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

    作者:屈锐毅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通过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45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动态观察.结果 45例中41例再通,其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再通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8例,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例,未经特殊处理,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3例发生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治疗后1~2 d消失.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及脑出血病例.死亡5例,再通后1例因室颤死亡1例,来通死亡4例.4例失败考虑为时间计算不准确,超过溶栓佳时机.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明显改善了心梗预后,大大减少了死亡率、致残率,为患者进一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创造条件.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作者:吴朝文;曾文兰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情况,并总结经验.方法 对26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治愈5例(19.2%),显效5例(19.2%),有效10例(38.5%),总有效(治愈、显效加有效)20例(76.9%),无效2例(7.7%),加重1例(3.8%),并发脑出血死亡3例(11.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溶栓越早,疗效越好.

  •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陈德云;谭正强

    目的 观察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病人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血管再通率越高.结论 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值得肯定.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王少军;黄登鹏;彭卫平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蔚

    目的 观察并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再通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于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且都属于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对照组22例,实验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将尿激酶100~150 U加入到0.9% 氯化钠100 ml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同时12 h内两组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治疗.观察并比较内两组的疗效、血管再通率、继发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胸痛缓解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ST 段下降等情况,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再通率为78.6%,对照组为54.5%,差异较显著;两组治疗后继发症(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心肌缺血复发)和并发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比较,实验组的总发生率为21.4%,明显低于对照组(4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及预后,提高栓部血管的再通率,降低了继发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管再通治疗

    作者:陈长江;付玲;史树贵

    脑血管疾病是引起我国国民第1位的疾病死亡原因,其防治已引起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缺血性卒中占所有卒中的80%左右,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人们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方面走了许多弯路,其中热衷于脑梗死后的脑保护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仅浪费了巨大的人、物力和财力,还使脑血管病防治落后了心血管病至少20余年.直至本世纪初,血管再通治疗才被证实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静脉溶栓已被循证明医学证据证明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手段,但由于静溶溶栓的时间窗非常短,且存在颅内出血的风险限制了其应用.近年来,试图延长血管再通的时间窗,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其中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或其组合被认为是可能有效的方法,但得到的结果仍不统一,得到结论为时尚早.本文分别就其近进展做一介绍.

  • 全面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加动脉取栓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红彦

    目的 探讨全面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加动脉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72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6例.在患者行静脉溶栓加动脉取栓术时研究组采用全面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11%)低于对照组(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入院至溶栓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院前静脉溶栓加动脉取栓术中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可以缩短患者的入院至溶栓的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许惠琴;陈佩珊;郭锦卿;邹翘璇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应用尿激酶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溶栓治疗并进行护理.结果预防和减轻了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过程中,强化临床观察与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 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黄小惠;陈伟娟;姜绪红;邓桂芳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与相关的护理.方法 严格筛选合适患者41例,随机分为2组,21例进行溶栓治疗,并配合溶栓过程的监护;以20例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进行非溶栓治疗为对照组,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21 d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评定,3个月时进行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 溶栓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脑出血发生1例,预后仍然良好.2组患者无一例死亡.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在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溶栓中及24 h内注意并发出血倾向的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功能.

  • 基于价值流程图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延迟现状分析

    作者:苏林霞;杨莘;常红;梁潇;吉训明;武剑;刘力松

    目的:系统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价值流程图,为流程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对31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全程跟踪调查,绘制价值流程图并分析院内各环节的活动。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总流程时间为81~196min,总工作时间为45~98min,总延误时间为36~98min;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快速的预检分诊、科室间的团队合作、可视化管理、多样化的病情告知方式等是优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的关键措施。

  •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优化研究

    作者:常红;杨莘;梁潇;孙雪莲;郭蕊;吉训明;郭秀海;宋海庆;马青峰;孙长怡

    目的:优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救治流程,缩短患者到院至用药的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提高患者院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内的溶栓率.方法:建立"并联诊疗"模式的静脉溶栓院内流程;比较流程优化前后患者DNT及各关键环节用时、院内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及患者预后.结果:流程优化后比优化前DNT中位数缩短62 min(P<0.01);优化后院内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提高了76.3%;护士接诊至急诊医生开始接诊的时间中位数缩短3 min(P<0.01);护士接诊至溶栓医生开始接诊的时间中位数缩短9 min(P<0.01);护士抽血结束至检验回报的时间中位数缩短23 min(P<0.01);护士接诊至完成CT的时间中位数缩短13 min(P<0.05);家属决策时间中位数缩短12 min(P<0.01);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缩短2 d(P<0.01).结论:静脉溶栓院内流程优化效果显著,DNT及各关键环节用时显著缩短,院内时间窗内患者溶栓率明显提高,改善了患者预后.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再造实践与效果评价

    作者:杨莘;常红;吉训明;吴英锋;宋海庆;李小宇;孙长怡;马青峰;苏林霞;朱丛丛

    本文介绍了我院自2015年7月以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进行再造的实践经验。通过成立溶栓卒中小组,医院多部门协作,建立组织化体系、院前急救体系等措施,使得患者到达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护士抽血时间、家属决策时间、血液检查时间明显缩短。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9例分析

    作者:吕志强;马立芝;朱战涛;刘亚华;汪茜;陈晓霞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2月诊治的AIS患者49例作为溶栓治疗组,同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20例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7d、14d进行评分并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溶栓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患者综合生活能力评估.结果 治疗开始后2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溶栓组在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mRS评分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及其他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但对照组90 d死亡率明显高于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发病时间在6 h内的AIS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收益,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作者:孙晓琪;王育珊;刘忠民;赵淑杰

    目的 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探讨黏附分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及再灌注治疗效果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43例ACS患者末梢血,包括18例不稳定心绞痛(UA)和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稳定心绞痛(SA)和15例健康者,各组性别、年龄、血脂和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ACS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15例,未通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治疗前和后3 h、6 h、12 h血清P选择素水平. 结果 SA患者P选择素为(11.9±3.7)n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9)ng/ml,t=1.83,P>0.05].UA组与AMI组P选择素为(25.7±15.3)和(44.3+19.1)n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88和3.21,P<0.01),且AMI组显著高于UA组(t=3.49,P<0.01).溶栓3 h P选择素水平冠脉再通组为(66.5±14.8)ng/ml,显著高于未通组[(50.3±10.6)ng/ml,t=2.98,P<0.01].再通组溶栓后6 h P选择素开始下降,12 h降至正常水平,而未通组呈持续增高.再通组CK-MB溶栓12 h后达高峰值(928.4±86.8)μmol/L,未通组溶栓20 h后达高峰值(986.4±91.7)μmol/L.结论 P选择素变化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及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程度有关.检测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程度的识别,也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是否成功的间接观察指标之一.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运与直接转运胸痛中心PCI的疗效分析

    作者:胡平;刘致鹏;肖忠清;江敏;白祥军;杨光田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为部分基层医院没有介入手术条件,需要转诊胸痛中心延迟接受急诊PCI,比较静脉溶栓后转运与直接转运胸痛中心时间窗内延迟介人治疗的临床疗效,改进因客观原因延迟PCI的抢救治疗流程而进一步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方法 选取2015年1月-12月期间因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救中心急救转入同济胸痛中心接受治疗的4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采用转院前静脉溶栓后转诊胸痛中心急诊PCI,对照组24例没有接受溶栓直接转诊胸痛中心急诊PCI,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率为41.7%,胸痛明显缓解率为45.8%;观察组心电图检测ST段下移率为87.5%,胸痛明显缓解率为79.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因部分基层医院没有介入手术条件,需要转诊胸痛中心延迟接受急诊PCI,客观原因延迟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院外静脉溶栓后转诊比直接转诊延时PCI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值得院外急救转诊推广研究.

  • 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效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陈翠翠;韩强

    目的:探讨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方法对院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采用积极的溶栓前、溶栓过程中、溶栓后系统专业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及患者满意程度。结果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治愈率及好转率(P<0.05),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P<0.05)。结论院内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治愈率及有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 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朝晖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按入选标准筛进合适患者21例进行溶栓,以相同时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在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21 d按欧洲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ESS)进行评定,3个月时按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 溶栓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脑出血发生1例,预后仍然良好.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48例疗效观察

    作者:于进;苏颖

    目的观察75岁以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48例75岁以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与同期94例<75岁的AMI患者溶栓治疗做对照.结果≥75岁组的再通率为68.7%,<75岁组为72.3%;轻度出血分别为6.3%和5.3%,重度出血均为0%;心率失常分别为41.6%和49.9%;病死率为6.3%和5.3%.两组患者12h静脉溶栓治疗再通率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及病死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75岁以上老人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作者:刘振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 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君;屈泽暖;王献勇

    目的:探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提升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潍坊市坊子区人民医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与研究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拜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采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取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4 d、28 d、90 d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7.10%,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BI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24 h、14 d、28 d、90 d NIHSS评分及BI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均较少,研究组出现1例眩晕,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乏力,两组患者治疗总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200 条记录 7/110 页 « 12...45678910...1091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