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基于GIS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填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作者:张恬;李军德;程蒙;李颖;林仲彬;沈艺华;黄璐琦

    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填报是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的日常工作和重要任务之一,数据真实、准确是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信息化是提升数据填报效率、填报质量的有效手段.为实现对全国中药资源变化的实时掌握,构建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填报系统.为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使用GIS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多维化,提升了数据的安全性、实用性与规范性,为数据的后续处理奠定了基础.根据业务要求设计了12个表单,98个采集指标以满足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工作的需要.该文从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填报系统的开发内容、设计与实现、主要功能特点及应用效果进行了具体介绍.就GIS技术在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数据填报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该系统是如何实现中药材的种植、生产、销售等数据的日常填报,满足中药材市场、集散地、种植地等外业环境的快速定位与信息收集等功能进行了阐述.

  • 微透析在我国脑变性疾病的化学信息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王巍;王卫霞;王丹巧

    高等动物的脑是适应外环境的主要器官,脑的特殊功能是接受、传达和贮存信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主要以神经递质的变化为基础.要了解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过程,必须对神经细胞间隙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动态监测.对离体脑组织进行分析,所提供的通常是一种静态的和混杂的结果.20世记80年代初由瑞典学者U.Ungerstedt发明的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在麻醉或清醒自由活动动物脑内取样的新手段.它的出现为脑内细胞外环境进行在体采样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方便,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化学技术相结合,为在整体动物上研究脑复杂功能过程中的化学调控提供了可能.

  • 活血化瘀法对骨科围手术期F1+2、D-二聚体影响研究

    作者:池科德;丘利玲;吴俊哲;顾向明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活血化瘀法治疗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凝血相关指标情况,了解活血化瘀法对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股骨骨折且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每日服桃红四物汤1包,连续用药2周,两组均从术后第1天起予一般性预防措施,例如术前术中适当补液,术后第2天开始全部患者均使用机械方法预防血栓,如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天2次,对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浆中的F1+2、D-二聚体浓度进行监测,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浆F1+2浓度、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相比,T3及T4时点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DVT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对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具有一定作用,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具有一定意义.

  • 化学修饰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作者:张丹;邱飞;刁勇

    重组腺相关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associated virus,rAAV)载体源于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以其无致病性、低免疫原性、可定点整合及在宿主细胞内长期表达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和遗传疾病等基因治疗研究,被视为有前途的基因治疗载体之一.但是人体内广泛存在AAV中和抗体,以及rAAV对体内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靶向性欠理想,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经化学修饰的rAAV可以抵御血清中和抗体,提高转导靶向性,还可实现rAAV体内动态监测,这为解决当前rAAV载体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对化学修饰的rAAV展开系统阐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 131Ⅰ治疗Graves病血清指标动态分析

    作者:李三喜;陈森良

    目的 分析在Grayes病131Ⅰ治疗中血清指标动态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350例Graves病患者分别于131 Ⅰ治疗前及治疗后3,6,9和12个月测定血清TRAb、FT3、FT4、TSH、TGAb及TMAb水平,与135名健康对照者比较.将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的血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患者组血清TRAb、FT3、FT4、TGAb和TMAb的水平治疗前明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3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6个月直至12个月均逐渐下降.治疗前的TSH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3月直至12个月逐渐升高.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TRAb、FT3和FT4,3个指标分别在12个月、6个月和9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血清指标动态监测有助于Graves病的诊断和131Ⅰ治疗后的随访监测和疗效评价.

  • 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D-二聚体动态监测的意义

    作者:何爽;张波;张明威

    目的 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D-二聚体动态监测,探讨手术前后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前及术后1、3、5、7日的空腹静脉血清,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其检测,并对检测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消化系统组、呼吸系统组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生殖系统组(P<0.01),消化系统组与呼吸系统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男性组与女性组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75).推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变化趋势为术后1日有明显升高,3日出现小幅度回落,5日再次升高,7日达到高峰.结论 监测D二聚体对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血栓类并发症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动态监测价值的比较

    作者:刘恩华;陈怀敏;孔丽清;刘志普;齐亚军;马丽

    为探讨两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对AM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免疫比浊法和酶学速率法对79例AMI(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和40例非AMI组患者2、4、8、12、24h和2、4、7、14d的血清或血浆进行蛋白肽类标志物(Myo、cTnI、hs-CRP、BNP)和心肌酶学标志物(CK-MB、LDH、AST、α-HBDH)水平的动态测定.结果表明AMI组患者血清或血浆中两组标志物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患者在发病2~4h后联合监测Myo、cTnI、hs-CRP和BNP阳性率明显高于CK-MB、LDH、AST和α-HBDH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数据表明Myo、cTnI、hs-CRP和BNP联合测定对AMI作出更准确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预测骨科手术后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辉华;申清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预测骨科手术后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我院接受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59例,术后定期进行彩超检查,根据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124例、对照组535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采血进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并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彩超诊断DVT的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D-二聚体对预测患者发生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术前1d血浆D-二聚体水平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明显升高,术后3d达到高值,对照组术后14d恢复正常水平,而DVT组未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术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3d D-二聚体水平制作诊断DVT的ROC曲线,显示诊断截断值为4.25mg/L FEU,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5%CI:0.875 ~0.972.以血浆D-二聚体≥4.25mg/L FEU为骨科手术后卧床患者DVT(+),<4.25mg/L FEU为DVT(-),显示D-二聚体诊断骨科手术后卧床患者DVT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依次为84.68%、92.26%、94.08%.结论 骨科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诊断和预测术后卧床患者发生DVT有重要意义.

  • 血清皮质醇水平及其动态监测与急性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分析

    作者:何明杰;王恩任;张列;樊庆荣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皮质醇(COR)水平的动态监测特征及与预后关系.方法 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量表评分和颅脑CT表现判定颅脑损伤程度,并将其分为三组:轻型(n=28)、中型(n=30)、重型(n=22).于伤后1、2、3、7d及14d采集三组血清标本测定COR水平,并进行预后评估,以Pearson相关系数来评价血清COR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轻型、中型、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各时点血清COR水平依次明显升高,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2、3、7d及14d血清COR水平波动幅度显著高于轻型、中型患者(P<0.05),三组伤后7、14d血清COR水平均呈正常趋势.轻型、中型、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依次明显延长,格拉斯哥预后评价量表(GOS)评分依次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三组预后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差.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4d血清COR水平与GO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OR水平明显升高,且损伤程度越严重COR水平升高越明显,动态监测变化幅度越大,且治疗期间COR水平变化与预后密切相关.

  • Graves病患者血清sICAM-1水平的变化

    作者:孟凤苓;南国珍;苏胜偶;黄振国;张力辉;赵志弘

    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 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粘附分子在淋巴细胞从血液循环向效应器官--甲状腺浸润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这一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借助了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ICAM-1/LFA-1)这一粘附途径.有研究显示:G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的ICAM-1(膜型ICAM-1)与正常人没有差别,但其血清可溶性形式sICAM-1(soluble ICAM-1)的水平却明显高于正常人[1].目前sICAM-1升高的意义亦在不断探索中,本实验拟通过对GD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阶段血清sICAM-1水平的动态监测来评估其在反应疾病免疫活动性方面的价值.

  • 适用于医学动态监测数据的稳健参数估计方法

    作者:王磊;郑崇勋;龚均

    目的:介绍并分析适用于医学动态监测数据的稳健参数估计方法.方法:结合分布假设和稳健统计给出了参数估计方法.首次提出了一种迭代求取形状参数稳健估计的算法.结果:该方法对医学动态监测中某种生理量异常所占百分比值统计量的参数估计优于临床普遍采用的方法.结论:通过对分布拟合、估计优效性和可实现性、估计稳健性等的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稳健参数估计方法.

  • Fas抗原在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动态变化

    作者:唐志琴;王玉亮;江雁;彭林;朱志军

    Fas(CD95)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通过Fas/FasL途径触发激活细胞凋亡,参与器官移植免疫过程.文献报道,在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受者活检组织中可检测到Fas抗原表达的改变,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型改变能够反映移植物内浸润性淋巴细胞的状态.本研究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受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Fas抗原的定量表达.

  • 不同方式血液灌流对百草枯中毒患者血中毒物清除的研究

    作者:胡海霞;吴扬;臧秀贤;闫鹤;刘晓亮

    百草枯是有机杂环类除草剂,对人畜具有高毒性。目前无特效的解毒药物。口服中毒为其主要中毒途径,文献对于人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血液灌流治疗的报道很多,采用血液灌流的方式、次数均有不同,治疗效果报道也不尽一致[1],且没有准确的评定灌流效果的客观指标,本研究通过直观的检测血中百草枯浓度,即动态监测入院后72 h内采用不同方式的血液灌流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血中百草枯浓度,从而客观对比出哪种灌流方式在清除毒物上更占有优势,进而用以指导临床应用及治疗。

  •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作者:陈丽敏;吴国英

    例1:患者女性,36岁,一个月间曾两次突然晕厥急诊入院,小便失禁,几秒钟后苏醒,而后全身出汗,乏力.体检:两肺阴性,血压正常,心律75次/min,血钾3.65~4.5 mmol/L,以前门诊做普通心电图偶尔可见室早.临床诊断心肌炎.曾做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二通道(模拟V5导联)为例,发现有两种形态的室早,一种呈qR型,另一种呈rS型的室早R波均发生于T波中(RonT现象),而且联律间期极短,仅0.24 s,Q-T时限0.33 s,在24 h动态监测中,发生过59阵短串性室速,其形态均以rS型的室早为先导,其中有几阵为尖端扭转转型室速(Ⅲ型),见图1.心电图诊断:(1)多源性室早;(2)短串性室速;(3)部分尖端扭转型室速.

  • 动态监测SARS患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介素-10含量及其意义

    作者:庄俊华;黄宪章;黄蕙;潘婉仪;林琳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中的作用[1,2],我们检测了我院收治的105例SARS患者中的早期患者39例,恢复期患者36例,在我院治愈后的第一次随访者72例,第二次随访者70例,急诊等一线未患SARS医护人员43人,健康体检者35人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

  • 动态监测降钙素原及前白蛋白对于儿童重症细菌性肺炎的临床意义

    作者:魏红艳;王亚娟;张丽;王丽丽;张静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及前白蛋白(PA)在儿童重症细菌性肺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100例细菌性肺炎患儿,依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n=50)与普通肺炎组(轻、中症细菌性肺炎患儿,n=50).普通肺炎组患儿结合痰培养结果予抗生素及支持对症治疗,重症肺炎组患儿联合吸氧、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机及生物制剂治疗.比较两组入院第1天、第2天、第3天的PCT、PA、CRP、IL-6水平及其72 h变化率.计算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两组中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的PAT与PA的72 h变化率.结果 重症肺炎组入院第1天、第2天、第3天的PCT水平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重症肺炎组PCT的72 h变化率为(0.26±0.08)%,显著低于普通肺炎组(0.42±0.10)%(P<0.05).重症肺炎组入院第1天、第2天、第3天的PA水平显著低于普通肺炎组(P<0.05).重症肺炎组PCT的72 h变化率为(-0.32±0.07)%,显著低于普通肺炎组(-0.38±0.11)%(P<0.05).重症肺炎组入院第1天、第2天、第3天的CRP水平与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P<0.05).两组CRP、IL-6的72 h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组总有效率76.00%,显著低于普通肺炎组的92.00%(P<0.05).重症肺炎组与普通肺炎组中有效患者的PAT及PA的72 h变化率均显著高于无效患者(P<0.05).PCT水平与CPIS评分、APACHE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A水平与CPIS评分、APACH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动态监测PCT及PA可有效评估儿童重症细菌性肺炎病情与预测预后,同时PA的检测费用低,可取代PCT成为儿童重症细菌性肺炎更经济的监测指标.

  • 动态监测超敏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马小龙;刘春燕;王丰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普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253例急性胸痛、胸闷、心前区不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MI组〔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其他疾病组.即刻检测hs-cTnT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动态监测患者3、6 h的hs-cTnT,分析不同疾病组之间hs-cTnT 0、3、6 h的变化程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hs-cTnT结果变化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患者的hs-cTnT均高于健康人群第99百分位值(14 ng/L).3组间的即刻hs-cTn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和NSTEMI组的3、6 h hs-cTnT较其他疾病组均明显升高〔3 h(ng/L):317.5±11.8、239.5±14.1比113.0±4.7,6 h(ng/L):1 701.2±49.4、874.3±30.6比109.5±4.0〕,NT-proBNP较其他疾病组明显降低(ng/L :37.8±1.4、51.5±1.7比131.7±4.7,P<0.05);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设基线14 ng/L,以63 ng/L作为截断值诊断AM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3%、73.6%.结论 动态监测hs-cTnT有助于AMI的早期诊断,其中对NSTEMI的诊断尤为重要,以hs-cTnT为63 ng/L作为诊断界值为宜.

  •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Th17细胞主要效应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周荣佼;王金燕;周玉明;田春梅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infection,RRI)是临床常见的儿童呼吸道疾病,通常反复发作且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目前普遍认为RRI的发病机制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有关,Th17细胞是CD4+T细胞的一个亚型,在稳定和发挥机体免疫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1,2]发现,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都能引起Th17细胞的激活.Th17细胞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主要有IL-17、IL-22、IL-6,其中IL-17和IL-22在呼吸道感染时可产生多种效应分子,清除引起感染的多种病原.因此,本文通过对30例RRI患儿血清IL-17和IL-22进行动态监测,了解RRI患儿血清中IL-17和IL-22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儿童RRI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

  • 心电监护导联线的管理方法

    作者:钱茜

    心电监护仪主要是动态监测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在临床实践中,心电监护导联线连接电极片后从患者胸前商接引出.存在导联较多、线长容易缠绕等诸多问题,为此,笔者所在科改进导联线引出的位置,并采用粘扣贴来固定各导联线,避免了以上问题,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 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及护理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崔爽;董颖越;徐荃;肖培娜

    自我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之一,为临床糖尿病诊治提供依据,因此自我监测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是通过葡萄糖氧化酶与受检者皮下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信号.动态血糖监测仪(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一般监测间隔时间为10 s,每隔10s监测仪进行一次读取、计算及处理,随后将5min的信号均值记录备查,24h会存储280多个血糖值,通过数据的整理分析,反映全天的血糖波动趋势[1].通过CGMS提供的患者血糖信息,可以发现那些无自觉症状的反复低血糖发作、黎明现象和高血糖的峰值,根据患者的血糖波动类型和走势,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糖尿病并发症与控制试验(DCCT)和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2].本文针对不同动态血糖监测仪,从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护理三方面进行综述.

720 条记录 3/36 页 « 12345678...35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