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对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急性疼痛的临床影响分析

    作者:李玲;路艳;段凤梅;刘燃;李汝泓;傅华;王海涛;张雪松

    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主要包括 p53、B RC A‐2、PTEN以及BRCA‐1等[1]。上述4个乳腺癌易感基因发生突变占全部乳腺癌的4.5%~11.2%。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是一种超短效的新型μ受体激动剂,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起效迅速;②作用时间短;③镇痛作用强;④无蓄积;⑤后遗症少;⑥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和心率;⑦抑制气管插管和手术应激时的心血管系统反应;⑧术后患者拔管时间快。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显示氟比洛芬酯预处理对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后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急性疼痛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现总结如下。

  • 在校青少年急腹症121例随访分析

    作者:王陶丽

    青少年急腹症是学校医务室常见的急症,是指短时间内位于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的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剧的病理生理变化,随后脏器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组临床急症,以腹部症状和体征为突出临床表现,同时伴有全身炎症反应。起病急骤、病情危重、复杂善变、进展快是急腹症的主要临床特点。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为腹部急性疼痛,根据腹痛性质分为三类:内脏痛、腹膜刺激痛、牵扯痛(放射痛)。除外伤所致的内脏损伤(如肝脾破裂)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腹痛外,青少年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急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黄体破裂等。

  • 骨科患者术后急性疼痛护理管理概述

    作者:韦美爱

    患者一般在术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尤其是骨科患者,在术后可能由于身体素质或是手术缝合不充分,容易出现急性疼痛,如何提升骨科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护理质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一般情况下,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提供骨科术后疼痛护理指导,不仅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还能缩短康复周期,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成效和手术安全性.本文围绕急性疼痛的概念、管理现状、术后疼痛影响因素、疼痛护理管理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临床骨科疼痛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 多学科疼痛管理在外科康复中的实践

    作者:毕东军;施欢欢;陈冯琳;郑红葵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急性疼痛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我院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在外科快速康复中的实践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以护士为主体的多学科合作疼痛管理模式在地方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 髌骨骨折患者急性疼痛控制策略及效果

    作者:陈莺;杨爱玲;郑静;庄茗;陆春花

    目的:探讨适合髌骨骨折患者的急性疼痛控制策略.方法:对髌骨骨折患者(观察组,49例)应用数字分级法(NR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采取患肢管理、宣教心理支持、药物技术等综合疼痛干预,评价其术后3天的疼痛程度,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42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3天,观察组患者数字分级疼痛评分2.82±1.22,明显低于对照组(t=3.616,P=0.005).结论:综合疼痛干预控制策略能有效缓解髌骨骨折患者的急性疼痛,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促进康复.

  • 芬太尼对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患者苏醒期急性疼痛的抑制效果评价

    作者:王英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应用芬太尼抑制苏醒期急性疼痛的药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来院行胃大部切除患者30例,对其进行全麻,在手术切皮前,采用改良序贯法静脉注射芬太尼,术中使用瑞芬太尼.记录手术的时间、手术后拔管时间、术后疼痛以及其他不良反应,计算芬太尼的半数有效量(ED50).结果: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4.1 min(s=11.5),手术后拔管时间为15.3 min(s=4.0),2例患者发生呕吐,无患者发生恶心及低氧血症不良反应.芬太尼的ED50为5.5μ/kg,95% CI为5.33~5.69μg,/kg.结论: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患者,采用芬太尼抑制苏醒期急性疼痛的ED50为5.5 μg/kg,95% CI 5.33~ 5.69μg/kg.

  • NBAS-ASP服务在肺癌术后急性疼痛管理中应用

    作者:张学美;赵淑潭;崔立敏;苏全志;李秀芝

    目的 探讨以护士为主体、临床医师及麻醉医师协作的的服务模式(Nurse-based Acute Pain Service,NBAS-APS)对肺癌术后急性疼痛控制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手术的肺癌患者15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77例)和对照组(75例).干预组运行NBAS-APS规范化的疼痛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疼痛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72 hVAS分值、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5 d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及镇痛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术后12 hVAS(3.91±1.89)分、术后24 h(3.01±1.88)分、术后48 h(2.55±1.78)分、VASmax(4.94±1.67)分、VASmean(2.76±1.51)分、PVAS>3(12.79±2.86)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胸腔引流管置管时间(57.1±3.97)h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9.57±3.54)h较对照组提前(P<0.01);肺炎发生率3.90%、肺不张发生率1.3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镇痛满意度较对照组提高33.89%(χ2=249.72,P<0.01).结论 NBAS-APS疼痛规范化干预充分发挥了护士在疼痛管理中的优势,有效降低了患者急性疼痛强度,缩短了首次下床活动及胸腔引流管带管时间,减轻了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镇痛满意度大幅度提高.

  • 无痛康复不是梦——术后镇痛10问

    作者:毛鹏;樊碧发

    1.什么是手术后疼痛?手术后疼痛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在创伤大的胸科手术和需较长时间功能锻炼的关节置换等手术后,有时镇痛需持续数周.术后痛是由于术后化学、机械或温度改变刺激伤害感受器导致的炎性疼痛,如果不能在早期被充分控制,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 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分析

    作者:张春红

    目的 探讨四肢创伤骨折患者急性疼痛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 该院在2014年10月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其中包括主任1名,医生3名,护理部门主任1名,护士长1名,护理成员2名,以此开展疼痛管理工作.对该科室在2010—2012年的护理管理效果进行调查,在培训学习之后对该科室在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前来该科室治疗的四肢单处骨折106例患者进行调查问卷,对患者根骨骨折术后疼痛评分、掌骨、下肢、上肢的评分进行记录.将10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n=53)和对照组(n=53),对照组采用小组成立前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健康教育),研究组患者用责任护士对患者与家属实施的"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术后24、48、72 h的疼痛度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科室成立疼痛护理小组后,护理模式从原来的保守向多模式过渡,在对106例患者进行分组,行不同的护理措施后,发现:"一对二"个性化疼痛教育模式的护理效果明显高于成立护理小组之前应用单纯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且增加了患者实施疼痛自我管理的意识,由此可见,护理小组在培训之后,行多模式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身心健康.

  • 慢性疼痛"心病"的信号

    作者:唐秀娣

    慢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感觉.虽然它不如被称为"报警信号"的急性疼痛那么令人"痛不欲生",但它的持久性与医生的束手无策,往往使患者的痛苦加重.一些患者的慢性疼痛可以找到躯体病因,但是许多找不到器质性原因的慢性疼痛,常常使医生感到无奈.

  • 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

    作者:赵文学;王建国;王雪;李彤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1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做治疗总结.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每周疼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2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穴位贴敷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 电针腰部夹脊穴、膀胱经穴加委中刺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疗效观察

    作者:赵红霞;王建国;周学林;王少杰

    目的 观察电针腰部夹脊穴、膀胱经穴结合委中放血对腰椎问盘突出症急性疼痛的疗效.方法 将140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急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腰部夹脊穴、膀胱经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委中刺血治疗.2组均以7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及综合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腰部夹脊穴、膀胱经穴加委中刺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较单纯电针疗效更佳.

  • 电针合谷和内关穴对颈椎前路手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

    作者:周伟;陈耀雄;区锦燕

    目的:观察电针合谷和内关穴对颈椎前路手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颈椎骨折入院,择期经颈前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30例)和药物组(30例)。电针组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和内关穴,分别于术前30 min,手术结束缝皮时继续电针治疗。麻醉方式及用药两组相同。结果:1)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电针组术前、拔管前、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与术中比较P<0.01,拔管后与拔管前比较P>0.05。药物组拔管后与拔管前比较平均动脉压P<0.01,心率P<0.05。2)意识恢复,拔管时间:电针组明显短于药物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两组患者拔管即刻,拔管后2 h,4 h,8 h,12 h,24 h进行VAS和Ramsay评分显示,电针组在拔管后4 h内镇痛镇静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 h内镇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组6例发生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电针组1例。术后24 h PCA按压次数药物组共计116次,电针组21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刺激合谷和内关穴可有效减轻颈椎手术后急性疼痛,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短,苏醒快,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降低,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 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急性疼痛临床观察

    作者:姚肖君;刘建武

    目的:对针刺后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疼痛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刺镇痛留针时间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急性疼痛患者(急性腰扭伤、落枕)随机分为4组,分别于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30 min、45 min、60 min.急性腰扭伤取阿是穴、后溪、委中穴为主,落枕取阿是穴、风池、列缺穴为主.以国际公认的描述及测量疼痛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及3个月后疼痛症状的各项评分变化,对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方法的即时镇痛疗效及3个月后随访的远期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4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45 min组优于其他3组(VAS:2.90±0.87 vs5.52±1.01,4.45±0.81,5.95±1.07;PPI:1.40±0.21 vs 2.26±0.54,2.21±0.43,2.28士0.74,均P<0.01).45 min组即时镇痛总有效率为95.0%(19/20),亦优于其他3组.结论:对急性疼痛针刺镇痛佳疗效的留针时间为45 min.

  • 针刺耳穴治疗急性疼痛87例

    作者:

    自1986年到1998年共收治多种急性疼痛87例.经针刺耳穴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指压远端阿是穴治疗颈肩部肌肉挛急疼痛

    作者:回娟;马培锋

    笔者受<中国针灸>2007年11期报道的<指针按压远端阿是穴治疗落枕27例>[1]一文启发,在临床中发现指压此处阿是穴不但可以治疗落枕,而且对于慢性劳损、受凉等引起的颈肩部肌肉挛急性疼痛的病症亦有良好的止痛之效.2007-2010年间笔者应用此法治疗颈肩部肌肉挛急疼痛50例,现报道如下.

  • 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姜昆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随机平均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的治疗方法,而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疗程为1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两个疗程后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其疼痛发作的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经统计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大鼠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预测指标

    作者:朱阿芳;申乐;许力;陈唯韫;吴树彬;黄宇光

    目的 观察疼痛时弥散性伤害抑制性控制(DNIC)的动态变化,对术前DNIC、术后急性疼痛能否作为术后慢性胸痛的预测指标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术前检测大鼠DNIC,建立开胸术后慢性疼痛模型,分组为空白组(n=10)、假手术组(n=10)、模型组(n=20),连续监测术后1、3、6、9、12、15、18和21 d的机械痛阈、冷痛阈及DNIC.结果 模型组大鼠中,11只发展为慢性疼痛组(CPTP组),9只在经历急性疼痛后痛觉恢复正常(non-CPTP组).与CPTP组比较,non-CPTP组术前DNIC减弱(P<0.05),术后6 d切口附近机械痛阈值及冷痛阈值更低(P<0.05).与术前DNIC相比,模型组术后急性疼痛时期(术后3 d)DNIC减弱(P<0.05),CPTP组术后21 d DNIC持续减弱(P<0.05),而non-CPTP组DNIC恢复正常.结论 术前DNIC及术后6 d急性疼痛程度是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两项危险因素;疼痛急性期,个体DNIC减弱,痛觉恢复正常时,个体DNIC水平也渐趋恢复正常.

  • 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α1表达上调与甲醛致急性疼痛有关

    作者:孙万秋;王桂芝;娄超;张春燕;冀玉萍;李军;于剑锋

    目的 探讨甲醛致急性疼痛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vLPAG)γ-氨基丁酸 A 受体 α1亚基(GABAAα1)的表达变化.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2)和甲醛致痛组(F组,n=12):于右侧后足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2%甲醛各50 μL.记录大鼠建模后1 h内每5 min的缩足舔爪时间,分别统计两时相缩足舔爪时间之和,作为大鼠疼痛学评分;记录大鼠建模后1 h内每10 min各时间点的机械痛阈;1 h后处死大鼠,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vLPAG处GABAAα1相对表达量.结果 F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缩足舔爪的急性疼痛表现,且呈两相性,疼痛学评分均高于C组(P<0.05);机械痛阈各时点均低于C组(P<0.05);F组GABAAα1蛋白表达含量较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腹外侧区GABAAα1表达上调与大鼠急性疼痛痛阈降低有关.

  • 肋间神经冷冻对开胸术后疼痛的影响

    作者:刘红菊;何志斌;王慧;薛杨;刘薇

    开胸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剧烈.肋间神经冷冻(intercostal nerve cryoanalgesia,INC)作为预防和缓解开胸术后疼痛的一种选择,其在开胸术后急性疼痛的效果及是否增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率存在争议[1-2].本研究旨在观察肋间神经冷冻在开胸术后对急慢性疼痛的影响.

260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