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肠杆菌肽脱甲酰基酶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检测

    作者:王兰兰;车绪春;陆融;朱志峰;王松;王冲;李晓蕾;徐琼;王莉;林刚;姚智

    肽脱甲酰基酶(peptide deformylase,PDF)是原核生物生长、代谢、繁殖必不可少的关键酶,而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不发挥明显作用,因而被视为新一代广谱抗生素药物筛选的理想靶点.早被发现并进行研究的是大肠杆菌的PDF,但其体外活性非常低且不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在对不同金属离子形式的PDF进行研究,以获得既稳定活性又高的PDF.

  • 3 236株细菌对头孢美唑和其他10种β-内酰胺药敏感性分析

    作者:徐英春;谢秀丽;陈民钧

    头孢美唑(cefmetazole)系半合成头霉菌素类,其抗菌谱广,对多种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具有很好的活性[1~3],我们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头孢美唑对1993~1996年来本院住院的病人中分离的3 236株菌体外活性,并与其他10种β-内酰胺抗生素作了比较.

  • 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作者:叶枫;钟淑卿;袁锦屏;杨灵;苏丹虹;肖庆忠;钟南山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的细菌学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数据输入WHONET4软件并进行分析. 结果 141株临床分离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百分率分别为92.2%及90.1%,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与亚胺培南相似,是一种高效的新型抗菌药物,且为治疗ESBLs菌感染的首选药.

  • 新型Ⅰ型大麻素受体拮抗剂LMJ07的体外生物活性

    作者:税凤春;陈伟;龙隆;李薇;郑志兵;徐成;徐静华;王莉莉

    目的 LMJ07为靶向大麻素Ⅰ型受体(CB1R)设计合成的选择性拮抗剂,本文从分子水平受体结合、细胞水平CB1R受体内在化、CB1R诱导的细胞骨架和信号分子的变化等方面对其CB1R拮抗活性进行了评价.方法 以已知的CB1R选择性拮抗剂利莫那班(SR141716A)为对照,采用放射性配体竞争结合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示踪大麻素受体(CBR)内在化的高内涵分析实验分析了LMJ07对2种CBR亚型(CB1R和CB2R)的结合及G蛋白不依赖的受体激活的拮抗活性及选择性;分别采用CELLKEY无标记检测系统和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测定了LMJ07对CBR激活诱导的CHO-CB1细胞骨架和胞内环腺苷酸(cAMP)含量的影响;后采用连续荧光检测技术使用表达CB1R的原代海马细胞检测LMJ07对胞内Ca2的影响.结果 LMJ07高亲和、高选择地与CB1R结合,选择性地拮抗CB1R的激活导致的受体内吞,且选择性和拮抗活性与利莫那班相当;在CHO-CB1R细胞上,LMJ07(0.01 ~10μmol/L)剂量依赖地逆转CBR激动剂Win55212-2诱导的细胞骨架变化相关的细胞电阻改变、剂量依赖地逆转Win55212-2降低胞内cAMP含量效应;在原代培养的海马细胞上,LMJ07(10 nmol/L~1 μmol/L)可拮抗Win55212-2诱导的胞内Ca2增加效应.在上述实验中,LMJ07拮抗CB1R通路的信号分子和功能的活性与利莫那班相当.结论 LMJ07是一个与利莫那班活性相当的新结构类型CB1R选择性拮抗剂.

  • 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致病菌株的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吴干斌;赵继玲;周建华

    目的 考察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我院临床分离的849株致病菌的MIC及抑菌率.结果 环丙沙星对硝酸盐阴性杆菌、哈夫尼亚菌属和淋球菌的抑菌率都达到了100%,对其它致病菌的抑菌率在87.1%~100%.结论 环丙沙星对需氧G+阳性球菌和G-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临床多种感染性疾病.

  • 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作者:朱盼虎;张艳春;李家明;黄伟军;王玉骏;张阳;左建

    目的:合成新型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以3,4-二甲氧基苯乙胺、一系列苯甲酸衍生物和肉桂酸衍生物为原料,用Bischler-Napieralski反应,经酰化、环合、还原、水解等步骤,得到12个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采用SRB法检测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结构经MS,1H-NMR,13C-NMR和IR确证.体外抗肿瘤结果显示,化合物9e对HT-29肿瘤细胞株有一定抑制率,化合物9f对HUVEC和HT-29肿瘤细胞株有一定抑制率.结论:该新型四氢异喹啉类具有抑制肿瘤细胞株活性,值得深入研究.

  • 纳豆菌发酵槐米提高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及体外活性的研究

    作者:陈彩云;赵娟娟;任燕;赵慧娟;董兆举;李高天

    槐米[1](Flos Sophorae Immaturus)为豆科植物槐树(Sophora japonica)的干燥花及花蕾,是药食同源的一种药材,其中芦丁和槲皮素是主要药用成分,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2].本研究将纳豆菌和槐米共同发酵,通过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获得佳发酵条件提高芦丁、槲皮素及总黄酮的含量,利用槐米发酵液进行体外抗氧化、抗血栓研究.

  • 注射用头孢地嗪钠与注射用炎琥宁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作者:刘红艳;王艳

    炎琥宁是传统中药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的新型衍生物,炎琥宁有良好抗病毒、抗炎和解热作用,广泛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1].头孢地嗪钠(cefodizime)属第3代头孢菌素,体内活性大于体外活性,临床主要用于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引起的泌尿道、下呼吸道感染及淋病等;临床上常将两药配伍应用治疗呼吸道感染,但两者能否在同一输液中配伍使用未见报道.本实验考察室温下注射用头孢地嗪与炎琥宁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的配伍稳定性,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M1胆碱受体选择性别构激动剂的虚拟筛选和体外活性研究

    作者:熊彩虹;陆绍永;赵娜;徐见容;赵兰雪;邱瑜

    目的:M1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1受体)在改善学习和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障碍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表达各M受体亚型的CHO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以期筛选获得新型M1受体选择性别构激动剂.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对已知具有M1受体选择性作用别构激动剂与M1受体的晶体结构进行对接,确定活性对接口袋,据此进行化合物库虚拟筛选;利用高表达各M受体亚型的CHO细胞,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检测.结果:虚拟筛选得到184个化合物,其中,体外实验显示化合物AJ-292和AG-205-6对M1受体有明显的激动效果,而对M3、M5受体则无影响.结论:综合利用虚拟筛选、结构分析以及特异性活性分析,筛选出具有M1受体高选择性激动作用的化合物AJ-292和AG-205-6,为设计开发新型的M1选择性别构激动剂奠定了基础.

  • 新型先导化合物E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的研究

    作者:滕丽艳;刘霞;张雪莲;王洪海

    本文旨在评价抗结核分枝杆菌先导化合物E在体外抗H37Ra的活性,为新型抗结核药物筛选提供参考依据.应用96孔板微稀释法测定化合物E单独及与异烟肼(INH)、利福平(RIF)联合应用时对H37Ra的小抑菌浓度(MIC).从肉眼未见细菌生长孔取培养物涂Middlebrook 7H10-ADC平板,以没有细菌生长所对应孔的浓度为化合物E的小杀菌浓度(MBC).并采用棋盘滴定法计算分级抑菌指数(FICI),评价化合物E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采用药物暴露法,将培养10 d、6周的H37Ra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化合物E中3 d,涂板测定化合物E对不同生长时期H37Ra的杀菌作用.同法测定化合物E在酸性缺氧条件下对不同生长时期H37Ra的杀菌作用.测定H37Ra对化合物E、INH的耐药频率并分离耐药菌株.结果显示,化合物E对H37Ra的MIC为0.078 μg/ml,MBC为0.312 μg/ml;与一线抗结核药物INH和RIF联合应用时,MIC分别降至单独应用化合物E的1/2 MIC、1/10 MIC,FICI分别为0.6、0.27,表明化合物E与INH联用有相加作用,与RIF联用有协同作用.药物暴露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新型小分子化合物E对生长活跃期(10 d)结核分枝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活性;在酸性缺氧条件下,化合物E对生长2个月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3轮实验均未筛选出耐化合物E的H37Ra菌株,而H37Ra对INH的耐药频率为3.4×10-6.这些结果显示,化合物E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比较替吉环素和其他11种抗感染药物对215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体外活性

    作者:袁瑾懿

    本试验比较替吉环素和其他11种抗感染药物对21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菌株为1990-2003年采集于欧洲和美国,包括散发菌株和流行菌株均有收录,但每次爆发流行仅收录1株,并由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技术确认为独立克隆.

  • 13-乙酰甲氨基取代苦参碱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作者:付奔;吴茂诚;丁力;吴秋业;赵庆杰;郭忠武

    目的:合成13-乙酰甲氨类取代基苦参碱衍生物,并研究该类化合物的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方法:以M19为先导化合物,将侧链酰化后引入不同的脂肪胺芳胺基团,合成一系列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通过1H-NMR和MS确证.用MTT比色法测定目标化合物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T6)和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所有目标化合物对T6和LX-2的增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部分化合物抑制T6和LX-2增殖的活性优于对照药M19.结论:引入不同的脂肪胺芳胺侧链的苦参碱衍生物具有一定的体外抗肝纤维化活性.

  • 哒嗪酮类新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作者:王曙东;陈兴东;赵庆杰;邹燕;胡宏岗;俞世冲;汪亭;柴晓云;任海祥

    目的 研究引入取代仲胺类基团对6-(4-取代乙酰氨基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凝集活性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未见报道的目标化合物10个,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 H-NMR谱等确证;参考文献方法进行体外药理实验.结果 所有化合物都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活性,其中化合物9c,9f和9j的抗血小板凝集活性明显优于对照药MCI-154和CCI-17910.结论 取代仲胺基团的空间位阻和亲水性对化合物抗血小板凝集的活性有影响.

  • 米诺环素等12种药物对解脲脲原体敏感谱对比分析

    作者:皮肖冰;王晓霞;谢志红;李洁华

    解脲脲原体是临床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常见病因,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米诺环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对其有很好的疗效,为了解米诺环素对解脲脲原体的体外活性,与临床其他药物作比较.我科实验室自2000年1月起对临床分离出的解脲脲原体株进行米诺环素等12种药物敏感试验,现报道如下.

  • 含哌嗪基团DPP-Ⅳ抑制剂类似物的合成及体外活性研究

    作者:赵鲁亚;陈莉;任宇;苏国强

    二肽基肽酶-Ⅳ( DPP-Ⅳ)抑制剂结构中含有伯胺或仲胺基团,与DPP-Ⅳ谷氨酸残基Glu205、Glu206形成氢键,被认为是抑制DPP-Ⅳ活性的重要因素.通过DPP-Ⅳ抑制剂分子对接计算研究发现,含有叔胺的DPP-Ⅳ抑制剂衍生物,通过活性氢原子也可以分别与Glu205、Glu206上羰基形成氢键.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14个含有叔胺的哌嗪双取代衍生物,其结构均经MS及1H NMR确证,测定了对DPP-Ⅳ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当被叔胺取代后,对DPP-Ⅳ抑制作用明显消失,因此伯胺和仲胺中氢原子对DPP-Ⅳ的抑制起着关键作用.

  • 五味子对雷公藤体外生物活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炜;屠珏;丁美红;曹灵勇

    目的:观察五味子与雷公藤配伍后对雷公藤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雷公藤及雷公藤与五味子配伍后的水提液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和L-02肝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组0.6、3、15、75mg/mL浓度下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0.966±0.062)、(0.941±0.032)、(0.872±0.023)、(0.891±0.022),雷公藤加五味子组增殖指数分别为(0.900±0.053)、(0.940±0.081)、(0.963±0.015)、(0.973±0.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公藤加五味子组在四个实验浓度下对L-02人肝细胞增殖率分别为(24.885±7.722)%、(42.278±17.624)%、(84.709±18.941)%、(33.754±6.045)%,雷公藤组分别为-(62.092±7.840)%、-(68.555±0.788)%、-(65.577±0.755)%、-(67.829±5.495)%,两组各浓度L-02人肝细胞增殖率比较,P<0.05。结论五味子与雷公藤配伍后,在保持雷公藤体外免疫抑制活性的同时能有效降低雷公藤对肝细胞的毒性。

  • 社区获得性肺炎15种常见菌对22种抗菌药体外活性的研究

    作者:廖晚珍;彭卫华;胡雪飞;孙爱娣;余阳;温桂兰;陈国华

    目的 掌握我省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细菌谱和药敏谱.为我省提供治疗CAP的准确资料.方法 细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常规法和仪器法,小抑菌浓度的检测采用琼脂稀释法.结果 121例CAP检出病原体52例(42.90%),居前5位分别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和卡他莫拉菌(并列).药敏中阳性菌和大多数阴性菌分别测14种抗菌素,嗜血杆菌和莫拉菌测9种抗菌素,基本上确定了常用药的药敏谱.结论 CAP病原谱和药敏谱由于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诊治水平等不同,其组成和结果 都有所不同,这个参数并不能判断每一种抗生素的终疗效.

  • 新型口恶唑烷酮类抗菌药-Linezolid的药理及临床评价

    作者:杜立峰

    唑烷酮类抗菌药是一类结构类型与作用机理完全不同于目前所有抗菌药物的新型合成抗菌药,它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核蛋白体阶段.它的早提出是在27届抗微生物药和化学治疗国际科学大会上(纽约,1987).初报导的是一个代号为S-6123的药物但因其体外活性低,未作深入研究.而使这类药物重新进入实验室和临床研究的是它的二个新药Eperezolid(U-100592 EPZ)和Linezolid(U-100766 LNZ)的成功开发.体外试验结果显示:EPZ和LNZ可抑制各种G+球菌,包括耐药及多种耐药菌株,并具有与目前所有抗菌药物不存在交叉耐药性的独特优点,这使唑烷酮类再度受到瞩目,而LNZ是这一类药物中研究得多,也是讫今为止唯一一个被批准上市的唑烷酮类抗菌药.基于44个国家4000多例临床试验结果,美国FDA于2000年4月18日首先正式批准Linezolid(商品名:Zyvox;pharmacia & upjohn公司开发)上市,用于治疗敏感菌的感染.

  • 间接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人红细胞生成素(EPO)体外活性

    作者:于萍;赵先亮;张利宁

    目的介绍一种经济、实用的红细胞生成素(EPO)体外活性检测方法-间接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方法采用捕捉抗体(单克隆抗体:鼠抗EPO)包被酶标板,然后用封闭液封闭酶标板,加入稀释成合适浓度的EPO样品进行温育,再加入EPO第二抗体(多克隆抗体:兔抗EPO)温育,然后加入酶连抗体(HRP-羊抗兔)温育,后加入底物缓冲液显色,用酶标仪读数,计算出EPO体外效价.结果该方法重复性好(CV<5%),与ELISA 试剂盒比较,两法测定的结果相符(P>0.5).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经济、实用、准确、可靠的红细胞生成素(EPO)体外活性检测方法,与EPO ELISA 试剂盒比较,大大降低了实验费用.

  • 复方抗病毒制剂体外抗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及毒性研究

    作者:杨道锋;徐莉;邵静芳;张悦;龚非力

    目的 测定复方抗病毒制剂体外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用鸡红细胞血凝素滴定法测定不同浓度复方抗病毒制剂在狗肾传代细胞(MDCK)中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用中和实验测定复方抗病毒制剂在Hep-2细胞中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活性.结果 复方抗病毒制荆浓度<1.5 mg·mL-1时对MDCK 细胞及Hep-2细胞无明显毒性.浓度>0.15 mg·mL-1能抑制流感病毒的血凝活性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对靶细胞的攻击作用.结论 复方抗病毒制荆体外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舍胞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有较大的安全性.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