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辨证药膳治健忘

    作者:朱建贵

    健忘:与年龄相关的记忆障碍战国时,齐国有个人患了健忘症.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他挟着弓箭骑着马,去找聪明的艾子治病.行不足三十里,齐人欲大便,便翻身下马,箭插于地,树上系好马的缰绳.解完大便后,看到地上插着的箭,大惊失色:“真危险,何处飞来乱箭,险些射中我!”再回头一看,树上栓着马,喜出望外:“天赐我良马!”他牵马就要回家,想不到又踩着刚才拉的那堆屎,气得连连顿脚:“谁家死狗拉的,脏了我的鞋!”他便扬鞭上马,朝着原路回家.

  • 心眼

    作者:田野

    公元前260年8月,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拉开了序幕.赵军主帅赵括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群龙无首,只好向秦军投降.秦军主帅是武安君白起.白起用兵如神,位居战国四大良将之首.可是,白起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心眼小,小的容不下半粒少子.

  • "中国"一词由来

    作者:崔立楠

    "中国"一词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 不健康睡眠加速衰老

    作者:廖春梅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因此,健康的睡眠对于一个人的精气神是有极深刻的意义的,下边是二十种不健康的睡眠方法:睡前生气:睡前生气发怒,会使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绪万千,以致难以入睡.

  •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

    作者:罗春秀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候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 十指春风绣丹青——中国刺绣艺术

    作者:春萍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绩共职”的记载.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都很高.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生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号称“四大名绣”.此外尚有顾绣,京绣、瓯绣、鲁绣、闽绣、汴绣、汉绣、麻绣和苗绣等,都各具风格,沿传迄今,历久不衰.

  • 高山上的深海鱼油

    作者:闻志飞

    神池县中科胡麻开发有限公司坐落于素有“天上瑶池,地上神池”之美誉的山西省神池县,创立于1988年,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7000余平米,是一家集胡麻油生产和深加工、特色月饼、亚麻籽种植、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高科技龙头企业。拥有朔州战国胡麻研究所、自动化脱皮冷榨胡麻油和月饼(糕点)四条生产线,及完善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设施。同时拥有“胡油乡”和“战国”
      两个知名品牌。

  • 《庄子》:与众不同的养生观(一)

    作者:林中鹏

    (一)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蒙,约于今安徽与河南的边界.生卒年不详.司马迁于《史记》对庄周有寥寥数语的评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洗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司马公后以一则楚威王拟聘庄周为相的故事,结束了自己的介绍.庄周推聘时的一席话,恐怕是我们从《史记》评论中认识庄周禀性的精彩描绘.

  • “久病成医”有误区

    作者:王荣华

    “久病成良医”是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九章·惜诵》:“九折臂而成医兮.”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久病何以能成医?答案只有两个字:经验.有些人患了某些慢性病,长期与医生、药物和医药书刊打交道,病友之间也经常互相交流治病的经验,不仅知道一些关于自己疾病的知识,而且还了解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名称和使用方法,这就成了所谓的“久病成良医”.

  • 寿不负我,我更不负寿!--有关长寿之道的8则思考

    作者:于沙

    一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子,在他的<盗跖>篇里,把寿分为三个等级:百岁为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在那个物质、精神匮乏的时代,这标准是很高的.汉代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气寿篇>里说:太平之世,长寿人无疑会一天天多起来.也许有一天,会把上、中、下寿,各增加20岁.到那时,庄子就会满面堆笑地动笔对"寿"作新的诠释了!

  • 窥秘六壬神课金口诀

    作者:曹海生

    六壬神课金口诀(以下简称"金口诀")据传为战国时齐国军事家孙膑所创.其法以问课之人所坐立之方位定地分,以月将加时顺时针数至地分取将神,以问课当日之天乙贵人分顺逆数至地分(从亥至辰顺数、从巳至戌逆数)推贵神,以问课当日之五鼠遁法求时干数至地分立人元;以人元、贵神、将神、地分四位阴阳之多寡选用爻,以人元、贵神、将神、地分四位五行之生克判衰旺,如此用爻之衰旺乃见[1-5].

  • 浅论中医食疗对人体的调理作用

    作者:马骥

    中医对食疗的作用,历来给以高度评价.战国时的名医扁鹊曾说:“……君子有疾,期先命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宋代《太平圣惠方》称:“夫食内排邪而安脏腑,清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适情遣病者,可谓上工矣!”元代张子和也感慨颇深地说:“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用饮食来防治疾病究竟有哪些优点呢?用清代医学家王孟英的话说,就是以食物作药用“极简易,性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随息居饮食谱》).将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观点综合起来看,食疗的作用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 关于汉简《万物》中所载药物基原的思考

    作者:谢宗万

    阜阳出土汉简里有一些关于医药、物理、物性的残简约1 30余片[1],这些汉简,原无书名,初曾有人以《杂方》[2]名之,后来整理者根据其内容,并参用W001号汉简中"万物之本不可不察也"一语,定名为《万物》[1].据报道,《万物》有可能是战国或更早的春秋时期[2]的书,它比《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要早得多.因为,它是收载我国药物早的一部文献,对研究我国医药发展史和自然科学史,特别是对考证这些药物早的文献出处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力的依据.

  • 中国胸心外科发展的历史

    作者:徐乐天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外科翻阅历史可以见到,中国传统医学在西周就有关于外科方面的记载,以后经过春秋、战国、汉、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有关于外科方面的发展和著作,并有诸如扁鹊(公元前5世纪,战国)、华佗(公元145-208年,东汉)、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朝)等医学大家.但自明末清初以来,外科方面的发展就缓慢迟滞下来.

  • 《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

    作者:谭同来;文加进

    炎帝神农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以姜为姓.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号神农,自西徂东[1].作赭鞭、钩钅制,从六阴阳,与太乙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2].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这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的来历注脚.其实史学家认为:药性始于神农,上古之时,刀圭火齐,书契未作,文字未传,并非开天明道之始祖"述而不作”,而是后人"信而好古”,著书立说必高远其所从来."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学.”[3]<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200年,历经战国、秦、汉时人增益而成.总结了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治疗用药的经验,但原书已佚亡,早见于梁<七录>,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晋唐时期,医家奉之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翕然宗之.笔者根据清*孙星衍辑的<神农本草经>,就本书的药学成就作一探析,不妥之处,就正于同道.1 三品定位,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是通过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刘恕<通鉴外记>云:"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以疗民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食和狩猎,接触并逐渐了解了这些植物和动物、矿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辨识和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观察,逐步积累了零星、分散、肤浅的药物知识,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直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风起云涌,社会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秦、汉王朝的先后建立,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在这样深厚的社会土壤上得以蓬勃发展,医药学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然而,大千世界,物竞天择,物各有性,性各有用,其可供药者,俯拾皆是.举凡土石草木,鸟兽虫鱼,宏微巨细,无所不包,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该书已初见前人总结的用药经验,构建药物分类体系.<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书凡三卷,载药365种,法365度,一度一日,以成一岁.其中收集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采用有毒无毒,区畛物类的方法.以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的三品定位为纲,依次介绍药物正名、性味、主治功用.逐一条陈,目随纲举,较好地解决了药物汇集的编写体例,井井有条地展示了中药的性能归类.这种上中下三品之分虽然比较原始,但已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延续千年,积习成规,罕能厘正.后世许多综合性本草著作仍未逾三品之窠臼.如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2 药分性味,探究药性理论之渊薮<神农本草经>以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有毒无毒总括药物的性能,均建立在"格物穷理”的实践精神上,通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行,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4].受宇宙整体观和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支配,提出了中药的基本性能,并指出"不得违越”.2.1 四气五味定药性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标明药性寒热时,但不言气,独以味字冠之,而寒热、温凉四气之中,药物记载并无凉性之品,主要涉及寒、微寒、温、微温和平5种药性,其中记载温性的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的药123种;五味中酸味的药有15种、苦味的药有128种、辛味的药98种、甘味的药79种、咸味的药35种.这些都是先民们长期的口感揣摩感知和按五行标味,将赤、黄、青、白、黑取象比类而定的,后世医家精其气味,识其阴阳,用药之要矢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2.2 君臣佐使明配伍在<神农本草经>中,借鉴封建帝王的官爵俸位以指导药物的配伍使用,提纲契领,独具首创.书中上品药为君,有许多是久服可以健身延年的营养滋补药,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山药等;中品药为臣药,有许多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或抑制某些疾病的药物,如黄芪、百合、沙参、栝蒌、五味子、黄连等.下品药为佐使药,是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药物,其性味较猛烈.如大戟、莞花、乌头、附子、狼毒等.并且概之以"主养命”、"主养性”、"主治病”,以警示人们对药物配伍规律的界定,后世医学依此用来作为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原则以指导药物配伍使用.2.3 有毒无毒归药类在<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有毒无毒作为归类的标准.书中认为: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用时"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其中中下品明示干漆、白头翁两味无毒,其余均属有毒之范畴,聚毒可供医事243味.书中强调指出"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二曰鸱,三曰阴命,四曰内童,五曰鸩羽,六曰[5]”并且详细记载了服药后中毒的解救方法:"一曰狼毒,古斯解之;二曰巴头,藿汁解之;三曰黎,芦汤解之;四曰天雄、乌头,大豆解之;五曰斑蝥,戌盐解之.毒菜害小儿,乳汁解,先食饮二升.”[5]这些用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的措施至今仍有借鉴之作用.3 药证对应,确立诊疗病名之雏形<神农本草经>不仅"序药性之源本”,而且也"论病名之形诊”,该书除如实记载药物应用外,已开始注意对一些药物应用进行归纳,并提炼出功效以指导临床.如石苇"利小便、水道”、大黄"推陈致新”、茺蔚子"明目”、桑寄生"安胎”等.全书记载药物主治病证170多种,包括现在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其中痈疽、鼠痿、头痛、痿证、痹证、痉证、积聚、肠氵辟、下痢、奔豚、黄疸、腰痛等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叙述药物的功用时,药证对应、主治互参,使人一目了然.其药证对应的形式有:3.1 一味药对应多个病证如黄芪条:"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肉苁蓉条:"主五劳七伤、补中、除痉中寒热痛,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微瘕.”3.2 多味药对应一个病证 <神农本草经>中:如麻黄、干姜、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等药物均载录主"咳逆上气”;黄连与赤石脂载其均能"主肠氵辟”.这种看似简单的记载,闪烁着古代医学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朴素辨证观.书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猪苓利水、半夏止咳、茵陈退黄、海藻疗瘿、常山截疟等仍为当今医家所推崇.总之,<神农本草经>为我们研究秦汉以至战国之际的医药情况,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早的药学专著,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传统延缓衰老的药物专著.伟哉炎帝: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壮哉<神农本草经>:性理至精微、格物之经典.

  • 读《当代医学》做好的医生

    作者:张乐华

    1自古以来,医生就是一个非常受人崇敬的职业"神农尝百草,始有医学",自中国炎黄二帝时期医学诞生以来,涌现出无数名医:后汉的张仲景、晋代的葛洪、战国的扁鹊、东汉的华佗、唐代的孙思邀和明朝的李时珍等.他们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受到老百姓的尊敬与爱戴,被人们誉为"再生父母".而古希腊的克拉底、瑞士的巴拉塞尔苏斯、德国的塞图内尔德等等,也为人类生命的延续和再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从古到今,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历史阶段,医生都是一个非常受人崇敬的职业.

  •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药理论的根基

    作者:

    通常人们说的"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先祖们用以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传统的中药基础理论就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阴阳,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五行学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很有影响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之间相互滋生、制约、运动、变化便构成了物质世界.

  • 战国至三国时期我国外科学成就

    作者:周俊兵

    战国至三国,是中医外科理论体系初步奠定的时期,从外科临证实践的进步和外科基本理论的奠定两方面进行观察分析,有利于认清这一时期外科理论体系初步奠定,并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 战国 三国 外科学 历史
  • 对《灵枢》初编年限的几点考证

    作者:牛占和

    关于《内经》(包括《灵枢》)成编年代问题“一向有争议”。自宋*林亿在《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中,否定“似出战国”论,提出“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出远古”以来,后世学者提出过多种可能性,如清《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曰:“其书云出上古,固未必然,然亦周秦人传述旧闻,著之帛书”[1]。将《灵枢》所载文献资料与其它文献资料做对比分析,我认为《灵枢》初编,约在春秋末期,流行于战国,至于其学术思想和许多内容的流传,比用竹帛作文具的商周时代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伏羲、神农、黄帝三世医学启蒙时代。 《灵枢》有四名,有三卷、九卷、二十四卷、六十篇、八十一篇等不同卷篇: 1.针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自称:“先立针经”。晋*黄甫谧从之,他在《甲乙经*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

  • 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作者:王三虎

    医学的萌芽和积累阶段,经过了100多万年,而在战国至三国这短短七八百年间,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确立.<黄帝内经>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神农本草经>完成了药物经验的积累向"中药学”经典著作的飞跃,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则代表了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和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显著提高.届此,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形成,并且从未间断地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与临床的不断进展,这种早熟性和超稳定性的医学理论体系,在世界医学史上构成了独特的景象.分析总结其成因,是医史学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熟悉并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助于对中国医学发展史上一系列重大史实的理解.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