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紧、弦二脉脉象辨析

    作者:廖立行;林永廉

    本文主要从文献与临床上以传统的“位数形势”对紧、弦二脉脉象进行了详细的辨析,认为二脉虽然确实略有相似之处,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单因素脉,明确指出紧脉脉象是脉搏动有力,体现在动态力度上;弦脉是指脉管僵硬不柔和,体现在静态张力上.明代李时珍所提出的“紧言其力弦言象”已从形、势两方面高度概括二者脉象之异.明确了二脉本质,对于缓、弱、虚、实脉的本义也将会有清晰地了解,这对于有效指导临床实践意义十分重大.

  • 浅论周学海升降出入辨证理论及治法

    作者:冯明

    在中医学发展史中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晚清医家周学海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了新的辨证体系--升降出入辨证.在他的代表作<读医随笔>中,他分别从病机、证候类型、治疗宗旨以及升降出入产生障碍的原因等方面阐述了升降出入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中医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的意义.

  • 清代名医周学海籍贯辨析

    作者:程新

    周学海是《清史稿》中寥寥有传的医家之一,作为近代安徽中医的杰出代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其籍贯开始产生误解并不断增多,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 《读医随笔》从体质辨识疾病特色阐微

    作者:阎勤

    作者通过认真研读《读医随笔》,对《读医随笔》中基于体质辨识从辨别中风有阴虚阳虚、富贵贫贱体质有异、瘀血内伤皆可内热、阴虚注夏阳虚注秋、阴盛阴虚各有不同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归纳与总结.本书中从阳虚阴虚体质论治中风,实为发前人之所未发.并首倡富病之人和贫病之人其体质有异,治疗亦不能相同.从体质辨别对瘀血、阳虚致内热的症状描述、治则治法均较前人明显更进一步.从体质来辨识注夏注秋,实为开医学之先河.从体质辨识出发,在同一病机中,进一步辨识其区别之处,从而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周学海确开将体质辨识运用于临床之先河.综上所述,周学海对体质辨识的贡献非常大,在许多方面首开临床之先河,值得反复深入学习.

  • 周学海《脉学四种》中的痰证与脉象

    作者:张治国;杨杰;向丽华;鞠大宏

    周学海,字澄之,安徽建德人,自幼人塾,擅长经史词章,为光绪18年进士.其在<重订诊家直诀>自序中有言"医有四科:日脉、日证、曰药、曰方.知脉而后知证,知药而后能方,故脉尤汲汲也",故汇萃百家名论,参以西说,并合己之读书临证心得,而撰<脉学四种>[1].

  • 治水与治血的关系

    作者:衣伟;刘勇;魏维

    一、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历代多以调治肺,脾,肾三脏为主因肺主气,朝百脉,为水之上源;肾藏精,主水液,为气化
      之根。故对其治疗原理,也可以调治气血作解。近年来,水血同治或活血利水法又逐渐被临床所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治水应注意的问题,试作探讨如下:
      1.血与水的关系血液,是由营气和津夜所组成,津液为其主要成分。津与液,同属于水液,有懒于脾胃生化而成。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可见,血液和水夜同源而异物。津液充足,调和,经脾胃的运化和散精,心肺的鼓动和气化,即可化生为血
      液。反之,脉内之血液,经过脏腑气化作用渗出脉外,又可转化成津液。故《血证论?叶脓》说“血得气之蒸变,赤化而为水。”若气血不虚,血流通畅,则脏腑强健,气化旺胜,人体多余的水分就会血流致有关脏器,可转化为汉液,随尿液和水气而排体外,不致造成储留。由此可知,血与水之间是“相为–伏”,“互相维系”的。周学海喻其为“血犹舟也,津液水也。

  • 浅谈周学海脉学经验

    作者:依秋霞;徐刚;魏红;徐爱辉

    周学海,清代著名医家,博览众书,尤善脉学.他提出的“位数形势”的脉学纲领至今仍为医家所应用,是脉象要素分析、现代脉诊研究的重要理论纲领.其对脉诊学习所提出的“先求其分,再求其合……不能拘泥文字,逐末忘本”的思想对脉诊教学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 西方医学对中医黄疸理论的影响

    作者:李董男;方晓阳

    清末之前,虽有被<外台>称为"西域法也"的唐代许仁则秦艽二物汤等几种使用海外犀角和香药的宋代黄疸方剂[1],但总体看来外来医学对中医黄疸证治影响极少.清末西学之风渐盛,周学海、叶霖等医家融西学人中医黄疸理论,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其后中西医学融合渐多,医家不再固守传统,选择吸收西学相关理论积极推进中医黄疸理论的发展.

  • 温补肾阳佐用活血法治疗黑疸病

    作者:刘文誉;刘丽秋

    徐大椿对黑疸病的病因作了一句概述"黑而瘦削,阴火内伐".周学海的《形色外证诊简摩》,提出"青黑黯惨,无论病之新久,总属阳气不振".肾在无色配属为黑,面色黑篱为肾病故有"色黑者肾气败"之理论.从临床所见黑疸病症状多属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类,总以肾阳虚为常见,比如患员精神萎靡、气虚懒言、畏寒肢冷、纳呆、大便常溏、小便清长、毛发失泽、皮肤枯燥、性欲减退、舌质淡、舌体胖嫩有齿痕白滑、脉沉细等等.

  • 周学海《内经评文素问》的评注特色

    作者:邹纯朴;薛辉;李海峰

    《内经评文素问》是少有的从文理结构角度注解《内经》的书籍.通过对《内经评文素问》的深入研究,探讨该书的作者、版本及其对弘扬中医文化的贡献,认为周氏对《(黄帝内经素问》的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用句修辞的评点极有特色,阅读本书可以使研习者更好的理解原文经义,为临床实践服务发挥积极作用.

  • 从文论医评《内经》

    作者:李海峰;陈正

    本文分析了周学海《内经评文》以文学评点方式解析《内经》的评点内容及评点特色,提出医学评点与小说评点的差异之处,探讨了周学海《内经评文》的学术价值.

  • 诊脉纲领辨

    作者:廖立行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断技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标帜.脉象在《脉经》24脉基础上,历代皆有所增删,形成27脉、28脉、32脉不等.为了达到简明切用而又执简驭繁的目的,历代医家提出了许多诊脉的纲领,如东汉张仲景受《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影响,而在《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的阴阳脉纲;元代滑寿在《诊家枢要》中认为"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也……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明代李时珍在《濒湖脉学*四言举要》中提出以"浮沉迟数"为纲;卢之颐以十则为纲,包括大小迟数滑涩长短十脉;清代陈念祖在《医学实在易》中提出以"浮沉迟数长短细大"为纲;明代李延BB73在《脉诀汇辨》中认为,脉象的纲领"若以愚论之,不出表里寒热虚实六字之辨",这显然是受张介宾阴阳六变学说的影响.随着八纲辨证的创立及广泛应用,此纲领为近现代广大医家所接受,而为诸纲领脉之代表.如第5版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便将诸脉分为"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六类.浅见以为,此六脉作为诊脉之纲领并不完善,反不如清代周学海在《诊家直诀》中所提出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纲领更为全面系统而又简明切用.

  • 《重订诊家直诀》文献研究

    作者:肖海军;石历闻

    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是在《周氏脉学四种》和《外诊简摩》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成,是周氏诊断学思想尤其是脉学思想的重要反映.其在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创立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为纲的诊脉方法,影响深远.

  • 简论清代五位著名医家在《内经》训诂方面的成就

    作者:陈瑜

    清代是<内经>研究著述丰厚的时代,据统计,相关书籍178部左右,至今尚有约65部存世[1].治经者既有医家,也有儒者,总体来说,医者索其理,阐幽发微,俾药合于证;文人求其是,讨源溯流,使意近于古.

  • 从《读医随笔》探究周学海学术思想探究之承制生化论

    作者:邓洋洋;郑洪新

    承制生化论是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广泛应用于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病机、诊断、治疗等诸多方面.周学海所著《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专题阐述了将承制生化论广泛运用说明病机、辨证、治法、遣方用药上,相互之间融会贯通指导临床.周氏的承制生化论思想在继承前人论述的基础上颇有发挥.该文分别从承制生化论言万物之常与承制生化论言万物之变几个方面对周学海的“承制生化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对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有所裨益.

  • 历代注释<难经>的概况(下)

    作者:张瑞麟

    5 清代的注本清代莫熺<难经直解>,徐大椿<难经经释>,沈德祖<越人难经真本说约>,郭大明<难经本义摘注>,丁锦<古本难经阐注>,黄元御<难经悬解>,熊庆笏<扁鹊脉书难经>,邹汉璜<难经解>,王廷俊<难经摘抄>,袁崇毅<难经晰解>,周学海<增辑难经本义>,龚迺疆<难经启蒙>,叶霖<难经正义>,丁福保<难经通论>,郁宦光<删补难经广说>,施麟<秦越人难经剪锦>,邬肇焜<难经求是>,戴震<注难经>,唐千顷<春秋本难经注疏>,上述等共计四十家,在这四十家中,注释较佳者有三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