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与CT及ERCP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洪业;邹红梅;邓凯

    目的:探讨超声、CT与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32例,对其超声、CT与ERCP检查的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32例中,B超提示肝门部胆管癌19例,确诊率仅59.4%(19/32);CT提示肝门部胆管癌及分型诊断26例,确诊率80.1%(26/32);15例行ER-CP检查均成功,提示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扩张形态、梗阻部位,阳性率达100%,分型及确诊率为87.5%(28/32).结论:时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选择B超与CT检查联用,必要时选择ERCP检查.

  • 肝癌国际疾病分类-10疾病编码及手术国际疾病分类-9-CM-3编码的分析

    作者:黎凤英;温庆辉;何玉燕;李娴

    随着医院管理的法制化和信息化,病案管理也就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疾病和手术术式的编码尤其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1]。目前疾病分类采用的是国际上统一的分类方法即国际疾病分类(ICD)-10疾病编码,而手术的分类方法采用的是ICD-9-CM-3编码的分类方法。肝癌是一种危险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病死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其分为肝血管肉瘤、原发性肝癌、腺癌、肝母细胞癌等,而原发性肝癌又可以分为胆管细胞癌、肝细胞癌以及混合型肝癌3种类型[2]。由于该疾病分类较为细致,而根据不同轴心的分类方法,书写的习惯上有所差异,例如以手术分类(病理)为轴心、以临床诊断为轴心的疾病编码都有所区别,ICD-10疾病编码主要是强调以病因分类的方法,通过解剖部位的不同再辅助其他的多轴心分类法进行编码,编码的正确语法与病案的检索和分析研究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同时也影响医疗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因此ICD-10疾病编码在病案整理中显得尤为重要[3]。肝癌手术的分类目前使用的是国际分类的统一的ICD-9-CM-3编码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手术的术式和解剖部位进行的分类方法,强调的是手术数据的病案资料的检索,其目的就是便于对手术分类进行计算机化和规范化的监督。本文对病案管理工作中肝癌疾病和手术分类的编码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祥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特点,为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本院近10年来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胆管细胞癌CT图像重新阅片,对CT三期动态增强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再CT平扫图像上多表象为低密度灶,伴有远端胆管扩张或中心性坏死,边界多不规则,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可有轻度强化,延迟期无强化,边缘偶可见强化带.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再CT三期动态增强扫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定性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管癌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强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管癌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胆管细胞癌35例,均不能进行手术治疗或术后复发转移.均采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胶囊方案治疗,d1给予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d1~d14口服替吉奥胶囊60mg,2次/d,于早晚餐后服用,21d为1个疗程.结果:可评价疗效的33例,2周期时评价治疗效果,其中CR 0例(0%),PR 23例(69.7%),肝外肿瘤15例,肝内肿瘤8例;SD 10例(30.3%),肝外肿瘤4例,肝内肿瘤6例.PD 0例(0.0%).4周期后进行近期疗效评价:CR 1例(3.0%)为肝外肿瘤;PR 10例(30.3%),肝外肿瘤7例,肝内肿瘤3例;SD 12例(36.3%),肝外肿瘤7例,肝内肿瘤5例;PD 10例(30.3%)肝外肿瘤4例,肝内肿瘤6例,疾病控制率(69.9%).33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95%可信区间为5.2~9.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5个月(95%可信区间为3.8~6.4).全组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常见的毒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多发生在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期间,多为1~2级不良反应.结论: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胆管癌近期疗效明显,毒副反应轻微.

  •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李宇红;王峰;王韵

    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不高,总体预后差。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效果均不佳。近年来,人们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分子机制逐步深入了解,确立了一些新的关键性基因和信号通路改变,认识到不同来源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存在明显不同,从而为其向药物个体化治疗确定了新方向。本文就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 影像学检查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朱锦辉;刘颖斌;彭淑牖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Klatskin肿瘤,是指起源于左、右主肝管和肝总管近端1cm以内的胆管细胞癌,包括肝总管、汇合部胆管、左右肝管的一级分支以及双侧尾叶肝管的开口的胆管癌.根据其生长方式肝门部胆管癌分为3种类型:浸润型、外生型、管内型[1].该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原发性肝门部胆管癌占胆管癌发病率的40%以上[2] .

  • 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

    作者:马文锋;翟秀岩;杨栋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的表达与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5例胆管细胞癌标本,制成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结果:11例(40%)为阳性表达,14例(56%)为阴性表达.nm23-H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侵及浆膜、肝外转移、肿瘤破裂、淋巴结转移、侵及门静脉、分化程度和生存率无关.术后2年内的复发率nm23-H1阴性表达例(71.4%)高于阳性表达例(45.5%),但这一区别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m23-H1在胆管细胞癌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nm23-H1的表达对胆管细胞癌不具有预后指示作用.

    关键词: nm23-H1 胆管细胞癌
  •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作者:马玉红;魏新峰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 以肝内外胆管的慢性纤维化性狭窄和闭塞为其特征,可由胆管结石、肿瘤或胆管损伤后继发的硬化性胆管炎,临床上较少见.本病特征是见于有一次或多次胆道手术史,并伴有长期的、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慢性淤胆性综合征,表现为慢性淤胆、整个胆管系统弥漫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胆管数目逐渐减少,并逐渐发展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等而死亡.目前,对SSC的研究与描述较少.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比,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十分相似,只是原发性胆管硬化症患者无手术、外伤等诱发因素.约7%~36%的硬化性胆管炎患者可同时发生胆管细胞癌(CCC)[1],其中大部分通过尸检或在肝移植时被发现.临床上,CCC表现为持续性黄疸、瘙痒、体重减轻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但国内报道极少.

  • 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PTA(钆塞酸)对胆管细胞癌的评价价值

    作者:田星宇;白敏;刘岳峰;马二奎

    胆管癌是继肝细胞癌之后第二大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8%。一些报道发现使用以钆为基础的对比剂来描述肝内胆管癌的 MR 影像可获得较好的结果,这是因为钆塞酸(Gd-EOB-PTA)是一种新型的肝 MRI 细胞外和肝胆期对比剂[1],在与肝内其它类型肿瘤(再生结节,肝脏转移肿瘤或 H CC)的区分中,由于肝细胞能选择性摄入钆塞酸,而胆管癌来源于胆道上皮,对钆塞酸无明显摄入,因而从理论上推测通过肝胆期的影像能够区别和检测肝内胆管癌[2,3]。本试验回顾性的观察Gd-EOB-DTPA增强的 MRI 与常见的细胞外 MR对比剂对肝内胆管癌诊断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 结核性肝脓肿误诊为细菌性肝脓肿1例诊治分析

    作者:王起龙;魏锋;方喜洙;于刚;张平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2岁,因持续性肝区疼痛7天,加重1天入院。既往无其他病史。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除肝区叩痛外未见其他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79%。其他实验室常规检验无阳性结果。入院时查腹部彩超显示肝实质低密度影,考虑肝脓肿。给予应用三代头孢、保肝等治疗5天后症状未见缓解。复查彩超脓肿无缩小。全科讨论后行细针穿刺活检送病理,结果回报为炎性组织,此时送检的甲胎蛋白、痰抗酸杆菌涂片、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 )试验及血清结核抗体回报均为阴性。肝胆胰多排 CT 平扫+三期增强(图1):肝左叶内侧异常强化影,考虑肝脓肿可能性大,待除外胆管细胞癌。肝门区及门腔间隙多发淋巴结肿大。全科再次会诊后决定于2014年10月28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探查见肝左叶内侧有一大小约6 cm×5 cm 的不规则肿物,未凸出肝脏表面,呈局限性。同时见肝门区、腹主动脉旁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见肝脏表面壁层腹膜、大网膜、肠系膜大量米粒大小结节(图2)。取肝左叶有肿块的部份及腹腔结节送病理检查,病理证实为肝结核结节并伴有干酪性坏死,坏死周边可见类上皮样细胞。未见癌细胞及核分裂象(图3)。诊断为:结核性肝脓肿。并且于术后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良好,2周后出院并继续进行常规抗结核治疗。

  • 人肝片形吸虫病1例报告

    作者:谢玉兰;李丽;韩大康;董桂芳;闾军

    1 临床资料患者,女,41岁,因肝区胀痛2个月余入院.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肝区胀痛,伴发热(体温高38℃),当地医院予抗感染后疼痛症状缓解,体温下降,但此后症状时有反复发作.入院1d前当地医院腹部CT平扫提示肝左叶低密度灶.转本院,入院时查体:无肝掌、蜘蛛痣,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阳性,墨菲征阳性,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不肿.否认有肝病史.

  • 原发性囊肿型胆管细胞癌1例报告

    作者:洪云玉;金海燕;崔春吉;朴熙绪;裴凤郁

    患者:吴某,女,56岁;因肝区及中上腹疼痛3个月为主诉于1999年6月9日入院.既往胆囊结石病史40余年.查;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莫菲氏征阳性,肝区叩击痛阳性,无移动性浊音,血沉22mm/h,肝炎标记物均阴性,AFP<25ng/mL.肝功:总蛋白74G/L、白蛋白44G/L、GGT:222 IU/L,ALT、AST均正常.腹部B超:肝右叶可探及7.8cm×7.4cm无回声暗区,胆囊内可探及1.6cm×0.7cm大小结石影.

  • 介入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疗效

    作者:何英汉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1月到2008年2月47例ICC患者,观察介入后生存期、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并进行分析.结果 (1)6、12、24个月生存率分别是42.6%、14.9%、0%,中位生存期5个月.(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肝功分级、体力状况(ZPS)、肿瘤分型、TNM分期、TACE效果、介入方法 均与生存时间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体力状况与生存时间显著相关.(3)副作用及并发症主要为骨髓抑制、栓塞后综合征,绝大多数为Ⅰ~Ⅱ度,保守治疗可好转.结论 介入治疗ICC安全有效,能够延长生存时间.

  • 老年胆管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糖蛋白抗原19-9与24-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革;王武东;贾明库;李东复;马静婷

    目的 探讨血清糖蛋白抗原(CA)19-9与CA24-2水平动态表达在老年胆管细胞癌患者诊断、预后及复发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以年龄匹配的20例胆系良性疾病及20例正常人作对照,对26例老年胆管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A19-9与CA24-2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胆管细胞癌组外周血CA19-9与CA24-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9%,69.2%,明显高于胆系良性疾病组(5.0%,10.0%)及正常对照组(0.0%,5.0%)(均P<0.01);CA19-9、CA24-2的均值分别〔(1571.82 ±291.75)、(181.69 ±71.80)U/ml〕明显高于胆系良性疾病组〔(28.52 ± 10.61)、(16.26±11.50)U/ml〕及正常对照组〔(22.53±6.42)、(10.68±5.87)U/ml〕(P<0.01).CA19-9与CA24-2联合检测阳性率(88.5%)明显高于单一检测(P<0.05).临床影像学检查提示胆管细胞癌占位性病变的,同时CA19-9、CA24-2联合检测明显升高的患者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胆管细胞癌.未复发胆管细胞癌组术后1 w CA19-9、CA24-2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术后复发组术后1 w血清 CA19-9、CA24-2较术前亦明显下降(P<0.05);术后4 w下降明显,术后12 w水平回升;姑息手术组手术前后CA19-9、CA24-2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CA19-9、CA24-2水平变化对于老年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及术后复发的判断均有重要价值.

  • 应用组织芯片检测Bmi-1及P16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高玉宝;李常恩

    目的:探讨Bmi-1及P16基因表达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本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人胆管细胞癌组织芯片150芯(其中包括70例胆管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5例)标本的Bmi-1及P16蛋白的表达.结果:在胆管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mi-1和P16蛋白显著差异表达.结论:Bmi-1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P16蛋白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且Bmi-1与P16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与预后是否有关,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 不同形态类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作者:吴忠伟;顾娟

    目的:探讨不同形态类型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45例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不同形态类型的胆管细胞癌各有其特征性改变,胆管扩张、肝叶萎缩等间接征象亦具有特征性.结论:掌握不同类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和具有相似表现的其他肿瘤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 原发性肝癌肝部分切除术中出血的防治

    作者:闫欣;宋春芳;许评

    近年来我们做了肝癌肝部分切除130例,现对肝部分切除术中出血防治浅谈体会.1临床资料130例中男112例,女18例.肝细胞癌125例,胆管细胞癌5例.合并肝硬化104例,手术切除肝叶重量20~2400克,其中出血所致3例,肝衰2例.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4.6%、45%、21.7%.

  • 钆塞酸二钠MR增强延迟期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田园;刘鹏飞;孙鹏;周会鑫

    目的 评估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延迟期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检查经病理、随访证实的49例病灶(2例胆管细胞癌,26例肝细胞性肝癌,14例肝血管瘤,7例肝硬化结节)在常规平扫及动态增强后的表现,观察病灶在各个时相的表现,着重分析门脉期至肝胆期的变化特点.结果 49例病灶中2例(2/2,100%)从门脉期至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于10 min达到峰值且此时病灶呈等信号,提示胆管细胞癌;24例(24/26,92%)从门脉期至延迟期逐渐廓清造影剂,于10 min病灶呈低信号,提示肝细胞性肝癌;13例(13/14,93%)从门脉期至延迟期周边呈向心性强化,并于10 min达到峰值且病灶呈稍高信号,提示肝血管瘤;3例(3/7,43%)从门脉期至延迟期强化无变化,于10 min病灶呈等信号,提示肝硬化结节.结论 观察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检查延迟期特点能够提高病变的鉴别和定性诊断价值,从而对临床手术方式及治疗的选择提供帮助,影响患者预后.

  • Survivin 和 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中表达及其与 HBV 感染的关系

    作者:吴莹莹;吴旖琦;王天真;白小慧

    目的: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HE染色对66例检测对象的病理学诊断进行验证;免疫组化检测66例胆管细胞癌中Survivin和Caspase-3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二者与HBV感染的关系。结果66例检测对象均为胆管细胞癌;Survivin 和Caspase-3蛋白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和60%;Survivin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在血清学HBV阳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阴性中的表达率( P<0.05);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弱,在血清学HBV阳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阴性中的表达率( P<0.05);HBV感染后,Survivin和Caspase-3在胆管细胞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 P<0.05)。结论 Survivin和Caspase-3参与胆管细胞癌的发展,但是Survivin不能直接抑制Caspase-3的表达,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共同抑制Caspase-3的表达。

  • CT诊断肝细胞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

    作者:张娜;陈志凡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与肝内型胆管细胞癌螺旋CT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内型胆管细胞型肝癌15例,肝细胞肝癌30例,对MSCT期(动脉期及门脉期)增强及延迟扫描的CT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圻.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门脉期强化不明显或边缘强化,并有延迟强化(10/15例).肝细胞型肝癌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25/30例).胆管细胞癌呈片状,无占位效应(15/15例),其内或周围有胆管扩张(15/15例),可伴胆管结石(3/15例),所在肝叶萎缩(5/15例),可有淋巴结转移(8/15例).而肝细胞癌则伴肝硬化(14/30例),AFP升高(23/30例),少有淋巴结转移(2/30例).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加延迟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组织来源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类型肿瘤的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

299 条记录 5/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