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比洛芬酯对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大鼠疼痛过敏时脊髓p38 MAPK表达的影响

    作者:徐嘉宾;王东伟;曾凡荣;王庆东;谢桂玲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切口痛大鼠疼痛过敏时脊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成功建立切口痛模型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n=8):基础组(K组)、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1mg/kg组(F1组)、氟比洛芬酯2mg/kg组(F2组)及氟比洛芬酯3mg/kg组(F3组).实验开始时K组和R组大鼠分别在腹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F1、F2、F3组大鼠分别腹部皮下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2mg/kg、3mg/kg;5组大鼠均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行切口痛手术,K组大鼠切口痛手术后腹部皮下泵注生理盐水1μg/(kg·min)2h,其余4组大鼠腹部皮下泵注瑞芬太尼1μg/(kg·min)2h.所有大鼠均测定术前24h及术后6h、24h、48h左后爪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48h行为学检测后每组选取2只大鼠拉颈处死取L4~5脊髓处理后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5组大鼠切口侧跖底TWL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K组比较,R组大鼠在术后6h、24h、48h右后侧跖底TWL值降低(P<0.05).与R组比较,F2组 、F3组大鼠右后侧跖底TWL值增高(P<0.05);与K组比较,R组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R组比较,F2、F3组大鼠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由瑞芬太尼诱发的切口痛大鼠痛觉过敏时脊髓p38MAPK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氟比洛芬酯减轻瑞芬太尼诱发的疼痛过敏的机制之一.

  • 右美托咪定联合曲马多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庆忠;杨淑玲;王希娥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曲马多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妇科手术全麻的子宫肌瘤患者92例,按照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和曲马多,对照组单独应用曲马多。记录患者术后10 min、术后30 min、术后60 min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0 min、术后40 min、术后60 min时的镇静程度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0 min、术后60 min、术后90 min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瑞芬太尼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min时两组患者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0 min、术后60 min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30 min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高于术后60 min时(P<0.05)。试验组术后即刻、术后20 min、术后40 min、术后60 min时镇静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20 min、术后40 min时镇静程度评分均高于术后60 min时(P<0.05)。试验组术后即刻、术后30 min、术后60 min、术后90 min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0 min、术后60 min时VAS评分均高于术后90 min时( 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7/46),低于对照组的41.3%(19/46)(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曲马多可以有效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症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 舒芬太尼超前应用对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作用观察

    作者:夏云杰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超前应用对瑞芬太尼全麻手术后痛觉过敏的作用。方法将全麻下行下肢骨折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 A、B、C 3组,A 组手术切皮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B 组手术给予相等毫升数的生理盐水;C 组术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比较 3组患者的麻醉情况和苏醒情况。结果 A、C组术后0.5 h 躁动评分显著低于 B 组(P<0.05),C 组略低于 A 组;A、C 组术后2 h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低于 B 组, C 组低于 A 组(P<0.05);3组患者手术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拔管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在手术切皮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产生的手术后痛觉过敏,可有效降低患者手术后的躁动情况和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超前镇痛

    作者:吴刘萍

    手术创伤激发全身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是伤害刺激的传人和启动炎性反应及细胞因子的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使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增高,导致痛觉过敏 [1].超前镇痛是在术前即对伤害性感受加以阻滞,从而达到术后镇痛或减少疼痛的目的 [2] .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后疼痛尽管比开腹术后疼痛程度轻,但仍需采取积极的镇痛措施.本研究主要观察术前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超前镇痛效应.

  • 盐酸丙帕他莫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抑制效果观察

    作者:严小纯;武利军

    目的 研究盐酸丙帕他莫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抑制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急诊行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A组(丙帕他莫组)和B组(生理盐水组),每组28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A组在切皮前10 min给予盐酸丙帕他莫2 g静脉注射,B组在切皮前10 min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记录2组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 2组患者的麻醉时间、丙泊酚用量及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结论 在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中应用盐酸丙帕他莫超前镇痛,对瑞芬太尼引发的痛觉敏感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糖尿病并发单髂腹股沟神经病变2例报告

    作者:原海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因其多发性、多样性的特点,为广大医护人员熟知。近期我院出现2例极少见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2岁,主因“间断性消瘦5年,阴囊疼痛2个月余”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消瘦症状,就诊山大二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早8 U 午8 U 晚8 U,甘精胰岛素12 U,2个月后自行停止注射,长期未用药、未监测血糖。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皮肤疼痛,为持续性钝痛,伴明显痛觉过敏,牵涉至双侧腹股沟及大腿上2/3,行走及夜间时疼痛加重,局部无红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尿等待。入院查体:意识清,精神欠佳,外阴无红肿,龟头无脓性分泌物,阴囊、双腹股沟及双大腿上2/3皮肤痛觉过敏。入院后患者就诊泌尿科排除睾丸炎等外科疾病,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硫辛酸、甲钴胺、依帕司他等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 融合超前镇痛护理理念的急性疼痛服务体系对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研究

    作者:王君慧;董翠萍;汪晖

    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是指术后持续至少2个月的切口疼痛,以自发痛、牵涉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国外文献报道开胸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高达50%~80%,但国内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未受到重视.手术和创伤是慢性疼痛的主要病因.研究发现开胸术后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程度、性质和处理方式有关.

  • 喷他佐辛和酮咯酸氨丁三醇用于防治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强;原大江;王利利

    目的:评价喷他佐辛和酮咯酸氨丁三醇预防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择期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患者( PLIF)60例随机分成三组:S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P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喷他佐辛0.5 mg/Kg;A组于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记录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及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对拔管后5min(T5min),10 min( T10 min),15 min( T15 min),30 min( T30 min)进行vRS疼痛评分,并记录需要镇痛的例数及术后呼吸抑制、烦躁、恶心呕吐出现的例数。结果:三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时间及拔管后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 5 min时,S组的vRS评分高于A组(P﹤0.05),P组与S组、A组的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10 min,T15 min,T30 min时,P组和A组的vRS评分低于S组( P﹤0.05),P组与A组的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镇痛例数、烦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喷他佐辛和酮咯酸氨丁三醇可有效预防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腰椎术后诱导的痛觉过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此外,两者抗痛觉过敏作用的比较在临床上没有意义。

  • 丁基苯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2例

    作者:徐建春;徐江涛;宋永斌;周宇

    1 资料[例1],男,45岁,因短暂昏迷后1个月出现双手无力、反应迟钝、大小便失禁1周,以一氧化碳(CO)中毒、迟发性脑病收入我院.病人因使用燃气热水器致CO泄露后昏迷6 h,在外院给予高压氧舱等治疗3 d后意识恢复正常,1个月后出现表情呆滞、不识亲人、记忆力减退,双手麻木、无力,双手掌面出现大疱.体格检查:反应迟钝,定向力、计算力、理解力及记忆力下降,双上肢肌张力增高,双手针刺痛觉过敏、握力Ⅰ级,双侧踝阵挛.

  • 大鼠乳腺癌骨转移模型的构建

    作者:聂丽霞;杨保仲;李华艳

    乳腺癌转移到骨为常见,骨转移一旦发生,便很难逆转,患者的5年生存率由95% 降至20%.骨转移瘤常引起痛觉过敏、顽固性疼痛、病理骨折和神经压迫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乳腺癌骨转移的防治已成为当前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点.

  • 慢痛时调控大鼠行为反应和脊髓中强啡肽mRNA表达的发育、年龄和遗传因素

    作者:张瑞新

    近20年来,疼痛感觉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外周组织损伤能调节背根神经节和中枢神经某些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和参与伤害性信息整合的神经肽,包括内源性阿片肽的表达;这些变化可明显地和长时间地提高脊髓中枢神经元的兴奋性,使之处于一种高度敏感化状态,对外周传入的非伤害性信息产生异常的疼痛性感觉,即痛觉过敏.大鼠脚掌注射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 在引起局部组织炎症和痛觉过敏的同时,脊髓背角强啡肽mRNA 表达增强,强啡肽合成增多.发育、老年变化和种属差异可明显地调节动物在整体水平和分子水平上对外周组织损伤的反应.防止对伤害性信息的传递起易化作用的改变如上述脊髓强啡肽能神经元活动增强,有利于防止外周组织损伤如手术损伤引起的痛觉过敏.

  • 曲马多抑制瑞芬太尼致术后患者痛觉过敏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黄丽

    目的:观察曲马多对瑞芬太尼所致术后痛觉过敏的抑制作用.方法: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均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全静脉麻醉,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A、B两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给予曲马多,A组为1 mg/kg,B组为2 mg/kg,C组对照给予芬太尼1μg/kg.记录各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拔管后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及要求镇痛距离拔管的时间、拔管后苏醒室内患者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拔管时血流动力学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C组长.苏醒后VAS评分A组高,B组和C组次之(P<0.05),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C组发生率高,C组和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手术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注射2 mg/kg曲马多可安全有效地减轻瑞芬太尼麻醉后的痛觉过敏.

  • 小剂量氯胺酮抑制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观察

    作者:李树贤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效果.方法:将14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选用丙泊酚、芬太尼、雏库溴胺静脉麻醉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维持用丙泊酚靶控输泵注0.005%瑞芬太尼静脉微量泵静注、并间断静注维库溴胺维持麻醉.术毕停止麻醉,符合拨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B组70例,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同A组.只是在手术快要结束时,静脉注射氯胺酮0.5m/kg,符合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两组患者术后均送麻醉恢复室进行观察.结果A组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要求再次镇痛;两组患者麻醉后24h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可引起患者术后早期痛觉过敏,小剂量氯胺酮静脉注射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患者痛觉过敏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 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喻平;叶波林;袁泽粤;梁佩玲;吴静静

    目的:探讨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手术行瑞芬太尼麻醉的患者11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前30min给予地佐辛静注,观察组于手术前30min给予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啶静注.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及吗啡使用量等麻醉指标.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及吗啡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0、T1、T2、T3时刻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啶能有效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后痛觉过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采用地佐辛联合右美托咪定的临床研究

    作者:苏孟勤;钟巍;任苏恩;韩雪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与地佐辛联用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瑞芬太尼行复合麻醉的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9月~2016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在结束手术前30min,就静注地佐辛(对照组,n=40)与静注右美托咪啶联合地佐辛(观察组,n=40)麻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对瑞芬太尼行复合麻醉的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啶联合地佐辛,可对术后痛觉过敏预防,有较高安全性.

  • 布托啡诺用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研究

    作者:李娟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预防接受瑞芬太尼麻醉后的患者出现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给予瑞芬太尼麻醉处理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在麻醉过后静脉注射浓度为30μg/kg的布托啡诺,对照组30例在麻醉过后静脉注射浓度为0.9%的NaCl溶液,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手术过后的创口疼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给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处理,不仅能减少手术对患者身体带来的损伤,降低患者创口的疼痛感,还能减少患者术后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因此术后进行瑞芬太尼麻醉处理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急性敌敌畏中毒迟发周围神经病1例报告

    作者:王丽芳;黄卫华;李增敏;李华

    敌敌畏为常用的有机磷农药之一,具有较高毒性,急性中毒后,可致迟发性神经病,现报道1例.患者,女性,30岁,工人.1996年10月14日患者因和家人争吵,服敌敌畏150 ml,意识丧失10 min,来院就诊.当时检查有瞳孔缩小、多汗、肺水肿、肌颤、昏迷等毒蕈碱样及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并一度呼吸停止15min,确诊为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经洗胃,应用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及对症抢救措施,得以获救.历时一周,中毒症状消失,患者述双手有轻度麻木感.住院18 d,因经济原因,应患者要求出院.随后患者出现四肢无力,痛觉过敏、精细动作发生困难,手不能持筷、系扣,以致四肢运动障碍,下肢较重,行走需人搀扶,遂于1996年11月8日再次入院.追问病史,既往体健,近期无发热或服药史.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比较

    作者:阎妮;杨柳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预防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 80例行开腹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患者,均分为4组,其中3组患者于术前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照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结果 给予右美托咪定的3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镇痛剂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四组间Ramsay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能有效抑制瑞芬太尼引起的痛觉过敏,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益气化瘀方对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损伤后背根节神经元TRPV4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唐占英;杨强玲;胡志俊;崔学军;刘丹;林婕;王拥军;施杞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方对压迫损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DRG神经元TRPV4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40只、中药组40只.模型组和中药组又根据取材、给药时间点的不同分为3d组、7d组、14 d组、28 d组,每组10只.用Von Frey法测试大鼠造模后50%撤足阈值;应用RT-PCR法检测大鼠DRG神经元TR-PV4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各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相比50%撤足阈值均有显著性降低;中药干预后,在中药7d组、14 d组和28 d组大鼠50%撤足阈值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各模型组.模型组各时间点TRPV4r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增高.中药干预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组TRPV4mRNA的表达仍高于假手术组,而中药28 d组TRPV4mRNA的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在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中药干预组和模型组各时间点TR-PV4mRNA表达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益气化瘀方可能通过下调TRPV4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神经根压迫损伤后根性神经痛的产生.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防治作用

    作者:郭丰;王剑;袁岚;沈卫东;傅国强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2月就诊于本院乳腺外科,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选取内关、合谷、梁丘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设定电刺激频率为2 Hz、连续波,以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节电流强度,连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相应穴位放置电极但不接通电源.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调节吸入七氟烷浓度以调整麻醉深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全麻复苏后1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术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评估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麻醉复苏后1h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脉搏氧饱和度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全麻复苏后1h和5 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降低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减轻麻醉复苏期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全麻恢复期的舒适度.

718 条记录 14/36 页 « 12...11121314151617...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