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肌无复流防治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高杰;张传焕

    心肌无复流指闭塞的冠脉成功再通后,由于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缺血心肌不能得到有效灌注的现象.心肌无复流现象对患者的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积极寻找防治心肌无复流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无复流的防治,临床上主要有器械治疗和药物治疗.本文对无复流新防治措施做一综述.

  • 白细胞介素-33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凤丽;董梅;任法新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33 (IL-33)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肌无复流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 共计纳入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59例,其中男39例,女20例.于PCI术前采集血样本,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可溶性IL-33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肌无复流(MNR)定义为TIMI血流分级≤2或TIMI(TIMI)3且心肌呈色分级(MBG)≤2.结果 共计21例(35.6%) STEMI患者发生MNR,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IL-33水平显著降低(P=0.019),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0.123,95% CI:0.018~0.811,P=0.026)、发病至再灌注时间(OR=0.392,95%CI:0.314~1.106,P=0.025)、血栓负荷评分(OR=0.078,95%CI:0.007~0.913,P=0.040)、hs-CRP(OR=1.441,95% CI:1.162~1.793,P<0.001)、IL-33水平(OR=0.624,95% CI:0.436~0.877,P=0.014)是MNR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IL-33在MNR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降低可能是MNR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的评估及处理

    作者:杨军;骆秉铨

    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指的是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病变管腔狭窄已被解除,但心肌组织仍未获充分血流灌注的现象.NR现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稳定性心绞痛(SA)、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桥血管再狭窄等接受急诊或择期PCI的患者中均可出现,其与心室重塑、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因而及时识别和处理心肌NR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之一.

  • 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促进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谭金习;董梅;任法新

    再灌注治疗包括药物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通过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血供和心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但研究发现,冠状动脉血管的再通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的有效灌注,也不一定能够挽救缺血心肌组织.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指闭塞的冠状动脉血管经PCI成功再通后,由于心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缺血心肌不能得到有效灌注的现象[1].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与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密切相关.

  • 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

    作者:孙静;任法新;孙晓健;张传焕;李留东;董梅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水平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共纳入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93例,PCI术前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LyA水平.根据PCI后是否有心肌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n=24)和复流组(n=69).心肌无复流定义为:在没有解剖性狭窄及血管痉挛的情况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2级.结果:24例(25.8%)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肌无复流.与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PLyA水平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R是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8,95%CI:1.15~3.29,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当PLR大于118.4% 时,PLR预测急诊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为0.715(95%CI:0.521~0.908,P=0.042).结论:PLR可能是一种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心肌无复流发生独立而有效的指标.

  • 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与心肌无复流

    作者:黎娜

    组织因子(TF)是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临床并发症密切相关.凝血和炎症共同作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二者也是心肌无复流的发生发展基础,TF将凝血和炎症紧密联系,使二者相互作用.近些年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中,缺血心肌TF表达增高,应用抑制TF的单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实验动物输注TF可促进心肌无复流的发生.急性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患者TF水平也升高.TF可作为心肌无复流的预测指标.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TF的生理抑制剂,动物实验表明TFPI有抗血栓、抗炎症、抗增殖作用,输注TFPI可减轻心肌无复流的程度,为治疗心肌无复流开辟了新领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患者心肌灌注的动态演变

    作者:宫鑫;杨军;方毅民;李善春;林乐军;任法鑫;于卫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再通达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后心肌组织灌注的动态演变,以探讨心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43例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分别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根据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17例)和复流组(26例).分析两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的变化规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无复流组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24 h内、2周和3个月时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分别为8.5±1.9,6.4±2.3、4.6±2.1和4.2±1.7,复流组为4.1±1.0、1.7±1.2、0.5±1.1和0.4±1.0;无复流组和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积分在2周内均呈逐渐减低趋势,至2周时趋与稳定,2周和3个月之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同时相点比较,无复流组心肌灌注缺损积分在各点均显著高于复流组(P<0.01).(2)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逐渐增加趋势,但无复流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复流组恢复延迟,且在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复流组.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逐渐减小,无复流组则继续增加,2周时达高峰,而后开始减小,3个月时虽低于2周时,但仍显著大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24 h内(P<0.01);无复流组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在各时相点均显著大于复流组.(3)无复流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即刻的灌注缺损积分与同时相点和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12,P<0.05和r=-0.498,P<0.05).结论:AMI血运重建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I 3级的患者仍存在心肌无复流现象,但心肌无复流现象有随时间改善的趋势,至2周左右趋于稳定;早期的心肌灌注状况与后期的心功能恢复及左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

  • 缬沙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无复流的影响

    作者:张英杰;白小涓

  • 肾功能不全与心肌无复流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凤丽;任法鑫;董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措施,但是即使成功开通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血管也并不意味着心肌组织恢复真正有效的灌注.心肌无复流(MNR)是PCI后严重并发症,是AMI患者心脏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其出现提示患者临床预后不佳.目前MNR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炎症、氧化应激反应在其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AMI患者中,合并肾功能不全(RI)者心肌血流灌注明显减少,因此RI可能是MNR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 白细胞介素-17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鲁志科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IL-17水平,监测患者入院时及术后lh的心电图,并计算ST段回降幅度.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TIMI血流分级≤Ⅱ级)和再灌注组(TIMI血流分级>Ⅱ级),分别为29例和61例.结果 无复流组患者术后24 h及48 h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76.05± 17.62)pg/ml及(114.82±34.69)pg/ml,均明显高于再灌注组的(51.74±15.98)pg/ml及(47.53±13.47)pg/ml(P均<0.05),且无复流组术后48 h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术后24 h水平(P<0.05),而再灌注组术后48 h血清IL-17水平低于术后24 h水平(P>0.05);无复流组中心电图ST段迅速回降(STR≥50%)的病例数(7例)明显少于再灌注组(49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水平及患者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是影响心肌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L-17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密切相关,患者介入术后IL-17水平,尤其是术后48 h水平,可作为诊断心肌无复流的一个评价指标.

  • 欣怡胶囊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程度的影响

    作者:周宜轩;周磊;李莉;朱月信;马凯;曹勇;李翔宇

    目的:观察欣怡胶囊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将80只兔分为5组,模型组,阳性药组(替罗非班60μg/kg),欣怡胶囊高、中、低剂量组(4.0 g生药/kg、2.0 g生药/kg、1.0 g生药/kg),每组16只,另取14只作为假手术组,灌胃给药5 d后分别建立 AMI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回旋支近段3 h,再灌注1 h,记录 AMI术前和 AMI再灌注后心电图,比较 J点抬高情况;AMI再灌注后左心室插管连接 POWER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采用Evan’s蓝和硫磺素 S对心脏进行活体染色,记录心肌无复流程度。结果欣怡胶囊高、中和低剂量组心肌无复流程度均比模型组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8.1%、24.5%和19.7%(P<0.05或P<0.01),AMI再灌注后心电图中 J点比模型组明显降低,左心室内压(LVSP)、心率(HR)、左心室压力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压(LVED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欣怡胶囊灌胃给药能一定程度预防和改善兔 AMI再灌注后导致的心肌无复流现象。

  • 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IL-6、Cys-C、 Hcy的影响

    作者:秦立;赵莹;张斌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无复流及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3例.对照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心肌无复流情况、IL-6、Cys-C、Hcy、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心肌无复流率为6.35% (4/63),低于对照组的25.40% (1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Cys-C、Hcy均较治疗前下降,但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48.76±6.04) ng/l与(59.35± 7.32) ng/L,(0.53±0.06) mg/L与(1.15±0.14)mg/L,(5.79±0.71) μmol/L与(12.24±1.50) 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55.20±6.93)%与(51.23±6.45)%,P<0.05],两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30.21±3.76) mm与(34.59±4.19) mm,(46.31±5.65) mm与(50.76±6.1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9张与26.98%,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无复漉,降低IL-6、Cys-C、Hcy,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地塞米松对兔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心肌无复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东霞;于卫;杨军;方毅民;袁国会

    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对兔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血运重建后心肌无复流(NR)现象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为4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降支60 min,继之解除结扎,重建血运,Ⅰ组、Ⅱ组、Ⅲ组、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 mg,5.0 mg,10.0 mg和生理盐水5 mL.观察左室心肌NR范围、心肌梗死范围,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Ⅱ组与Ⅲ组的心肌NR范围、心肌梗死范围均显著低于Ⅰ组和对照组(P<0.01);Ⅱ组与Ⅲ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和Ⅲ组CK,TNF-α和IL-6血清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单次应用地塞米松可显著减轻实验性AMI血运重建后的心肌NR现象,缩小梗死范围,其作用效果与剂量相关.

  • 缺血预适应减轻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作者:李涛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小型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8只.A组为假手术组,B组为心肌梗死(MI)组,C组为缺血预适应(IPC)组,D组为IPC+蛋白激酶A(PKA)抑制剂组[H-89,1μg/(kg·min)].采用病理学方法测定心肌无复流和心肌坏死面积,左心室、心肌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含水量.组织学观察测定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和线粒体横切面面积.结果 C组无复流心肌面积明显低于B组(P<0.01),D组无复流心肌面积明显高于C组(P<0.05).C、D两组梗死心肌面积均明显低于B组(P均<0.05).C组复流区、无复流区心肌含水量相比B组有所下降(P均<0.05).D组各部位心肌含水量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C组复流区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明显低于B组(P<0.01).D组复流区心肌细胞横切面面积明显高于C组(P<0.05).C组复流区和无复流区线粒体横切面面积均小于B组(P均<0.01).D组复流区线粒体横切面面积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IPC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无复流和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减轻心肌水肿有关,PKA通路可能在减轻心肌水肿和保护线粒体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

  • 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心肌无复流"患者心肌组织灌注的影响

    作者:杨军;方毅民;李善春;于滨;刘少荣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后心肌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的疗效.方法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经腔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经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诊断为心肌NR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给予川芎嗪注射液.分别于24 h内(4~24 h)及15 d后(15~28 d)复查SPECT,观察左室心肌灌注缺损积分(myocardium perfusion defect score,MPD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 24 h内及15 d后,治疗组的MPDS均较PCI后即刻减低,其减低幅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LVESV和LVEDV均呈增加趋势,但治疗组LVESV和LVEDV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15 d后治疗组SPECT心肌NR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可显著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减轻心肌NR现象,从而缩小心肌坏死范围,抑制心室重构.

  • 缺血后适应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的影响磁

    作者:高倩;徐会圃;任法鑫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面积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Sham)组、手术(R/I)组和缺血后适应(IPC)组,每组各10只,制备AMI再灌注和缺血后适应的模型。采用心肌病理染色确定缺血区、无复流区及梗死区面积;分别于结扎冠脉前5 min、1 h末及再灌注2 h末,于颈动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 IPC组的无复流范围及梗死范围明显小于R/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前5 min各组血清中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扎1 h末及再灌注2 h末R/I组、IPC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扎1 h末IPC组与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再灌注2 h末IPC组与R/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 他汀类药物治疗心肌无复流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志国;李广平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AMI)主张积极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再灌注.但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虽然造影显示心外膜血管已开通,但仍有10% ~ 30%的病例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即心肌无复流( NRF)现象.

  • 缺血后适应干预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的影响

    作者:高倩;任法鑫;徐会圃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干预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心肌无复流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手术组和缺血后适应组,每组各10只,制备AMI再灌注和缺血后适应的模型.结扎前、结扎1h末及再灌注2h末,于颈动脉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采用心肌病理染色确定缺血区、无复流区及梗死区面积.结果:缺血后适应组的无复流范围及梗死范围明显大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结扎前血清SOD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手术组和缺血后适应组在结扎1h末及再灌注2h末血清SOD降低,hs-CRP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h末,与手术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SOD增高,hs-CRP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适应可以减轻AMI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减少无复流的发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 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肌无复流现象

    作者:谭凤梅

    内皮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对于维持局部内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已经证实内皮细胞结构完整及功能正常对血管壁通透性屏障、免疫防御、抗凝、抗血栓及炎性反应均有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心肌无复流密切相关,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生存率,防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临床工作的重要难题.研究显示:心肌缺血-再灌注易导致内皮细胞结构及功能损伤,促进无复流的发生发展;相应的临床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修复损伤内皮细胞,改善心肌无复流.本文主要针对缺血-再灌注时内皮细胞损伤的新发生机制及临床处理做一综述,以期为防治心肌无复流提供理论依据.

  •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无复流模型的制备

    作者:韦星;张冯迪;阳玉中;谭凤梅;颜姝;陈娟

    目的 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无复流模型,探讨建立模型过程中的关键点,为该疾病模型的成功复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无复流组(n=15)和假手术组(n=5).无复流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5 min后再灌注120 min;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在再灌注末予硫磺素S活体染色确定无复流区,同时监测大鼠呼吸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20只大鼠全部存活,且心电图在心肌缺血期均出现心率加快、Ⅱ导联ST段抬高;恢复心肌灌注后,ST段下降<30%;硫磺素S染色显示出无复流区域.结论 该方法可成功复制无复流动物模型,且模型制作方法成功率高,动物存活率也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