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右冠脉支架术后围术期风险与区域性QT离散度的关系

    作者:王枫岭;黄振文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内PTCA及支架术后病人的QT间期离散度区域性差别的研究,进一步估测左右冠脉内的介入操作所固有的围术期风险性.方法对130例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径狭窄≥70%而成功进行PTCA及支架术后的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①与PCI术前相比,术后第1、第2、第3天QT离散度均有明显降低,P<0.05,校正QT离散度也明显降低(P<0.05);而术前、术后心率则无明显变化.②右冠状动脉的介入操作后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均大于左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后.③QTd、QTcd在右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下壁导联长于前壁导联,反之左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者前壁导联长于下壁导联.结论成功PCI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QT离散度,从而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总体安全性,但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右冠脉支架后仍然可能比左冠脉支架后大,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

  • 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作者:汪新良;谢钢;宁晔;郑伟华;蒋崇慧;尹刚

    目的 探讨临床体外电复律对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方法 院前及院内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排除胸廓及心脏外伤患者以及既往心梗患者,经体外电复律成功后,根据冠脉造影和电复律成功后心电图表现分为非急性心梗组和急性心梗组.分析体外电复律对两组电复律前或即刻和12 h血清CK、CK-MB、cTnI的影响.结果 非急性心梗组及急性心梗组分别有22例和30例患者,两组电复律累积次数及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2)次比(3.0±1.3)次;(446±275)J比(450±293)J,JP>0.05];体外电复律前或即刻及12 h,非急性心梗组与急性心梗组相比,CK12[(452.3±204.2)U/L比(562.2±234.1)U/L]、CK-MB0[(10.6±7.5)U/L比(27.1±12.3)U/L]、CK-MB12[(30.0±20.5)U/L比(180.5±62.3)U/L]、cTnI0[(0.04±0.04)ng/ml比(0.58±0.86)ng/ml]、cTnI12[(0.06±0.04)ng/ml比(17.47±12.0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1),除外CK0[(129.2±90.5)U/L比(135.3±94.8)U/L,P>0.05].体外电复律后12 h较电复律前或即刻CK、CK-MB、cTnI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CK-MB0、CK-MB12、cTn10、cTnI12阳性率,非急性心梗组分别为9.1%、54.5%、0、0,急性心梗组分别为53.3%、90.0%、20.0%、93.3%.结论 体外电复律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CK、CK-MB、cTnI升高,但cTnI升高程度并不影响急性心梗的诊断.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血压波动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

    作者:罗珠嘉;陈玉红

    目的 评估冠脉搭桥术后早期血压波动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以期为术后监护与病情评估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以方便抽样的原则选取2017年3~8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2组.收集一般资料、实验室资料及术后24h血压值(每15 min记录一次),采用平均真实波动性法(ARV)评价术后24 h收缩压(SB)和舒张压(DB)的波动情况.结果 术后共有31例(25.83%)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房颤21例(17.5%)、房性早搏3例(2.5%)、室性早搏6例(5.0%)、室颤3例(2.5%)、室速3例(2.5%)、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7%).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恶性心律失常组术后24 h平均收缩压值(SBAVE)、平均舒张压值(DBAVE)、收缩压波动值(SBARV)、舒张压波动值(DBARV)均大于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年龄(OR=1.162)、机械通气时间以外(OR=1.174),术后24 h SBARV、DBARV也可以预测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SBARV的预测能力更强(SBARVOR =2.92,DBARVOR=1.941).结论 SBARV值、DBARV值能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SBARV的预测能力更强.应重视术后24h血压的波动情况,维持术后血压的稳定性.

  • QTc、Tp-ec、Tp-e/QT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价值

    作者:陈冲;高传玉;王宪沛;吴莎;高素华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慢性肾脏病(CKD)各期患者QTc、Tp-ec及Tp-e/QT指标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肾衰竭患者258例,测量并计算慢性肾衰竭CKD各期患者QT间期、Tp-e间期及Tp-e/QT比值,记录住院2周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选择心电图正常的9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①QTc、Tp-ec、Tp-e/QT在CKD 1、2、3期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CKD 4期各指标为QTc(428.4±10.8)ms、Tp-ec(99.6±6.5)ms、Tp-e/QT 0.240±0.010,CKD 5期各指标为QTc(446.1±6.7)ms、Tp-ec (113.6±8.7)ms、Tp-e/QT 0.259±0.009,QTc、Tp-ec、Tp-e/QT在CKD 4、5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Tp-ec、Tp-e/QT在CKD 1、2期之间,CKD 2、3期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其在CKD 3、4期,4、5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CKD 1、2期之间,CKD 2、3期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而CKD 3、4期,4、5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以420 ms,Tp-ec以100 ms,Tp-e/QT以0.250为节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明显差异(P<0.05),慢性肾衰竭组患者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与QTc、Tp-ec、Tp-e/QT指标的增大明显相关.结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进入CKD 4、5期后,QTc、Tp-ec、Tp-e/Q指标逐渐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明显相关,QTc、Tp-ec、Tp-e/QT有望成为评估慢性肾衰竭患者心血管损害的心电学指标.

  • 陈旧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

    作者:朱智瑞;楚英杰;徐予

    目的 探讨有脑梗死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9例,按是否有脑梗死病史分为2组,其中脑梗死组13例、非脑梗死组86例.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有脑梗死病史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及梗死相关动脉的特点,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曲线下面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本组病例中急性心肌梗死有脑梗死病史者占13.1%.脑梗死组中前壁心肌梗死7例,罪犯血管均为左前降支;右室、下壁心肌梗死6例,罪犯血管均为右冠状动脉.脑梗死组患者的冠脉病变血管无明显特异性,但罪犯血管部位多在近段,提示病情相对较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脑梗死组为23.08%,非脑梗死组为8.14%;住院期间病死率脑梗死组为23.08%,非脑梗死组为6.98%.脑梗死组CK-MB曲线下面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院内病死率均高于非脑梗死组.结论 有脑梗死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多位于近段,梗死面积相对较大,病情重,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预后差.

  • 冠脉无再灌流的新认识

    作者:王俊岭;沐贤友

    冠脉无再灌流(no-reflow)是指冠脉造影无血管机械性阻塞的证据,而冠脉循环所支配的节段心肌灌注不足的现象[1].冠脉无再灌流的概念首先于1966年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5年临床上也观察到心肌梗死再灌注时发生无再灌流现象[2,3].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即使心外膜下冠脉再通情况非常良好,仍会发生无再灌流,并且无再灌流区的大小与各种心脏事件(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等)相关[4].

  • 心脏性猝死的预警识别与应对策略

    作者:马炳辰;付研

    心脏性猝死( SCD)通常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所引起的自然死亡。患者在发病前可以有或没有心脏病表现。目前,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死于SCD,在我国,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中国SCD研究”结果显示,每年SCD的患者为54.4万,每天有近1480例患者死于SCD。院外发生SCD的存活率不及15%,而即使能及时送进医院,出院时存活率也不及20%。 SCD中约88%为恶性心律失常所致,其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对于发生 SCD 的患者,抢救是争分夺秒的,研究显示,一旦发生心脏骤停,抢救每延长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降低7%~10%。因此,如何早期识别SCD危险因素,并早期干预,对预防SCD发生及改善SCD预后至关重要。

  • 吲哚帕胺治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颖;丁钧;吴晓晖;刘弘

    目的观察吲哚帕胺在不同年龄组降压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及对代谢的影响.方法按1999年WHO标准选取原发高血压病例,分为60岁以上及以下两组,由固定医师每周随访一次,病人如有不适随时就诊,治疗4周、8周、12周检查空腹血糖、血钾、钠、氯.结果吲哚帕胺在60岁以上组对血生化,特别对血钾影响明显,对原有冠心病者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结论老年人用吲哚帕胺降压治疗时要定期复查血生化,必要时补钾治疗.

  • QRS时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

    作者:何晓薇

    目的探讨QRS时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108例,根据Braunwald Class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按危险度分为Braunwald Ⅰ级、BraunwaldⅡ级、BraunwaldⅢ级,分别比较三级的QRS时限变化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等情况.结果Braunwald Ⅰ级、BraunwaldⅡ级、BraunwaldⅢ级的QRS值分别为(89.3±7.1)ms、(116.6±11.8)ms、(157.5±9.4)ms.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4.26%(2/47),29.41%(10/34),59.26%(16/27),相互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度增大时,QRS时限随之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

  • 胺碘酮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9例分析

    作者:戴笃荣

    目的 观察静脉与口服联合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9例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患者,首剂给予胺碘酮150~300 mg,10 min注入,继之以0 5~1 mg/min维持泵入.静脉维持用药24~48 h后给予口服胺碘酮600 mg/d,并逐渐减至200 mg/d维持.结果 维持静脉点滴平均(4 0±1 5) d,总有效率73 7%.静脉用药期间,未见QT间期明显延长,无因胺碘酮导致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 静脉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静脉与口服联合给药起效快,可达到早期抢救生命的目的 ,又可稳定血药浓度,防止心律失常的复发.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水平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作者:史晓婧;李超斌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体内血钾水平的差异及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61例急性心梗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ST组)160例和非ST段抬高组(NST组)101例.检测入院时(距发病2~12 h)血钾水平,观察两组低血钾发生率及其与室速、室颤发生的关系.结果 ST组发生率30.7%,NST组发生率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1).ST组室速8例(低血钾者5例),室颤6例(低血钾者3例),其中交感电风暴1例;NST组室速1例,室颤1例.结论 ST段抬高患者早期更易发生低血钾,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与血钾水平相关.及时补钾,可有效预防室速、室颤的发生,改善预后.

  • 全自动体外除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马志敏;胡大一;王长华;朱正炎;王吉云;刘立新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全自动体外除颤器(Powerheart)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既往研究多限定于不同病因导致的室颤和室速的患者,研究目的在于评价其监测、识别及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可靠程度,尚无研究评价其是否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我们在32例AMI患者应用全自动体外除颤器进行常规心电监测并预设室颤和室速的识别和治疗程序,现将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 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

    作者:王晓佳

    目的:探索胺碘酮不同给药方法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恶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胺碘酮药物3~5mg/kg静脉注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静脉注射治疗基础上联合胺碘酮口服给药进行治疗。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24h后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治疗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方面,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胺碘酮静脉注射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恶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效果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并降低复发率,并且安全性以及患者满意度较高。

  • 注意正确合理使用胺碘酮

    作者:胡大一

    胺碘酮(Amiodarone)是一个带有"神奇"色彩的药物.它始作为抗心痛药物开发,以后被主要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治疗.在它初始用于临床一段时间,人们曾为它对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感到振奋,之后又为陆续观察到它对心脏以外其它脏器的毒性作用而疑虑.近年来,又为它用于心肌梗死后和心力衰竭病人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相关的猝死同时是否降低总死亡率,或是否增加非猝死的心脏死亡或非心脏性死亡而感到困惑.

  • 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非缺血性心力衰竭伴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作者:徐高峰

    目的 观察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效果,探讨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我科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非缺血性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予以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归为观察组,予以胺碘酮者归为对照组,每组均32例,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TNF-α、IL-6、hs-CRP)、生活质量(HPLPⅡ量表)以及随访半年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90.62%,随访半年,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功能恶化、死亡均为1例(3.12%),以及TNF-α、IL-6、hs-CRP水平均降低明显,人际间关系、营养/健康责任、以及总分均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NF-α、IL-6、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用药,可较好的改善非缺血性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水平,提高疗效及生活质量,对于预后效果较好.

  • 低钾血症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5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方宁

    目的:探讨低钾血症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低钾血症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178例低钾血症患者有15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经纠正低钾血症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后,13例室性心律失常消失,2例死亡。结论低钾血症容易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各种严重器质性心脏疾病及心力衰竭患者更易发生,应及时防止和纠正低钾血症。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要点分析

    作者:秦雪松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与护理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抢救,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全面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结果 两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护理后的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以及抢救成功率的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全面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卧床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

  • 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周亚卓

    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20例,本组患者均给予扩张冠脉血管、抗凝、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电击复律.同时给予监测生命体征、掌握用药方法、危险指征救护、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 本组患者中13例患者临床治愈,5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1例患者因心肌出现大面积梗死经及时抢救无效而死亡,1例患者死于心律失常.抢救成功率为90.0%(18/20).结论 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观察要点和护理特点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救助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QT离散度改变46例分析

    作者:张文

    来愈多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极大地改善了其预后[1].QT离散度(QTd)代表了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步性,是一种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脏猝死的指标[2].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后QT离散度改变及其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 警惕获得性长QT综合征

    作者:朱俊;杨艳敏

    获得性长QT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扭转性室速)是猝死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识别其危险因素而给予预防,或在发作早期及时识别并给予正确处理,这种心律失常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注意,它涉及到了急诊抢救、医疗安全,甚至与新药生产都有直接的关系.正因如此,美国心脏病学会于2010年初公布了一份《住院患者尖端扭转性室速的预防》[1].我国也在2010年公布了一份《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的防治建议》[2].这些指南和专家建议都强调指出,这种恶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医院各科室,包括基层医院甚至院外,因此需普及长QT综合征的防治知识.我国的专家建议明确指出:该项建议适用于各科医生,包括基层医院的医生.

602 条记录 8/31 页 « 12...567891011...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