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50例临床观察

    作者:甘孟希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临床效果,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笔者本市数家医院收治的A M I患者,研究开展时间为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共收集A M I患者100例,按照入院先后划分为研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和对照组(低分子肝素和硝酸甘油)各50例,对两组治疗临床效果,心脏指标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和心脏指标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预后良好,安全可靠,可加强应用。

  • 祛瘀化痰泻浊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可远;汪晓芳;史大卓;吴栋林;陈秀玲

    静脉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方法的普及应用,明显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但如何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仍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996-1998年我们对祛瘀化痰泻浊方和益气活血方治疗AMI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研究,发现祛瘀化痰泻浊方治疗AMI,在减少患者梗塞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等方面有一定优势.现报道如下.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0例临床观察

    作者:热衣汗·阿布力米提;热孜完古丽·艾热提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筛选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60例,按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三组,3h内组、3-6h组、6-12h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60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再通41例,再通率为68.33%,其中3h内再通17例(85%),3-6h内再通15例(75%),6-12h再通7例(35%);ST段抬高下降>50%者36例;胸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者42例;CK-MB峰值提前者33例;6 h内轻度出血17例,发病4周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8.33%,心律失常12例,均未经处理自行消失;无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结论 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提高AMI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且价格便宜,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作者:贾维洁

    急性心肌梗寨(AMI)实施早期、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在溶栓前后给予高质量有效的护理监护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 急性卒中患者先前有认知障碍不影响静脉溶栓的疗效

    作者:

    法国里尔大学的Leys等在2014年6月的Neurology杂志发表其新研究成果,证实了静脉溶栓(rtPA)对于先前有认知功能损害(PSCI)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效果与无认知损害的卒中患者相当。

  • 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NIHSS评分的影响

    作者:何雪苹;莫晔;李应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0.5~6 h)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0例,A组采用标准剂量(0.9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B组采用小剂量(0.6 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1 d、溶栓7d、溶栓30d测定患者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量表Barthel(Barthel index,BI)指数评分及病变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测定两组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的变化,统计治疗不良反应及颅内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NIHSS评分、ADL量表BI指数评分及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不同时间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ADL量表BI指数评分上升,颅内血流信号分级上升(P<0.05),但组间溶栓不同时间NIHSS评分、ADL量表BI指数评分、颅内血流信号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治疗总有效率、90 d预后良好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6mg/kg、0.9mg/kg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短期预后,但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颅内出血风险低,安全性高.

  •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作者:吴宝金;汤连志;刘志鹏;张浩;姜洪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评价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12月黑龙江省医院 CT室收集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资料.80例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0~75岁,均采用多层螺旋CTP指导静脉溶栓治疗.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结果 80例中,常规头部CT平扫显示责任病灶35例,灵敏度43.75%(35/80);多层螺旋CTP显示72例有责任病灶,灵敏度90.00%(72/80);两种方法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625、21.818, P值均<0.01).常规CT平扫在脑缺血24 h后才能显示出病灶区,采用常规CT平扫敏感性低.CTP的参数对比显示,治疗后rCBF(t=8.335, P<0.01)和rCBV(t=3.016, P<0.01)明显优于治疗前, MTT明显降低(t=5.226, 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P技术能够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疗效提供依据.

  • 综合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永翠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实施干预,研究组则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干预.护理干预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在SAS评分、SDS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干预后,研究组的评分均显著降低(t=12.792,9.281;P<0.05),对照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14.522,-10.744;P<0.01).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10.536,P<0.05),两组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699,P<0.05).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212,P<0.0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175,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

  • 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路径的应用与体会

    作者:常红;戴红

    目的 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临床路径,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溶栓组实施了溶栓前、中、后临床路径规范化管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患者脑卒中评分与溶栓后24 h、7 d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溶栓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溶栓路径的应用,可以提高卒中病房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

  • 介入与溶栓疗法救治院外心脏骤停的比较

    作者:李颖庆;柳娜;胡春林;魏红艳;李慧;李欣;廖晓星

    目的 汇集有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所致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的文献,分别对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静脉溶栓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患者中的疗效进行比较;通过揭示两种疗法对此阶段患者存活出院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明确ROSC阶段治疗的重要性,以期指导对由STEMI所致OHCA患者的救治.方法 本研究通过查询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对1995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的有关STEMI所致OHCA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获得ROSC的OHCA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关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良好率作为此项研究的评判标准.共有18篇文献纳入此项研究,由于Meta分析必须是同期对照性研究,笔者将同一队列研究中获得ROSC后接受PCI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拒绝PCI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与之相应,接受静脉溶栓的患者作为治疗组、拒绝静脉溶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然后,利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对各自相应的治疗组与对照组间进行Meta分析.此外,也对PCI与静脉溶栓两种疗法对此类患者的出院率及神经功能良好率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 x2进行比较.结果 在由STEMI所致OHCA的患者中,Meta分析显示了对ROSC后患者的存活出院率方面PCI[OR(odds ratio,优势比),1.65; 95%CI(confidence interval,可信区间),1.05-2.59,P<0.01]与静脉溶栓(OR,2.03; 95%CI,1.24 ~3.34,P<0.01)明显优于各自的对照组;总体比较中,静脉溶栓与PCI在此类患者的存活出院率(63.00%vs.65.19%,P=0.548)及神经功能恢复率(88.62% vs.91.25%,P=0.351)方面具有相似的结果.结论 对STEMI所致的OHCA患者,在ROSC后进行PCI或静脉溶栓能够提高存活出院率;静脉溶栓在救治此类患者中具有与PCI同等的效益.

  • 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研究

    作者:朱仁洋;楼敏;徐敏;严余清;吴继敏;周炯;包颖颖;胡海涛;宋水江;丁关萍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0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CISS)标准1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 72例(96%)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 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梗死好(P<0.01).结论 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故对 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 小剂量rt-PA快速给药30 min与60 min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李十红;李志忠;朱小玲;高海;李楠;艾辉;杜如跃

    目的旨在为临床在应用rt-PA溶栓方面找到一个更好更安全的方案.方法通过比较小剂量50 mg rt-PA 30 min与60min快速给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89例,随机分为两组:rt-PA30 min给药和60min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冠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以及急性期病死率.结果30 min给药组再通率高达84.7%,与60min给药组比较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均差异有显著性,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流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rt-PA 30 min治疗AMI是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的方法.

  •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作者:姜春莉;信宏;李晨然

    急性脑梗死大部分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动脉所致,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灶体积并改善神经细胞的功能[1],故急性脑梗死后首选急诊溶栓.目前我国多使用尿激酶动或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因费用高、严格的限定时间、医源性等因素使用的较少.现将本院2000年以来应用rt-PA静脉溶栓的28例患者报道如下.

  • 85例下肢顺行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作者:祁光裕;刘浩;戴毅;刘心

    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由于造影剂顺血流方向充盈,故能观察到静脉的全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静脉疾病诊断,同时也是检验治疗效果的黄金标准.临床上,我们将此方法用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溶栓治疗,研究顺行静脉溶栓(ascending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二例

    作者:李健;徐自强

    例1 男 44岁,因上腹部剧痛1.5h,由"120"接诊入院,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STⅡ、Ⅲ、avF上移0.4~0.5mV,弓背向上,且STV1~V4下移0.3~0.6mV,心电监护见RonT室早后,发生室颤,心跳呼吸骤停,即刻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应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300瓦秒电除颤一次,5min后复苏成功.患者逐渐清醒,呕吐,感胸闷、心悸应用硝酸甘油静滴,利多卡因控制短阵室速,生命体征稳定.5h后应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2h后ST段回复到等电位线,患者胸痛消失、安静,酶学检查30h后达峰值,CK 3599U/L,LDH?1021U/L,CK-MB 360U/L.尿呈淡红色,1d后肉眼血尿消失,3d后转入病房治疗,痊愈出院,随访已2年参加正常工作.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法的对比研究

    作者:屈昌平;申圣春

    目的 比较重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重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31例)与尿激酶(32例)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各阶段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变化、治疗后24 h内的并发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rt-P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较UK组高(P<0.05),rt-PA组发生轻度出血5例(16.13%);UK组1例(6.3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过敏反应、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再通患者梗死后6个月,rt-PA组与UK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6 min步行距离(6-Mw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rt-PA与UK可以提高溶栓的成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临床观察

    作者:潘有平

    目的 探讨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5例AMI患者采用早期使用尿激酶栓治疗静脉再通溶栓治疗,并与25例AMI患者的常规治疗作对照.观察溶栓治疗患者的再通情况.结果 尿激酶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68.0%和16.0%,两组再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 h内溶栓再通率(81.8%)明显高于3~6 h溶栓组、6~12 h内溶栓再通率(60.0%、25.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提高AMI患者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

  • 完善改进绿色通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率影响的研究

    作者:张忠波;田丽;武一平;林杰;闫明坤;薛斌

    目的 观察完善院内绿色通道对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治疗的时间(DNT)及溶栓率的影响.方法 统计2013年1月以来于该院就诊的AIS患者,对总体溶栓率,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及DNT进行分析,比较绿色通道完善前后溶栓率及DNT变化情况.结果 绿色通道完善改进后,于该院就诊的AIS患者的溶栓率(7.56%)较绿色通道完善改进前(0.62%)明显增加,DNT持续缩短(108 min vs.53 min).结论 通过整改绿色通道流程,可使溶栓率显著提高.证明在院前延误严重,溶栓率较低的地区,完善院内绿色通道,是提高AIS患者溶栓率的重要措施.

  • 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NIHSS和MRS评分的影响

    作者:吴瑞杰;孙瑾;朱军;刘浩;李夫民

    目的 探讨低剂量与足量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68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使用剂量分为低剂量组(0.6 mg/kg)和足量组(0.9 mg/kg),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情况和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①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都呈较好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7 d及治疗后30 d NI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MRS评分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溶栓后足量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Fib)与治疗前比较降低明显(P<0.05);与低剂量组比较,溶栓后足量组PT上升明显(P<0.05)、Fib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足量组患者发生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足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比较,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伴心房颤动的前循环脑梗死梗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

    作者:李建彬;段伟;陈秀丽

    目的 探讨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A;选取同期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B,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溶栓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溶栓2 h、24 h、7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明显呈现下降趋势,但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症状性脑出血、非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A脑疝(15.56%)、皮肤黏膜出血(13.33%)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B(3.33%,4.44%),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A不良事件发生率(43.33%)明显高于观察组B(17.7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大,但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脑疝、皮肤黏膜出血等并发症方面的几率高于非源性脑梗死患者.

2200 条记录 6/110 页 « 12345678...1091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