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析张志聪本草药性论

    作者:张立平;黄玉燕;汤尔群

    张志聪诠释《神农本草经》,阐明药性和药用,总以“五运六气”之理和“格物取象用药”为视角,认为万物各有自然之性,即当有其自然之性理,可原其始终,于外在气化环境及药物本身自然形气中探求.具体方法是:穷天地之气化、原其所由生成;格物于自然,“述类象形”以辨药.因形不违气、外内相通之故,二者各行其径,又时而交互贯通.

  • 《黄帝内经》"五刺法"的现实意义

    作者:魏连海;王卫

    五刺法是《内经》刺法中的一类,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和输刺等5种刺法.《灵枢·官针》:"凡刺有五,以应五藏."对此张志聪在《素问集注·官针》有:"五脏之气外合于皮脉肉筋骨,五脏在中,故取之外合而应于五脏也."这种从五脏与五体(皮、脉、肉、筋、骨)的对应关系出发而创立的5种刺法,也被称为五脏刺.

  • 试论张志聪注释《内经》的训诂成就

    作者:鲍晓东;郑东升

    <黄帝内经>距今淹远,词句艰涩,披会不易,施用更难,故古人有"寻径升岱NFDB5,求舟诣扶桑"的感慨.什么是研究<内经>的"径"和"舟"呢?诚如王冰在其<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所说:"蒇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诂训."由此可见,要掌握正确理解经文的标准,就必须首先精通训诂学.

  • 试论张志聪注释《内经》的特色与风格

    作者:鲍晓东;王晓玮

    清初张志聪所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及<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乃继张介宾<类经>之后的又一鸿篇巨著.就其特色而言,如集体注经、眉批注经、"藏头露尾"式的篇首提示和篇尾小结等;就其风格而言,如严谨的体例、广泛地举证、以经解经、以哲释医、平铺直叙等.无疑为<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工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略论大方临床运用的时代性

    作者:叶品良;王洪

    关于大方的定义,自古众说纷纭.先贤张志聪等以剂量重者为是,而恽铁憔则谓大方乃"凡聚四五十味药浑和之,使之正负相消,宽猛相济,别出一总和之效方",认为药多者为大方.凡此种种,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所谓大方,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使用的遵循复方配伍原则的药味在15味以上且(或)药量偏重的方剂.

  • 钱塘医派述要

    作者:竹剑平;张承烈;胡滨;鲍晓东;朱德明

    钱塘医派形成于明末清初,延续至清末光绪年间,历经200余年.早期人物有卢之颐、张遂辰,中期代表人物为张志聪、张锡驹、高世拭,晚期有仲学辂.他们尊经崇古学术思想一脉相承,办学讲医培养人才风气相袭,研究经典医籍前赴后继,并凸显出讲学、研经与行医三位一体的特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中,顺时而成,乘机发展,终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唯一的集讲学、医疗与经典医著研究于一体,并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医学流派.

  • 张志聪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作者:郑林;王国辰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活于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年间.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颇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张氏及其同学、门人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共同探讨医理,先后著书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等.

  • 张志聪医学全书版本源流

    作者:陈延春;郑林;赵恩正

    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版本1.1清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刻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封内首页写"钱唐张隐庵先生集注黄帝经世素问合编聚锦堂梓行",有黄帝内经序、宋序,目录(无篇章排号),半页9行,每行20字,左右双边,上下黑线,版心有<素问>、卷次、页码;版框高19.3 cm,宽12.8 cm,共9卷2函10册.

  •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肾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研究

    作者:李平;孔繁婧

    《伤寒论》一书,在其近一千八百年的流传历史中,有两个公认之“”。一个是伟大的中医临床学著作,它的著成,标志着中医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经方辨证论治体系,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一个是引发多学术争鸣的医书。先有晋唐两宋八大家,明朝以降则逐渐形成了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的错简学派,以张志聪、陈修园为代表的维旧学派、以柯韵伯、尤在泾为代表的辨证论治学派和日本汉方学派等。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第一书,首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反映了中医临床诊疗疾病过程中辨病、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为中医肾病辨证治疗和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辨识与临床

    作者:周婵媛;高天舒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 夏五三豕

    作者:段逸山

    张志聪、高士宗合撰的<本草崇原>,其早版本收于<医林指月>丛书中.王琦在书后有一篇跋文,说到<本草崇原>稿本的来龙去脉.王琦所得乃是抄本,"惜乎雠校未精,文句间有缺略讹谬,恐后之阅者,不免夏五三豕之叹".其中"夏五三豕"系古书文字错乱的专门用语.

  • 吴山脚下"侣山堂"——寄情"钱塘医派"

    作者:李珍

    明末清初,以张志聪为代表的钱塘医派,在杭州吴山以侣山堂为基地,讲学论道,著书立说,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医治疑难病的医家,且所撰的<侣山堂类辨>、<素问集注>、<灵枢集注>等多种论著,在中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钱塘医派"气化学说"的学术精华和"遇难不默,注意创新"的治学态度,对今日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借鉴意义.

  • "侣山堂"亭碑——杭州新添中医药文化景观

    作者:张承烈;胡滨;竹剑平

    2008年3月30日,在杭州"吴山天风"石刻的左侧山坡上,举行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讲习场所,钱塘医派主要的学术活动场馆--"侣山堂"纪念亭碑揭幕仪式,杭州又添中医药文化新景观.

  • 试论张志聪《集注》中拾漏补阙的显著特色

    作者:鲍晓东;金莉莉

    清朝张志聪总结前人的成就,发挥集体的力量,深刻而又全面地注释了<黄帝内经>一书.从他的注释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不同于前人的创见.本文试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借此来系统地探讨张志聪继承发展<黄帝内经>系统理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张志聪 内经 注释 创见
  • 论侣山堂书院

    作者:张卓文

    [目的]探究明清时期侣山堂书院的渊源及其讲学理念,以期明晰侣山堂书院在中医学史上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方法]采用历史学、文献学研究方法,以“侣山堂”医家及其教学、临证、著述等为研究重点,搜集明清以来与侣山堂书院相关的各种医学资料,考究侣山堂书院的源流及书院特点。[结果]侣山堂书院的讲学理念源于明末医家卢之颐的医学精神,后由钱塘医派中坚人物张志聪创立于钱塘胥山脚下。张志聪召集医学友人及门弟子在侣山堂著述、讲学、诊病,乃当时钱塘医家的主要医学活动场所。浙江钱塘亦因“侣山堂”的缘故,医学人才荟萃,医家云集。侣山堂书院诸医家传承中医,重视经典,海纳百川,聚众办学,集思广益,集体著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重视临证,救民疾苦。[结论]侣山堂书院全心研究经典医籍,同时理论结合临床,为中医经典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侣山堂书院所遗留之“侣山堂”医学精神代代传承,时至今日,仍为后世医家所称道。研究侣山堂书院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 张志聪对"戊癸合化"应用的研究

    作者:石舒尹;许玲

    [目的]研究张志聪对戊癸合化的应用.[方法]整理张志聪用戊癸合化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内容,参考《侣山堂类辩》中相关的医论、医案,分析其相应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其应用特点.[结果]张志聪对戊癸合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特点:(1)脏腑关系角度,重视胃肾作为先、后天之本的互生关系.(2)伤寒六经角度,均可概括为"少阴是否得阳明热化":少阴得阳明太过则见热证;少阴不得阳明热化则见寒证;少阴阳明合化则病愈.(3)在具体应用中,戊癸的对应,多以六经为纲,推衍至脏腑,结合《黄帝内经》之论而推至气血,综合性较强,但总不离《黄帝内经》《伤寒论》.[结论]张志聪将运气七篇中戊癸合化的理论运用于解读经典、本草、医案,是一种理论的创新,但尚缺乏系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发挥.

  • 试论张志聪注释《内经》四季摄生法的瑕瑜得失

    作者:鲍晓东

    张志聪为清朝研究<内经>卓有成效的一代宗师.通过分析其对<内经>有关摄生条文的注释,阐明了其独到的医学观点,以此来展示其"集体注经"的优势所在.此外,针对其"内格"一词解释的欠妥,来指出其千虑一失的缺憾.

    关键词: 张志聪 内经 摄生法
  • 试论张志聪《本草崇原》的学术成就及其意义

    作者:王慧峰;杨巧红;易华

    <本草崇原>(下简称<本>)是由清初医家张志聪及其弟子所著.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明末清初名医,曾师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又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颇为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曾在侣山堂召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他们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本>乃张氏晚年著作,未成而卒,后由其弟子高世续成,本文主要探讨该书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 简论清代五位著名医家在《内经》训诂方面的成就

    作者:陈瑜

    清代是<内经>研究著述丰厚的时代,据统计,相关书籍178部左右,至今尚有约65部存世[1].治经者既有医家,也有儒者,总体来说,医者索其理,阐幽发微,俾药合于证;文人求其是,讨源溯流,使意近于古.

  • 张志聪及《侣山堂类辩》

    作者:相鲁闽

    张志聪,清代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人,生于清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间.张氏生活在一个世医家庭,自小喜好医药,成年后即从当时名医张卿子学医,学成后行医数十载,并于杭州胥山专门建造了一所房子,题名"侣山堂",集聚同道医家在一起讲论医学.

2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