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模式影像指导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处理

    作者:徐志鹏;王秀霞;李新华;石海成;刘树东;张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高,对社会和个人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治疗方法有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剂药物,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但获益率仍有不足.在多模式影像指导下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精准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获益率,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 综合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永翠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接诊的120例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措施实施干预,研究组则应用综合护理措施实施干预.护理干预前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护理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在SAS评分、SDS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干预后,研究组的评分均显著降低(t=12.792,9.281;P<0.05),对照组的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14.522,-10.744;P<0.01).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 =-10.536,P<0.05),两组Barthel指数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5.699,P<0.05).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7.212,P<0.01).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5.175,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况及预后.

  • 血管超声评估颈内动脉闭塞血运重建复合手术的成功性

    作者:周瑛华;华扬;王力力;夏明钰;段春;凌晨

    目的 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并取栓和(或)支架植入复合术的血运重建再通的成功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术前1周和术后1周内行CDFI和TCCS检查.分析比较术前颈内动脉近段及远段内径、闭塞管腔内病变回声、责任斑块长度、交通支开放(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与否等因素对复合手术血运重建再通成功性的影响.结果 78例患者复合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8.2%(61/78).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均是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成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69,95%CI:0.045~0.604,P=0.007;OR=0.164,95%CI:0.009~0.501,P=0.008).结论 闭塞管腔内的回声性质、眼动脉方向的逆转与颈内动脉闭塞后血运重建的再通率密切相关.CDFI与TCCS联合评估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的成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CTP指导下脑梗死取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天罡;宋彦丽;朱弘璐;李朝;林杰;武一平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其治疗方法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现动脉取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脑梗死的成因、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概念及应用、动脉取栓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介入联合取栓与传统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疗效

    作者:杨澄宇;苏榕;骆曦图;唐毅

    目的 比较急性下肢缺血介入联合取栓与传统取栓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传统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34例(A组),采用介入技术结合动脉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24例(B组),对两组患者术后24小时踝肱指数(ABI)及再栓塞率进行比较;并对两组患者术后2周SF-36评分、血管复通率、ABI、再栓塞率、截肢率、死亡率及住院总费用进行比较. 结果 ①术后24小时比较:B组ABI大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B组再栓塞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②术后2周B组的彩超复通率及ABI高于A组, 差异有显著性;B组再栓塞率、截肢率、死亡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B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A组.结论 介入联合取栓手术具有再栓塞率低、截肢率低、死亡率低及更好生存质量的优点.

  • 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桥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孙艳;施蓉芳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30例,分析急性脑梗死病人超急性期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的临床治疗,术前快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及动脉内取栓的准备,术中良好的配合,术后做好病情监测、并发症观察与护理.[结果]病人出院后90 d随访发现,22例病人预后良好,4例病人预后较差,4例病人死亡.[结论]做好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的围术期护理,能减少病人术后并发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善病人预后.

  • 下肢动脉取栓手术的配合

    作者:延爱民

    急性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管腔堵塞,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急性病变.下肢动脉由于走行距离长,侧支循环欠佳,故栓塞率较高[1].随着现代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下肢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准确的诊断和成功的取栓避免了患者截肢的痛苦,且使生活质量提高.我院从2003年4月至2006年4月,3 a期间,共做下肢动脉血栓取出术16例.现将术中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下肢 动脉取栓 手术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诊取栓流程优化

    作者:邱佩琪;张小曦;刘建民;邓本强;鲁琼;文婉玲;张永巍;杨鹏飞;戴冬伟

    目的 评价脑血管病急诊模式优化措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急诊取栓效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实施脑血管病急诊模式优化前后收治的AIS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结果 对照组与优化组各收集到患者49例,两组自接诊到CT检查、送入导管室、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再通的时间分别为24.1±13.6min vs 13.4±7.6 min,=4.417(P <0.001);87.8±48.0min vs 70.6±23.0 min,t=2.095(P=0.020);49.5±24.7 min vs 38.9±12.5 min,t=2.034(P=0.024);197.0±62.3 min vs 142.6±46.6 min,t=4.05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优化的脑血管急诊模式可显著缩短AIS患者自抵达急诊到CT检查、静脉溶栓、抵达导管室、动脉取栓再通的时间.结论 优化的脑血管急诊模式可显著提高急诊取栓效率.

  •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加动脉取栓术1例的护理

    作者:杨红燕;魏慧;陈燕琴;萧春燕;陈盈;徐敏

    急性脑梗死在发病4.5h之内使用注射用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1].但遗憾的是,即使及时地给予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其血管的再通率也并不高.

  • 腘动脉损伤及早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斌;朱化刚;李永生

    目的 研究腘动脉损伤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方法 选取25例诊治和随访资料完整的腘动脉损伤患者,其中锐性损伤6例(24%),钝性损伤19例(76%) ;合并开放性骨折10例(40%),闭合性骨折及膝关节脱位13例(52%),静脉损伤3例(12%),神经损伤5例(20%);分析延迟诊断原因,比较腘动脉损伤原因、类型、合并损伤及发病到救治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手术修复腘动脉同时取栓20例(80%),血管腔内治疗5 例(20%);血供完全恢复16例(64%),改善3例(12%),截肢6例(24%). 发病6~8 h内救治者截肢率明显低于8 h以上者(P<0. 05);钝性损伤或与合并损伤同时存在者截肢率明显高于锐性损伤者(P<0. 05). 结论 受伤至治疗的时间>8 h、合并膝关节脱位及周围损伤是致残的主要原因. 及早诊断、以手术修复同时取栓为主要治疗手段,血管腔内治疗是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 急诊动脉取栓治疗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反常性大脑中动脉栓塞1例

    作者:宋小洁;田茜;李伟;王贤军;范新蕾

    区别于心源性栓塞与动脉‐动脉栓塞,反常栓塞是指静脉系统或右心房来源的栓子通过心脏内和/或肺的异常通道从右心系统进入左心系统,进而进入体循环导致远端动脉的栓塞。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反常性脑栓塞是常见的原因之一,且以下肢深静脉来源的血栓居多。既往报道的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反常栓塞,绝大部分系皮层下、病灶较小、无症状性的缺血灶[1]。本文报道的病例是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反常性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并成功经急诊动脉动脉取栓及卵圆孔介入封堵治疗。

  • 4~6 h时间窗内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机械开通的疗效分析

    作者:杨磊;张世阳;李聪慧

    目的 评价发病4~6 h机械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15-06-2016-12在我科住院的发病4~6 h时间窗内的1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全部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病因,对大血管闭塞患者行单纯支架取栓治疗,统计血管再通情况及分析临床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术后M2段闭塞共17例(12例再通),M1段闭塞共58例(52例再通),颈内动脉末端闭塞(T型)共9例(4例再通),床突段闭塞共7例(1例再通),颈内动脉大负荷量血栓共15例(10例再通),椎基底动脉闭塞共28例(24例再通).M2段闭塞患者治疗1周以后病情较术前明显好转(P<0.05),M1段闭塞的患者在术后1 d就出现明显好转(P<0.01),椎基底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第1天就出现明显好转(P<0.05).1个月后mRS 1~3分的患者中M2段闭塞占88%,M1段闭塞占60%,颈内动脉末端闭塞(T型)占11%,床突段闭塞占14%,颈内动脉大负荷量血栓占7%,椎基底动脉闭塞占39%.结论 发病4~6 h时间窗内行机械取栓血管再通治疗安全有效,大部分患者的闭塞动脉能及时再通,临床疗效显著.

  • 我国急性下肢缺血外科治疗现状分析

    作者:卢勇;郑月宏;刘昌伟

    目的 分析我国急性下肢缺血(ALI)外科治疗现状和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以改善预后.方法 通过荟萃分析方法,分析近10年国内发表的急性下肢缺血文献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发病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47个中心共329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68.4%患者病因为房颤,10.7%患者合并高血压.股动脉是常见的病变部位,45.2%患者股动脉受累.开放手术是ALI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89.4%患者行开放手术治疗,其中95.6%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救肢率为81.7%±12.7%.以CDT为代表的介入手术治疗在国内逐渐开展,93.4%为2005年以后文献报道,救肢率为98.1%±3.7%.总体水平的平均救肢率,并发症率,截肢率及30d死亡率分别为:82.9%±10.9%,17.8%±16.4%,11.7%±9.8%和5.4%±4.4%.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肾功能不全及骨筋膜室综合征,分别占所有并发症的35.4%和17.5%.心脏意外是常见的死亡原因,占所有死亡患者的32.7%,发生心脏意外者65.4%死亡.结论 房颤是导致急性动脉栓塞的首要病因.动脉取栓是治疗急性下肢缺血的主要传统方法,而导管溶栓技术已有明显的逐年增加趋势以取代部分外科手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有效抗凝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 介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作者:何小霞;程惠芳;区瑞莲

    目的 探讨介入技术治疗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护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采用X线下导丝引导双腔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合并急性血栓患者15例,涉及15条下肢动脉.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后再栓塞1例,无截肢,无死亡.结论 取栓手术中应用介入技术后,明显降低术后再栓塞率、截肢率、病死率.

  • 品管圈活动在脑梗塞动脉取栓术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徐荣薇

    目的:探讨在脑梗塞动脉取栓过程中采用品管圈模式实施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动脉取栓治疗的脑梗塞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42例.在动脉取栓治疗过程中,常规组给予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研究组采用品管圈活动模式进行干预.对比两组血管再通情况,并于护理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完全再通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等级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护理满意度等级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干预模式在脑梗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过程中应用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神经系统功能,还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 31例介入联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患者的护理探讨

    作者:何小霞;唐毅;潘宝莹

    目的:探讨31例介入技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患者护理过程.方法:在2005年1月至2011 年4月,我科应用术中造影、导丝引导下置管、监视下拖栓、PTA、支架植入等介入技术结合动脉取栓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阻塞的病人31例,并对该组病例进行了整体化全程护理.结果:经治疗护理后,本组病例转归如下表: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急危重症之一,对此类病例进行耐心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一例急性脑栓塞患者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后出血转化的护理

    作者:范萍;丁敏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进而阻塞血管,当该部位脑组织的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其发生率为脑卒中的17%[1].房颤发作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对心排血量及血液动力学形成严重影响,心房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同时受房颤的影响,附壁血栓形成,脱落机会增加,栓子脱落,经升主动脉到达颅内,诱发了脑栓塞的发生[2].目前,国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内(3~4.5 h)的首选方法是给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3],机械血栓清除术是实现血流再灌注的新方法,可靶向性将血栓取出,使血管再通率达70%~94%[4].

  • 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下心理状况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柳叶;饶金荣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均行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运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SDS和SA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之动脉取栓

    作者:许新炜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病因之一,仅在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脑卒中[1-2].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目标治疗就是将栓子阻塞的血管行再通治疗,而动脉取栓是目前比较积极且有效的治疗.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