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印文;汤荣光;匡勇;郑昱新;俞仲翔;顾坚毅;王鹤歧;周国林;詹红生;石印玉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原始移位程度与骨折愈合后骨折对位质量的关系.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1例,男5例,女36例;年龄50~82岁,平均67.8岁.按Lidstrom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1例,Ⅳ型15例.按Fryk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6例,Ⅴ型7型,Ⅵ型4例,Ⅶ型4例,Ⅷ型6例.粉碎性骨折20例.对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评估,并分别对Lidstrom Ⅰ-Ⅱ型和Ⅲ-Ⅳ型,Frykman Ⅰ-Ⅳ型和Ⅴ-Ⅷ型,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的复位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41例患者随访6个月,按Dienst复位质量评分,优3例,良21例,优良率为58.5%(24/41).Lidstrom Ⅰ-Ⅱ型和Ⅲ-Ⅳ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6.7%(13/15)和42.3%(11/26)(P<0.01);Frykman Ⅰ-Ⅳ型和Ⅴ-Ⅷ型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5.0%(13/20)和52.4%(11/21)(P<0.05);非粉碎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愈合后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81.0%(17/21)和35.0%(7/20)(P<0.01).结论:原始移位大的、粉碎性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后容易出现短缩和再移位,建议采用经皮穿针、外固定支架及开放复位内固定等方法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的解剖对应关系.

  • 急慢性骨裂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高硕

    目的:探讨急慢性骨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预后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2011年间诊治230例急慢性骨裂患者临床资料.应用秩和检验方法分别对病人年龄、性别、复位方式、骨折复位情况、受伤至手术时间等6种因素与骨裂发生缺血坏死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得出相关顺序.结果:影响骨裂部位发生缺血坏死及晚期塌陷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依次为骨折移位程度、骨折复位质量、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复位方式.结论:骨折移位程度是影响预后关键的因素;在医生所能控制的因素中,骨折复位质量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明显影响预后;切开复位及病人高龄并未造成骨裂部位缺血坏死率升高.

  • C臂机监导口内小切口入路行颧弓骨折复位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仪云;邵山;黄敬春;孙广平;杨春旺

    随着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不断增多,颧弓骨折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多,骨折治疗不当,可造成张口受限,面部凹陷畸形.对于颧弓骨折治疗,以往的复位方法为口内途径盲探复位法、局部皮肤切口单齿骨钩复位法及颞部途径复位法等,但术中效果不明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着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要求医生做到准确复位,恢复功能,纠正畸形[1].因此,为了避免术中的盲目性,提高手术复位质量,笔者采用C臂机监导经口内小切口入路行颧弓骨折复位40例,效果满意,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 髋臼骨折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

    随着现代工业及交通业的迅猛发展,髋臼骨折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其损伤原因多为高能量创伤所致,骨折具有创伤暴力大,骨折表现复杂,髋臼所处解剖位置较深,手术复位困难,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点,由于患者骨折类型,手术入路,复位质量,手术时机及有无合并损伤等方面的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1].

  • 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陈亮清;白龙;陈科明;谢振宇;叶军

    目的探讨影响复杂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7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按Merle d'Aubigne-Postel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设定年龄、性别、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方式、骨折复位质量、是否有髋关节脱位和复杂骨折类型为对比指标。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患者手术时机中≤2周手术者优良率[84.0%(42/50)]明显高于>2周手术者[64.7%(11/17)](P< 0.05),骨折复位质量中解剖复位的患者优良率[86.4% (19/22)]明显高于不满意复位的患者[44.4%(4/9)](P<0.01)。患者年龄、性别、手术入路方式以及有无髋关节脱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髋臼骨折各类型优良率对比可见,T形骨折的优良率为85.7%( 12/14),显著高于后柱伴后壁骨折[77.8%(7/9)]、横形伴后壁骨折[75.0%( 15/20)]、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66.7%(2/3)]、双柱骨折[71.4%( 15/21)]。结论保证骨折预后的必要条件是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机以及复杂骨折类型。

  • 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18例分析

    作者:陆健泉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 其中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石膏(钢板)固定后并发症较多. 为提高复位质量、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我院自1996年8月以来, 应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于仲喜教授研制的小型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的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18例, 疗效满意. 现分析如下.

  •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颉和平;康文磊;顾凯明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的骨折之一,治疗需要精确的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以确保关节早期活动以及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三踝骨折是踝部较严重的损伤类型,损伤后的复位质量与其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科自1998年至2005年治疗三踝骨折患者32例,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 筛前神经阻滞在鼻骨复位术中的应用

    作者:于华

    鼻骨骨折是耳鼻喉科外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在表面麻醉下复位,术中患者因疼痛,出血等原因不能配合,影响复位质量,为改善麻醉效果,我科于1998年10月至1999年10月,在鼻骨复位术中表面麻醉基础上应用筛前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麻醉和整复效果,报告如下.

  • 不同置钉方式修复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及股骨头坏死率对比

    作者:刘福尧;刘承伟;吴声忠

    背景: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切开关节囊,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抱有不同的意见,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目的: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置钉内固定修复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复位质量及股骨头坏死率。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贵州省骨科医院创伤科就诊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02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复位方式分为两组,切开复位组39例,闭合复位组6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后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坏死率及复位质量。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差值、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不愈合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切开复位组的股骨头坏死率低于闭合复位组,复位质量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提示切开复位置钉内固定修复中青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股骨头坏死率较低,复位质量好。尽管表明切开复位有一定优势,但病例数量以及病例研究仍有一定限制,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复位修复方式。

  • 三维手段定量评估股骨颈骨折复位质量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作者:张立朋;张国玲;徐葳;王丹;王文良

    背景:骨折复位质量对骨折愈合与肢体功能恢复至关重要,传统X射线片与断层CT对量化与直观观察骨折移位效果不佳。Mimics 具有快速构建骨骼模型和空间测量的功能,为定量三维空间量化复位质量提供了可能。
      目的:利用三维测量方法对 X 射线评估为复位满意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残留移位再测量,并探究残留移位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关节三科接受治疗的14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组,无移位组44例(Garden1&2),移位组97例(Garden3&4)。利用CT的DICOM数据建立每个患者的三维模型,测量修复术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残留移位参数:股骨头中心距离、股骨头小凹距离及空间偏转距离。对患者股骨头坏死情况进行随访,探究残留移位程度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
      结果与结论:①患者随访时间为25-43个月,无移位组和移位组中分别有7例和21例患者罹患股骨头坏死;②无移位组中股骨头中心距离、股骨头小凹距离、空间偏转角度分别为(7.44±2.84) mm,(11.75±4.12) mm,(17.68±8.99)°;移位组分别为(6.51±3.75)mm,(9.34±5.27) mm,(14.67±7.43)°,两组中除股骨头中心距离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复位质量欠佳是引起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 X 射线在描述空间立体移位和角度中存在不足,在评估股骨颈骨折的复位质量时具有局限性;而利用三维测量手段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 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关节内骨折的应用研究

    作者:桑庆华;张世虎;姜佩瑜;赵凤龙;哈秀民;李东亮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撬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0月至2015年11月,共23例患者,23例复杂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AO C3型;通过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复位治疗,分别对患者的年龄、功能评分、相关病变、并发症、临床畸形和复位的质量进行了分析.进行独立和配对样本t检验.用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连续参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性差异设定在P<0.05.结果 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14~26个月),末次随访,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优5例,良12例,一般5例,差1例.总体结果满意.结论 通过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治疗桡骨远端C3型骨折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功能情况与关节面复位情况相关.

  • 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骨折

    作者:朱志海;李伯州;徐敏鸥;王献军;金敬华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常见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其中约25%的骨折为不稳定的关节内骨折,目前治疗的方法仍以传统的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对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骨折,尤其是关节内骨折,常常是留着畸形、僵硬、疼痛等后遗症.为提高复位质量和疗效正日益受到重视.本院自1996年9月至2002年9月,采用T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 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林格生;徐玮;林一奇;王蜀江;王之宇

    胫骨平台骨折是影响膝关节功能的常见损伤,治疗方法有多种,对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手术适应证等的认识均有分歧.各种方法疗效不一,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骨折类型、手术与否、复位质量、内外固定、功能锻炼等.笔者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本院1988年至2003年的49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访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筛选与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有关的因素.

  • 新型股骨头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作者:吴翔;杨志华;徐晓华

    目的 探讨新型股骨头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复位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新型股骨头复位固定器及传统手法复位进行骨折复位.评估两组术中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率及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平均(13.26±4.18)个月.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放射次数、下地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8.62、7.48、3.44,P均<0.05).观察组术后1月Harris评分、疼痛评分(VA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14、3.52,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月、6月Harris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67、0.38;0.81、0.24,P均>0.05).观察组中复位质量优良率92.46%,明显高于对照组复位质量优良率8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6,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结论 新型股骨头复位固定器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可靠、效果确切.

  •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林卫海;朱小虎;高林山;罗建光

    髋臼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髋关节损伤,复位质量直接影响其远期疗效,我院1992~2003年手术治疗5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质量与跟骨骨折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唐三元;朱学敏;杨辉;唐天华;朱亚平

    [目的]探讨基于MSCT扫描跟骨骨折后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2月,按要求收集珠海市人民医院30例跟骨骨折治疗后随访9个月以上患者基本信息和影像资料,在跟骨侧位X线片上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在MSCT冠状切面上测量后距下关节面大水平分离、垂直塌陷移位距离并定位骨折线分布区域,将所得数据与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与垂直塌陷移位距离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垂直塌陷的影响作用比水平分离大(r=-0.517,-0.461);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2 mm组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2 m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1,0.017).后距下关节面骨折线分布区域与AOFAS评分无相关性,内外侧区优良率(69.27%,66.67%)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2).[结论]跟骨后距下关节面水平分离和垂直塌陷移位距离明显影响踝-后足功能,而垂直塌陷比水平分离的影响作用更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应使后距下关节面复位至2 mm内.

  • 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分析

    作者:朱学敏

    跟骨骨折是常见的跗骨骨折,占跗骨骨折的60%,占全身骨折的2%,约75%为关节内骨折[1].因跟骨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局部软组织覆盖质量差,故治疗困难,后遗症多,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跟骨骨折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跟骨骨折疗效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的研究少有报道,本文对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评价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复位质量对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经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蒋海涛;卢海源;左文山;徐勇;蔡伟

    目的:研究复位质量对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经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股骨颈骨折中青年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根据Garden对线指数分级对患者复位质量进行评价,其中I~II级59例设置为A组,III~IV级27例设置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以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指标水平.结果:A组患者骨折不愈合率为6.78%较B组22.22%显著较低,A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为8.47%较B组25.93%显著较低;A组患者疼痛、功能、畸形、活动范围及Harris总分较B组均显著较高;A组患者术后血清NSE、CRP、MMP-9指标水平较B组显著较低.结论:复位质量是影响股骨颈骨折经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疗效的原因之一,复位质量越高,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显著降低,有利于患者预后.

  • 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学敏;张勋梦;唐三元;杨辉;尹景星;王振;唐天华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复位质量与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广州增城区人民医院、珠海市人民医院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46例(55足)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X线平片跟骨解剖形态学参数(跟骨长度、宽度、高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以及CT冠状面后距下关节面大移位距离,将所得数据与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1年时AOFAS足踝功能评分为(82.8±8.2)分,优良率7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与AOFAS评分相关的指标是后距下关节面移位距离和Bohler角,前者与AOFAS评分呈负相关(γ=-0.551,P<0.05),后者与AOFAS评分呈正相关(γ=0.357,P<0.05);AOFAS评分与跟骨长度、宽度、高度及Gissane角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跟骨后距下关节面平整度和Bohler角对踝-后足功能恢复效果影响较大,尤其是后距下关节面平整度,可作为跟骨骨折预后的判断指标.

  • 髋臼骨折的治疗

    作者:孙俊英

    解剖复位、有效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练早已成为移位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然而这一原则能否适用于髋臼骨折(Acetabulum fracture,下称AC)曾有争论.反对者认为AC的X线表现与疗效并不密切相关,只复位股骨头,不解剖复位骨折,仍可取得满意疗效.相反,某些切开解剖复位者,因手术创伤导致的患病率增加,功能并不满意.60年代始,Judet系统研究AC后认为,缺乏统一合理的分类是导致手术和非手术疗效缺乏可比性的关键,鉴此提出了AC的Judet分类.此后,Letournel又对此作了简化和完善,使其更为合理.近20年的研究则证实,AC的复位质量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移位AC.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