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后补体水平的影响

    作者:吴春丽;梁丽贞;李长清

    目的 研究大鼠脑缺血后补体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后补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16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组、治疗组,缺血组和治疗组分别再分为缺血后6 h、12 h、24 h、48 h、3 d、5 d、2同七个小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2h后退出线栓,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麻醉清醒后大鼠出现对侧肢体瘫痪表明造模成功.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开始口饲阿托伐他汀钙10 mg/d,每日1次,连用2周.缺血组不给予阿托线他汀类药物.对缺血组和治疗组大鼠不同时点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然后断头取脑,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内补体C1q和C3d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组大鼠脑内有少量补体表达,假手术组补体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后脑内补体C1q和C3d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至缺血后24 h达高峰,5 d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缺血组补体C1q、C3d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治疗组补体C1q和C3d的表达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缺血组(P<0.05);结论 脑缺血后脑内补体C1q、C3d的表达逐渐升高,阿托伐他汀可以抑制脑内补体的激活,改善神经功能.

  • 脑卒中患者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万颖;全胜麟;董昆芸

    目的 观察脑卒中住院患者抗抑郁治疗的有效性及探讨与脑卒中后情绪抑郁障碍相关的因素.方法 ①确诊抑郁症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再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心理干预治疗组,12周后分别测量三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②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S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为变量分析脑卒中患者抑郁的主要相关因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发生率67.39%,其中轻度抑郁19.57%,中度抑郁29.35%,重度抑郁18.4%.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E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HAMD-17项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日常活动能力评分的贡献率大达26.23%.结论 ①脑卒中后患者的HAMD-17与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ES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相关.②合理的抗抑郁治疗(药物和心理治疗)利于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 大鼠爬板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及其在脑损伤实验中的应用

    作者:张黎黎;田顺亮

    目的 设计制作一种大鼠爬板实验装置,以使科研工作者能轻松快捷地通过爬板实验检测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并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方法 将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Tβ4组、PBS组和sham组.分别采用新装置和原装置对3组大鼠进行爬板实验,检测记录术后1 ~7d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新装置进行检测:Tβ4组和PBS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在逐步平缓下降,5d后,仍可检测到神经功能缺失;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在3d后,均可检出.Tβ4组与sham组之间的差异(P<0.05),前3d均可检出.PBS组与sham组之间的差异(P<0.05),术后一直可以检出.用原装置进行检测:Tβ4组和PBS组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跳跃式下降,5d后,不再能检出神经功能缺失;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只在第4天时检出.Tβ4组,与sham组之间的差异(P<0.05),只在前2d检出.PBS组与sham组之间的差异(P<0.05),只前在前4d检出.结论 新的实验装置制作简单,实验操作便利;可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能更好地检测出因实验因素所造成的统计学差异.

  •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血栓形成的研究

    作者:郑志锋;郑文权;崔伟利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1)在近2年我科住院病人中选取50例发病在96小时内就诊的患者,且发病6小时后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的脑血栓患者(在医生监测下)。 (2)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18 女7例,年龄在48~75岁平均63.5岁;治疗组男19例,女6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62.5岁,首次颈内动脉系统缺血,经头颅CT证实排除脑出血。 (3)无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及全身严重合并症。 (4)无意识障碍及控制不满意的高血压(血压>160/110mmHg)或不能排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者。 (5)未用抗凝剂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6)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0分。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两组间的发病时间、年龄、伴发疾病、既往史、神经功能缺失无显著差异(P<0.05)。 2. 给药方法:试验组第一天用洛欣尿激酶25万单位加入生理盐水200ml, 60分钟内滴完完,连用7天,同时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针,胞二磷胆碱针,尼莫地平片。有脑水肿者,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 3. 观察方法: (1)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由多位医师共同完成。 (2)治疗前后(第1,4,16,28天)进行疗效评定[1],总体评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无变化、恶化。 (3)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查血纤维蛋白原、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红细胞压积、肝肾功能、心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有条件查CT或MRI。 4. 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结果治疗28天后神经功能缺失平分见下表。

  • 丹参酮ⅡA对脑梗死病人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作者:张璇;张林亭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10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丹参酮ⅡA静脉注射,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浆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血栓素B2(TXB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为4.62分±1.61分,Barthel指数升高为70.19±10.04,6-Keto-PGF1α含量及SOD活性明显升高,TXB2及LPO、MDA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酮ⅡA具有明显抑制血小板活化及清除自由基等作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肯定的疗效.

  • 脉血康治疗外伤性非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作者:岑明;李普阳;蒋福刚;熊青荣;冯子民;方艳艳;王天易

    目的 评价脉血康胶囊辅助治疗外伤性非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血康胶囊;对照组58例施行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随访2个月后对两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9%,对照组为69.4%(P<0.05).治疗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e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ores,NFD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改变较对照组显著(P<0.05).两组的长期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脉血康胶囊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外伤后脑梗死的发生率、致死、致残率,促进外伤后脑梗死患者神经缺损功能的恢复.

  • 颈动脉溶栓治疗脑梗塞68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东旭;王胜文;于波

    我们自2000年10月以来对68例脑梗塞患者采用颈动脉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就其疗效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8例,其中男性46例,平均年龄66.2±5岁;女性22例,平均年龄67.9±6岁.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选取首次发病为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病程在3d内,年龄<80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8,均于治疗前查凝血酶原时间(PT),出、凝血时间(BT、CT),血小板计数等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对近半年内有过手术史,不可纠正的严重胃溃疡,大出血,严重心、肾功能不全,收缩压>200mmHg(26.6kPa)的患者不入选.68例患者随诊到14d,其中42例随诊到21d.

  •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真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碍60例疗效观察

    作者:栗滢波;步春雷;张玉洁;杨葳;赵文红

    1 临床资料1.1 临床资料 110例病人均为缺血性卒中,分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58.7岁;病程(8.65±4.76)天;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为(22.46±7.56)分.单用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岁,病程(8.76±5.23)天;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为(21.56±6.65)分.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

  • 改善血肿周围缺血对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初步报告

    作者:董强;张仁良;贺丹;韩翔;吕传真

    目的:观察改善血肿周围缺血对脑出血血肿和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21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血肿、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1)低右、血栓通组第10天血肿体积明显缩小;(2)低右组第4、10、21天水肿体积缩小;(3)ESS/CSS评分与血肿体积显著相关,与水肿体积中度相关;(4)低右组改善治疗后第4、10、21天的ESS/CSS;血栓通组的第21天ESS/CSS改善。结论:低右和血栓通能改善血肿周围缺血、促进血肿吸收、促进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

  • 窒息法和室颤法诱导建立大鼠心脏停搏模型的比较

    作者:郭建;王世伟;杨正飞;陆晓晔;杨倩;朱长清

    目的·比较室颤和窒息2种方法诱导的心脏停搏动物模型在成模大鼠心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差异.方法·2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按室颤法(n=8)和窒息法(n=8)建立心脏停搏-复苏动物模型,另4只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假手术组.所有成模大鼠均观察24 h,其中呼吸机等生命支持1h.比较2个模型组大鼠复苏后心电变化,复苏后1、3、5、6h的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复苏后6、12、18、24 h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及24 h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个模型组大鼠复苏后,CO和EF较同时期假手术组均明显下降(P=0.000).复苏后1h,室颤组CO由(98.84±4.86) mL/min下降至(59.17±22.99) mL/min,窒息组CO由(99.86±10.34) mL/min下降至(46.02±22.32) mL/min,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随着时间延长,室颤组CO逐渐恢复;在复苏后3、5、6h,室颤组CO均高于窒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7,P=0.020).复苏后1h,室颤组EF由(82.17±6.21)%下降至(70.23±13.24)%,窒息组由(83.24±3.01)%下降至(65.46±13.11)%,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7).随着时间延长,EF也呈逐渐恢复趋势,室颤组更为明显;在复苏后3、5h,室颤组EF均高于窒息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P=0.024).室颤组24 h生存率75.0%,窒息组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复苏后2组大鼠神经功能受损明显,NDS明显低于基础值,随着时间延长有改善趋势,室颤组神经系统预后似优于窒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室颤和窒息同为诱导心脏停搏的常用方法,但是2种模型在复苏后心功能方面略有差异.研究中应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

  • 多次缺血预处理诱导脑侧枝循环重建对脑缺血保护的实验研究

    作者:孟祥忠;徐浩;韩丽春;宋博;高巍;马秦;徐礼鲜

    目的采用多次压迫阻断右侧颈总动脉的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其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实验组实验期间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每次压迫时间为:次缺血时间=次数×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 h(总时间为20d)。对照组其他操作同实验组,但实验期间不阻断颈动脉血流。各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10、20天,分别进行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观察家兔右侧大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于实验第20天,球囊充气持续完全阻断右侧颈总动脉血流,1、3、6、24h观察记录家兔神经功能缺失评分;24h后取脑组织标本,光镜下对比观察两组相同部位的病理学及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 结果实验期间两组家兔之间均没有观察到兴奋、躁动、嗜睡等异常症状。DSA显像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第10天,造影剂已经通过大脑动脉环(Willis环)进入右侧大脑动脉,与压迫第1天比较右侧血管显影非常清晰,但与左侧比较右后外上段侧枝未见显影。在实施压迫处理的第20天,DSA血管显像左右两侧几乎无差异,右后外上段血管显影也非常清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组织含水量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右侧(缺血侧)病理标本,在400倍镜一个视野下的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组为5.3±0.5,对照组为3.5±0.4,实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大脑Willis环及其相应的侧枝循环重建,对颈总动脉完全阻断的脑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叶酸、甲钴胺治疗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

    作者:周建华;林建群;朱勇冬;林麒;田贤先

    目的:观察叶酸、甲钴胺治疗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择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2例(脑梗死组),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常规治疗组各31例,另选正常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叶酸、维生素B12和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常规治疗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干预组同时给予叶酸5 mg/d、甲钴胺0.5 mg/d,均治疗4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浆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干预组血浆Hcy、hs-CRP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叶酸、维生素B12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治疗后12、48周干预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均<0.05);随访48周,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酸、甲钴胺能纠正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急性脑梗死后血清TNF-α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及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

    作者:郭靖;李晓宾;李传玲;鹿寒冰;安晓雷;崔晓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清TNF-α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评分)的关系及依达拉奉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2次/d),连用14 d.分别检测两组脑梗死后1、5、14 d血清TNF-α水平,并在相应时间点行NIHSS评分.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组,检测其清晨空腹血清TNF-α水平.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NIHSS评分在梗死后1d开始升高,5d时达高峰,14 d时明显降低,两组急性梗死后14 d血清TNF-α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且两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NIHSS评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水平与NIHSS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 =0.662,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后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高,且与NIHSS评分密切相关;依达拉奉可能通过抑制血清TNF-α水平而改善神经功能.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52例疗效分析

    作者:高宏;王建祯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尿激酶50万U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静滴,1次/d,连用3d,之后尿激酶2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1次/d,连用4d,共治疗7d;对照组给予尿激酶75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1/2h滴完;两组均同时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片0.1g/(次*d),并给予脱水、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治疗4周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凝血功能、血流变比较,判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凝血功能、血流变指标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简单易行,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清Hcy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梁韵;梁群娣;卢奎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脑出血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叶酸片、甲钴胺分散片、维生素B6治疗以降低血清Hcy水平.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与NIH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清Hcy水平与NIH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水平与脑出血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高Hcy脑出血患者进行降低Hcy治疗,改善脑出血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41例报告)

    作者:王亮

    目的 探讨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体表标志物CT定位法确定穿刺点、穿刺方向及穿刺针长度,电钻将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穿刺针送入血肿靶点,抽吸血肿后,血肿腔内分次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出残存血肿,动态CT检查调整留置针深度及引流方向,并根据血肿清除情况择期拔针.选取我院同期神经内科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作为对照,于入院当时及治疗28d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ND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41例,内科治疗组32例,血肿大小分别为(20.31±3.45)mL和(18.75±2.97) mL,两组血肿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987 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发病后28d NDS为7.71±5.13,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的12.84±3.25,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4.931,P<0.05);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组发病后28d ADL为97.31±2.53,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的84.59±4.2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9.869,P<0.05).结论 超早期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准确、简单、快速清除血肿,能明显促进患者病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治疗轻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 活血化瘀方药安脑活血胶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于志虎;肖华;赵振林;胡栋;张清华;毕中胜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方药安脑活血胶囊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3例,其中安脑活血胶囊组31例、天丹通络胶囊组32例、安慰剂组30例,分别于发病后7d开始服用相应药物,疗程21d,其他基础治疗相同.疗程结束后第一天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GCS评分的差异. 结果 治疗后安脑活血胶囊组患者血浆粘度、RBC聚集指数低于天丹通络胶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安脑活血胶囊组治疗效果佳,天丹通络胶囊组患者次之,安慰剂组差;安脑活血胶囊组GCS评分高于天丹通络胶囊组及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活血化瘀方药安脑活血胶囊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神经功能缺失预后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且其疗效优于安慰剂.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脑MRI研究

    作者:严莉;郑发武;潘三强;宿宝贵

    目的采用MRI检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判定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可靠性.方法用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达到24 h后,对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1~4分的动物采用MRI检测梗死面积.结果 MRI检测发现2只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在4分的大鼠梗死面积达到60 mm2 以上,而2只评分为1分的大鼠未观察到梗死区,10只大鼠梗死面积则集中在30~40 mm2 之间.结论评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制作是否成功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法与MRI具有显著相关性(r=0.898,P<0.01).由于评分为1分的大鼠有时MRI观察不到梗死区,所以为得到可靠的模型,好剔除评分为1分的大鼠.

  • 葛根素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观察

    作者:汪咏秋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基底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02例基底节出血患者随机分葛根素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 51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基底节出血的血肿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积分)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观察血肿周围水肿吸收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血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均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01).结论:葛根素治疗基底节出血对患者血肿吸收和神经功能恢复有效.

  • 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7例疗效观察

    作者:赵伟佳;吴桂莲

    1997年10月至1998年12月我科使用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47例进行治疗,以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的1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作为对照,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脂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