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膀胱尿路上皮癌分子标记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程亮;徐嘉雯;何佳佳;赵菁;滕晓东

    近年来,膀胱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相关分子病理学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学者发现了多个与肿瘤遗传学变化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并在肿瘤诊断、分类及预测疗效、预后等方面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相关性,我们就这些分子标记在膀胱癌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 脓毒症动物模型制备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进展

    作者:李欣;李景辉

    目前,严重脓毒血症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性休克是ICU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1],为了更好的研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措施,近年来已设计出多种脓毒症相关的动物模型。但相对于前期动物实验来说,许多脓毒症新型治疗药物或方法的后期临床试验都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使用的动物模型不能充分模拟人类脓毒症[2]。因此,评价现有的脓毒症动物模型的优点及局限性,就其实验可控性及临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后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和执行。

  • 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作者:李彩东;吴斌;段正军;田鹏飞

    目的 了解兰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 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其与慢性HBV 感染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临床疾病谱、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兰州地区慢性HBV 感染者532 例,其中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ymptomatic HBV carriers,ASC)112 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256 例、肝炎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148 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6 例.采用PCR 荧光法检测HBV 基因型,并对其与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CR 荧光法可快速准确鉴定HBV 基因型.兰州地区HBV 基因型以C型为主60.15%(320/532),其次为B型31.58%(168/532),B 、C 混合型32 例(6.02%),未分型12 例(2.25%),C 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χ2 = 47.34,P = 0.000); C 基因型在ASC 和CHB 组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B基因型(χ2 = 11.56,P = 0.001; χ2 = 5.41,P = 0.04); C 基因型感染者在CHB 和LC 组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ASC 组(χ2 = 11.56,P = 0.001; χ2 = 6.737,P = 0.018); C 基因型的HBVDNA 水平明显高于B和BC 型混合型(χ2 = 11.3,P = 0.001); B 基因型患者血清HBeAg 阳性率83.33(140/168) 显著低于C基因型的血清HBeAg 阳性率91.25%(292/320)(χ2 = 13.37,P <0.001); C 基因型患者的ALT 、AST 及TBIL 均高于B型,但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ALB 显著低于B基因型(t = 4.007,P = 0.001); 男女性别中均以C基因型占优势,分别为56.00% 和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5.71,P = 0.000; χ2 = 51.20,P = 0.000).结论 兰州地区存在HBV 的B、C和BC 混合基因型,C 基因型为本地区的优势基因型;C 基因型HBV DNA 水平和HBeAg 阳性率显著高于B 型,ALB 显著低于B型,提示C基因型较B型更容易发展为严重肝病.

  • 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作者:庄林;游晶;陈红英;俞岚;孔蕾;唐宝璋;黄俊华;袁绍明;Hutcha Sriplung;Virasakdi Chongsuvivatwong;Alan Geater;袁丽芳;王辉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 探讨其与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和年龄、不同临床疾病谱、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云南地区慢性HBV感染者117例, 其中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2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55例(轻度21例、中度24例、重度10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8例、乙肝后肝硬化(LC)11例及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7例, 采用反向杂交技术(RDB)检测HBV基因型, 并对与其性别年龄、临床分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云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 分别为41.0%(48/117)和54.7%(64/117) , 并以C型为多(χ2 = 4.38, P = 0.036);D型1例(0.86%), B、C混合型2例(1.71%), A、C混合型2例(1.71%).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中、重度慢乙肝组(χ2 = 8.27、11.98, P = 0.004、0.001)、ASC组(χ2 = 5.46, P = 0.02)、CLF组(χ2 = 4.13, P = 0.042)和LC/HCC组(χ2 = 11.3, P = 0.001). C基因型在LC/HCC组和重度慢乙肝组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轻度慢乙肝组(χ2 = 11.3, P = 0.001;χ2 = 8.78, P = 0.003), 与其他各临床型组间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C基因型在HBV DNA(+)组和HBeAg(-)组r所占的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HBV DNA(-)组(χ2 = 6.63, P = 0.01)和HBeAg(+)组(χ2 = 7.12, P = 0.008). B基因型在HBV DNA低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高水平复制组(χ2 = 4.12, P = 0.042). C基因型在HBV DNA高水平复制组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B基因型(χ2 = 3.89, P<0.05). C基因型在年龄≥30岁组中所占的比例(63.3%)高于年龄<30岁组(45.6%)(χ2 = 3.7, P = 0.05). HBV基因型在性别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云南地区存在HBV的B、C、D、B+C和A+C基因型, 以B型和C型为主要基因型, 并以C型为多. B基因型在轻度慢乙肝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临床型HBV感染者, 并且与HBV的低水平复制和低年龄有关. C基因型主要分布于重度慢乙肝和LC/HCC、HBV DNA高水平复制、年龄≥30岁的患者中. 提示C基因型与慢乙肝重度、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HBV DNA高水平复制关系密切.

  • 院内血糖监测--血样类型与血糖仪的选择

    作者:龚敏

    及时准确的床旁血糖监测(POC T ),是住院患者血糖管理的基础。与个人自我血糖监测不同,由于住院患者情况的复杂性,院内POCT血糖监测不仅使用毛细血管血,还会用到动、静脉血或新生儿血。作为POC T血糖监测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患者选择正确类型的血样和合适的血糖仪进行检测,决定着终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临床相关性。

  • 阿司匹林抵抗研究进展

    作者:辛伟;李小鹰

    阿司匹林作为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的基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已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心、脑及外周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规范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使其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下降约25%.然而部分患者尽管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仍然发生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上称为"阿司匹林抵抗".现就其定义、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性等作一综述,重点介绍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的进展.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姚朝阳;田华伟;梁爱敏

    目的 研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9月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患者362例,男性191例,女性171例,年龄范围66~72岁,平均年龄为(61.25±6.72)岁.根据冠脉造影有无狭窄分为正常组(113例)和狭窄组(249例).按照HDL-C水平分为4组,分别为Q1组(>1.64 mmo1/L,57例),Q2组(0.96~1.51 mmol/L,63例),Q3组(0.72~0.91 mmol/L,68例)和Q4组(<0.76 mmo1/L,61例).分析血清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狭窄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比例升高,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游离脂肪酸(FFA)和Gensini积分升高,HDL-C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Q1组、Q2组、Q3组和Q4组患者高血压、吸烟、饮酒、TC、TG、LDL-C、FFA和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冠状动脉狭窄患者Gensini积分与TC、TG、LDL-C和FFA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r=-0.621,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身高、糖尿病、高血压、心率、TC、TG、LDL-C和FFA因素后,HDL-C是冠状动脉狭窄独立保护因素(OR=0.949,95%CI:0.926~0.982,P<0.01).结论 HDL-C水平在冠脉狭窄患者中显著降低,与冠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是冠脉狭窄程度的独立保护因素.

  •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文;张鸿举;丁少娟;张红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照SYNTAX积分,分为0~22分组、23~32分组和≥33分组.超声检测入选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处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AS积分),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2、0.75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7、0.655);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597).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SYNTAX积分0~22分组与23~32分组及≥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SYNTAX积分23~32分组比较与≥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查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适合临床冠心病的普查及随访.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陈样新;傅国胜;徐耕;单江

    本研究探讨了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2)及MMP-9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相关性.

  • 前庭性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元星;孙勍(综述);单希征(审校)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同时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症状的发病率也很高。早在19世纪一位神经学家便注意到了偏头痛与眩晕的临床相关性[1]。随着对这种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上开始关注这类疾病。在既往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2009年Neuhauser等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这个术语[2]。由于该疾病缺乏生物学标记及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未被业内公认。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DH-2)中仅在基底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同时伴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患者不能满足上述诊断。2012年由德国柏林巴拉尼协会前庭病分类委员会Lempert等人提出,并与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会讨论,共同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出版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三版的附录中,为前庭性偏头痛未来的临床鉴别和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

  • 甲状腺相关眼病并发重症肌无力三例

    作者:潘叶;孙丰源;唐东润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与重症肌尤力(myasthenia gravis,MG)均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发病机制而言两者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的是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与MG的临床相关性,如早有文献记载5%的MG可能发展为GD,而0.2%的GD可以并发MG[1].但TAO与MG的关系尚未见报道,多年来笔者在对TAO的诊治过程中发现TAO有并发MG的患者,但并不多见或是被忽视.为了提高医师对此类情况的认识,增强鉴别力,避免延误治疗,现将笔者收治的3例TAO并发MG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 京津冀地区自报过敏性鼻炎病人吸入过敏原检测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娄鸿飞;马思远;赵岩;曹飞飞;贺飞;王向东;王成硕;张罗

    目的 调查京津冀地区自报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病人吸入过敏原的致敏率,分析阳性过敏原的年龄及性别差异,阐明过敏原与过敏性鼻炎症状、合并症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采用20种标准化过敏原,对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6 236例京津冀地区自报过敏性鼻炎病人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记录病人鼻部症状视觉模拟评分和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病史.应用x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病人的阳性过敏原及其致敏率,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过敏原的临床相关性.结果 5 530例病人(88.7%)至少1种过敏原阳性.京津冀地区自报过敏性鼻炎病人常见的过敏原是粉尘螨和屋尘螨,致敏率分别为47.3%和41.7%,其在自报过敏性鼻炎成年病人中的致敏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男性高于女性.尘螨致敏与过敏性鼻炎的持续性、严重程度均无关,但户外过敏原的致敏率在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病人显著高于轻度过敏性鼻炎病人,在持续性过敏性鼻炎病人显著高于间歇性过敏性鼻炎病人.SPT中尘螨的皮肤指数与过敏性鼻炎症状无关,艾蒿、禾本花粉的皮肤指数与过敏性鼻炎症状正相关.≥54%的AR合并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病人呈现4种以上过敏原阳性.尘螨、德国小蠊阳性与AR合并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无相关性,户外过敏原(艾蒿、蒲公英、大豚草)的致敏率在AR合并哮喘或过敏性结膜炎病人中显著高于无合并症AR病人.结论 尘螨是京津冀地区自报过敏性鼻炎病人中常见的吸入过敏原.吸入过敏原致敏率在不同的年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敏性鼻炎伴合并症病人多重致敏率高.户外过敏原致敏率与过敏性鼻炎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其在过敏性鼻炎合并症病人中的致敏率升高.

  • 心肌桥的双源CT 表现及其临床相关性

    作者:于晶;刘芳;曹源;李桂娟;韩旭

    目的 通过分析经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心肌桥(MB)影像学表现,结合其临床表象,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疑似冠心病并行DSCT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共852 例,其中231 例经影像诊断为MB.结合其临床表现总结MB-MCA 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相关性.结果MB-MCA 检出率为27.1%,其中,尤以发生在前降支MB 多见(占所有MB 比例约83.4%).浅表型MB 占绝大多数(约91.5%).深在型MB 可出现特征性"挤牛奶征",而"上下跳跃征"及"冠状动脉曲折成角征"在各型MB 中均出现,仅具指示作用.随着MB 增厚和MCA 长度增加,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症状和表现.结论 DSCT 对MB-MCA 的检出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危险阈值评估,将逐渐成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首选检查和诊断的金标准

  • 乳腺癌手术前后,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变化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徐延森;马红艳;杨明月;王平;李秀清;鞠英博;孙杰;杜文雅

    目的 观察正常人,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变化情况,分析其与乳腺癌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30名健康医护人员以及自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检测健康人员与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的cd44+/cd24-,并将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分析数据.结果 健康人员与乳腺癌患者的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两组人员的血浆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乳腺癌外周血中的cd44+/cd24-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时,乳腺癌患者的血浆细胞含量(5.3±2.1)%明显高于健康人组(0.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手术后,乳腺癌患者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均有降低,手术后cd44+/cd24-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0.7±0.3)%明显小于手术前(5.3±2.1)%,手术后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0.8±0.3)%明显小于手术前(3.7±1.2)%,各组数据对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4+/cd24-,aldh1+作为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血浆细胞含量与乳腺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 江门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作者:张伟坚;陈世豪;李珍瑶;刘光明;李健茹

    目的 探讨江门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4~12月本院收治的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20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探针法对HBV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并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生化学指标及肝功能损害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检测结果显示,142例B基因型,43例C基因型,15例BC混合型,不存在其他基因型;肝癌患者和重型肝炎患者中主要为B基因型,分别为90.0%和81.1%,明显高于HBsAg携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低于B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门地区HBV的基因型主要为B型、C型和BC混合型,其中B型基因主要存在于肝癌和严重肝病患者中.

  • 慢性肝病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轻微肝性脑病的临床相关性

    作者:张艳红;曹彬;吕晓军;马香稳;陈艳

    目的 研究慢性肝病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SIBO)状况及其与轻微肝性脑病(MHE)的关系。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肝病患者82例(慢性肝病组)及健康志愿者20例(对照组),应用葡萄糖氢呼气试验(GHBT)检测SIBO情况;检测血氨水平;行数字连接试验(NCT-A及NCT-BC)和数字符号试验(DST),其中两项或两项以上异常即可诊断MHE。应用抗生素抑制SIBO治疗1周后复查GHBT、血氨水平、NCT-A、NCT-BC及DST。结果 对照组1例(5.0%,1/20)伴SIBO,慢性肝病组29例(35.4%,29/82)伴SIB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检出MHE;慢性肝病组MHE 33例(40.2%,33/82),其中伴SIBO慢性肝病患者MHE有23例(69.7%,23/33),不伴SIBO患者MHE有10例(30.3%,10/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血氨均在正常范围,但慢性肝病伴SIBO患者血氨为(47.2±8.3)μmol/L,高于无SIBO患者的(32.8±6.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生素抑制SIBO 1周后GHBT、血氨水平、NCT-A、NCT-BC及DST检查结果改善。慢性肝病患者SIBO与MHE存在相关性(r=0.51,P<0.05)。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MHE的发生与SIBO有关,血氨对伴SIBO的MHE的发生及进展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血小板CD40L及血小板指标临床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向欣;王艳飞;解俊敏;贾新未;王占启;张芳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CID40L及血小板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接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63例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行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两组皆采取流式细胞技术进行血小板CD40L检测,并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肌钙蛋白Ⅰ(Tn-Ⅰ)等,应用Pe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小板CD40L及血小板指标临床相关性,其中研究组检测时间包括术前与术后,而对照组健康者则仅为入组时.结果 ①研究组术前与对照组入组时比较,CD40L及Tn-Ⅰ明显升高(P<0.05).②研究组患者术后与对照组入组时比较,CD40L明显升高[(8.97±0.73)MFI比(0.80±0.27)M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Tn-Ⅰ明显高于对照组入组时[(18.74±2.65) μg/L比(0.010±0.008)μg/L,P<0.05];MPV、PDW数值高于对照组入组时(P<0.05);而两组患者PLT、PCT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③研究组患者术后CD40L、Tn-Ⅰ、MPV、PDW较术前明显升高.④PCI术后患者血小板CD40L水平与MPV及PDW呈正相关(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患者的血小板形态改变属于血小板活化的主要特点,而血小板指标可能对血小板CD40L的表达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凝血及炎症反应,应加强重视.

  • 细胞凋亡和心力衰竭:临床相关性和治疗目标

    作者:张婧;王树岩;陈瑾

    心力衰竭(HF)是以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为特点的器质性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在心血管疾病中,H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不断上升趋势,是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公共难题.HF的发病机理是心肌细胞数目减少(传统解释是细胞死亡),近10年来有大量证据冲击这一传统理论,它们证实细胞凋亡在HF的发生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细胞凋亡是细胞受外环境和细胞内基因调控的一种主动性、程序性死亡形式.许多研究已经把细胞凋亡由"组织特异性"指标变成可延缓HF进展的"治疗目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与HF的试验模型的临床相关性及抗细胞凋亡治疗的确切疗效方面.

  • 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延玲;张怀宏

    目的:对乙肝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3月份到2013年7月份收治的475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基因型一共分为C基因型、B基因型以及D混合基因型三种,其中C基因型有327例,B基因型有130例,D混合基因型有7例,不确定有11例。在性别上以及年龄上,基因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耐药性上,基因分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基因分型与性别和年龄存在一定联系,与耐药性则不存在关系。

  • 汉族成人膝关节软骨厚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陆勇;丁晓毅;宋卫峰;何川;杜宁;杜联军;刘建军;杨庆铭;陈克敏

    目的 借助软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我国20~40岁成年人膝关节软骨厚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体质量和性别等与骨关节炎有关的主要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例20~40岁间汉族正常志愿者进行磁共振(MR)膝关节软骨成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加权(FSET2W)、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和脂肪抑制质子加权(FS-PD).分别记录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平台、外侧平台和髌骨区5个区域软骨大厚度.同时分别记录关节胫股角、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分析不同性别、BMI正常和超质量组、不同年龄段(以5岁年龄差为一年龄组)的膝关节各区域之间软骨厚度差异;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软骨厚度总体差异;采用Sperman分析法对年龄、BMI、性别与软骨厚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样本胫股角平均值为4.6°,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83,P=0.094);不同年龄组在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厚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区域软骨随年龄增大而变薄的趋势明显(F=2968.790,P<0.001);软骨厚度与年龄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r外侧平台=-0.352,r内侧平台=-0.475,r股骨内侧髁=-0.363).不同性别间软骨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 5,P=0.672).超质量与体质量正常组间软骨平均厚度无显著差异(t=0.798,P=0.425);成年人股骨外侧髁软骨厚度与BMI负相关(r=-0.162,P=0.022),其余部位与BMI无相关性.结论 在我国20~40岁正常成年人中,膝关节不同区域的软骨厚度差异显著且随年龄变化明显.该年龄段正常人膝关节软骨厚度与性别、体质量无相关性.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