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右冠状动脉开口夹层及右冠状动脉窦撕裂一例

    作者:黄河;龙云;曾建平;黄浩波

    患者男,64岁,因反复胸闷痛3月于2008年5月21日入院,5月23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严重扭曲,右冠状动脉中段伞闭,前降支及回旋支严重病变,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行右冠状动脉中段PCI.

  • 冠状动脉导丝引起冠状动脉小血管穿孔紧急处理策略及临床分析(附四例报告)

    作者:李东宝;华琦;刘志

    冠状动脉破裂、穿孔和此后的心脏压塞也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在PTCA约为0.1%,在冠状动脉介入新技术(如斑块旋切、旋磨、激光成形等)约为1%.

  •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的急性下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一例

    作者:刘健;王昭;王伟民

    患者 男,51岁.主因“急性胸痛5h”入院.患者于入院当日9:30活动时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向双侧肩背部及左上肢放射,伴大汗,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数片效果欠佳,持续时间超过30 min.14:30急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0.3~0.4 mV,I、aVL、V1、V2导联ST段压低0.1~0.2mV,T波倒置(图1),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30年(40支/d).父母均患高血压、冠心病.查体:心率88次/min,血压132/87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不大,心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肺部、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谷丙转氨酶27 U/L,谷草转氨酶83 U/L,肌酸酐82 μ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04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28 mmol/L,总胆固醇5.81 mmol/L,三酰甘油1.56 mmol/L,C反应蛋白4.88 mg/L.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轻度扩大,二尖瓣及三尖瓣微少量反流,左心室射血分数65%.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桡动脉痉挛的研究现状

    作者:陈艺;周玉杰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术者操作技术的要求较高,学习曲线长.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并发症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中大的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是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引起穿刺失败、患肢疼痛、内膜损伤、桡动脉闭塞和手术时间延长,甚至无法顺利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当发生RAS时如强行拔除鞘管,有引发鞘管折断和桡动脉撕裂的风险 [1].因此,充分了解和认识这些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能够明显缩短初学者的学习曲线,对于成功开展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从FAME研究看功能性完全血运重建的重要意义

    作者:刘健;王伟民

    2009年1月1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FAME(血流储备分数对比造影指导下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的终结果.该研究显示依据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等)达30%.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桡动脉内径及其功能的影响

    作者:施鸿毓;吴卫华;陈晖;刘奇志;仇兴标;关韶峰;方唯一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angiography.TRA/trans-radial artery coronary intervention,TRI)因并发症少、痛苦小而得到广泛应用.虽然既往研究提示TRA对桡动脉内径和功能没有明显影响[1],但对于TRI对桡动脉功能的影响尚无类似研究.本研究旨在观察TRI对桡动脉内径和功能的近期和中期影响.

  • Coroflex Please支架在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应用

    作者:田文

    患者,58岁男性,以"活动后胸闷、乏力8年,加重伴气短1月"为主诉入院.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部闷痛、全身乏力,每次持续10~20 min,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分别于前降支和回旋支植入共2枚支架;3年前患者再次出现胸闷,行冠状动脉造影(具体不详)后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治疗:将左内乳动脉( LIMA)吻合至前降支远段,取2根大隐静脉桥血管分别吻合第一对角支及后降支入院前1个月再发活动后胸闷,乏力明显伴呼吸困难,夜间睡眠中憋醒,症状渐重而来我院.患者既往发现高血压4年,高血压170/100 mm Hg;糖尿病8年;吸烟25年,已戒7年.体格检查:血压 135/85 mm Hg,脉搏92次/分,口唇略发绀,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小水泡音,心律齐,P2>A2,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Ⅰ、aVL、V5、V6导联ST段下移0.1mV;心脏超声提示左心室心肌弥漫性运动减弱,无明显心肌变薄,左心室舒张未期内径65 mm,左室射血分数39%,左室限制性舒张功能障碍 血清肌钙蛋白 Ⅰ亚单位及CK-MB均正常.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功能4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险组);2型糖尿病.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双支架技术

    作者:徐泽升;王炳勋;霍勇

    冠脉分叉病变是指冠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冠脉严重狭窄的病变,主要包括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钝缘支、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和左主干分叉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分支血管直径较大≥2.5 mm,病变累及分支血管开口部位或近段时,主支和分支均置入支架,即双支架技术[1].

  • 微血管阻力指数预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心肌梗死的价值

    作者:刘启云;李江华;刘华东;董少红

    目的:探讨术中测量微血管阻力指数(IMR)预测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PPMI)的价值.方法:纳入54例行择期PCI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术后超敏肌钙蛋白I(hs-TnI)水平分为PPMI组(n=24)和无PPMI组(n=30),测量PCI前、后血流储备分数(FFR)和IMR,记录球囊扩张次数,测量术后24 h内hs-TnI水平,使用IMR校正公式计算IMR,计算术前相对IMR比值(rPIMR).结果:与无PPMI组相比,PPMI组患者PCI术前IMR(22.02±2.92 vs 17.46±3.44)、PCI后IMR(25.86±3.04 vs 18.96±2.84)和rPIMR(1.22±0.21 vs 0.94±0.24)均升高(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前IMR(r=0.473)及术后IMR (r=0.458)均与hs- TnI呈正相关(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I后IMR预测PPMI的价值佳(曲线下面积:0.941,95%CI:0.884~0.998,P<0.05),佳临界值为19.91,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77.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IMR(OR=3.501,95%CI:0.974~12.582)、术后IMR(OR=15.074,95%CI:3.915~31.705)及rPIMR(OR=2.104,95%CI:1.672~2.375)均与PPMI独立相关(P均<0.05).结论:IMR及rPIMR可预测PPMI.

  • 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和肝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潘春梅;向定成;朱爱辛;顾晓龙;龚志华;文艳飞

    目的:探讨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和肝素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36例择期行PCI的患者,术中用肝素(肝索组,n=18)或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比伐卢定组,n=18)抗凝.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10 min、用药结束、用药结束后30 min、用药结束后2 h静脉采血,检测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大聚集率和血浆P选择素水平. 结果:肝素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大聚集率及血浆P选择索水平升高,用药后10 min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时间点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伐卢定组患者血小板大聚集率及血浆P选择素水平,用药后10 min及用药结束与用药前比较均降低(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用药结束后30 min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肝素抗凝相比,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作为抗凝剂应用于PCI术中可以短时间内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暂时性抗血小板的功能.

  • 体重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作者:成万钧;周玉杰;赵迎新;郭永和;王志坚;聂斌;王建龙

    目的:小样本研究表明超重及肥胖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能力减弱,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患者的进一步证实,并且肥胖与氯吡格雷反应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正常体重与超重患者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大聚集率进行测定,探讨超重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互关系.方法:共选取20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至少6小时给予负荷量的氯吡格雷300 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至少24小时后取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后聚集率绝对数差值≤10%界定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所有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BMI<24 kg/m2,n=68)、超重组(BMI 24.0~27.9 kg/m2,n=90)和肥胖组(BMI≥28 kg/m2,n=46).结果:204例患者中共有31例存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现象(15.2%),正常体重组68例中有5例(7.4%),超重组90例中有14例(15.6%),肥胖组46例中有12例(26.1%),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超重组服药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超重(OR=1.72,95%CI=1.24-4.27;P=0.012)、肥胖(OR=2.92,95%CI=1.63-6.72,P=0.025)和糖尿病(OR=4.63,95%CI=1.32-16.25,P=0.017)都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常规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并未取得与正常体重患者同样有效的血小板抑制疗效,但增加负荷量剂量能否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造影复查支架再狭窄结果分析

    作者:金琴花;王禹;盖鲁粤;杨庭树;刘宏斌;陈练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支架置入术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复查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入选行冠脉介入治疗后进行造影复查的577例患者的846处病变,根据置入支架类型及方式不同分别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资料.结果:冠脉造影随访率为22.62%;药物支架虽然病变更复杂,但其冠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20.29%VS 42.56%,P=0.000);裸支架重叠、药物支架重叠、裸支架与药物支架重叠时再狭窄率分别为53.49%,25.55%,35.29%.药物支架在支架内弥漫性、支架内弥漫性累及两端及支架内局限性再狭窄率明显低于裸支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3,P=0.031),药物支架支架近端局限性再狭窄率高于裸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药物支架冠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193);药物支架和裸支架在糖尿病患者中冠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为23.85%和42.65%(P=0.012).结论:①长病变需要重叠支架时尽量使用药物支架重叠;②药物支架改变了支架再狭窄类型,由弥漫型再狭窄转为局限型;③不同种类药物支架效果良好;④药物支架对糖尿病患者同样有效.

  • 超敏C反应蛋白与对比剂肾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马玉良;王伟民;刘健;卢明瑜;李琪;刘传芬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对比剂肾病(CIN)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我院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手术患者145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留取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清晨空腹血常规及生化,记录术前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空腹血糖、血脂、尿酸、基础肌酐值以及hsCRP等资料;分别于术后24 h、48 h、72 h留取血样,测定血肌酐值.术后即刻记录手术所用对比剂剂量.结果:①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0.3%,其中53.3%发生于术后24 h,26.7%发生于术后48 h,20.0%发生于术后72 h;②单因素分析发现有对比剂肾病的患者对比剂剂量及hsCRP明显高于无对比剂肾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hsCRP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为16.1%,术前hsCRP在对比剂肾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前hsCRP水平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对比剂剂量是影响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重要因素.

  • 冠心病高危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贾新未;傅向华

    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普及,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冠心病高危患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处理策略,介绍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情况及应用前景.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不同抗凝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评述

    作者:陈纪林;郭远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抗凝药物有多种选择,普通肝素依然是常用的抗凝药物,当在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已接受依诺肝素治疗的情况下(1 mg/kg,Q12h)行PCI时可不需要给予普通肝素(PCI需在后1次注射依诺肝素的8小时之内进行),应尽可能避免依诺肝素制剂和普通肝素交叉使用情况.而另一种抗Ⅹa因子药物磺达肝葵钠(安卓)不能作为PCI时的抗凝药物,必须与普通肝素结合使用.比伐卢定的抗凝疗效已超过普通肝素,且无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副作用,出血并发症亦低,故可作为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首选抗凝药物.

  • 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的即刻和随访结果

    作者:颜红兵;柯元南;曾玉杰;李宪伦;高焱莎;王勇;张国强;柴枝楠

    目的:分析过去59个月期间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9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1999年3月~2004年1月对397例ACS患者经股动脉或桡动脉施行急诊PCI.31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补救PCI治疗7例STEMI,急诊PCI治疗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结果: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99%,术中无复流发生率10.6%.42例(13.5%)应用了主动脉气囊反搏术,10例应用了远端保护装置.8例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住院死亡17/310例(5.5%),6个月死亡17/250例(死亡率6.8%).补救性PCI术后6例患者的严重心肌缺血和(或)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1小时死亡.UA/NSTEMI的介入操作成功率96.3%,所有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迅速改善.一例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结论:直接PCI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在高危患者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但是同样具有较高风险.急诊PCI对于改善UA/NTEMI患者的缺血症状非常有效,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低.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徐剑刚;徐亚伟;陈艳清;杨海燕;王永其;张戟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57例发病在18 h以内的高龄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急诊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IRA的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成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157支IRA,163处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95%~100%,TIMI血流0~2级,急诊PTCA后共置入158枚冠脉内支架,155支IRA术后完全再通,即刻成功率98.73%.2支IRA因PTCA后无血流未置入支架.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IRA均恢复到TIMI血流3级,残余狭窄为0%~10%.1例于术中死亡,2例于术后48 h死亡,住院期间总病死率1.91%.术后随访6~15个月,全部存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Ⅲ级,无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对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影响

    作者:张峻;张冬;赵志勇;王昊;尹栋;窦克非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小分支闭塞导致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
      方法:连续入选925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包括949个分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测量分支直径≤2.0 mm],根据分叉病变是否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分为小分支闭塞组(85例,86个分叉病变)和小分支未闭塞组(840例,863个分叉病变)。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中的情况、QCA的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来确定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较小分支闭塞组和小分支未闭塞组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
      结果:949个分叉病变中共有86个(9.1%)分叉病变发生了小分支闭塞,小分支闭塞组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26/83,31.3%)明显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77/821,9.4%;P<0.001),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6/83,7.2%)也显著高于小分支未闭塞组(11/821,1.3%;P<0.001)。两组间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小分支、分叉核心的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小分支闭塞组明显大于小分支未闭塞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支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真分叉病变、斑块不规则、预扩张小分支、术前小分支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前主支远端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病变核心的狭窄程度、分叉病变角度、主支/小分支直径比值、主支支架置入前小分支狭窄程度。
      结论:小分支闭塞的患者围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部分病变特征与小分叉病变闭塞有关。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灌注的动态演变

    作者:宫鑫;杨军;方毅民;李善春;林乐军;任法鑫;于卫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动态演变,以探讨心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17例)和复流组(26例).分析两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无复流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分别为8.5±1.9,6.4±2.3、4.6±2.1和4.2±1.7,复流组为4.1±1.0、1.7±1.2、0.5±1.1和0.4±1.0;无复流组和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积分在2周内均呈逐渐减低趋势,至2周时趋与稳定,2周和3个月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相点比较,无复流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在各点均显著高于复流组(P<0.01).(2)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无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复流组恢复延迟,且在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复流组.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逐渐减小,无复流组则继续增加,2周时达高峰,而后开始减小,3个月时虽低于2周时,但仍显著大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24 h内(P<0.01);无复流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复流组.(3)无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的灌注缺损积分与同时相点和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12,P<0.05和r=-0.498,P<0.05).结论:AMI血运重建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的患者仍存在心肌无复流现象,但心肌无复流现象有随时间改善的趋势,至2周左右趋于稳定;早期的心肌灌注状况与后期的心功能恢复及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

  •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血浆B型利钠肽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作者:张立权;丁绍平;胡东升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前后血液B型利钠肽(BNP)及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52例,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累及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24、48h BNP,cTnI水平,并记录术中球囊扩张时间、扩张次数、造影剂用量.结果 单支病变组球囊扩张时间、扩张次数及造影剂用量均小于双支病变组(P<0.05);两组术后6h BNP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24h达峰值;两组术后24h cTnI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单支病变组BNP、cTnI峰值水平低于双支病变组(P<0.05).结论 多支病变或复杂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BNP、cTnI水平升高明显,提示应进行术前危险评估,术后应给予适当药物辅助治疗改善预后.

813 条记录 5/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