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说四气五味理论与临床应用

    作者:邰长利

    凡药寒、热、温、凉为四气,也称四性;酸、苦、甘、辛、咸为五味.自古有神农尝百草,“入口则知味,人腹则知性”,是中药性味的起源.历经数千年传承,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已被赋予更广、更深的内涵,已成为中药理论的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作者:张冰;林志健;翟华强;黄建梅

    2007年国家基础发展研究计划(973计划)将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列入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重点支持方向,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以中药性味理论为核心,重点研究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运用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如何进行有中药应用特点的药性实质研究,已经成为中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笔者在对药性研究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药性研究的新设想.

  • 基于中药性味理论的补骨脂配伍规律研究进展

    作者:郭文鹤;李晓宇;黄娜娜;孙蓉

    目的 将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性味理论应用于补骨脂配伍组方的分析,为当今出现的补骨脂安全性研究从性味配伍的角度提供组方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实践.方法 以"补骨脂"、"破故纸"、"故子"、"黑胡纸"、"补骨鸱"等为关键词,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作为数据收集源,检索包含补骨脂的方剂,对方剂中补骨脂与各性味药物的配伍关系进行统计与分析,并结合相关实验研究结果,探讨补骨脂基于性味理论的配伍规律.结果 补骨脂常见的四性配伍有以肉豆蔻为代表的温-温合用,可达到减毒增效之目的;以肉桂为代表的温-热通用,可配伍增效;以鲜地黄为代表的寒-温并用则可配伍减毒.常见的五味配伍有以何首乌为代表的辛-甘配伍,有减毒增效的作用;以五味子为代表的辛-酸相制之法可配伍减毒.常见的性味和合配伍有以丹参为代表的辛-寒配伍可达减毒增效之功,以杜仲为代表的辛-温配合,以大枣为代表的甘-温合用可达配伍增效之目的.结论 从中药性味角度,补骨脂配伍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减毒配伍包括寒-温并用、辛-酸相制.增效配伍有温-热通用、辛-温配合、甘-温合用.减毒增效配伍有温-温合用、辛-甘配伍、辛-寒配伍.

  • 性味理论在组方配伍中的意义

    作者:赵琰;屈会化;王庆国

    自古以来各种本草书籍在论述每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中药的性与味反映了药物自身属性,提示了药物主治功能,体现了疾病治则治法.以药物性味为中心,经过长期实践和经验总结,发展形成了中药特有的性味理论.性味理论是对中药功效主治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对组方配伍有着深刻影响.

  • 现代味觉电生理技术在中药五味定性和定量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吴秀玲;李大岩;王丹丹;王蕾

    性味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五味辨证是中医遣方施药的重要依据.在中药五味的研究中,一方面要注意严谨规范,使中药五味在客观化、规范化方面取得进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科交叉,结合现代多学科的研究,更深入地探索其内涵,揭示其实质.为此要加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以期进入新的领域,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本文结合中药五味定性、定量研究的必要性和现代味觉电生理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中药五味定性、定量研究中的可能作用进行综述.

  • 试论<内经>对药物疗法的论述及其意义

    作者:王立颖

    在对疾病治疗方面,<内经>首要针刺,其论述较多,而对方药的具体应用论及甚少.然其对药物的性味理论及其运用原则和方剂配伍等方面却有深入具体的阐发,为疾病的药物疗法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有关内容及其意义论述如下.

  • 浅析五味组方应用

    作者:武子健;付智天;董鑫

    认识药物性味的差异是中医指导临床组方应用的重要基础, 不同药物性味之间的配伍又可以发挥出不同的功效, 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软"五味的特性, 及"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泄为阴"的配伍关系, 后世医家在此之上, 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 逐渐发展成用性味组方治的理论, 为临床遣方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 黄芪及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的影响

    作者:赵文晓;崔宁;韩冰冰;季旭明;高洁;韩旭;王世军

    目的:研究黄芪及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的影响,阐明黄芪性味物质基础,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脂低蛋白饮食加力竭游泳法建立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模型,以模型大鼠一般状况、血清胃泌素、尿D-木糖、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及水负荷指数为观测指标,考察黄芪及拆分组分(黄酮组分、皂苷组分、多糖组分、水提物组分)的作用,进行黄芪性味药理学评价.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芪水煎液组、各拆分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大鼠一般状况,升高血清胃泌素含量(P<0.01);黄芪水煎液组、皂苷组和多糖组可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P<0.05);黄芪水煎液组、黄酮组和多糖组可升高胃排空率(P<0.01),增加小肠推进率(P<0.05,P<0.01);黄芪水煎液组和多糖组可降低水负荷指数(P<0.01).结论:黄芪能改善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脾失健运状况,这可能是其“味甘性温”的功能体现,多糖组分为主要物质基础,其他组分也有部分作用.

  • 《中药学》教学必须完善性味理论

    作者:杨德胜;张绍梅;杨树升

    中药性味,指中药的四性(或四气)和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部分,千百年来性味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药的临床运用.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药物的性或味与功效前后不统一,这给学生学习中药、理解其功用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现以《中药学》[1]为例,例举部分药物性或味与功效不统一的现象,提出了几点统一完善的建议,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知母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杨炳友;张晶;王姑师;刘艳;匡海学

    目的 研究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中黄酮类化学成分,探索其性味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知母水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核磁、质谱等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果苷(1)、皇冠苷A(2)、异牡荆素(3)、telephioidin (4)、新芒果苷(5)、2,6,4’-trihydroxy-4-methoxybenzophenone (6)、鸢尾酚酮-2-0-β-D-吡喃葡萄糖苷(7)、鸢尾酚酮-3-C-β-葡萄糖苷(8)、牡荆素(9)、鸢尾酚酮(10)、异芒果苷(11).结论 化合物4、7、8为首次从百合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知母属中分离得到.

  • 黄芪及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模型大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作者:赵文晓;崔宁;季旭明;韩冰冰;高洁;韩旭;王世军

    目的 研究黄芪及拆分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寻找黄芪性味物质基础,为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脂低蛋白饲料加力竭游泳法复制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考察黄芪水煎液及全部性味拆分组分(黄酮组分、皂苷组分、多糖组分、水提物组分)对模型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血脂(CHOL、HDL-C、LDL-C)、空腹血糖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黄芪水煎液及全部拆分组分均可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大鼠一般状况;黄芪水煎液组、多糖组、水提物组升高TP与GLB(P <0.05,P<0.01);水煎液组、黄酮组、多糖组、水提物组降低CHOL和LDL-C(P<0.05,P<0.01);水煎液组及各拆分组均升高HDL-C(P<0.05);水煎液组、多糖组降低空腹血糖(P<0.05).结论 黄芪可提高脾虚水湿不化大鼠血清总蛋白、球蛋白,降低血脂和血糖,改善脾虚水湿不化大鼠“湿阻中焦”状况,是其“性温味甘”功效体现,多糖组分和水提物组分是升高总蛋白、球蛋白的物质基础,黄酮组分、多糖组分、水提物组分是降低血脂的物质基础,多糖组分是降低血糖的物质基础.

  • 中药药性理论辛味功效及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初探

    作者:傅睿

    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是性味理论,包含四性、五味,五味反映了药物功效的粗犷分类,每味都具有其共性物质存在的基础.对五味内的辛味药物研究思路予以浅析,通过研究辛味药物的功效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探究现代化学技术与药理作用对辛味药物的基础及筛选方法,以建立一种探究中药性味理论的方法学,为其它药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 中药性味新说

    作者:冯松杰;塔衣尔江

    中医药学有自己的理论.中药学的理论主要有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以及七情等等.中药的性味理论指"四气五味"(有时也称"四性五味).""四气"是根据阴阳理论将药物分成寒、热两类,再根据程度差异进一步分为寒、凉、温、热四类."五味"是根据五行理论将药物分成辛、苦、酸、咸、甘五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