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发酵食品中的微生物及代谢作用

    作者:彭子昂;严松松;胡畔

    发酵食品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制得的一类食品,通过发酵制得的食品,其品质和风味都非常独特,自古以来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本文分析几类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作用,并提出了发酵改良技术。

  • 聚合酶链反应改良技术及其用途

    作者:董莹

       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技术,称为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在目的基因的两端人工合成两段寡核苷酸引物,在提取于水生嗜热菌中的DNA聚合酶TaqI作用下,以溶液中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待测的目的基因为模板,在人工控制的变性温度、复性温度及延伸温度条件下,于短期内完成目的基因的体外扩增。PCR技术诞生之初基本的用途之一是基因诊断。近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进步,针对PCR系统中模板取材、引物设计的改良及PCR产物的不同运用,PCR技术及其用途被多层面、全方位地发展了,从而也显示了PCR技术在生命科学不同领域中运用的强大功能。本文首先就普通PCR技术在各环节的革新方式作一简介,再例举不同PCR改良技术在各研究领域的运用。1 针对PCR技术各环节的革新措施1.1 引物的改良 引物的设计和选择是PCR技术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PC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常需要了解基因背景信息而设计合成引物。随着所合成引物可裁信息量的增加,引物的职能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引导脱氧核糖核酸按模板限定聚合外,还可制造出特定的结构以便PCR产物进一步用于基因片段克隆及或基因突变位点的鉴定。如对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基因片段(MSP1-17)的PCR扩增,其引物设计时,在正向引物上设计有Sal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起始码,反向引物上设计有BamH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及终止码,由这对引物引导合成的DNA片段属于MSP-17基因,经SalⅠ和BamHⅠ双酶切后的回收片段能与被同样双限制性内切酶切的puc18质粒载体重组[1]。此处的引物的所含的4个功能序列为终得到MSP1-17基因片段的克隆提供了便利。又如,对恶性疟原虫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进行多态研究时,所用PCR引物F/3′末端以个别碱基替换的机制生成了DraⅠ限制性内切酶位点,通过相应限制性内切酶切后能灵敏地检测出该164号密码子为编码异亮氨基酸多态[2]。又如,为了能直接从PCR扩增产物的指纹图鉴定恶性疟原虫多药抗性基因(Pfmdr1)片段的多态性,使DCW3引物3′末端的碱基以替换方式产生TAT序列,带该3′末端序列的引物只能扩增可与该引物产生全面互补、且含酪氨酸编码序列多态的Pmdr1基因,从而对PCR产物的电泳分析就能鉴别酪氨酸编码的存在[3]。另外,在PCR引物末端带上某种配体,以便PCR通过配体结合机制与别的系统联结,如扩增恶性疟原虫SSUrRNA基因序列中疟原虫种特异保守序列的引物5′末端结合有生物素,带有生物素的PCR产物与包被在聚乙氯烯板上的亲和素结合,结合体可在荧光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介导下与ELISA系统相接[4]。这种对引物的改良所建立的有PCR参予的系统其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一般PCR。

  • 静脉采血针和静脉留置针改良在抢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胡玉兰;蒋小玲;肖鲜;黄梅丹

    危重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以娴熟的抢救技术,争分夺秒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以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我科自2006年10月以来,开展"静脉留置针和静脉采血针改良技术"并应用于临床急救工作中,大大缩短了操作时间,取得了良好的抢救效果.

  • CT导引下肺部穿刺活检的实施技术探讨

    作者:李永利;李莉芬;张志玲;宁瑞霞;黄连铭;李成田

    目的:提高CT导引下对肺部病变穿刺活检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病理报告成功率,同时减少并发症.方法:穿刺前给予强化扫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呼气末屏气用三步进针法配以角度仪等措施对82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或肿瘤样病变进行穿刺抽吸病理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后连续超薄作病理切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5%,病理报告成功率为95.5%,3例发生少量气胸末做特殊处理.结论:应用三步进针法等措施能有效地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和病理报告成功率.

  • 深静脉留置针改制引流装置治疗胸腔积液23例

    作者:魏建

    一般来说,中到大量或出现胸闷、气促等压迫症状的胸腔积液患者均需要抽放积液治疗.传统方法多采用多次抽放积液(2~3次/周),患者痛苦大、医疗费用高.我科从2000年3月以来,采用深静脉留置针自行改制的穿刺引流装置应用于胸腔积液穿刺引流,治疗胸腔积液23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再改良技术的应用

    作者:应莲琴;唐慧琳;王慧

    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是临床中静脉输液、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尤其在抢救各种休克、长期用药、化疗及全肠胃外营养(TPN)中占重要地位[1~3].颈外静脉的穿刺部位、患者体位的选择和置管技术,是保证输液畅通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技巧,进行有效的输液,本研究对98例颈外静脉留置套管针患者进行了分组比较,现报道如下.

  • 隐匿式切口阴囊根部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术(附38例报告)

    作者:金正民;温杰;赵积晔;田兵;宗德斌;荆孝东;李猛

    目的 探索改良精索静脉曲张(VAC)结扎术方法的效果.方法 采用阴囊根部皮纹小切口,应用2-6倍手术显微镜加罂粟碱注射液鉴别动静脉,结扎所有静脉,皮内缝合切口.结果 本组38例切口均I期愈合,切口瘢痕隐匿.术后6个月随访28例均未见复发,其中随访已婚精子质量异常者13例,精子质量改善者9例,改善率为69.2%.结论 隐匿式切口阴囊根部精索静脉结扎术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应用价值.

  • 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改良技术

    作者:

    52岁的何女士三楼摔落,腰椎骨折,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会面临瘫痪.在邵逸夫医院,骨科主任范顺武采用了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的胸腰椎骨折前路手术改良技术成功地为她做了手术.

  • 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作者:吴作红;杨蕾

    目的 观察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患者46例(47眼)的临床资料,术中将引流盘置入筋膜下间隙,无需缝线固定,距离角膜缘约5 mm处以及角膜缘处各做一放射状浅层巩膜隧道(长约6 mm),将引流管穿入浅层巩膜隧道并遮盖.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个月、6个月以及以后每6个月复查一次,直至末次复查,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眼压、佳矫正视力(BCVA)、并发症、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等.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眼压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术前与末次随访视力比较采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结果 术前与末次复查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眼压为(43.3±8.1)mmHg,术后末次随访眼压为(15.3±5.9)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P<0.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抗青光眼药物使用种类分别为4、1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32,P<0.05).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完全成功率为72%,条件成功率为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出血、引流管口堵塞、浅前房、引流盘周围包裹性囊状泡,对症处理后眼压均可控制.结论 改良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 改良式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贫困地区的应用

    作者:卢向红

    我市地处浙江西南山区,贫困人口相对较多,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约25%的患者能承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费用,其中又有5%的患者因是硬核白内障、年龄偏大(80岁以上)等,不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所以,我市的白内障复明术仍以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为主.2002年始笔者在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过程中,采用了隧道式小切口、连续撕囊、晶体皮质与核彻底水化分离、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等改良技术,提高了术后视力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 改良翻身与床边转移对脑卒中患者护理探讨

    作者:陈青辉;庄小瑜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导致许多疾病的死亡率下降,但致残率增高.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护理学科的重要课题之一.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是脑卒中病人康复护理的主要内涵之一,能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促进病人回归家庭及社会,且能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护理效率.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对脑卒中患者改良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可以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护理人员转移技术在应用中自身意外受损及伤害的保护.本研究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改良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予以改良翻身运动与床边转移技术,现报道如下.

  • 介绍一种改良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作者:胡庆宏;刘明珪;栾树清;易诚予;彭燕

    近年来,基因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检测基因的mRNA表达在科研及临床应用方面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 心肺复苏程序及技术改良方法

    作者:王秀华

    在临床实践中,因救助对象的状况、救助人员的能力和现场环境条件的制约,心肺复苏程序已逐渐多样化,在复苏技术上也有很大改进.我院成功心肺复苏(CPR)59例,均应用改良技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改良留置针操作技术的应用效果

    作者:雷雪琼;刘春晖

    目的:探讨改良的留置针操作技术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 年6月在本科住院的714例使用静脉套管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各357例,A组使用传统的操作方法,B组使用改良后的操作方法,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感觉、留置针保留天数及满意度。结果与采用传统操作方法的患者相比,采用改良后的操作方法的患者疼痛程度减轻,保留天数延长,患者满意度提高(P<0.005)。结论改良后的留置针操作技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体外剥除或切除术

    作者:姜萍;龙菱;刘家峰;张海珍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体外剥除术或切除术的优点、适应证、手术要点及临床使用价值,并与完全腹腔镜下操作比较.方法自2002年1月~2003年4月,对110例因卵巢囊肿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其中74例采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体外剥除或切除,对照组则完全镜下操作.结果改良组平均手术(40.14+11.12)min,平均二氧化碳注气(10.11±2.56)min,平均出血量(8.35±5.70)ml、平均术后排气(1.73±0.45)d,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62.50±20.23)min、平均二氧化碳注气(57.50±17.23)min、平均出血量(27.22±13.73)ml、平均术后排气(1.89±0.32)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粘连者腹壁切口仅2个,囊液不外漏,囊皮完整剥除,卵巢止血完善.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囊肿体外剥除可很好保留正常卵巢组织,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注气时间,防止囊肿破裂、囊液外漏,较用取物袋方法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

  • 胰胆管支撑内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红兵;王生祥;周丽霞;刘春燕;苏发德;王吉胜;陶积春;张金伟

    目的 探讨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改良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年间接受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术的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拔管时间及恢复饮食时间等.结果 术中出血300~600(平均400)mL;手术时间4~7(平均5)h;3~6(平均4)d胃肠功能恢复,4~6(平均5)d后营养管进流食,5~7(平均6)d拔除腹腔引流管(除胰瘘外);7 d经口恢复饮食;仅1例在切除胰头时因残留部分胰腺钩突,术后发生小量胰瘘,量<50 mL/d,20 d后痊愈拔管;1例发生碱性反流性胃炎;无1例发生严重的胰瘘等并发症及死亡.住院时间11~16(平均)14 d.结论 胰胆管支撑内引流改良技术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行;具有术后恢复快、腹腔引流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后行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治疗难治性脑积水5例报告

    作者:罗海涛;吕世刚;肖爵贤;沈亚徐;刘俊;陈鹏;张焱;祝新根;程祖珏

    目的 探讨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及改良技术的运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的5例难治性脑积水患者资料,术后采用Salmon标准评定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例患者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改善,随访期间均无脑积水复发、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技术具有微创、简单易行、减少手术步骤及耗材等优点,且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具有实用价值.

  •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宫德峰;肖增明

    上胸椎通常指C7-T4椎节,因其位于胸廓后部,胸椎逐渐后凸,部位深在;邻近解剖结构如血管、神经、淋巴管等比较复杂,所以前路手术暴露困难,技术要求高,对外科医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1].幸运的是该部位疾患相对较少,但是,一旦遇到需要行前方手术的病人,对外科医生来说,处理比较棘手,所以掌握该部位的解剖特点及前方手术途径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追述上胸椎前方手术的提出、发展及各种改良技术的优缺点,给外科医生手术的选择提供参考.

  • 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改良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刘涛;姚贵丽;刘孝天;尹海鹏

    目的:为纳米混悬液的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混悬液""改良技术""Nanosuspensions""Improved technolo-gy"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8年1月-2016年4月在PubMed、Elsevier、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改良技术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12篇,其中有效文献27篇.纳米混悬液可增加难溶性药物的饱和溶解度和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通过改良纳米混悬液的制备技术,如缩小极限粒径技术、含有纳米晶体的胶囊技术、聚合物包裹技术、提高药物稳定性及安全性等技术,可将其作用进一步提升拓展.进一步缩短制备时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稳定性、缓控释等将会是此技术的研究方向.

  • 胸腔闭式引流改良技术足踏吸引胸腔引流治疗胸腔积液20例

    作者:陈涛;曾玲;范鹏辰

    我院胸外科在闭式双管胸腔冲洗技术基础上[1],进一步改良胸腔积液引流技术,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