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T与磁共振成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烨;王成刚;唐建华;胡国祥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 微波凝固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27例分析

    作者:沈杰;马爱英;夏景林;王亚进;刘秋如

    目的:探讨经皮微波凝固(PMCT)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HCC)的疗效和机制.方法:对27例未经任何治疗、由肝活检病理证实的IHCC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行PMCT,再联合TACE,根据治疗后肿瘤的坏死和复发情况,决定是否重复PMCT或TACE.结果:治疗后CA199转阴率44.4%,肿瘤平均缩小率51.4%,肿瘤完全坏死率56.7%,中位生存期18个月,1年生存率66.7%,2年生存率22.9%.结论:PMCT联合TACE治疗IH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

    作者:张晖;毛枫;丁红;王文平;夏罕生;黄备建;李超伦;季正标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诊断.方法:回顾总结85例经手术和(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其中彩超检查64例.结果:病灶直径11~130 mm,单发69例(81.2%).病灶呈不均匀低回声者占72.4%;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者占85.2%;病灶内测及动脉血流45例(70.3%),其中阻力指数大于0.6者40例(88.9%).定位诊断正确83例(97.6%),漏诊2例.诊断恶性肿瘤65例(76.5%):其中正确提示肝内胆管细胞癌仅11例.疑似恶性肿瘤12例(14.1%).不能定性及误诊各3例.结论:典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不均质肿块,病灶内多能测及高阻动脉血流.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结合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 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提高胆管细胞癌根治切除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分析

    作者:吴乔;王姗

    目的 探讨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在胆管细胞癌根治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接受胆管细胞癌根治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和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其中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采用顺行解剖肝门、敞开肝门板、左半肝联合肝尾状叶切除、肝右动脉重建、肝门胆管整形与胆肠吻合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肿瘤标志物水平、肝功能及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较传统手术组短,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少;两组患者手术前肝功能指标无差别,术后3个月,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手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无差别,术后3个月,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的糖类抗原19-9(CA19-9)和甲胎蛋白(AFP)水平低于传统手术组;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患者的胆汁漏、出血、肝功能异常和胃瘫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而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手术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结论 顺逆结合肝门显露法在胆管细胞癌根治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CK-19与 GPC-3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宋微珩;盖赵辉;董鑫;姜淼;孙丽敏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联合检测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及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GPC-3)在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 CK-19及 GPC-3免疫组化法对85例肝细胞癌组织和72例胆管细胞癌组织进行检测,比较 CK-19及 GPC-3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 GPC-3免疫组化检测中,肝细胞癌组织中检测出75例 阳 性,阳性表达率高达88.24%,且中低分化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织(P <0.01)。而胆管细胞癌组织中仅有11例表达阳性,阳性表达率为15.28%,两种组织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 CK-19免疫组化检测中,胆管细胞癌组织呈现高阳性表达,表达率为94.44%,且中低分化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织,而肝细胞癌表达均为阴性,与胆管细胞癌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GPC-3在肝细胞癌中呈现高表达,而 CK-19仅在胆管细胞癌表达,联合检测 CK-19与 GPC-3对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有参考价值。

  • 原发性肝癌发生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苓;张蓉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liver )是指发生在肝细胞内或肝内胆管细胞的癌肿,其中肝细胞癌占原发性肝癌的绝大多数,胆管细胞癌不足5%,本病恶性程度较高。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增加趋势,居肿瘤的第5位,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3位。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肝癌病例约占全球的55%,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肝癌的发病率在不同的地域间具有明显差异。东南亚的发病率高,其次为非洲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和南欧,而北欧及美洲的发病率低。肝癌病死率高发地区集中在江苏、广西、福建和黑龙江等省区;肝癌低发地区大多分布在云南、贵州、北京、天津等省市,考虑与各地区地理环境、水源及饮食习惯有关,男女之比为2.7∶1[1]。本文综述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临床高危因素,预测肝癌的发生,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治疗后较高的临床存活率。

  • miRNA 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演变为肝细胞癌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王兆林;刘凯辉;王盖昊;于晓辉

    原发性肝癌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WHO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近公布的2012年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全球肝癌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位列所有肿瘤疾病的第六位[1];肝癌是癌症死亡第二个大因素,约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9.1%[1];其中,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而且肝癌的死亡率与发生率的地域分布还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就我国而言更是不容乐观,每年肝癌的新发病例83%发生在欠发达地区,而中国就占50%左右[1]。在我国肝癌的发生率仅次于肺癌、胃癌,位列第三位,是肿瘤第二大死亡原因,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 从认识到实践——纪念华支睾吸虫发现140周年

    作者:钱门宝;陈颖丹;周晓农

    1874年9月,McConnell医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华侨体内首次发现华支睾吸虫,距今已有140周年.此后,1910年日本学者Kobayashi发现了淡水鱼是其第二中间宿主,1918年另一名日本寄生虫学家Muto证实了淡水螺是其第一中间宿主.但其危害性直到近年来才被较清楚的认识,WHO国际癌症研究署于2009年将华支睾吸虫确定为胆管细胞癌明确致癌物;WHO于2010年发布了“全球被忽视热带病首次报告”,华支睾吸虫病位列其中;2011年国际重要刊物在线发表了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负担研究成果.但是,在如何提高对华支睾吸虫病危害的认识并指导防治实践方面仍有差距,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华支睾吸虫病疾病负担高的国家,在研究和防治等方面仍需努力.

  • 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小鼠胆总管的表达

    作者:徐丹;陈灵丹;余保平

    先期实验发现,在小鼠胆囊中有酪氨酸激酶受体表达,证实有Cajal间质细胞(ICC)的存在[1].杨焕星等[2]也发现,ckit的过度表达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因此我们推测小鼠胆总管中可能存在ICC.

  • Caroli病合并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一例

    作者:查广盛

    患者女,45岁.右上腹痛数月,加重10 d,伴有发热、寒颤.体检:肝区有压痛、扣击痛.实验室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60 U/L,白细胞总数:15×109/L,甲胎蛋白阴性.B超:肝右叶胆管呈囊性扩张,肝左叶及肝右叶各见一个约5.5cm×6.5 cm,6 cmX 7.5 cm低回声区,内部回声欠均匀,边界欠清.诊断:肝右叶胆管囊状扩张,肝左叶及右叶实质占位可能.

  • 胆管细胞癌ROS酪氨酸激酶基因融合的初步研究

    作者:董阳;王以巧;邓侠兴;詹茜;沈柏用;彭承宏;李宏为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ROS酪氨酸激酶基因的融合,揭示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方法: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检测,Western印迹法分析胆管细胞癌病人ROS酪氨酸激酶融合情况.结果:23例胆管细胞癌组织中2例(8.7%)存在ROS酪氨酸激酶融合,为FIG-ROS(S)和FIG-ROS(L),正常组织未发现ROS酪氨酸激酶融合.结论:胆管细胞癌病人中存在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其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可为初步筛查和靶向治疗胆管细胞癌提供方向.

  • 胆管细胞癌酪氨酸激酶激活及其磷酸化酶分布

    作者:邓侠兴;詹茜;王以巧;施源;沈柏用;彭承宏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组织酪氨酸磷酸化信号通路变化及相关分子情况,以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免疫亲和、LC-MS/MS分析识辨胆管癌病人(n=23)750多种不同蛋白质中1 000多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结果:胆管细胞癌在DDR1、EPHA2、EGFR和ROS1表现高水平酪氨酸激酶磷酸化,高表达DDR1、EPHA2、ROS1酪氨酸激酶活性(n=18,78%),低表达或不表达RTK活性(n=5,22%);癌旁组织EGFR、AXL、EPHB4和PDGFRA表现出高水平酪氨酸磷酸化;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磷酸化蛋白种类分布类似.结论:胆管细胞癌组织中酪氨酸激酶激活,DDR1、EPHA2、EGFR和ROS1酪氨酸激酶活性比癌旁组织高表达,可能致胆管细胞癌的发生.

  • 肝移植“精准”治疗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

    作者:李涛;祝哲诚;彭承宏

    肝移植是由Starzl用来治疗不可切除的肝肿瘤而发展起来的.初10例肝移植受者中有8例肝脏恶性肿瘤,其中5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例胆管细胞癌,2例结肠癌肝转移.第10例生存时间长,于肝移植术后400 d死于肿瘤复发[1].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日渐成熟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肝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适应证也得到进一步扩展.然而,由于早期缺乏“精准”选择病人的标准,各移植中心对肝移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热情迅速被术后过高的肿瘤复发率以及过低的生存率所浇灭.此外,考虑到器官分配的“公平”与“效用”,肝移植也更倾向于分配给良性终末期肝病病人.随着肝移植经验的不断积累、术后管理的加强以及新的肿瘤辅助治疗方法的出现,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适应证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发病率日益增长的肝肿瘤病人,如何“精准”选择适宜肝移植治疗的病人成为很多肝移植中心面临的难题.

  • 晚期胆管细胞癌患者相关信号通路及其变异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陶晨洁;杨光;袁振刚;曾添美

    目的:以二代测序技术检测胆管细胞癌患者基因变异状态,并分析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了自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3年收治的40例确诊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二代基因测序(NGS),从中筛选出可能的突变(单碱基突变、结构变异、拷贝数变化、基因融合等),回顾性分析患者一线治疗的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分析患者信号通路及其基因变异与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晚期单管细胞癌患者中T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11.0 vs 8.3个月(P=0.332)和14.3 vs 32.9个月(P=0.041);而PI3K基因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8.3 vs 11.0个月(P=0.285)和14.3 vs 37.0个月(P=0.020);mTOR通路突变的患者和未发生突变患者的中位PFS和OS分别为6.3 vs 10.3个月(P=0.020)和15.6 vs 19.6个月(P=0.892),通路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对生存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TP53及PI3K通路激活的胆管细胞癌患者整体预后显著差于未激活的患者,mTOR通路激活及IDH突变对预后及疗效没有显著影响的靶点.

  • 多烯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和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尚呜异;张岩;高晓龙;唐俊军;席芊;黄宗良;胡美玉;王培军

    目的 评价多烯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HCCC-9810和胰腺癌细胞BXPC-3的增殖和凋亡影响,为药物涂层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应用四硝基偶氮唑蓝法测定紫杉醇对人胆管癌细胞HCCC-9810和胰腺癌细胞BXPC-3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诱导细胞凋亡.结果 多烯紫杉醇町明显抑制2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且该抑制效应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HCCC:χ~2=24.42,P<0.01;BXPC-3:χ~2=24.68,P<0.01),根据增殖曲线和统计学分析,选取0.4 mg/L为多烯紫杉醇适实验浓度.凋亡分析实验显示多烯紫杉醇可诱导2种肿瘤细胞株的凋亡(HCCC:χ~2=30.05,P<0.01;BXPC-3:χ~2=25.22,P<0.01).结论 多烯紫杉醇有抑制BXPC-3和HCCC-9810的增殖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 CT引导下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肝门部胆管细胞癌1例

    作者:刘钦;丁晓毅;王忠敏;吴志远;黄蔚;王子寅;刘晶晶

    临床资料患者女,72岁.因“右上腹胀痛1年余,加重伴黄疸1周”入院.患者1年余前始感右上腹胀痛,呈间歇性,伴纳差、胃胀不适,无恶心、呕吐,无其他部位腹部疼痛,无发热寒战,无呕血黑便等其他不适,患者于当地医院断续诊治,症状无明显好转,仍有间歇性右上腹胀痛.1周前患者右上腹胀痛症状加剧,伴皮肤黄染.

  • 海岛居民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伴慢性肝-胆管炎CT检查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善华;钱大椿;王和平

    外周型胆管癌(carcinoma of peripheral bile duct,CPBD)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性肝癌(hepatic cell carcinoma,HCC)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笔者对舟山群岛的11例CPBD患者,结合临床对其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着重分析CT对CPBD伴慢性肝胆管炎诊断的临床意义.

  • 胆管细胞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沙朦;夏强

    胆管细胞癌(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位列肝脏恶性肿瘤第2位.CCA患者预后不良,大部分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的几个月内死亡.CCA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化学物质接触和肝吸虫感染等.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有助于了解CCA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并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奠定基础.常见的CCA动物模型包括致癌物诱发模型、种植瘤模型、手术模型以及转基因模型.

  • 18 F-FDG 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 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作者:高中山;贾志斌;曾祥高;邓世贤;孙丽芳;刘德汇

    目的 分析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PET-CT)在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5月至2017年9月就诊的103例疑似肝外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于术前进行了18 F-FDG PET-CT显像和增强CT扫描,以病理诊断为标准对比不同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103例患者中共有92例患者为恶性肿瘤,11例患者为良性肿瘤,18 F-FDG PET-CT诊断和增强CT诊断在肿瘤性质、肿瘤类型、胆管癌分化程度以及胆管癌转移情况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PET-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83%、100.00%、84.62%和98.06%,均高于增强CT(90.22%、81.82%、50.00%、89.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两种诊断方式的阳性预测值相当(100.00%vs 97.65%,P>0.05).结论 18 F-FDG PET-CT可以有效应用于肝外胆管细胞癌术前的临床诊断中,有利于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分期判断.

  • 常规超声与增强CT联合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

    作者:王兴滨;王育林;高伟民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与增强CT相结合对诊断胆管细胞癌的价值,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手术活检证实的胆管细胞癌的常规超声及增强CT表现.结果 13例常规超声显示,团块型5例,弥漫狭窄型6例,实性厚壁型2例;增强CT显示,呈不均匀强化10例,其中呈网格状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5例,明显强化1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 胆管细胞癌的常规超声及增强CT扫描均有一定特征性图像表现,二者相结合,对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99 条记录 6/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