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腔镜联合腹腔镜行胸段食管癌手术8例

    作者:韩军;何鹏飞;刘同发;余顺先;陈建川;张青平

      1999年我们采用电视胸腔镜(VATS)联合腹腔镜行胸段食管癌手术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中男6例,女2例;年龄45~69岁,平均55岁。上段食管癌1例,中段食管癌5例,下段食管癌2例。肿瘤长度2.0~7.0 cm。病理分期IIa期3例,IIb期4例,III期1例。  手术方法 胸部操作行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左侧90°卧位,右胸入路。于腋中线第3肋间和第7肋间、腋前线第4肋间、腋后线偏后第6肋间作4个套管孔。胸腔镜探查决定能根治后,用内镜分离钳尽可能长的游离奇静脉并离断,两断端双重钛夹钳夹和丝线结扎,打结用推结器辅助。剪开纵隔胸膜,先游离病变上下食管,上达胸顶,下达膈食管裂孔,但暂不与腹腔相通,后游离病变段。游离采用“花生米”和电极钩配合进行,较粗的索状物行钛夹钳夹或丝线结扎。同时清扫纵隔淋巴结,食管床用电凝止血。  腹部操作改体位为头高脚低30°位,改单肺通气为双肺通气。CO2人工气腹,术中维持腹压15 mm Hg(2.0 kPa)左右。于脐下、剑下及左右肋缘下作4个套管孔。腹腔镜探查无明显粘连,用电极钩沿胃网膜血管弓外侧分离大弯侧网膜组织,较大的网膜血管和胃短血管近胃侧用丝线结扎、远胃侧钛夹钳夹,小网膜用电极钩锐性分离,胃左血管用内镜缝合切割器离断缝合或丝线结扎。胃的游离上至膈食管裂孔,但暂不与胸腔相通以维持腹压,并用电极钩切断左肝三角韧带;下至胃幽门部,并游离十二指肠侧腹膜。同时清扫腹腔淋巴结。1例发现胃左动脉旁巨大淋巴结,经剑下孔扩大直视清除。后从胸腔钝性游离膈食管裂孔,并用无齿环钳或特制撑开钳扩大食管膈裂孔至8.0~10.0 cm。用两把无齿环钳将胃拖入胸腔。

  • 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迷宫手术

    作者:闫炀;张永健;耿希刚;王海晨

    73例心脏瓣膜病变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由同一手术组医师,使用美敦力(Metronic)单极射频消融电极,在不同年代对其分别施行体外循环下停跳或不停跳瓣膜置换及外科射频消融术迷官术(RFA MazeⅢ),我们总结并分析上述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现报道如下。

  • 宫腔镜下双极电技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评价

    作者:隋龙;汪清;郑瑞莲;陈敏;谢锋;刁雯静;董晶

    子宫黏膜下肌瘤可以导致月经过多、异常子宫出血,从而引起贫血、不孕、流产等,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宫腔镜电切割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代表性的手术方式[1].单极电切割技术应用于子宫肌瘤的切除至今已近30年[2].由于宫腔镜专用双极电发生器和汽化电极面世(1998年)时间不长,而双极电切割镜和切割电极(2000年)的临床应用时间更短,介绍和评价宫腔镜双极电技术临床应用的文献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综合评价宫腔镜双极电汽化、双极电切割技术用于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价值.

  • 心律失常心内电生理研究进展

    作者:马沛然

    心内电生理检查是指心腔内插入带电极的心导管,记录心脏各部位包括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处、希氏束、心室的兴奋和传导过程以发现是否异常,并通过程序刺激等方法发现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部位及发病机理,为药物治疗、介入疗法和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42例报告

    作者:袁庆忠;蒋正怀;赵希学;姚林果;牟东坡

    探讨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应用冷循环电极射频消融治疗42例肝脏肿瘤60个结节.37例在局麻超声引导下、2例在腹腔镜辅助下和3例在开腹术中行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75点次.治疗后通过CT和MR随访,随访时间2~14个月,肿瘤完全低密度灶者占70%(42/60),增强扫描局部病灶有强化(残留或复发)8.3%(5/60).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是有效和安全的.

  • 颞叶内侧型癫癎颅外电极脑电图发作及发作间期可靠性的研究

    作者:蔡立新;王玉平;馬場好一;三原忠紘;井上有史;八木和一

    目的评价头皮及蝶骨电极脑电图对术前诊断颞叶内侧型癫癎(MTLE)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日本国家癫癎中心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110例患者中的39例,他们皆为预后Engel分级一级,且保持2年以上的患者.应用日本癫癎中心的分类方法对这些患者脑电图的术前发作间期放电(IED)和发作期放电(ID)进行分类,并与手术侧别相比较.结果所有患者IED均起自蝶骨电极区或颞叶前区.半数患者有双侧IED.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IED优势侧均与手术侧一致.切除低频度IED侧同样也可获得很好的预后.依照我们的分类方法,有64%的患者脑电图可见不同的发作类型.在39例患者中,37例患者脑电图发作的侧别与手术侧一致.只有两例患者例外,但与手术同侧的发作次数占优势.结论在MTLE患者中,发作间期脑电图呈现一侧优势时有定侧意义,低频度IED侧并非手术禁忌,应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发作期的头皮脑电图与发作间期相比,定侧更为可靠.

  • 同心圆针电极记录伸指总肌自主收缩的神经肌肉接头颤抖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作者:汪建文;纪芳;罗本燕

    目的 在健康志愿者中检验同心圆针电极记录伸指总肌自主收缩神经肌肉接头颤抖(jitter)值的可行性,并探讨其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正常参考值.方法 收集2013年1-8月来自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志愿者42名.其中男性20名,女性22名.首先用一次性同心圆针电极对伸指总肌进行常规针极肌电图检查.然后用同心圆针电极记录伸指总肌自主收缩的jitter值,每块肌肉采集20对电位对进行分析.结果 42块伸指总肌自主收缩的jitter值为17 ~32μs,平均(23.0±3.1)μs,95%参考值上限为29.2μs.共采集840对电位对的jitter值为8~54 μs,平均(22.8±7.5)μs,95%参考值上限为37.8μs.20名男性和22名女性伸指总肌自主收缩的平均jitter值分别为(23.2±2.8)μs和(22.8±3.4)μ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P=0.66).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受试者伸指总肌自主收缩的平均jitter值间无明显相关性(r=0.11,P=0.48).42块肌肉的平均波间期为541 ~1 160μs,平均为(802±139)μs.结论 同心圆针电极能够用于测定神经肌肉接头jitter值,可作为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的客观指标.

  • 脑磁图在癫痫及其他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作者:潘映辐

    一、概说1.高分辨率脑电图:近年来,EEG的导程数可增多到128或256,电极间的距离为2.25~1.95 cm,这对提高EEG空间分辨率有一定作用.如果继续增加电极数量,则无任何意义.根据电磁场的基本规律,由头皮测得的电位经求逆推导皮层表面电位分布,克服了颅骨的低通作用.这是80年代后提高EEG空间分辨率的一大进展,即高分辨率EEG[1].

  • 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联盟脑电图电极安放标准指南(2017)解读

    作者:张文娟;陈蓓蓓;沈晨曦;刘永红

    脑电图电极位置的标准化放置对临床应用和研究至关重要.国际临床神经电生理联盟本次发布指南目的是更新和扩大脑电图头皮电极的统一命名和标准位置.10-20系统标准记录不包括颞叶前部和底部,此次指南提出了包括颞叶下部导联的25个电极排列标准,应用于临床作为标准记录.与现有观点不同,该指南建议儿童电极数量应至少与成人一样.高密度的头皮脑电图(64-256电极)可以使电来源定位精度达到亚脑叶.在不久的将来,甚至会有比10-10更为精密的系统出现.因此,更高密度的电极排列需要命名,以方便将来在不同中心进行标准化记录及脑电图的比较分析.

  • 脑立体定向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良先;伍国锋;任思颖;秦冠南;毛远红

    目的 观察应用脑立体定向微创穿刺技术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的效果.方法 13例耐药性颞叶内侧癫痫患者,主要表现为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及继发性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根据临床症状、MRI等资料初步确定癫痫灶位于海马区域,在脑立体定向仪引导下于双侧海马植入8-触点深部电极,监测24 ~ 72 h,从而确认癫痫灶是否位于海马区域.结果 13例患者经过72 h监测,共监测到7例有29次临床发作,发作期脑电变化表现为在背景波形基础上出现阵发性高幅慢波或棘尖慢复合波,从某个电极点开始,迅速扩展到同侧其他电极点甚至对侧电极;头皮脑电在延迟1~2s后出现3~4 Hz的高幅δ节律.6例未监测到临床发作的患者,海马电极监测到发作性局灶性高幅慢波或尖慢综合波,而头皮电极未监测到明显异常.13例患者中6例接受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或立体定向病灶损毁术,随访3~8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脑立体定向植入海马电极监测颞叶内侧癫痫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可以判断癫痫病灶的起源,为外科进行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提供有力依据,对于视频脑电图或其他手段难以记录到癫痫样波形或难以判断癫痫样放电起源的患者可进行脑立体定向深部电极脑电图监测.

  • 小波分析用于颅内电极记录发作起始脑电图信号的研究

    作者:陈佳;刘凤君;周文静;吴逊

    目的 初步研究颅内电极记录脑电图发作起始时期的小波熵变化趋势,探索其用于脑电图自动检测的前景.方法 收集9例术后预后为Engel Ⅰ级的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颅内电极脑电图记录到的28次发作事件,比较发作起始区(SOZ)电极和非SOZ电极在发作前、发作起始、发作中的小波熵变化情况.结果 SOZ电极发作起始小波熵(0.326±0.250)较发作前背景(0.053±0.047)升高,发作中小波熵(0.138±0.097)较发作起始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04,P=0.000);非SOZ电极的小波熵在不同状态下末见明显变化.进一步将时窗小波熵用于发作起始脑电活动的检测显示,时窗小波熵可以敏感地反映出发作起始电活动的时间及电极.结论 SOZ电极小波熵在发作起始时显著增高,可用于协助癫痫术前定位.

  •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疑似岛叶癫痫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刘庆祝;王晓飞;李云林;梅珊珊;代金东;马康平;易林华;秦广彪;张晓明

    目的 探讨运用颅内电极埋藏技术,进行视频脑电监测,定位疑似岛叶癫痫的临床应用.方法 15例疑似岛叶癫痫综合征的患者,在岛叶、岛盖以及其他可疑位置,植入条状电极、栅状电极及深部电极,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变化,明确致痫灶起始区,通过手术切除致痫灶.结果 本组15例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5~21 d,全部记录到致痫灶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癫痫样放电.确诊岛叶癫痫5例,颞叶癫痫5例,额叶癫痫3例,顶叶癫痫2例.本组均行致痫灶切除术.所有病例均未出现颅内埋藏电极引起的并发症.结论 在疑似岛叶癫痫综合征,采用颅内电极埋藏进行脑电监测,可以准确定位致痫灶,提高治愈率.

  • 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顽固性癫痫

    作者:王峰;孙涛

    通过微小电极对皮层下结构、脑干、小脑进行刺激是近30多年来采用的一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称为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疗法.

  • 介绍一种简易蝶骨脑电监测电极

    作者:卢佩林;高述礼;葛玲玲;孙俊杰

    2003年5月我们自制了一种简易蝶骨腩电监测电极,加用于常规视频脑电监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口外表面电极定量分析下颌肌电活性

    作者:胡宝明;叶京英

    目的 利用口外表面电极定量测量下颌肌电活性,验证是否能基本反应上气道扩张肌(主要指颏舌肌)活性的变化趋势,即有效性的研究;验证不同时间重复测量两次的结果是否一致,即稳定性的研究.方法 利用口外表面电极测量下颌肌电,且和整夜多道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同步,对10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整夜睡眠阶段的下颔肌电的活性变化给予分析:比较清醒期、非快眼动(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睡眠和快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睡眠不同阶段的肌电变化;分析呼吸暂停事件期间肌电活性的变化;将下颌肌电活性的变化趋势和口内表面电极测量的颏舌肌活性的变化趋势做一比较,验证其有效性;1周后重新行PSG和下颌肌电检查,比较两次的结果是否一致,验证其稳定性.结果 10例OSAHS患者不同睡眠阶段下颌肌电的变化及呼吸暂停事件期间下颌肌电的变化是和口内表面电极反应的颏舌肌肌电的变化趋势一致:口外表面电极1周前、后两次测量的下颔肌电活性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结论 利用口外表面电极测量下颔肌电,其变化规律能基本反应上气道扩张肌(主要指颏舌肌)活性的变化规律,是有效的,且有很好的稳定性.

  • 直电极与弯电极序列人工耳蜗植入深度的比较

    作者:郗昕;冀飞;韩东一;黄德亮;武文明;杨伟炎

    目的测量比较Nucleus CI 24M直电极序列和CI24 Contour弯电极序列两种型号植入体的电极植入深度.方法对41例CI 24M和8例CI 24 Contour植入者,术后拍摄耳蜗位X线平片.应用图像处理技术,比照耳蜗螺旋模板,建立电极序列的极坐标图形,测量第22号电极与耳蜗开窗处的极坐标角度,两者之差代表了电极序列的植入深度.以t检验比较两种型号植入体的植入深度状况.结果无内耳畸形、手术条件相当的情况下,CI 24 Contour植入体的平均插入角度为413°,CI 24M植入体的平均插入角度为316°,P=0.0001.结论CI 24 Contour植入体的植入深度明显深于CI 24M.前者更有利于医师进行植入.

  • 应用热电偶反馈电极行射频下鼻甲组织部分切除术

    作者:

  • 205 人类耳蜗植入的病理组织学

    作者:孙志庭

    耳蜗植入时插入的电极可对内耳造成直接损害,晚期还可引起影响神经元兴奋的其它改变。为进一步了解耳蜗植入产生的长期影响,该文对8例进行多导耳蜗植入患者的颞骨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

  • 206 人工耳蜗的前庭阶植入:一种对鼓阶闭塞患者的有价值的替代方法

    作者:吴皓

    在人工耳蜗植入中插入足够数量的电极是非常重要的。但在一些由于脑膜炎、颞骨骨折、先天性畸形、耳硬化症等原因引起的耳聋患者,耳蜗鼓阶因闭塞而导致电极插入困难。……

  • 无需凿开乳突的人工耳蜗植入方法:经外耳道电极植入技术

    作者:

585 条记录 7/30 页 « 12...45678910...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