时间[(6.1±1.2)天vs[(7.9±2.5)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溶栓组与未溶栓组出院前后彩超检查溶栓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5).相对于全身静脉溶栓治疗,患肢足背静脉溶栓对患肢周径缩小程度和彩超检查的血栓情况无明显改善(P=1;P=0.2932),但可以有效缩短患肢周径缩小所需时间[(5.8±1.3)天vs (6.6±1.9)天,P<0.001].慢性下肢DVT患者33例,经保守治疗症状缓解率为87.9%(29/33).结论 D-二聚体检测简单、快速并且无创,联合超声多普勒检查是基层医院诊断DVT的首选手段.患肢足背静脉溶栓安全性较好,可加速症状缓解,并缩短住院时间.

  • 新发无义突变致抗凝蛋白S缺陷症的分子机制研究

    作者:方碧晴;张纪蔚

    目的 探讨新杂合点突变致遗传性抗凝蛋白S(PS)缺陷症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析1例临床血栓病例并做家系调查,抽提外周血DNA并做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及核酸序列分析,构建野生型质粒(PS wt)和突变型质粒(PS-c.1771 del A),将质粒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质粒转染后细胞裂解液中PS的表达量,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S在高尔基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在PROS1基因上发现一新发的无义突变PS-c.1771 del A,家系调查显示本研究病例为一遗传性抗凝蛋白S缺陷症家系,野生型质粒转染细胞裂解液中PS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突变型质粒转染细胞,激光共聚焦也进一步显示突变型质粒转染细胞的PS表达量明显少于野生型,突变质粒内的PS在高尔基体内的聚集明显少于野生型质粒表达蛋白.结论 本病例先证者患遗传性抗凝蛋白S缺陷症的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突变导致PS表达下降、分泌障碍,而后抗凝功能减弱,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病因及治疗方法分析

    作者:严振辉;洪居陆;柳学国;师天雄;唐秉航;李晓群

    目的 探讨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PA)病因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137例FP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结果 医源性FPA占63.5%(87/137),注射毒品性FPA占25.5%(35/137),外伤性FPA占9.5%(13/137),自发性FPA占1.5%(2/137).保守治疗占54.0%(74/137),外科手术治疗43.8%(60/137),介入治疗占2.2%(3/137).医源性与注射毒品性/外伤性FPA患者年龄分别为(67.6±11.7)岁和(39.2±10.9)岁,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的FPA患者年龄分别为(64.3±14.6)岁和(48.1±17.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源性FPA与注射毒品性/外伤性FPA的患者选择保守治疗概率分别为73.6%(64/87)和1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症状后与影像学检查时间间隔15天内,医源性FPA与注射毒品性/外伤性FPA选择外科手术概率分别为24.7%(21/85)和81.8%(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PA治疗方法选择,需结合病因、患者年龄、FPA的位置、破口等情况.

  • 临床应用Gunther Tulip滤器和Cook Celcet滤器的回收体会

    作者:施洪峰;肖颖;隋守光;邓益民;李玮;张晓飞;钟孟飞

    目的 探讨Gunther Tulip腔静脉滤器和Cook Celcet滤器的回收体会.方法 自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共植入可回收腔静脉滤器26例,其中Gunther Tulip滤器13例,Cook Celeet滤器13例,其中12例在3个月内尝试进行滤器回收术.结果 Gunther Tulip滤器2例回收失败,3例顺利回收,回收成功率60%,Cook Celcet滤器7例全部顺利回收,回收成功率100%.成功回收病例平均植入时间为34.3天,短12天,长66天,回收失败病例平均植入时间78天.结论 Cook Celcet滤器比Gunther Tulip滤器回收成功率更高,应提倡尽早回收腔静脉滤器.

  • 一种新型镁锌合金植入兔下腔静脉对生化指标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震;潘烨;赵珺;汪涛;于敏;赵常利;张小农

    目的 观察新型镁锌合金(Mg-6Zn合金)丝植入新西兰兔下腔静脉后对肝肾功能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取新西兰兔45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镁锌合金组、镍钛合金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5只.镁锌合金组、镍钛合金组分别在新西兰兔下腔静脉植入相同尺寸(20.0 mm×1.0 mm×0.5 mm)的镁锌合金和镍钛合金丝,假手术组仅做缝合,其他处理相同.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检测血清肝肾功能电解质(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和镁锌浓度)及尿镁指标.结果 各组肝肾功能电解质及尿镁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镁锌合金植入兔下腔静脉后,兔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未观察到显著变化.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诊治策略

    作者:唐骁;郭大乔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等.与CEA相比,CAS主要的优点在于微创,但术后远期同样存在再狭窄的风险.本文将对CAS术后再狭窄这个特殊并发症的诊治策略作一介绍.

    关键词:
  • 关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名称的商榷

    作者:曲乐丰;柏骏

    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循证医学已经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重要而有效的方法[1].1953年,DeBakey[2]完成世界首例CEA后该手术逐渐被医学界认可,但直到1991年著名的NASCET[3]实验结果公布后,CEA才被广泛认可并在西方国家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常规性手术且广泛开展起来[4].

    关键词:
  • 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思考

    作者:赵志青;孙羽东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20%[1],研究表明,在颈动脉狭窄程度>75%的患者中,1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可能性为10.5%,5年发生的可能性为30%~37%.对颈动脉狭窄的干预治疗是一级和二级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措施.随着药物治疗水平与外科干预手段的进步,尤其是斑块稳定性在颈动脉狭窄发病中的作用被逐渐认知以及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使当前血管外科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和争议.本文将总结当前对于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新观点,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对颈动脉狭窄外科治疗的选择进行讨论.

    关键词:
  • 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

    作者:李孝成;潘光栋

    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组由于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导致下肢血液反流所致浅静脉曲张、静脉高压、皮肤营养障碍的综合征,在形态上可表现为静脉主干或分支局限性、节段性囊状或柱状扩张.大隐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疾病,欧美的统计资料显示静脉曲张在人群中发生率接近1/3,而严重的导致皮肤营养障碍或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可达到2%~5%[1].虽然大隐静脉曲张很少威胁到肢体存活或者危及生命,但其缓慢发展、病程漫长、逐渐加重、治疗困难等特征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和活动能力,同时由于该病发病率高,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治疗理念、方法与技术等都有了显著的进步,朝着更有效、更微创的方向发展,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大幅下降.本文对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关键词:
  •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

    作者:秦锋;孙羽东;周建;赵志青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的脑卒中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65岁)中的发病率大约为6.9%[1].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GAS)两种方法为主,患者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稳定性、心肺系统疾病史、对侧颈动脉狭窄、对侧喉神经麻痹、头颈部手术及放射治疗史等均被认为是影响此类疾病手术预后的因素[2].

    关键词:
  • 覆膜支架隔绝脾动脉瘤1例

    作者:张喆;陈学明;于宏志;李晨宇

    患者,女性,63岁.因“突发呕血2周”于2014年8月25日入本院血管外科.入院1周前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示贲门部黏膜撕裂,胃外压性改变.腹部增强CT及动脉造影示:脾动脉全程扩张,脾动脉瘤(见图1).患者既往曾患双侧颅内动脉瘤,1年前行颅内动脉瘤切除术;甲状腺全切术后5年;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查体:腹部平坦,未及肿物,腹软,左上腹有深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脏、脾脏未触及,听诊左上腹可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正常,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搏动正常.术前血常规、生化、凝血等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于2014年8月29日行手术.

    关键词:
  • 胫后动脉开口处假性动脉瘤1例

    作者:程灿;胡何节

    患者,男性,66岁.2014年10月1日因“左下肢肿痛1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生右侧膝关节外伤,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小腿后侧肿胀及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小腿部明显肿胀,局部可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4 cm×4 cm大小,搏动节律与心律一致,右侧胫后动脉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左侧胫后动脉搏动未及.行下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提示胫腓干下端,腓动脉与胫后动脉分叉处瘤样扩张,约3 cm×4 cm大小(见图1).

    关键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1例

    作者:陈宏宇;戴贻权;庄晖;詹腾辉;郭平凡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经验.方法 行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应用TEVAR技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同时应用双“潜望镜”技术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血供.结果 手术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远端锚定区处没有分支支架相关的内漏,分支支架通畅,左锁骨下动脉有少许Ⅱ型内漏.结论 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短期随访结果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 对目前我国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思考

    作者:陈忠

    颈动脉狭窄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慢性颈动脉狭窄,由于30%~40%的颈动脉狭窄性疾病可以直接导致缺血性脑卒中[1],造成严重的家庭及社会负担,所以越来越受到医生、患者和社会的重视.但目前在不少医疗中心进行的颈动脉狭窄性疾病诊治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缺少统一规范的操作模式,诊断标准欠统一,治疗适应证和方法选择不一致,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差距较大,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和提高.

    关键词: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200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