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做好"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估"

    作者:张太平;展翰翔;赵玉沛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近年来全球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由于胰腺位置深在,其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且胰腺癌具有早期胰外侵犯的生物学特性,故绝大多数的病人初次就诊时已属晚期,可接受手术切除者仅占5%~30%~([1-2]).准确客观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可以对不同病人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期,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对改善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及节约医疗成本均有重要意义.该文旨在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文献,结合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对胰腺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估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治疗恶性肿瘤术后胃排空障碍

    作者:江志伟;黎介寿;汪志明;吴素梅;丁凯;黄琦;佴永军;刘碧竹;李强;李宁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PEJ)行胃引流以及空肠内营养支持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恶性肿瘤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患者10例,采用拖出法施行PEJ,术后通过PEJ的胃引流管进行胃内减压,通过PEJ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结果10例PEJ均操作成功,未发生出血、窒息、腹膜炎、瘘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空肠营养管尖端易位1例次,切口处少量渗液感染1例次,均成功处理.PEJ术后平均(23.1±9.3)d胃动力恢复,可夹闭胃引流管.术后1~2 d均可以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术后平均(6.3±2.8)d摆脱肠外营养支持.术后平均(41.4±10.8)d拔除PEJ管,体重较术前增加(3.5±1.8)kg,恢复经口饮食.结论PEJ既可以进行胃减压,又可以进行空肠营养,可应用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例分析

    作者:马路;折占飞;杨秀峰;王怀明;张俊斌;王亮;齐鑫;吴波

    目的:评价快速康复外科( FTS)措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12月实施FTS以来,收治的3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 FTS组),与1995年10月至2009年6月临床资料完整的56例常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对照组)。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术前、术后各种时间、住院费用均采用 x珋±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FTS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等待时间延长(P=0.048),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缩短(P=0.037),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04),住院费用减少(P=0.044)。术后并发症:FTS组11例(36.7%),对照组34例(60.7%),根据Dindo-Clavien并发症分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管理中应用快速康复理念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 幽门成形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对预防贲门癌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影响

    作者:朱震;陈海军

    目的 评价幽门成形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在预防贲门癌术后返流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2例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患者术中行幽门成形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作为 A组,另选未行幽门成形联合十二指肠韧带松解的18例贲门癌手术患者作为 B组对照,通过术后进行食管24 h pH监测,电子胃镜检查评价抗返流效果.结果 通过比较40例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手术患者不同术式两组间 24 h pH监测参数显示:24 h酸返流的总的返流次数、长于 5 min的返流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的pH<4.00 的总时间以及长返流的时间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返流性食管炎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综合抗返流术式方法简便,临床抗返流效果好.

  • microRNA与胰腺癌相关研究进展

    作者:刘笑然;田孝东;杨尹默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美国胰腺癌新增患者43 140例,其中36 800例死亡.胰腺癌在因肿瘤致死疾病中居第4位[1].我国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但大致状况与美国近似.手术虽可治愈此症,但80%以上的患者在确诊时癌肿已转移或侵袭到胰外器官而无法根治性切除;放疗和化疗虽可短期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但胰腺癌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仍小于5%[2].微小RNA( miRNA)是一类调节编码基因表达的非编码RNA,广泛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3].由于miRNA在临床应用中所蕴藏的潜在价值,使其迅速成为胰腺癌研究中的义一热点.

  • 消化道肿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作者:顾晋;李荧;曲军;马朝来;杨晓东;于永祥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肿瘤伴肾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消化系统肿瘤伴肾功能不全抗生素应用情况. 结果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肾功能的影响明显不同,三代头孢抗生素平均用药7天,肾功能变化率为9.3%,二代头孢抗生素对肾功能影响大,氨基甙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也有一定影响.手术时间长(>6小时)对肾功能影响较大,肾功能变化率为34.26%. 结论消化系统肿瘤围手术期抗生素的选择应以三代头孢为主,手术时间对肾功能影响较大,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低血压时间,年龄因素在正确选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 消化道肿瘤切缘伸缩性的研究

    作者:王林波;宋向阳;陈文军;潘滔;张伟民;孙晓东;何超;吴金民

    目的研究消化道肿瘤术中正确估计切缘长度的意义. 方法测定了17例食道切缘、18例胃切缘、15例小肠切缘、25例大肠切缘在自然状态、离体后及固定后的伸缩变化. 结果在体内对2 cm的食道和5 cm的胃肠道用500、1 000 g拉力,食道伸长16.5%~30.5%,胃伸长15.0%~22.6%,小肠伸长66.4%~120.0%,大肠伸长36.0%~56.0%.切除标本离体后食道回缩44.5%、胃回缩13.6%、小肠回缩11.4%、大肠回缩15.6%.经甲醛固定组织会继续回缩,以固定6~8 h变化大,12~24 h后回缩停止.如切除的离体新鲜标本切缘长为x,体内的自然状态下长度为y:食道y=1.80 x、胃y=1.16 x、小肠y=1.13 x、大肠y=1.18 x.经10%甲醛固定6~8 h后的切缘如果为x,体内的自然状态下长度为y:食道y=1.82 x、胃y=1.41 x、小肠y=1.22 x、大肠y=1.55 x.经10%甲醛固定12~24 h后的切缘如果为x,体内的自然状态下长度为y:食道y=2.22 x、胃y=1.43 x、小肠y=1.28 x、大肠y=1.57 x. 结论消化道肿瘤切缘在不同状态下有不同的长度,手术中判定切缘应在体内无拉力的自然状态下进行.

  • CXCL12及其受体CXCR7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臻;孙达欣;孟祥鹏;孙韶龙;王宝胜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其临床症状隐匿,早期即可发生转移[1].趋化因子CXCL12与其新型受体CXCR7所构成的CXCL12-CXCR7生物学轴在多种肿瘤的播散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胰腺癌组织中CXCL2与CXCR7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2011年《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解读

    作者:赵玉沛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让人扼腕长叹.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由美国21家顶尖肿瘤中心组成,通过制定、推广临床实践指南,努力为肿瘤患者提供佳的临床诊治建议.(以下简称<指南>)在胰腺外科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并被广泛接受,已于2010年正式引入我国,得到了国内胰腺疾病学界的广泛认同.

  • 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血栓管理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秦新裕

    近年来,随着外科理念、手术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进步,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已获得显著改善,但胃肠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管理仍不乐观,在国家政策、医院管理和医师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随着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上会遇到越来越多正在接受抗栓治疗但需要择期或紧急手术的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围手术期如何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如何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也是临床外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难题.我国胃肠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风险管理任重道远,只有广大同仁重视并采取措施,才能切实降低外科手术患者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重度瘢痕狭窄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国清;宋金祥;焦广根

    目的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吻合口重度瘢痕狭窄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24例重度吻合口瘢痕狭窄并下咽困难的患者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原发肿瘤为食管癌17 例(9 例为颈部食管胃吻合,8 例为胸内食管胃弓上吻合),贲门癌7 例(6例为胸内食管胃弓下吻合,1例为经腹食管胃膈下吻合);狭窄段长0.3~0.5 cm、在瘢痕基础上形成蹼状者18例,狭窄段长0.5~1.0 cm、环形狭窄呈收缩状者6例.二次手术解剖吻合区的吻合口上下各1~2 cm范围,在距吻合线上下各2~4 mm处分别切开一半食管腔和胃腔,然后切除部分瘢痕狭窄环组织,再行食管-胃单层吻合.结果 24例成功地完成二次手术,1例出现颈部吻合口瘘,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诊2~3年,患者可顺利进软食和普食,未发生二次吻合口狭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发生的吻合口重度瘢痕狭窄,可行二次手术切除部分瘢痕狭窄环再吻合,效果较好.

  •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在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作者:汪涛;孙玉鹗;于长海;常平;姚树林;田嘉禾;吴欣;孙凯;杨博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在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4月-2005年4月间对57例贲门胃底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FDG-PET检查,其中29例在PET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另外28例为综合治疗后复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判读PET结果,与病理及随访结果对照.结果29例FDG-PET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的患者中,25例T2~T4期原发肿瘤显影,4例T1期原发肿瘤未显影,FDG-PET定性诊断灵敏度86%(25/29);其中24例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患者切除胸、腹腔直径>1.0 cm的淋巴结40处,FDG-PET正确定性诊断28处为恶性及12处为良性淋巴结;5例患者FDG-PET发现有远隔脏器转移未行根治性手术.28例综合治疗后复查FDG-PET的患者中,FDG-PET发现22例存在复发或转移.结论FDG-PET检查对于贲门胃底恶性肿瘤的定性、TNM分期及判断治疗效果有帮助,但必须结合其他检查才能发挥优势.

  • 转存活素基因树突状细胞抗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效应

    作者:孙华文;汤聪;唐启彬;邹声泉;裘法祖

    目的研究转染存活素基因对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修饰后的DC在体外诱导的抗消化道肿瘤免疫效应.方法脂质体介导存活素基因转染入DC,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培养上清存活素的表达,检测转存活素基因D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功能,以及经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1a、CD83、MHCⅡ、CD80、CD86表达的高低,用噻唑蓝(MTT)法诱导人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能力.结果培养上清中均可以检测到存活素表达;转存活素基因DC的上清IL-12、TNF-α含量分别为(265.2±32.7) pg/ml和(437.1±83.5) pg/ml,比单纯DC组高(P<0.05);CD1a、CD83、MHCⅡ、CD80、CD86等在单纯DC表面低表达,在转基因DC表面高表达;MTT法检测,经转染存活素基因的DC提呈的细胞对胃癌细胞、结肠癌细胞、胆管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65%、77%、85%,而单纯DC杀伤作用较低.结论存活素基因转染修饰的DC能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显著地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体外能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癌免疫效应.

  • 妊娠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12例临床结局分析

    作者:程慧琴;陆珺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特征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市杨浦区大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登记的12例妊娠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2例患者中,延迟就诊、误诊和漏诊10例;11例运用了B超作为影像学诊断初期筛查方法;11例患者临床分期为晚期肿瘤,其中能进行手术根治的只有2例.5例患者有条件接受抗肿瘤治疗;12例患者中,2年内死亡11例,仅1例存活5年以上.共12例胚胎或胎儿,死亡8例,存活4例. 结论 妊娠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起病隐匿,延迟就诊、误诊和漏诊率高,确诊时肿瘤分期晚,患者预后差.临床上应加强对此类病例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从而达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一步减少肿瘤对孕妇及婴儿的伤害.

  • EZH2基因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万倩

    多梳抑制复合物2(PRC2)是一种作用于组蛋白H3赖氨酸位点K27的高度保守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是PcG蛋白家族的一员.而PRC2的催化亚基是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大量研究证明,EZH2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例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本文总结了EZH2基因的起源、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并对EZH2的靶向治疗进行展望.

  • 浅谈胃癌的防治——与患者及相关人群交流

    作者:沈琳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胃癌在肿瘤流行病学中排在第4位.对于中国来说,消化系统肿瘤如胃癌、结直肠癌,都是常见的病种,尤其是胃癌,更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主要隐患.

  • Smad4在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守强;杨小龙;丁伯应

    目的:总结国内外关于Smad4在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中研究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和CNKl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以"Smad4"和分别以"胰腺癌、食管癌、胃癌"等为关键词,检索1996-01-2009-01有关Smad4的文献205篇,其中英文文献160篇,中文文献45篇.纳入标准:1) Smad4的功能域、信号转导和调节;2) Smad4在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3)Smad4表达缺失与肿瘤进展相关性;4)以Smad4为靶点的肿瘤靶向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精选85篇文献,后纳入分析25篇文献.结果:Smad4基因在胰腺癌,消化道腺癌中起着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其表达缺失与这些肿瘤发生发展呈负相关,而在食管鳞癌中Smad4基因转录和其蛋白表达水平不一致且Smad4蛋白表达缺失与食管鳞癌的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研究文献较少.结论:深入研究Smad4在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尤其是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功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望在肿瘤的靶向治疗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 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磊;郭传勇

    目的:探讨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PubMed及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以“CD151、消化系统肿瘤、整合素”为关键词,检索1991-01-2012-05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CD151的功能结构;2)CD15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关系.根据纳入标准分析26篇文献.结果:作为四跨膜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CD151是消化系统肿瘤侵袭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胃癌、结直肠肿瘤、食管癌及肝癌中发现CD151呈高表达,且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CD151对消化系统肿瘤侵袭转移的影响机制与MMPs、整合素(如α5、β1及β6)及其他四跨膜蛋白(如CD9、CD82和CD81)相关.结论:CD151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均有表达并且与肿瘤的转移侵袭成正相关.CD151有望成为预测消化系统肿瘤预后的肿瘤标志和治疗的分子靶标.

  • 消化道肿瘤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药敏试验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柏帅;刘卫;聂磊;张志国;魏强

    目的:通过MT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能否替代消化道肿瘤细胞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为不能进行肿瘤细胞药敏检测的消化道肿瘤患者提供化疗依据.方法: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取血,术中取肿瘤组织,均采用单层细胞培养法对临床常用的7种抗肿瘤药进行药敏实验,以MTT法进行检测.结果:7种化疗药物体外对肿瘤细胞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抑制率比较,除卡铂、顺铂P<0.05,其余5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对各化疗药药敏符合度为72.5%~85.0%,药敏相关性r值为0.506 9~0.745 8,P值均<0.01.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药敏结果存在着正相关性,在无法获取肿瘤标本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替代肿瘤细胞进行药敏试验.

  • 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吕国恩;邹文书;梁宇通;林忠顺;陈秋连;谭翠

    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 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 ml vs.35.6 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778 条记录 5/39 页 « 12345678...38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