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切口手术治疗骶髂筋膜嵌顿性脂肪疝50例

    作者:常伟;杨威;李吉平

    我科在1990年2月~2000年10月共收治骶髂筋膜嵌顿性脂肪疝患者50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眶肌筋膜韧带切断提紧在睑袋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海波;袁兆昌;贺应梅

    睑袋是下睑眶隔脂肪疝出及眼轮匝肌松弛所致,在中老年人群中多见.临床表现为下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下垂或凸出,给人以疲劳、老态之感.我们自2005年10月以来,采用眶肌筋膜韧带切断提紧的方法治疗睑袋者5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睑袋辨型施治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作者:于波;杜太超;解永学;马丽君;刘铃;李战强

    睑袋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临床表现也因人而异.因此,临床上许多医师根据个人经验或解剖结构进行分型.我们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不同个体临床特征表现,大体分为4型:单纯眶脂肪疝出型、眶脂肪疝出伴皮肤松弛型、皮肤及眼轮匝肌松垂型、皮肤及眼轮匝肌松垂伴眶下区脂肪凹陷型等.每种类型的睑袋均具有各自典型临床特征,需选用相应手术方法修复.不当的手术方法,不仅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并发症.下面简述各类型睑袋的临床表现,修复方法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 针刀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52例体会

    目的:探讨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的疗效。方法对52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采用以针刀为主的综合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52例患者全部有效,无不良反应。结论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 超声诊断腰疝一例

    作者:唐琪

    患者男,70岁,左腰部可复性肿块3年余,大小约5.0 cm×3.0 cm,无疼痛不适,平卧位可消失,站立位或用力咳嗽时可再次出现,门诊以左腰部肿块收入院。超声表现:患者平卧位,用力咳嗽时左侧腰部探查皮下见4.9 cm×1.8 cm低回声团,形态欠规则,边界欠清,团块可见蠕动(图1)。超声诊断:左侧腰部皮下异常回声团(考虑腰疝)。术中所见:分离左腰部腹外斜肌与腹内斜肌联合处,见大小约2.0 cm×2.0 cm疝环口,环口松弛,有腹膜外脂肪疝出。术后诊断:左侧腰疝。

  • SXZ电离子治疗机结膜囊入路整复睑袋123例临床体会

    作者:张健明;徐野

    睑袋形成一般有皮肤松弛、眼轮匝肌肥厚、眶隔前筋膜薄弱至脂肪疝出及单纯眶隔脂肪肥厚等多种原因[1].对因眶隔脂肪疝出及单纯眶隔脂肪肥厚的睑袋患者,不少学者选用眼内入路的方法:如使用常规结膜手术切开[2]、CO2激光、超脉冲激光[3,4]等方法整复.而采用电离子治疗机眼内结膜囊入路行下睑袋修复术,似未见报道,这可能与传统观念认为超高频电离子治疗的热损伤效应较为严重,不适用于眼内手术治疗有关.我科从1999年10月开始应用SXZ电离子治疗机,从结膜囊入路,对123例患者行下睑袋修复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 关于下睑成形术是否一律进入眶隔、切除眶内脂肪之浅见

    作者:白连聪

    根据眼袋形成的不同原因,可将眼袋分为四种类型[1]:①单纯皮肤松弛型,以单纯皮肤松弛、皱纹增多为主要表现;②单纯眼轮匝肌肥厚型,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肥厚在下眼睑形成臃肿,皮肤并不松弛,临床多见于年轻人;③眶隔脂肪疝出型,眶隔脂肪并无明显增多,但眶隔外的组织松弛,张力降低,形成眶隔脂肪疝出;④眶隔脂肪增多型,主要表现为眶隔内脂肪组织增多,同时存在皮肤、眼轮匝肌的松弛,在下睑形成明显的松垂、臃肿.

  • 银质针梅花围刺法治疗骶髂筋膜嵌顿型脂肪疝

    作者:贺淑文;李吉平;杨海涛

    目的:观察银质针梅花围刺法治疗骶髂筋膜嵌顿型脂肪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予以银质针梅花围刺疗法,每周1次,4次为1个疗程,对照1组予以传统针刺疗法,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对照2组予以常规封闭疗法,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经治疗4周、12周时,采用临床症状改善评分变化、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2周后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0.0%,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7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治疗4周及12周时 VAS、临床症状改善评分变化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05),治疗组治疗后以上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 <0.05)。结论银质针梅花围刺法通过增加病变区的血流量,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加速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出,促进炎症消散和组织再生;还可松解肌肉痉挛、黏连等而解除炎症致痛及缺血致痛等。

  • 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35例分析

    作者:汪兴发;丁力;王洪霞

    目的 探讨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疗效.方法 35例骶髂筋膜脂肪疝患者经局部注射、针刀及手法按摩等治疗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随访6个月以上,35例患者全部有效,无不良反应.结论 针刀综合治疗骶髂筋膜脂肪疝,创伤小,治愈率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 脂肪疝 针刀
  • 下睑袋整复术98例分析

    作者:贾为

    睑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部分家族现象),据统计目前眼袋整形术者占眼部美容手术的1/3.睑袋的形成原因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单纯眶隔脂肪增多或疝出,眶隔脂肪疝出同时伴皮肤、眼轮匝肌松弛或眶骨下缘凹陷.自2001年起,作者分别对98例不同表现的下眼袋采用结膜切口、下睑皮肤切口以及眶脂肪保留充填眶下凹陷的睑袋整复术,均获得良好的美学形态效果,现报告如下.

  • 腹股沟脂肪疝4例报告

    作者:钟辉

    腹股沟"脂肪疝"是指腹膜外脂肪经腹股沟内环口突出,甚至进入阴囊,形成"脂肪疝",有的可与斜疝并存.该命名可能不太恰当.本病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易于误诊.

  • 腰骶部脂肪疝53例诊治及误漏诊18例分析

    作者:张思胜;周雯;聂存平

    在所诊治的腰骶部脂肪疝53例中,对病程短、症状较轻、结节较小24例,采用局部药液封闭加手法加中药布袋热敷疗法;对症状较重、结节较大较多7例,采用小针刀加局部药液封闭疗法;对病程较长、症状严重反复、结节较大较多和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及复发者32例(包括上述保守治疗后复发6例和无效4例),采用手术治疗。结果表明,保守治疗具有经济、方便、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易被患者接受,但根治率较低,复发率较高;而手术治疗根治率高,且复发率低。该文分析认为,腰腿痛在运动系统以损伤、劳损和退行性变为多见,腰骶部脂肪疝相对说发生率较低,临床认识上不够重视(包括合并本病者),与上述病变在病因、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上有相似或部分相同之处,易造成误漏诊,必须引起重视。

    关键词: 脂肪疝 诊治 误诊 漏诊
  • 眶内脂肪疝出结膜下1例

    作者:朱广丽

    患者女,70岁.左眼外眦部球结膜下发现肿物1年余,增大显著3个月,于2006年1月20日到我院就诊.1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左眼外眦部结膜下有一肿物,约黄豆大小,色灰白、无压痛、呈进行性增大,近3个月增大显著,遂到我院就诊.该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无明显异常.

  • 原发性球结膜下脂肪疝 1例

    作者:聂天祥;朱旻;夏从羊

    患者,男,60岁.因双眼球结膜新生物1年,于 2003年 6月 23日门诊.1年前患者发现双眼球结膜上方黄色肿块,逐步增大,时有异物感及发胀感,在外院诊断为球结膜脂肪瘤,建议手术摘除.检查:体重 85kg,身高175cm.视力:OD 0.5(+1.50D=1.0),OS 0.6(+1.25D=1.0).双眼颞上方球结膜下淡黄色肿块,质软,约17 mm×9 mm×4mm,用玻璃棒上推,肿块上移缩小.双眼眶CT平扫(层厚5mm,层距5mm),双眼球颞上方见新月形低密度肿块影,紧贴于眼球壁,与眶脂肪相连,密度均匀,边缘清晰,CT值约-97 HU~-137HU.诊断:双眼球结膜下脂肪疝.右、左眼分别于 2003年 11月 6日、 11月 11日行球结膜下脂肪疝切除术.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切开球结膜,暴露出淡黄色疝囊,剪开疝囊,内容为脂肪组织,与眶脂肪接连,切除疝囊内脂肪组织,缝合疝囊,并固定于附近巩膜表面,缝合球结膜.手术标本病理检查:脂肪组织增生,伴血管扩张充血.术后4个月复查,双眼球结膜平整,眼球向各个方向转动不受阻,Schirmer试验:OD 18mm,OS 17mm.

  • 腹腔镜手术修补腹股沟脂肪疝2例报告

    作者:马建伟;王彩明;屈坤鹏;杨晓军

    腹股沟“脂肪疝”是指腹膜外脂肪经腹股沟外环口突出,男性患者甚至进入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有的可与直疝并存[1]。“脂肪疝”这一命名可能不太规范,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及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制定的《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2]关于“特殊类型疝”章节中亦未见到。本病临床少见,易误诊,笔者在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中遇到2例,现报道如下。例1女,42岁,体质量指数为24.6,因“反复突出左侧腹股沟包块2年余”,以“左侧腹股沟斜疝”收住我院。患者于2年前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约核桃大小,站立时突出近左侧大阴唇,卧位时消失,有多年便秘病史。查体:左侧腹股沟上方见一3 cm ×2.5 cm包块,向外环突出,未降入左侧大阴唇,向内环方向可还纳,咳嗽时有冲击感。 B超提示左侧腹股沟斜疝。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左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腹腔镜下检查腹腔见左侧斜疝三角区、直疝三角区及股疝区平整,未发现疝囊。仔细探查仅见子宫圆韧带于腹壁穿出孔周轻微凹陷并腹膜局部小皱褶,局部无其他异常(图1A)。术中会诊考虑左侧腹股沟脂肪疝,弧形切开斜疝三角上方腹膜,剥离腹膜,显露斜疝三角区内容物,剥离子宫圆韧带表面腹膜,向腹腔方向牵拉圆韧带,见一约3.0 cm ×2.5 cm椭圆形脂肪瘤附着于圆韧带,有包膜,完整剥离脂肪瘤,局部植入10 cm ×15 cm大孔径腹腔镜下疝补片,缝合关闭腹膜。术后修正诊断:左侧腹股沟脂肪疝。例2女,37岁,体质量指数为29.4,因“反复腹股沟突出包块3年”,以“右腹股沟斜疝”收住我科,患者既往有间断便秘病史,排便较费力,无包块史。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双侧腹股沟区脂肪肥厚,于立位时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3.5 cm ×3 cm包块,增加腹压时可突出右腹股沟,未降入大阴唇,卧位时消失,包块质软,无囊性感。考虑“右侧腹股沟斜疝”,遂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右斜疝修补术,术中探查右侧斜疝、直疝、股疝三角区均未见疝囊,因有第一次脂肪疝手术经验,考虑“右侧腹股沟脂肪疝”,切开斜疝三角上方腹膜,游离子宫圆韧带,并向腹腔方向牵拉,见一约3 cm ×3 cm脂肪瘤,有完整包膜,与右侧子宫圆韧带附着。手术处理与前例相同,术后修正诊断:右侧腹股沟脂肪疝。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第1例患者随访半年余,第2例患者随访4个月,未见复发。

  • 腹腔镜诊治腹股沟区脂肪疝的临床体会(附26例报告)

    作者:元海成;张楠;钟岗;杨强;单涛;常旭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诊治腹股沟区脂肪疝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320例T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诊断与治疗腹股沟区脂肪疝26例.结果:TAPP视角下脂肪疝发病率为8.1%(26/320),26例患者中男24例,女2例,中位年龄55(46~72)岁,中位BMI 23.4 (17.7~27.2)kg/m2;斜疝区脂肪疝24例,直疝区脂肪疝2例,其中单纯直疝区脂肪疝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TAPP,无中转病例,脂肪疝直径3(2~5)cm,12例行病理检查均为脂肪组织,随访18(3~24)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脂肪疝需外科处理,TAPP视角下诊治腹股沟区脂肪疝优势明显.脂肪疝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可能是一种保护机制,需引起疝外科医生的关注.

  • 腰背部脂肪瘤和脂肪疝的手术治疗

    作者:崔光怀;满玉清;孙凤英;魏传梅;高行

    目的:通过腰背部肿块的手术治疗,研究腰背部脂肪疝的鉴别方法、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发病率。方法分析163例腰背部肿块病人临床表现、影像检查、手术所见和病理结果,研究腰背部脂肪疝与脂肪瘤的有效鉴别方法,并根据发病机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诊。结果腰背部脂肪疝占腰背部肿块的5.52%,脂肪瘤占87.12%。脂肪瘤只需肿块单纯切除,而脂肪疝却还需要腰背筋膜修复,手术复杂,容易漏诊。结论只有正确鉴别脂肪瘤与脂肪疝,正确手术处理,疗效才会满意。

    关键词: 脂肪疝 脂肪瘤 手术
  • 骶髂部脂肪疝30例诊治体会

    作者:杨福庆;王维

    自1992~1999年,我院采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骶髂部脂肪疝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男2例,女28例;年龄大76岁,小20岁;双侧发病6例,左侧11例,右侧13例;有明确外伤史者9例,原因不明21例;病程1个月~8年;发病多较突然,单纯下腰痛而无放射痛者18例.放射痛一般放射到臀部及大腿后外侧,或放射到小腿后外侧,仅有1例放射到大腿前内侧.本组曾有22例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扭伤等,经治疗无效而来就诊.

  • 臀上皮神经损伤症的国内研究进展

    作者:李盛华;刘忠何;宋敏;王玉泉

    臀上皮神经损伤症是指因腰臀部肌筋膜急性扭伤,导致该组神经经过髂嵴处骨纤维管被撕裂,管腔变形,或骨纤维管腔隙内脂肪疝等卡压管内神经、血管引发的急性腰腿痛症[1].自1977年冯天有[2]报告腰臀部急性软组织损伤中,约有40%~60%是由臀上皮神经损伤引起的观点以来,引起了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从解剖结构特点来认识发病的真正原因,认为不存在中医所说的"筋出槽"理论,并且从不同角度对臀上皮神经损伤症作出了积极的治疗.本文就臀上皮神经损伤症的解剖结构特点、诊断依据、治疗等方面做一较为详尽的论述.

  • 骶髂部脂肪疝36例诊治分析

    作者:张庆普;邢会菊;母志峰

    骶髂部脂肪疝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对其认识不足而常常漏诊或误诊.自1995年以来,我们共收治骶髂部脂肪疝病人36例,均经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