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远预后观察

    作者:李晓利;范利;崔华;张金萍;张金花;王强;张雪;张旭

    目的 研究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阿司匹林抵抗的远期预后.方法 选取2008年4月~ 2010年4月220例糖尿病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1月)的老年患者,采用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光比浊法诊断阿司匹林抵抗,于2014年12月份对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日期(53.45±20.16)月.终点事件为随访期间首次发生急性缺血性动脉血栓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缺血性卒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全因性死亡事件.结果 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4.5%(32/220),阿司匹林抵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 (16/32),阿司匹林不抵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5%(48/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 vs.25.5%,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是非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2.19倍(CI=1.07~4.54;P< 0.01),经多因素Cox回归法校正,阿司匹林抵抗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仍然是非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2.14倍(CI=1.16~3.96;P=0.02).结论 光比浊法诊断的阿司匹林抵抗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分子标识和预告因子.

  • 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调查

    作者:曹剑;范利;刘霖;孙玉发;刘先锋;石海燕;胡国梁;胡亦新;李晓利

    目的 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阿司匹林(≥75 mg,1/d)治疗超过1个月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46例,平均年龄(75.89±7.40)岁.通过光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light transmissionaggregometry,LTA)和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 platelet mapping assay,TEG)法检测阿司匹林的药效.根据TEG结果,阿司匹林抵抗定义为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达到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这两条件之一为阿司匹林半抵抗.结果 LTA检测发现,老年冠心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23例(9.3%),阿司匹林半抵抗91例(37.0%).而采用TEG检测发现,61例(24.8%)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中19例经LTA检测为阿司匹林抵抗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空腹血糖水平是TEG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OR=1.517,95%CI为1.176-1.957,P=0.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较高,空腹葡萄糖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密切相关.

  • 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作者:李嘉辉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复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3月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测定入院日血小板聚沉率,并每晚睡前1h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连服7 d后再复测血小板聚沉率.随机各选取30例阿司匹林敏感者和抵抗者,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阿司匹林抵抗者1年内脑梗死复发率66.67%(20/30),与阿司匹林敏感者脑梗死复发率16.67%(5/30)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非常易再次发生脑梗死,在日常看护和维持治疗中应注意再次发生脑梗死的预防.

  • 2型糖尿病伴有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辉;郑昂;丁兴龙;王旭;韩卫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有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糖尿病患者84例,检测并比较血糖、甲状腺功能、血脂指标.结果:ASR组的GLU、HBA1C指标均低于AS组,且HBA1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H、FT3和FT4等指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的LPA指标显著低于AS组(P<0.01),TG、CHOL、HDLC、LDLC等指标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2型糖尿病伴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分析对临床诊疗具有深远意义,为是否对异常阿司匹林抵抗机制进行必要干预提供实验室依据.

  •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观察

    作者:黎颖;冯勇明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医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期间诊治的TIA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抽取84例作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予以分组,治疗组(42例)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2例)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花生四烯酸(AA)与二磷酸腺苷(ADP)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是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4.29%(P<0.05);治疗组用药后的AA、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同时降低花生四烯酸与二磷酸腺苷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有借鉴意义.

  • 中医药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机制探讨

    作者:陈光;王阶

    中医药对阿司匹林抵抗( AR)的临床干预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通过研究近5年中医药对AR的临床干预及中医机制探讨的文献,认为AR体质分布以气虚质较多,证候分布以心血瘀阻证居多,中医药以多靶点作用的优势展现了其在治疗AR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中西药联合用药提供了较为前沿的思路。但中医药干预AR,实验设计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的中医证候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并且较少涉及药物干预机制研究。所以临床试验设计的严谨,AR辨证分型的规范是非常必要的,以miRNA及其调控网络为切入点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AR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法。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214例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孙根义;张颖;吴畏;刘婷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和机制.方法:筛选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和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istance,ASR)患者214例,其中AR44例,ASR170例.入选冠心病患者共828例,男448例,女380例,年龄40~89(61±11.18)岁,在口服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日3次,每次10粒.检测服药前和服药2周后AA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结果:AR组、ASR组及AR+AS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组.214例AR或ASR患者中,103例血小板聚集率达到AS水平(48.13%),42例血小板聚集率下降≥20%,但未达到AS标准.有效率为67.76%,联合用药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在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具有一定疗效,机制可能为多靶点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 血塞通胶囊治疗阿司匹林抵抗临床观察

    作者:平启年;刘红权

    目的 通过运用血塞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 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60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口服血塞通胶囊+阿斯匹林及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均连服1个月后查血小扳聚集率.结果 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查结果 :治疗组下降率37.50%,对照组为14.5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血塞通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 水蛭颗粒与阿司匹林联用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作者:何佳;唐海沁;方朝晖;胡业彬;张亚辉;杜卫甫

    目的 观察水蛭颗粒对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就诊顺序及病史选取50 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为A 组,50 例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为B 组,均已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1 次/d)>2 周,入选后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 次/d)基础上加用水蛭颗粒1.5 g 冲服,早晚各1 次,连服2 周.于治疗前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结果 水蛭颗粒治疗2 周后,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诱导的PA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5).组间比较,治疗前A 组较B 组PAG 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组PA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水蛭颗粒与阿司匹林联用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2 型糖尿病患者PAG 水平,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

  •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袁英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64例正规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d)超过1个月的冠心病患者,分别用胶原(collagen,COL)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血小板聚集功能,根据结果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阿司匹林半抵抗(aspirin semire-sponder,AS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组,分析各组间的临床特征,找出可能与阿斯匹林抵抗有关的因素.结果 所有入选者中AR发生率为8.71%(23/264),ASR发生率为18.56%(49/264),总发生率27.27%.AR/ASR组中女性以及合并糖尿病者所占比例较AS组高(P<0.05),且该组患者的外周血小板计数也较AS组高(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AR/ASR的总发生率为27.27%,其发生可能与性别、合并糖尿病以及外周血小板数目有关.

  • 补阳还五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随机对照观察

    作者:张磊;刘涛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阿司匹林(aspirin,ASP)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阿司匹林抵抗(AR)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筛选TIA后服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的AR患者86例,剔除2例(因依从性差),将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联合ASP,对照组予氯吡格雷联合ASP,分别治疗30、60、90天后采用比浊法测定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观察治疗后90天内TIA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例数,观察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各时间段ADP与AA诱导的PAG下降趋势相似,疗效相当(P>0.05),在终点事件(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TIA复发、脑梗死)的风险控制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1例(轻微消化道出血),对照组出血4例(皮肤黏膜出血3例,便血1例),治疗组较对照组出血风险降低了76.29%.结论 补阳还五汤联合ASP对AR的治疗效果及对终点事件的控制与氯吡格雷联合ASP相当,且降低了出血风险.

  • 脑梗死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于丽红;王栋先;李雅慧;卢钦安;宗寿健;王兴臣

    目的 研究脑梗死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 413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连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每周至少服用5天,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运用比浊法测定阿司匹林敏感性,比较不同阿司匹林敏感性患者中医体质情况,比较不同中医体质AR及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患者脑梗死复发的所占比例.采用PCR法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复发与AR、bb基因型以及体质×阿司匹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 随访总共1 1例患者脱落.脑梗死复发患者101例(25.12%),脑梗死无复发患者301例(74.88%).AR患者152例(37.81%),AS患者250例(62.19%).脑梗死无复发患者中AR及AS所占比例为26.6%(80/301)、73.4% (221/301),脑梗死复发患者为71.3%(72/101)、28.7% (29/1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64.287,P=0.000).AR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大[28.3% (43/152)],AS患者中血瘀质所占比例大[23.6%(59/250)],AR与AS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74,P<0.01).AR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高为22.4% (34/152),AS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高为3.2%(2/250).与脑梗死无复发患者及AS患者比较,脑梗死复发患者及AR患者均b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而aa、a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明显低(x 2=20.171,x2=55.139,P<0.01).AR及bb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OR =18.423,P=0.000;OR=1.304,P=0.028);体质与阿司匹林敏感性存在交互作用(OR=0.707,P=0.000).结论 脑梗死复发与AR及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AR患者阴虚质脑梗死复发率高,GPⅡb HPA-3基因bb基因型可能是AR及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 通心络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作者:尹承华;毕大鹏;杜敏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冠心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规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超过1个月的冠心病患者330例,分别用胶原(collagen,COL)和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作为诱导剂测定其静脉血中血小板聚集值,根据结果筛选出AR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1天3次,并加服阿司匹林,100 mg/d;通心络组: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1天3次;阿司匹林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疗程均为1个月.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小板聚集值.结果 330例患者中89例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占26.97%.联合治疗组与通心络组服药1个月后血小板聚集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通心络组的血小板聚集值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对ADP和COL诱导血小板聚集值有一定的降低作用.

  •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及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医舌诊临床观察

    作者:梁彩虹;陈蕊;左可可;顾宁

    目的 探讨中医舌诊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CR)及阿司匹林抵抗(AR)的诊断参考价值.方法 共102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完成观察,其中AR 1例,CR 37例,将37例CR患者作为CR组,64例未发生AR和C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病变血管分布及支架植入情况的差异,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中医舌诊分析CR患者舌色、舌体形质、舌下络脉、舌苔色、舌苔质的特征,并将舌色按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分为4级,舌下络脉按瘀滞程度由正常至严重分为4级,分析CR组与对照组舌诊特征的差异.后运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中医舌诊指标单独或与其他指标联合应用诊断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发生CR的可靠性.结果 高血压病史(OR=3.115,95%CI:1.201~8.077)、较低水平的纤维蛋白原浓度(OR=1.919,95%CI:1.081~3.408)是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发生CR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比较,CR组患者舌色分级水平较高(P<0.05),舌下络脉分级水平亦较高(P<0.01).ROC曲线下面积分析提示舌下络脉分级(AUC=0.679)、舌色分级(AUC=0.613)诊断冠心病PCI术后发生CR具有一定的准确性,联合舌下络脉分级、舌色分级、高血压病史、纤维蛋白原四个指标诊断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发生CR具有较好的准确性(AUC=0.766).结论 中医舌诊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CR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及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

    作者:鹿小燕;徐浩;陈可冀;廖文强

    阿司匹林是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以其优异的效价比,在人类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抗血小板作用个体差异很大,约25%~40%存在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严重影响了其干预效果,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临床问题.笔者认为,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剂量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中筛选AR患者,从线粒体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MtSNP)寻找其基因差异位点,可为临床及早预测AR并制定合理干预策略奠定基础;同时运用均匀设计优化方法,对AR患者的血小板进行体外干预,探索防治AR抗血小板中药的佳配伍组合和配比关系,发挥中药复方多靶点干预特点,可为临床研发防治AR的有效复方中药制剂提供新的思路.

  • 丹蛭胶囊治疗阿司匹林抵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作者:齐锋;宋柏奇;邓悦

    目的:探讨丹蛭胶囊干预阿司匹林抵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筛查出的100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加服丹蛭胶囊。比较两组患者2周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实验指标、心绞痛临床疗效、心绞痛持续时间、中医临床疗效及心电图疗效。结果:治疗组在干预以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研究中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心电图疗效评价比较中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丹蛭胶囊能够缓解阿司匹林抵抗,加强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心绞痛次数及缩短持续时间。

  • 吸烟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

    作者:张敏;盛怀龙

    目的:研究吸烟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93例均经头部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随机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各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d,疗程≥7天。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根据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来观察各组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结果:吸烟组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吸烟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且吸烟患者更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

  • 心脑血管病患者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

    作者:叶沛;李永霞;周敏杰;何平安;格日勒;侍冬成;卫淑芝;封启明

    目的 研究ADP受体P2Y1基因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内科和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40岁以上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合并或不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30例.入院后,进行详细病史采集、查体、及测定相关血液指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d后次日晨,抽取肘静脉血2管,光学法分别测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确定患者为AR或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另一管置-80℃冰箱待集中后通过PCR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P2Y1基因893及1622位点多态性.结果 AR者95例,发生率为28.79%;AS者235例,发生率为71.21%;基因测序结果相关性分析发现P2Y1基因的893C>T变异与AR发生率增加有关OR=3.16 (95%CI1.36~7.16).与AS组临床资料相比AR组在以下3个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R组年龄大、糖尿病发生率高、HDL水平低,进一步使用从包括年龄、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在内的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中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现,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和低HDL水平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2Y1基因的893C>T变异与AR相关.年龄大,合并2型糖尿病,血HDL水平低者更易发生AR;合并2型糖尿病或高血压病,低HDL水平是发生AR的独立危险因素.

  •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分析

    作者:曹凯

    目的:探讨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方法选择终末期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共67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组),另外分别选择同期入院的糖尿病肾病非血液透析患者共70例(糖尿病肾病非血液透析组)和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70例(糖尿病对照组),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血小板大聚集率(ADP - PAG)和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大聚集率(AA - PAG),分析阿司匹林抵抗(AR)情况。结果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组患者 AR 发生的比率显著高于糖尿病非血液透析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组患者 ADP - PAG 水平和 AA - PAG 水平均显著高于糖尿病肾病非血液透析组和糖尿病对照组。结论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是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高危人群,对该人群给予阿司匹林时应注意药物抵抗的问题。

  • 老年心血管疾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内科治疗

    作者:李红

    目的 探索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合理治疗的方法.方法 选用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因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而入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245例,分别进行盐酸左氧氟沙星(A组)、头孢呋辛钠(B组)、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组)治疗.结果 A组的治愈率为65.6%,有效率为80.2%,无效率为19.8%;B组的治愈率为68.2%,有效率为84.1%,无效率为15.9%;C组的治愈率为66.3%,有效率为77.9%,无效率为22.1%.对各治疗方案的治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3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解决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肺部感染而导致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提倡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同时也强调药物治疗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394 条记录 1/20 页 « 12345678...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