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药"四气五味"与化学成分的联系

    作者:邹立君;王李俊;吴欢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其与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利用化学成分的酸碱性来解释中药"四气五味"的假说,并且从物质的化学成分来分析中药"四气五味"可以加强对中药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 冬季养生先分清三类食物

    作者:美食天下

    导语:冬至是身体易吸收外来营养的时候,但在补身前要分清不同的食物和体质,不然有可能越补越糟哦。在我国,古人在选择食物时,讲究四气五味。四气是指:寒、热、温、凉,五味是指:甘、酸、苦、辛、咸。食物的性能通常分温补、平补、清补三大类型。不同性质的食物,对应不同体质的人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温补、平补、清补,各适合什么样的人吧。

  • 中药不良反应的研究方法及预防探讨

    作者:李小红;马周旺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临床用药不遵循辨证论治原则:中医是通过辨证的方法,根据病因、病机的发展变化,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确定治则、治法,组方遣药的.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云:"药有寒热温凉之性,酸苦甘淡辛咸之味,升降浮沉之能,厚薄轻重之用,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豁然贯通,始可以言医."如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身痛之表实证,以生麻黄为主,配伍桂枝、杏仁等,并注意麻黄后下,煎后热服等事项,才可收汗出表解,诸症皆消之效果.

  • 药材煲汤并非人人适合

    作者:潘锦瑶

    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喝汤补身,尤其喜欢加中药材煲老火靓汤,但中药是分“四气五味、寒热温凉”的,试想家庭主妇若道听途说哪几味药材好,囫囵煲上一大锅,一家老小服用后,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煲汤切不可“道听途说”,而需有针对性地从中药材不同功效出发,根据中医传统理论,辨证选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方能有助于身体健康.

  • 护卫健康之剑--玉叶金花传奇

    作者:舒景

    中医不仅有着深奥精巧的理论体系,许多经典名方其组方配伍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们完整、准确地体现了中医的基本思想,君臣佐使,四气五味,阴阳,归经……构思巧妙,配伍精当,被写进药典.

  • 辛味化瘀通络之机理研究

    作者:齐宝芳;邱幸凡;张六通

    络脉是从经脉支横别出、逐级细分、广泛分布于人体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决定了络脉中气血运行缓慢、面性弥散的特性,因此各种病因伤及络脉而导致络病时,其病机特点为易滞易瘀、易人难出、易积成形,出现络气郁滞(或虚滞)、络脉瘀阻等变化[1],即络病在病变过程中都存在着血瘀络阻的病理改变,而且病程愈长愈明显.因此,化瘀通络法对于络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文战;李光霞;张林;高立;刘代群;李陶;彭艳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 中药基础理论浅识

    作者:崔建敏

    药性即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包括药物治疗效能的物质基础治疗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中药的基础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现概述如下:

  • 浅说四气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

    作者:邰长利

    凡药寒、热、温、凉为四气,也称四性;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自古有神农尝百草,“入口则知味,人腹则知性”,是中药性味的起源.历经数千年传承,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已被赋予更广、更深的内涵,已成为中药理论的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 鲁兆麟关于中药的临床认知思维

    作者:张家玮

    鲁兆麟认为,目前按照功效分类中药的方法不利于全面了解、掌握中药的临床运用知识.对于中药功效的认识,要从药物对人体的整体调节作用入手,紧密围绕与中药药性密切相关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引经归经等理论认知,同时,合理借鉴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才能准确把握中药的功效.

  • 王焕禄常用角药

    作者:黄莉

    为总结王焕禄教授常用角药,将王教授常用角药分为祛邪和补摄两大类,根据中药药性和中药配伍理论,分别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功能主治、协同作用、适应证等方面,阐述九组角药:荆芥、防风和紫苏叶,柴胡、白薇和地骨皮,生黄芪、炒薏苡仁和防风,橘叶、王不留行和老鹳草,益母草、当归和香附,山茱萸、五味子和生龙骨,炒酸枣仁、珍珠母和紫石英,生磁石、黄精和骨碎补,金樱子、枸杞子和菟丝子的配伍机制和临床使用范围。

  • 处方前设计与新药质量关系初探

    作者:王玉蓉

    本文强调了设计与中药新药质量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应以中药药性理论为指导,例如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从临床方入手进行方药筛选,结合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结论,精简药味;其次应在粉碎、提取、分离等方面引用新技术,选择合理剂型,优化工艺.

  • 探索食物“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更好地为治未病服务

    作者:梁嵘;王召平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食疗,食疗的理论指导是食物性味学.本文认为:古代的中医发现了身体可以感知食物的刺激,并能够做出应答这一事实,并采用四气五味的假说来表述这一现象.因此,食物性味学是研究摄入食物后的身体感觉,以及身体的应答反应规律的一门学问,应努力探索、科学表达和应用食物性味学,使之更好地为中医治未病服务.

  • 衷敬柏主任医师高血压膏方组方用药探讨

    作者:武颖;黄真奥;衷敬柏

    目的 以中药饮片使用强度(chinese herb defined daily dose scale,CHDDDS)探讨衷敬柏教授高血压膏方用药特点.方法 收集2009-2014年膏方门诊的处方110例,分析其用药品种、各类别中药饮片使用强度.结果 (1)110张处方,总共用药214种,平均每方用药(31.51±3.37)种.五味在膏方处方中均有使用,甘味居多.(2)主归经CHDDDS前三位依次是肝、脾、心;兼归经CHDDDS前三位依次是肝、脾、肾;(3)主药味CHDDDS前三位依次是甘、苦、辛;兼药味CHDDDS前三位依次是甘、苦、辛;从四气属性来看,温寒药CHDDDS高于凉热药CHDDDS;(4)将药物分为补益、调疾、健脾和胃、矫味佐制四类,补益类药物的CHDDDS大于其他三类.结论 衷敬柏教授的高血压膏方属于大方范畴,甘、苦、辛类药物数量及CHDDDS大;寒凉药CHDDDS高于温热药;不同归经的中药CHDDDS不同,以肝胃肾经为主,心脾两经的CHDDDS亦较大;以四维结构统筹膏方处方,亦能体现以补益药为基础的膏方用药特色.

  • 基于多维宏观量化方法的湿温证清热化湿方组方规律初探

    作者:武少玮;陈守强;张铁峰;部帅;高蕾;马艳

    采用量化计算对湿温证代表方药四气五味作用度比例,细化方证的湿温轻重、病变部位和证候虚实。运用数学方法设定四气五味计分,并将中药实际计量转化为标准化相对剂量并对两者进行加权运算,得到四气五味作用度。共得出:(1)9个方剂的四气作用度比例(偏寒性作用度/偏热性作用度),如藿朴夏苓汤:34,43%/65,57%;(2)9个方剂的五味作用度量化(按酸、苦、甘、辛、咸、淡、涩顺序),如藿朴夏苓汤:0、29,88%、14,37%、33,26%、0、22,48%、0。文中以单味中药的性味作为衡量药效的标准,能准确、客观的反映所选方药的寒凉药物和温热药物的作用比例,(1)按偏温热性到偏寒凉性排序前三位的是:雷氏芳香化浊法、藿朴夏苓汤和宣清导浊汤。温热燥湿,寒凉清热,所以偏温热方药适宜湿温证中湿性症状较重的情况,偏寒凉方药适宜热性症状较重的情况。(2)所选方药五味均以苦、甘、辛为主。(3)所选方药辛味所占比例前三位的是:雷氏宣透膜原法、雷氏芳香化浊法和宣清导浊汤;按苦味所占比例前三位的是:达原饮、雷氏芳香化浊法和王氏连朴饮;按甘、淡味所占比例前三位的是:宣清导浊汤、三仁汤和白虎加苍术汤。由于上焦芳化,中焦苦燥,下焦淡渗,因而辛味占比大者宜用于上焦湿温,苦味大者用于中焦湿温,甘淡味占比大者用于下焦湿温。

    关键词: 量化 四气五味 湿温
  • 基于气味理论的酸甘化阴法本质探析

    作者:王景霞;杨旭;张建军;黄斌;王淳;钟赣生;高琳;高学敏

    酸甘化阴法是酸味与甘味药物相合化生阴津的临床常用方法,其起源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各世医家.其本质不仅有五味上的相合,亦有四气上的相偏,在阴阳中更可分阴阳,可为酸甘温润法、酸甘平润法、酸甘凉润法.酸甘化阴法所化之阴不仅有物质之阴,亦有功能之阴.文章基于气味理论对“酸甘化阴法”进行解读,在五味合和基础上加以四气的探讨,旨在揭示其内涵,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

  • 古医籍更年期女性用药四气五味归经规律探析

    作者:刘晓茹;李玉兰;葛艳文;尤逸帆;王洪彬

    目的:探析古医籍中更年期女性应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规律.方法:建立古医籍更年期女性应用药物文献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及数据挖掘的方法,系统分析其用药的四气五味和归经规律.结果:更年期女性常用药物四气主要是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其中,温性药物占43.73%;五味主要是以甘味、苦味和辛味为主,其中,甘味药占31.35%;归经主要是以脾经、肺经和胃经为主,其中,归脾经的药物占19.81%.结论:古代医家治疗更年期女性疾病用药四气五味归经规律,为现代临床更年期疾病药物应用提供参考.

  • 运气五味用药解读

    作者:邹勇

    按照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用药,称为运气用药.《内经》运气用药,首重五味,五味用药具有一定的法度,历代医家对运气用药多有发挥,近人则多据药物功效指导临床用药,少有人根据《内经》运气性味理论指导运气用药.

  • 从中医的四气五味探讨瑜伽饮食的特色

    作者:陈应奇;杨珏;裴利;孙涛

    中国传统医学和源于古印度的瑜伽,虽然起源地不同,但是均讲究饮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印度传统瑜伽将食物分为悦性食物、变性食物、惰性食物,我们试图用中医饮食所讲究的四气五味来探讨瑜伽饮食的特色,从而阐述饮食与健康的相关性.通过此次研究分析,我们发现,瑜伽所倡导的多食悦性食物,其针对的人体多为平和体质.

  • 浅谈中药性味与阴阳平衡

    作者:王冬

    通过对中药性味功效及阴阳学说构建的中医辨证论治、平衡阴阳的基本观点的分析和探讨,认为中药药性理论和中医阴阳平衡学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利用中药的药性理论是中医平衡阴阳、疗病祛疾、康复人体机能的重要手段.

115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