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护理体会

    作者:张玉银;蒋海荣

    原发性脑室出血是脑室侧壁脉络丛或室管膜血管破裂出血注入脑室,并不涉及邻近的脑组织,发病危骤,病情凶险,几乎大部分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近期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给临床处理带来困难[1].我科于1995年1月以来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成功治疗原发性脑室出血23例.由于我们密切观察,加强护理,使患者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侧脑室外引流并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外伤性脑室出血

    作者:贾文官

    外伤性脑室内血肿是因减速性损伤或剪力作用直接致室管膜血管破裂出血,同时靠近脑基底节、丘脑或脑室壁附近的血肿可向脑室溃破造成脑室内血肿.

  • ZnT7及游离锌离子在小鼠室管膜和脉络丛细胞的分布

    作者:池志宏;柳玉霞;张莉;于丹;王占友

    目的 研究锌转运体7(ZnT7)和游离锌离子在小鼠脊髓室管膜和脉络丛上皮细胞中的分布.方法 应用ZnSe金属自显影技术(AMG)检测硒酸钠注射1.5h后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的游离锌离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中ZnT7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观察AMG染色的切片,小鼠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脑室脉络丛上皮细胞中均有游离锌离子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中均有ZnT7的表达,且与游离锌离子分布区域基本一致.结论 锌离子可能在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发挥重要作用,脊髓室管膜细胞及脉络丛上皮细胞可能在脑脊液锌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 神经干细胞与脊髓损伤的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赵宇;吕刚

    神经干细胞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许多区域存在,已经从胚胎、胎儿和成人脑组织的不同部位,包括海马、脑室/室管膜以及从皮质分离出来,能够在体外或体内扩增、分化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利用神经干细胞进行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为治疗和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移植神经干细胞或它们的分化产物至宿主脑,继而分化为内生干细胞是很多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

  • 室管膜和室管膜上超微结构

    作者:王建;金融冰;于胜波;宫瑾;隋鸿锦

    脑脊液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内环境,又是全身体液系统的一部分.结合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有学者提出了由这种物质和信息交流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信息交流网络-"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本文对"脑-脑脊液神经体液回路"的主要结构基础-室管膜和室管膜上超微结构的形态学特点及功能进行综述.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脑室管膜前下区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姚忠祥;孙榆;刘建军;陈兴书;陈建芳;杨辉;蔡文琴

    目的:观察从室管膜前下区(anterior subventricular zone,SVZa)沿喙侧迁移流(rostral migratory stream,RMS)至嗅球通路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酶标原位杂交技术显示新生7 d大鼠脑内室管膜前下区经迁移流至嗅球区域中bF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新生7 d大鼠的脑内广泛表达bFGF mRNA,尤以SVZa,RMS和嗅球区域为明显,其强度又以SVZa强,阳性细胞数量多,密度大,嗅球弱.在嗅球区阳性产物主要沉积在细胞质内,而在SVZa和RMS区则以核内较多.结论:bFGF对于维持SVZa区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的增殖状态密切相关,而NSC为了保持自身的增殖状态则表达了较高含量的bFGF.在SVZa区bFGF主要以促进细胞增殖为主,而在嗅球区bFGF则以促进细胞分化为主.

  • 神经干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反应能力

    作者:徐曦;肖新莉;罗秀成;杨世照;李保利;刘勇

    背景;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时,Nestin蛋白的重新表达可能增加细胞抗损伤的能力,有利于损伤灶的修复.目的:通过永久性脑缺血神经干细胞迁移及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永久性脑缺血情况下神经干细胞的反应性.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专科学校的解剖学教研室和一所大学的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1999-10/2001-01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进行,选择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5只.各组动物均在术后1,3,7,14和28 d,断头取脑,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方法:以永久性大鼠脑缺血为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脑缺血1,3,7,14和28 d时,神经干细胞的迁移及其神经干细胞标记物Nestin蛋白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②Sza区Nestin阳性细胞在正常和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脑组织中的迁移距离.③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区附近Nestin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通过Nestin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干细胞主要位于室管膜下区.室管膜下区的神经干细胞在缺血后沿胼胝体腹侧向缺血区方向发生了迁移.其中,缺血7 d时达到远.缺血灶附近在缺血1 d时就出现较多的Nestin阳性细胞,缺血3 d以后逐渐减少.结论:神经干细胞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一定的反应能力,Nestin蛋白表达于缺血附近可能是一种对损伤的保护机制.

  • 四脑室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熊葵

    四脑室肿瘤一般指原发自脑室的室管膜、脉络丛的各种肿瘤、囊肿以及由邻近组织长至第四脑室的肿瘤 [1,2],其接近脑干或直接发自四脑室底,位较深,术危险性大,后并发症多,亡率高,科2004年1月-2008年5月共收治四脑室肿瘤患者106例,过对其进行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亡率明显下降,报道如下.

  • 脑灰质异位症

    作者:王江川;沈世鑫

    脑灰质异位症(Gray matter heterotopia,GMH)是指在胚胎期大脑皮层发育过程中,成神经细胞移行途中受阻而聚集于室管膜与表面皮质之间的一种先天畸形.可见于成人和儿童的癫痫患者中,此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伴有神经系统或其它系统的畸形.既往认为GMH的发生是很罕见的,随着CT、MRI的普及,此病的报道明显增多,现将近年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大鼠第3脑室室管膜表层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付承英;彭庆廉

    目的观察第3脑室室管膜表层的结构.方法采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在第3脑室侧面可见许多细长的纤毛,其排列整齐,无倒伏等现象.在第3脑室底部无大量的纤毛而是许多细小的微绒毛,在第3脑室表面可见有2种细胞:一种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胞体大多呈梭形,并可见有的细胞自胞体发出细长的突起,其沿着脑室表面行走;在脑室表面还可见另一类细胞,细胞体积较神经元样细胞小,胞体呈星形或多角形,胞体伸出短小的伪足,称组织细胞样细胞.结论第3脑室表面不同的部位结构不同,同时存在着接触脑脊液神经元.这些为第3脑室在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中的作用提供了另一结构基础.

  • 杂色曲霉素灌胃对小鼠外侧隐窝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郝庆卯;张祥宏;邢凌霄;王俊灵;马常升;王丽;刘贵生;严霞;王凤荣

    目的:观察杂色曲霉素(ST)对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结构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单次ST灌胃,分别于灌胃后1~16d处死动物,用扫描电镜观察外侧隐窝室管膜的结构变化.结果:ST灌胃后1h和2h组外侧隐窝处室管膜的纤毛稀少、粘连、倒伏;4h和8h组纤毛粘连和倒伏更加明显,并出现室管膜细胞的破损和分泌颗粒;16h组纤毛粘连变轻,纤毛数量和形态逐渐恢复到正常,分泌颗粒少见.结论:提示ST对小鼠外侧隐窝室管膜细胞有明显的损伤作用.

  • 大鼠脑脊髓不同部位室管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特征

    作者:吴淑玉;郭艳苏;杨程;吴东霞;李向印;雷建章;李春岩

    目的:研究大鼠脑和脊髓不同部位室管膜上皮超微结构的区域性差异,并探讨其相应的功能.方法: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结果:室管膜上皮衬于脑室、中脑水管和脊髓中央管的内表面,不同部位可见单层扁平、立方或假复层柱状各型上皮.细胞游离缘均具有纤毛、微绒毛及分泌泡,但其形态数量因部位而不同.结论:室管膜是脑脊髓腔面具有复杂功能的一层衬里,在脑脊液的跨越质膜转运及参与驱动脑脊液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胎儿侧脑室室管膜发育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

    作者:曾宪智;康仲涵;张更

    目的:探讨胎儿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放射状胶质细胞、伸展细胞和普通室管膜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胎儿侧脑室室管膜组织.结果:12 w时可见放射状胶质细胞和位于室管膜层的神经干细胞样细胞.少数放射状胶质细胞有单纤毛;20 w时室管膜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呈阳性,伸展细胞出现在室管膜层;28 w大量GFAP阳性的星状胶质细胞位于室管膜下层和中间层;以后GFAP阳性强度和细胞数开始下降.39 w时GFAP阴性,无法见到伸展细胞.结论:放射状胶质细胞主要转变为星状胶质细胞,少量转化为普通的室管膜细胞.伸展细胞可能来源于神经干细胞,部份转化为普通室管膜细胞;部分可能转化为其他细胞,可能是室管膜瘤中伸展细胞的来源.

  • 血管性痴呆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扫描电镜特征

    作者:吕佩源;尹昱;王丽;马常升;梁翠萍;王伟斌;李文斌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第四脑室外侧隐窝与外侧孔之间室管膜游离面扫描电镜特征.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再灌注法,制作小鼠VD模型;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结果:VD模型组小鼠病变较轻的部位纤毛和微绒毛明显减少,纤毛扭曲僵折、排列紊乱、倒伏在室管膜细胞表面;重者纤毛枯缩、粘连成团,微绒毛消失.室管膜细胞分泌颗粒明显增多,成堆分布.室管膜上神经元样细胞数目减少,胞体扁平、皱缩不饱满,树突减少.巨噬细胞样细胞胞体变小,表面突起减少.结论:VD小鼠上述区域室管膜细胞和室管膜上结构存在着超微结构的损伤,提示以上形态学的改变是VD发生的重要病理学基础之一.

  • MRI对脑灰质异位症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王超;周吉明;邵宝富;齐海燕

    脑灰质异位症( gray matter heterotopia,GMH)是指在胚胎发育期,成神经细胞从脑室壁向脑皮层移行障碍,一些脑灰质永久性停留于脑白质内.其常聚集在室管膜、白质或皮质下,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常合并脑裂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等,也可单独存在.随着MRI的广泛应用,对本病的诊断逐渐增多本文总结了12例GMH患者的MRI表现,旨在分析MRI在GMH中的诊断价值.

  • 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在脊髓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南国新;廖维宏;伍亚民;李红运;王莉;龙在云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巢蛋白(nestin)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30只 Wister成年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损伤组(B 组).采用Allen打击模型(25g·cm),在T10段造成急性脊髓损伤,于损伤后1 d、3 d、1周、4周、8周进行取材,对距离损伤中心5 mm处脊髓进行nestin免疫组化检测.应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nestin阳性区域面积侧算.结果 A组脊髓室管膜细胞只可见极少数细胞胞浆内nestin表达,白质中几乎无表达.B组中nestin于损伤后24 h表达于室管膜以及软膜,灰质和白质亦有少量表达,1周达到高峰(P<0.05),4周明显下降,8周时很少或几乎无表达.结论 脊髓组织的许多部位可能存在具有分化和更新潜能的祖细胞,脊髓损伤后这些细胞被激活,在功能恢复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叶酸复合物研究进展

    作者:李萌;刘敏;陆伟跃

    叶酸受体在一部分人体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结肠癌、肺癌、脉络膜癌、室管膜细胞瘤等)细胞表面过分表达,而正常组织很少有叶酸受体过分表达.对叶酸受体的研究发现,它有潜力作为抗癌治疗靶点,能被几种治疗途径利用,如化疗、免疫治疗、放射治疗和基因治疗;同时体内和体外实验显示它也能为肿瘤显像提供靶点,用于肿瘤诊断[1].

  • 吗啡对小鼠室管膜上皮、中央灰质及海马结构中巢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良富;张雪梅;苏筱玲;王喜梅

    目的:观察吗啡对小鼠脑组织巢蛋白(nestin)表达的影响. 方法: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10).对照组每只小鼠每日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1 ml,实验组每只小鼠每日注射吗啡0.1 ml(1 mg).30 d后处死小鼠,开颅取脑并制成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部位脑组织nestin的表达,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的室管膜上皮、中央灰质、室周灰质和海马结构中巢蛋白呈弱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150.98±13.31;其中有5类巢蛋白阳性细胞:第一类为室管膜上皮的基底细胞,第二类分布于室周灰质和中央灰质的深层,第三类主要分布于中央灰质的浅层、下托、海马旁回和内嗅区皮质的Ⅱ、Ⅲ层,第四类常见于顶盖与下托,第五类位于顶盖、海马、齿状回、海马旁回和内嗅区皮质的第Ⅴ层;下托和内嗅区的阳性神经细胞数为(7.20±1.23)/mm2 .实验组上述部位脑组织巢蛋白呈阳性表达,平均灰度值为133.03±22.28,上述5类细胞的密度增加,下托和内嗅区的强阳性神经细胞数为(10.50±1.43)/mm2.两组平均灰度值和阳性神经细胞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室管膜上皮细胞增生;中央灰质的浅层、海马旁回和内嗅区皮质第Ⅰ、Ⅱ、Ⅲ层内出现了第二类细胞;海马锥体细胞层第三类细胞增加;顶盖和下托内第四类细胞增加. 结论:吗啡可能通过促进小鼠室管膜上皮细胞、中央灰质、室周灰质及海马结构巢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细胞的增殖、分化与迁移.

  •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的研究概述

    作者:秦承伟;张励才;梁栋;曾因明;赵彦明

    接触脑脊液神经元(cerebrospinal fluid contacting neurons,CSF-CNs)是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内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细胞.依据其与室管膜的位置关系大致可分为室管膜上、室管膜下和远位触液神经元三类.近年来对触液神经元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为揭示神经体液调节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研究机体复杂的调节机制开辟了新的领域.

  • 脑胶质瘤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博;沈宏;黄红星;邹叔骋

    脑胶质瘤是由神经外胚层衍化而来的胶质细胞即星形胶质细胞、少枝胶质细胞和室管膜胶质细胞等发生的肿瘤,是颅内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占颅内肿瘤的35.26%~60.96%.胶质瘤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胶质瘤尤其是恶性胶质瘤是神经系统中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原因与胶质瘤的侵袭、增殖等生物学特性导致的复发相关.因此,如何预防脑胶质瘤的复发,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脑胶质瘤复发的相关因素,以期为胶质瘤的临床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60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