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在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陈亮;张静雅;李旭

    目的:分析磁共振在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磁共振资料作为分析对象.结果:25例患者中单发22例,多发3例.3例病灶呈不规则形溶骨性骨质破坏;14例呈形态规则的类圆形骨质破坏,临近骨髓及软组织肿胀明显;8例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中间分隔,边缘硬化.全部病例T1WI均为低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为高信号;注入造影剂后3例急性炎症浸润期病灶呈边缘显著持续性强化,14例肉芽肿期病灶呈持续性均匀强化,8例修复期病灶早期未见明显强化而延迟期呈轻度环状、分隔样强化.结论:磁共振能提示骨嗜酸性肉芽肿病变的形态、大小、范围、细节及分期,图像清晰,在临床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 FNAC诊断骨嗜酸性肉芽肿10例分析

    作者:裴学菊;王飞;陈路;罗代珍;刘宇飞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又称局限性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以骨骼病变为主的、组织细胞增生症X中轻的类型[1].临床并不少见,但至今未见国内有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诊断EGB的大宗病例报道,本文将我院1992-2002年间经FNAC诊断的EGB 10例报告如下,并进行分析.

  • 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并发吸入性肺炎的护理

    作者:于晓霞;边旭娜;饶晓玲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以组织细胞突发性非肿瘤样增生为特点的溶骨性病变,属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全身骨关节均可波及,以颅骨为好发部位,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此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功能调节紊乱有关[1].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头痛及局部组织肿胀.位于脊椎者早期仅诉腰背部疼痛,易忽视,患者多因病理性骨折并发截瘫或活动受限才发现[2].由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患者极易发生吸入性肺炎,现总结我院呼吸内科对1例骨嗜酸性肉芽肿截瘫并发吸入性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如下.

  • 组织细胞增生症X的影像学检查(附7例报告)

    作者:王艳春;陈益光;孙辉红

    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可广泛侵犯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它包括骨嗜酸性肉芽肿,勒-雪(Letterer-Siwe)病和韩-薛-柯(Hand-Schüller-Christian)病。其病理特征是组织细胞异常增生。本文收集了1997年5月至1999年7月经临床、影像学检查、皮疹压片和病理活检证实的7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3例,女4例。发病年龄5个月~7岁。其中1岁以前3例,1~2岁1例,2~3岁1例,3~5岁1例,5~7岁1例。根据《实用儿科学》(1985年第4版)诊断标准分类:骨嗜酸性肉芽肿2例,勒-雪病3例,韩-薛-柯病2例。

  •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放射学特点

    作者:杜晓川;王臻;王璐

    目的讨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25例(25/30)占83.3%,多发5例(5/30)占16.7%. 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骨破坏的影像学征象因部位不同而异,本病具有骨破坏明显而临床症状较轻的特点.结论 X线平片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CT及MRI对病变范围,软组织改变,邻近结构受累情况显示更清楚.

  •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MRI表现

    作者:王琪;胡营营;吕海莲

    目的:探讨MRI常规扫描、DWI、SWI及增强扫描在骨嗜酸性肉芽肿(EGB)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EGB的MRI常规检查、DWI、SWI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9例中,多发1例,单发8例.颅骨病变3例,表现为颅骨穿凿样骨质破坏,并软组织肿块,呈哑铃状改变,无骨膜反应.四肢长骨病变3例,骨干为主,局限性骨皮质破坏,出现以病灶为中心超出其范围的层状连续性骨膜反应,骨髓及软组织水肿显著.四肢非长骨病变局限性骨皮质缺损,轻度膨胀,骨髓水肿.脊椎病变2例中,1例早期椎体高度无改变,椎体内及周围软组织肿块,软组织肿块与正常椎体界限清楚,见低信号边,椎体骨髓水肿显著;中晚期椎体成楔形或铜钱样改变,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椎间盘不受累.结论:EGB的高场MRI表现有一定特异性,DWI、SWI对疾病的病理分期有一定价值,SWI对病变内出血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 额骨嗜酸性肉芽肿高频超声表现一例

    作者:蔡少雨

    患者女,2岁.发现右额部压痛性包块来我院就诊.采用GE Logig 4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1MHz,超声检查示右侧额部近外颞上眶缘皮下见一2.8 cm ×2.9 cm等回声结节,边界清楚并隆起于额骨强回声之上,结节内部回声大致均质,结节处相应的额骨外板强回声连续中断,结节后方见断续的弧状强回声(相当于额骨内板).

  • 儿童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作者:吴蔚;程富礼;于湛;宋相建;陈留如

    目的 分析儿童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探讨该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2001年~2006年收治11例患儿,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4.5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近端各1例,胫骨中上段6例,颈椎1例,胸椎1例,髂骨1例.病灶累及脊柱者行颈托或腰背支具固定保守治疗,其余皆行病灶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5年,平均2年3个月,行手术的9例患者中8例恢复良好无复发,1例累及股骨颈者1年后X线片示残余低密度灶;非手术治疗者1年后复查X线片示椎体高度恢复至正常的2/3,无外观畸形.结论 本病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X线、CT、MRI、化验),手术前行局部穿刺活检明确病变性质,确诊依据病理学结果.该病诊断时需与孤立性骨囊肿等疾病相鉴别.对于负重部位的病灶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脊柱病灶可行保守治疗.

    关键词: 骨嗜酸性肉芽肿
  • 颅骨骨化性纤维瘤一例

    作者:

    患者女,24岁.左额顶部包块2年入院.入院前1年半有过头部外伤史,2年前无明显原因的左额顶部出现核桃大小的包块,质硬,轻度疼痛,无恶心、呕吐.查体:左额顶部明显隆起,有6cm×5cm×3cm骨隆起、质硬,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头颅CT:考虑左额骨良性肿瘤病变:左额骨嗜酸性肉芽肿.MRI:颅骨肿瘤.于2004年3月5日在全麻(气管内插管)下行肿瘤切除术.

  • 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六例报告

    作者:张伟;秦玉臻;司坤;宋占华;隋廷林;张东明

    一、资料与方法2002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6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男4例,女2例;年龄4~19岁,平均9.6岁.发生于额部3例,顶部2例,颞部1例.病程1个月-1年.突眼伴阵发性头痛1例,头部疼痛性肿块伴有尿崩2例,无疼性包块3例.2例伴有全身症状.3例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例同时伴有血沉增快.所有病例均于头颅局部扪及质硬、边界清楚的皮下结节样肿块,有不同程度压痛,头颅X线平片均见溶骨样破坏,颅骨缺损,头颅CT平扫见软组织密度肿块,4例行增强检查,无明显强化.本组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中见颅骨均有不同程度地破坏,肿块呈肉红色,质脆,易出血.对4例超过3cm的颅骨缺损用钛网实施颅骨修补术.

  • 儿童颌骨嗜酸性肉芽肿

    作者:杜晓军;叶炳飞;黄晓峰

    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EGB)以前认为是组织细胞增生症X其中的一型.近年,通过电镜及免疫组化研究认为其组织细胞实际上是变异的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故现又称为郎格汉斯细胞病或郎格汉斯肉芽肿.是发生在骨组织的反应性、非肿瘤性、增殖性疾病.

  • 勒-雪病1例误诊分析

    作者:刘光润

    1 病历报告 患儿,男,1岁半,因发热、咳嗽、腹泻、双耳流脓、皮疹、面色苍白6个月,于1996年1~6月多次在我院治疗。患儿自1996年1月始,出现发热、流涕、咳嗽,诊断为上呼吸道炎,支气管肺炎,予青霉素、先锋霉素类、病毒唑等治疗,病情缓解,但反复发作,并且经常腹泻,每d 4~5次,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无脓血,按肠炎给予强必林、小儿泻痢停、补液等治疗。4个月后,全身出现皮疹,以头额发际、胸背部为多,并见双耳流脓。上述症状经常反复发作,抗感染效果欠佳。5个月后,患儿日渐消瘦,面色苍白,出现贫血貌。体检:T 37.6C,P 120/ min,R 26/min,体重8kg妇。神志清,慢性病容,发育、营养差,贫血貌。五官端正,头颅大小正常,前囱已闭合,在头部发际、颈、躯干可见散在性皮疹,尤以胸背部为多,呈暗红色斑丘疹或皮脂溢出性皮疹,直径约2~3mm,部分有结痂,脱屑,双耳道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溢出。全身浅表淋巴结如黄豆或花生米大小,能活动,无粘连。颈软、双肺可闻及中小水泡音,腹部增大,无腹水征,肝大肋下约4cm,剑突下5cm,质中等,脾肋下7cm,质中等。四肢脊柱无畸形,无病理性神经反射引出。血常规:Hb 4.5g/L,WBC 15.6×109/L,BPC 90×109/L,N 0.7,L0.26,M 0.03,E 0.01。患儿在我院多次治疗长达6个月,抗炎治疗效果欠佳,上述症状日渐加重,转外院住院治疗。胸部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中等量散在性小点片状阴影。头颅正、侧位片:枕骨正中部可见一巨大骨质缺损区,大小约6.7cm×6.8cm,边界清,无硬化缘,周围软组织稍肿胀。皮疹刮除物涂片和淋巴结活检:有大量病理性网状内皮细胞。骨髓象检查见: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确诊为勒-雪病。给予VCP方案化疗5周,同时输新鲜血,胸腺因子D免疫治疗;头孢菌素类、环丙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正常,全身皮疹消退,肝脾明显缩小,肝肋下仅触及,脾肋下1cm,枕后骨缺损缩小,无明显贫血貌。转回我院继续治疗,改用VP方案,胸腺因子D,并定期到省医院检查,现患儿生长发育良好。2 讨论 勒-雪病是组织细胞增生症X(勒-雪病、韩-薛柯综合征,骨嗜酸性肉芽肿)3种病中的一种类型,X是原因未明之意,1985年经国际专题会议决定命名为郎格罕组织细胞增生症[1],本病的病因有不同的理论,如代谢、遗传、过敏、感染等学说,但均不能证实[2:2286]。本病多发在1岁以内婴儿,2岁以后发病极少,男女之比为1.2:1[2:2287]。主要表现为:①发热;②皮疹,黄棕色或红色斑丘疹,皮脂溢出样疹;③肝脾淋巴结肿大;④中耳炎;⑤进行性贫血;⑥肺部浸润,可出现咳嗽、气促;⑦骨骼侵犯,可出现骨质缺损。上述特点,本例基本具备,是1例较典型的勒-雪病。 本例起初以发热、腹泻、咳嗽、皮疹、双耳流脓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我院按感染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佳,直到出现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后转院才得以确诊治疗 8延误诊治6个月之久。通过本例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遇到长期发热而抗生素治疗不理想者,不仅要考虑常见病,而且要考虑少见疑难病。据文献报道,此病临床上有特征的症状是皮疹,为诊断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3]。并且皮疹刮除物涂片检查简便易行,适于基层医院应用,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

  • 椎体嗜酸性肉芽肿5例分析

    作者:高文革;刘玉臣;于镜贺

    骨嗜酸性肉芽肿系以骨病变为主,原因不明,临床少见且易误诊.我院2001-2006年收治5例49岁以上椎体病变患者,报告如下.

  • 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治疗后不同复发情况

    作者:肖侃侃;李兵;彭小忠;卓祥龙

    目的:探讨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治疗后在儿童及成人之间不同复发情况。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院共收治的26例行病灶全部病理检查为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患者。治疗后随访6个月到8年。结果:24例完全愈合,无复发或并发症,功能完全恢复。另外2例都是成年组,术后1年后复发行放疗治疗。结论:在骨尚未成熟的患者,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较低的复发率。

  • 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研究进展

    作者:颜华东;佟绅;张子言;武汉;郭亚峰;张翘

    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EG )是以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性细胞的浸润为特征的良性病变,是郎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u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亚型,约占LCH的60%80%,一般认为其与LettererSiwe(LS)病、HandSchüler–Christian(HSC)病是一种疾病在不同年龄、不同系统的不同表现.病因不明确,可能与细胞克隆增殖异常、细胞因子介导、病毒感染、免疫调节紊乱等有关[1].骨EG发病率较低,约占骨肿瘤的1%,发生于脊柱的EG更少见,占脊柱良性肿瘤的7%.并且骨嗜酸性肉芽肿因发病年龄、部位及病程的不同,其影像学表现也具有多样性、易变性,易误诊.现就脊柱EG 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进展作一综述.

  • 骨嗜酸性肉芽肿放射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唐曦;潘险峰;徐炎华;胡传杏子;王家桥

    目的: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收治经病理证实的12例骨嗜酸性肉芽肿的治疗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随访1.5a~6a,其中11例患者行局部肿块刮除和放射治疗30Gy后治愈,1例复发,行再程治疗后治愈,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骨嗜酸性肉芽肿治疗采用手术局部肿块刮除和放射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

  •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诊断

    作者:谢敏

    骨的嗜酸性肉芽肿即局灶性郎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良性的局灶性的病变.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

  • 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作者:韦炜;吴国忠

    目的 探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表现.结果 11例为单发,位于下颌骨1例,颞骨2例,肩胛骨2例,锁骨1例,髂骨3例,长骨2例;1例为椎体多发.主要表现:骨质破坏,邻近骨皮质改变,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结论 CT能较好的显示病变范围及邻近组织改变,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18例临床分析

    作者:余问桥;郑光勇;梁新华

    目的:分析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及X线特点.方法:对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资料,分别从患者性别、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X线表现、误诊情况、治疗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颌面部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男11例,女7例;平均发病年龄16.62岁,平均病程5.5个月;11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共计29个部位,其中累计下颌骨21处(72.8%),上颌骨4处(13.8%),颅骨3处(10.3%),颧骨1处.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牙龈肿胀、溃烂、疼痛、面部肿胀伴压痛.X线表现为颌骨中央不规则、溶解样破坏,破坏区呈地图状、网状、虫蚀样改变,骨破坏边缘不清晰.易误诊为骨肉瘤(3例),牙源性粘液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浆细胞骨髓瘤(1例),低分化癌(1例),其他恶性肿瘤(4例).治疗方法6例采取单纯手术,7例采取手术+放疗,3例采取手术+化疗,1例采取手术+放疗+化疗.平均随访5年,14例无复发.结论:该病变特点显著,应正确诊断和治疗.

  • 面部肿胀、发热、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衰竭1例讨论

    作者:李志勇;邱蔚六;郭伟;林国础;刘桢;余强

    报道1例面部反复肿胀患者,因发热、胸腔积液、低蛋白血症、衰竭而死亡.2次活组织检查,难以确诊.通过临床病理讨论,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复习,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理,诊断为多系统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